汉字文化概论(整理2篇)
汉字文化概论范文篇1
关键词:汉字文化的凝练与延续空间传承发展运用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5-
一、汉字的历史演变
第一,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汉字。汉字的出现既记述着历史同样也创造了历史,汉字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中国古人思维演变的一个过程,它是人们倾注心血的标志。
第二,汉字是文化的表达,是语言传递的最简单方式。在原始时代,远古人学会了用语言来表达意思,后来又学会了用手势,但有些事物用语言和手势是难以表达的,于是有人想出了做记号的方法,可记号太多,容易忘记,后来就用图形表达意思。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第三,汉字的书写过程以及汉字的制作背景。造字法是古人根据已有的字加以分析总结概括出来的并非先有方法再造字,所以有些分析不一定正确,同时有些字人们可以有不同分析。东汉人许慎《说文解字》中关于造字法的论述“六书”。王蕴智先生认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
二、汉字的文化传统
第一,保留着的民族的文化。汉字的书写以方正著称,这与中国的古代文化思想是不可分割的,汉字的出现不仅是中华民族素养的体现也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汉字不但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样也书写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第二,保留着传统的元素。传统元素的概念在当代设计以及生活中提到的比较多,比如我们日常所能见到的古代器皿纹样,古代装饰纹样等等,这些无不记载着我们本民族的优秀艺术文化,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民族,其思维的开拓性也是有目共睹的。传统的元素不仅仅是个提法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可供考究的一个学术问题,传统元素的涵盖范围非常的广泛,包括文化、地域、风俗等,传统元素的载体在当今社会来说估计也就是目前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汉字,从象形文字、甲骨文、篆书到现如今的简体汉字,汉字的演变是漫长的,虽然我们目前使用的文字是简化后的汉字,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其曾经走过的历史痕迹,这种痕迹是微妙的,是不易察觉的,只有细心的去品味一个字才能感受出它曾经走过的历程,亦可说它就是历史的活化石。
三、汉字的图形化空间概念
(一)汉字的图形化空间概念
汉字的图形化空间概念是基于汉字的造字法,基于中国古文化传统的理论体系基础之上,汉字是记录和书写历史的活化石,汉字的种种造字观念在人们的头脑意识中被谱写。首先汉字图形空间划分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基础都是在人们的造物思维中产生,每一笔简单的笔画都是一种生活在人们经过了重重考验之下的再造,我们见到如今的汉字都是那么容易书写,而且很容易辨别,但是有没有人曾经想过这些字体在它产生的年代是如何艰难的被创造出来,这个被创造的过程才是文化的一个传递过程。汉字图形化空间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具体明确的划分定义,与造物论同出一源,简单的笔画顺序都勾勒着一个思想的升华。汉字图形化空间的概念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不仅是一种思维的改写,也是一种生活的发现。
(二)汉字图形化空间存在历史与传承
汉字图形化空间划分具有历史性。人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必须通过一个特定的手段才能与别人之间交往,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5000年的文明史也是一个朝代更替的历史,因此在历经了十几代王朝的更替,使得中华大地成为了一个大熔炉,熔化了多元民族的文化,铸造的光辉绚丽的华夏文明。
在我国西周末期,那些奴隶主各诸侯王公们分封制田,“井田制”由此也应运而生,与文章的结合便是这一个“井”字,单纯的四笔可能我们看不出来它有什么具体的含义,图形化的空间概念使我们恍然大悟,四个最简单的笔画,却把一个抽象意义上的空间划分成了9个份额。“田”也是一个象形文字,记载着古时田的造型,方方正正的一个造型,在历史典籍的相关资料中我们了解到古时候的田也是趋近于方形,只是长宽的差别,为什么“田”不是圆的呢?为什么“田”不是三角形的呢?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便是:汉字的造字论基于一个对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思想和文化的根源相同。
(三)汉字有其图形化空间
中国朝代的更替,也可说成是文明的更替和交融,这种交融促进着文明的发展,各个历史朝代虽然都有各具特色的朝代设计要素,但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建筑的格局,随着民族交流与借鉴,渐渐的形成了统一的布局划分形式。古代建筑的样式不外乎住宅,民居,都城,园林、陵墓等等,这些建筑的布局形式与造字法的基本构造均和书写方式相同,如左右对称,上下均匀,方方正正,中规中矩等,在翻阅了一系列的古代都城图片,以及古代著名建筑物的图片,都可清晰的看到中轴线,四周的严谨的布局。
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四合院,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四合院与紫禁城之间似乎也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四合院作为建筑组合的经典范例,其发展的成熟形态不仅塑造了城市中平和朴素的居民,也生成了豪华威严的宫城,北京城内规模最大,形态最复杂的四合院群体就是北京明清两朝的宫城------紫禁城。由此,老北京城成为一座如此系统化的城,四合院的格局不仅帮助统治者建立了一种认为的秩序,还由于其自身的适应性和可变性,也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了较高的空间质量。
(四)汉字的图形化空间划分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以当代设计文化的发展以及当代设计氛围为背景,我们可以轻易的发现设计从初期极端的简单模仿,到了当代做设计所主要倡导的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模仿年代的结果就是使得本国的设计丧失了自己本民族的要素,因而设计以及从事设计的人员的职责和义务就是把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引领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去创新,需要有更好的发扬。
设计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与日俱增,细化到生活,细化到细节,设计需要的是理性的因素,在一个传统的定义下寻找全新的图形化空间概念,使得这个图形化空间概念更具有说服力,更能具有一种时代赋予的历史特色。无论在建筑、在平面、在很多的设计领域,这种同源的思维形式运用到设计的空间中都会极大的丰富和完善设计作品的精美度。
(五)汉字图形化空间对设计空间的启发
汉字图形化空间与设计空间二者之间有一个极其微妙的关系,当代的设计思潮更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的思潮与国外的设计思潮,在这样的思想文化背景下,本土的传统文化要素在设计中就存在这举足轻重的作用。
汉字图形化空间的概念无论是设计还是生活中都是耳熟能详的,在设计的各个领域中引入传统的因素,对本国的传统因素进行创新和再造,汉字图形化空间概念不是一个狭隘的空间概念,它是对传统文化的提炼,在色彩、构成、建筑等设计领域的广泛运用,它是以全局为着眼点,宏观把握设计的空间组成。不仅对传统文化是个灵活的再创造运用,又是对设计新思路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蕴智.汉语汉字研究论集.上海:中华书局.2004年版.
[2]周健.汉字规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林钰源.构图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汉字文化概论范文篇2
东汉末年,我们已有《说文解字》这样的辉煌巨著,直至今日亦研究汉字时,仍把它作为必备的参考书而置于案头,但它其实只是—部离析性考释的著作。在清朝末年,深埋在地下几千年的殷王朝历史档案——甲骨文重返人间,文字学家把这种材料与历代出土的金文材料、传世的古代文献相结合探讨汉字问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这些成果大都是属于文字事实研究方而的,在汉字理论建树方面,远不及文字事实的研究那样景气。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汉字学,特别是近百年来的汉字学在理论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的有以下两点:
一、无法摆脱欧洲中心主义的偏见
清末以前,传统文字学(即小学)只是经学的奴婢。人们殚精竭智研修小学,主要是为了通经。清朝末年,受西方学术思潮的影响,中国的文字学家们致力于建立—门独立的汉字学,企盼把小学从经学中解放出来。
当时及后来,泛滥于思想界的,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人们大都认为,现代化是单元的,现代化即等于西方化。在这种思想背景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现代文字学,必然带上欧洲中心主义的深深的胎记。
与古代文字学家不同,清末以来的文字学家接触了西方文化,大体弄清了西方文字的面貌及其历史。既然现代化等于西方化,既然西方文字和它的历史呈现出特定的样态,那么,中国的文字学家们在探讨汉字的理论问题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向西方文字“认同”。
(1)汉字的“形”不能单独直接表达概念
西方拚音文字不是以形表义的,而仅仅是表音的,它是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它对语言有极强的依赖性。既然如此,汉字也应是这样。于是中国的文字学家们在自己的著作中写道:汉字“不能单独直接表达概念。”(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3页)这样的主张不是个别的,而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有的文字学家断然说,文字可以直接表达概念的主张,是彻头彻尾反马克思主义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原来马克思说过这样的话:“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斯大林又进一步指出:“没有语言材料,没有语言的‘自然基础’的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一般的文字学家认为,斯大林所说的思想的自然基础,仅仅是指有声语言。这样,认为汉字可以直接表达概念,那就是离经叛道的。
可是,近年来,通过对聋哑人和失语症患者的研究,人们认识到,语义同物质手段的联系是多维的。这样的物质手段,可以是声音形式,也可以是文字、手语形式。现代心理学的实验也证明,认读方块汉字可以直接从图象获取意义信息,不像认读拚音文字那样,必须通过语音的分析才能了解意义。
正因如此,我们相信著名语言学家帕默尔的这句话:
“(汉字的)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而不是通过口头词再去表示概念”。
(2)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简化
西方文字大体经历了图画文字(古代埃及文字)、表词文字(古代埃及文字)、音节文字(古希腊文字)和音素文字(古布腊文字,拉丁文字:希腊音素文字起源于腓尼基文字,而腓尼基文字是在古代埃及和克里特·迈锡尼文字影响下形成的;拉丁文字又源于希腊文字)这么几个发展阶段。就书写单位来说,西方文字的发展趋势是绝对的简化。
在此启发下,又兼看到了汉字中的一些简化现象,于是文字学家们立即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古今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日益简化。
但是,汉字的事实似非如此。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繁化现象是大量存在的。比如在殷商时代,“祖父”的“祖”只写作“且”,语气词“唯”只写作“佳”,“考妣”的“妣”只写作“匕”或“比”。这类现象决不是罕见的,对此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与西方文字书写单元的一味简化不同,汉字书写单元的演变走的是一条自己的路,它是既简又繁。吕叔湘说:“讲到字形的演变,可以说是既有简化,又有繁化。简化指减少笔画,为的是写起来方便。繁化指增加偏旁,为的是区别字义”。(《语文近著》145页)这样的看法是比较符合汉字发展的特定状况的。
汉字为什么会取这样的发展道路呢?原因是很复杂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则是中国文化宏观背景的影响。中国文化有一种基本的特征,即是调和持中,它制约着我们汉族人处理问题时的方式。比如,古人在处理政治问题时,既不一味的“宽”,也不一味的“猛”而是讲究“中和”,要“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古人认为,这样才能处理好政事。又如在为人上,古人认为既不能太“质”,否则就过于“野”,也不能太“文”,不然就过于“史”,要取其中,即“文质彬彬”,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君子。再如在处理“中学”和“西学”这对矛盾时,人们大都主张“中学”为“主”为“体”,而“西学”为“辅”为“用”,这也是取中庸之道。总之,古人在处理矛盾时,不好走极端,而常以互相让步、调和折衷的办法解决。这样的中庸文化精神,也制约着人们对汉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的处理方式。汉字是要人书写的,写出来后又是让人看的,书写的人要求汉字形体简单,而看的人又要求汉字“视而可识”。这两项要求就构成一对矛盾。面对这个矛盾,古人是取中庸之道的,即走简明化的道路。既考虑书写人的要求,努力减少笔画便于人们书写;也照顾阅读人的利益,适当繁化,以区别字的意义。
(3)汉字日益向表音的道路上迈进
西方文字的发展历程是,由表示意义到表示音节,再由表示音节到表示音素。既然如此,中国的汉字也应当是日益走向表音。
为什么说汉字的发展具有音化的趋势呢?文字学家们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是假借字的产生和大量使用,,二是标音的形声字的出现。
这种看法似是而非。如果汉字也同西方文字一样,是在一步步地向表音的方向迈进,那么在汉字中,传统所谓“假借字”应该是越来越多,而且相同的音节应该逐步用同一个“假借字”来书写。这样才能逐步由表意文字过渡到音节文字,最终变成拚音文字。
但是,汉字的历史发展状况却与此大相径庭。假借字在较早的时期就已经出现并比较广泛地被使用着,但是,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这些假借字多半被加上了义符。比如“溧冽”的“溧”本来写作“栗”(栗树的栗),“忧感”的“感”本来写作“戚”(斧头类兵器),“云谓”的“谓”本来写作“胃”(肠胃的胃),“碡瑁”两字本来写作“毒冒”。有些假借字虽然没有加上意符,但是,由于它频繁地被使用,它的特定形体作用于人的视觉神经,使人产生了条件反射,在人们的头脑中已实现了字形和字义的直接联系。比如,连词“而”、“则”,代词“其”、“此”等等,人们视其形即知其义。
汉字在其发展中,逐渐取得绝对优势的不是假借字,而是“溧”、“感”、“谓”一类的形声字。形声字为什么会有这样强大的生命力呢?有的文字学家解释说:“这是由于它具有标注语音的优越性”。(梁东汉《文字》20页)这样的解释难以令人信服。若论标注语音,那么形声字不及假借字,因为后者是纯粹表示语音的。既然具有标注语音优越性的汉字会在汉字的发展中占有优势,那么在汉字占绝对多数的应该是假借字,而不是形声字。其实,形声字是在象形符号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音化是为意化服务的。它的声符往往不是真正表音,而只是大概地譬况一下,而且还常常兼表意义。一句话,形声字基本上也是以形表义的。
总之,汉字的发展趋势,并不是象有些文字学家所想象的那样,是一步步地走向音化,而是始终在“意化”。
(4)汉字要走世界共同的拼音方向
五四时期的多数专家学者,都毫不怀疑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他们相信,要实现现代化,就要走西方的道路。既然如此,汉字未来的出路就在于拉了化,即以字母表示语言中最小的单位——音素。这一点,成了当时许多学人的共识。后来,文字学家们又得出了汉字的发展呈简化和音化的趋势,这样,人们就更加相信,未来的汉字一定会是一种西方式的拼音文字。建国以后,党和政府把汉字的根本改革作为—项政策来加以推行。主席在1951年指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这是五四时期汉字拉丁化思想的历史延续。经这位伟大人物的提倡,汉字改革、走拼音化的道路成了不容置疑的语言文字工作上的指导思想。还具体地指出了汉字拼音化的具体实施步骤。主张要分两步走,一是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二是加以根本性的改革。总理根据文字改革的思思,提出了当时文字改革的三项任务。—是简化汉字,二是推广普通话,三是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这样文字改革的各项基础工作就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然而,汉字拼音化运动至今快一个世纪了,它的成就却不大。这是为什么?
另一个引起人们反思的原因,则是近年来人们对现代化这一概念认识的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特别是欧美学者认为现代化的潮流是单元的,它从西欧崛起后,将要涵盖天下,波及世界各地,任何—种文化,都要经过现代化——即西方化的洗礼。但是,70年代以后。世界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异于西方的现代工业文明出现了。如以日本、南朝鲜、台湾、香港、新加坡为代表的新工业文明——即东亚工业文明即是其中之—。这些东亚同家和地区所走的道路,与西方的道路有所不同,其工业化的模式也有别于西方,但是,他们却取得了很大成就,实现了现代化。而对这样的事实,人们开始对现代化单元发展模式产生怀疑,开始认识到,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并不只是西方的一条,实现工业化的模式也不只是西方一种,现代化是多元的,而不是单元的。这样,就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心主义的观念。一些思想家开始进行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工作,即设法突破19世纪以来欧洲中心主义所提出的现代化模式。他们没法从三个方向进行突破,—是回到传统中去,二是想办法了解非西方的重大文化传统,再一个就是了解初民的文化传统、初民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寻根热潮在世界范围内蔚为壮观。
在这种思潮影响下:人们开始重新评价汉字,再思考汉字的未来。
清末以来,人们人都认为汉字“是当今普天之下之字之至难者”,而拉丁文则很容易,它“基于切音为字,则字母与切法习完,凡字无师能自读。基于字话一律,则读于口即达于心;又基于字画简易,则易于习认,亦即易于提笔”。(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既然如此,汉字与拉丁文:字的优劣自不待言,汉字走拉丁化的道路也势在必行。
可是,今天人们却认识到,汉字虽然有—些缺点,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记忆汉字虽然不象记忆西方文字宁母那样容易,却没有记忆词的书写形式的辛劳。而且汉字还有其它一些优点,如汉字适应汉语的特点;它以形表意,阅读速度快;它是一种平面字,储存的信息多,给人的敏感优于线形字;它简洁明确,有超时间和地域的功能等等。正因汉字有种种长处,所以行人说汉字是“智慧的结晶,文明的奇迹”,甚至还有人说:“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汉字既然适合汉语的许多特点,并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长处,所以,人们认为汉字的未来不见得是拉丁化,对汉字进行的改革,不应是废弃式的改革,而应是继承式的改革,即把它不好的地方取消,采取优胜的地方。
二、难以克服传统文字学理论的缺欠
我国传统的文中理论,有所谓“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个理论产生于汉代,经东汉末年许慎的阐发而影响于后世。它本身有许多缺欠,主要有下述三点:一是把造字方法与用字方法混为一谈,更不会阐述这两者区分的原则,二是没有分清汉字的静态结构类型和动态的创造方法这两个概念,三是对造字方法、用字方法以及结构类型缺乏科学、完整的认识。
许慎所具体阐发的六书理论,虽然存在着种种缺欠,但是在清代以前,它却没有受到应有的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许慎以来没有发现多少新材料,在宋代虽有不少金文材料出土,但却没有用于汉字学的研究;二是许慎所撰写的《说文》,属于我国小学的经典著作,而小学与经学的地位几乎同样崇高,一般人不得妄加非议;二是我同学术研究的传统缺乏创新意识,人们崇媚古人,古人的学说被奉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之故,人们对六书学说不发生怀疑,研究汉字学只是在六书的系统里、圈子内,画地为牢。许慎以来,文字学的著作虽然可以汗牛充栋,但是,真正具有开创意义的成果却没有。一直到清代,有些文字学家才发现,六书理论存在着一个大问题,即把造字方法和用字方法混为一谈了。
汉人把六书都看成是造字的根本大法。其实,在这六书里,假借、转注两法与前四种方法有明显不同,使用这两种方法以后,在整个汉字体系里,并没有增加新的汉字。把这两种方法也称之为造字之本,显然是名不副实。对《说文》和“六书”有深入研究的清代学者,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们对“六书”加以区分。清代著名语言学家戴震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他用“体”和“用”这两个概念把六书切为两半。清代著名的文字学家王筠则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者为经,造字之本也;转注、假借为纬,用字之木也。”(《说文释例》)他则使用“经”和“纬”这两个概念,并明确地指出,前四书是造字之本,后两书是用字之本。
有些文字学家,不愿意相信六书两分的看法,他们宁愿相信汉人。汉代学者明明说六书是“造字之本”,你们清儒为什么说后两书不是呢?
其实,清代学者区分了造字和用字之不同,提出了造字法和用字法这两个概念,是很有理论意义的,是对于中国文字学研究的一大贡献。后人应择善而从,不应迷信汉儒,应该在清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下述问题:一是造字和用字区分的标准是什么?二是造字法和用字法这两个理论子系统各包含哪些理论要素?
关于造字和用字这两者的区分标准问题,文字学家们并没有把它提出来,更不用说加以讨论了。而这个区分原则,显然是文字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对此认识不清,必然影响到汉字理论问题研究的深入。
我们认为,凡符合下列两条者即属于“造字法”。一条是,活动的结果使语言中一个需要记录的语素有了自己的书写形式,二是在整个汉字大家庭中增加了一个新的成员。
定下这个原则,有助于系统全面地探讨文字的创造和使用问题。
关于汉字的创造方法。最早有前面讲过的汉人的六书说。这个说法把用字方法也包括进去了。清人认为,“指事”、“象形”、“会意”、“形声”四者才是文字的创造方法。这四书学说虽然比六门说前进了一大步,但是问题仍然很大。
第—,由于它没有分清动态的“文字创造”和静态的“文字结构”这两个概念,所以把由不同力法创造出来的汉字,归于同一种创造类型之下。例如所谓的“形声字”就是这样,有些形声字,如“氢”、“氧”等等,是直接用两个偏旁组合而成的,是真正的“形声相益”,“氢”、“氧”这两个语素,原来根本就没有书写形式。但许多形声字,则是通过对记录该语素的旧有汉字的改造而产生的。比如原野的“野”的初文作“”,后来加注“予”声,于是“”这一新的形声字就诞生了。由上述两种方法创造出来的汉字,若从静态的结构来分析,都是由意符和音符组成的,古人把这两类字都纳入“形声字”这种造字方法之下的原因即在此。
第二,由于古人缺乏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所以又把用同一种造字方法创造出来的汉字,分属在不同的造字类型之下。如指事、象形、会意这三书就是这样。这三书都是通过描摹字形(包括事物之具体形状和抽象的形态)来表达语素意义的。例如古文字小的“上”是通过描绘一短横在一长横之上的形体来表达在上的意思,“日”是通过描绘太阳的外部形态来传达日头的意思,“舂”是通过描摹两手举杵舂臼巾之物的形状来表达“舂”这种动作。这都是用同一种方法创造出来的汉字,却被分成二类,正因如此,这三类造字法之间的界线是模糊不清的。比如,“上”、“下”两字,许慎归为“指事”,而郑樵却列入“象形”。又如象两手争夺一物的“争”字,有人认为是“象形”有人认为是“会意”。
第三,有一种文字创造方法还没有被归纳出来。比如“叵”(由“可”字变来的)“少”(由“小”字分化出来的)、“祖”(由“且”字改造而成的)等字是什么方法创造出来的,这个问题四书说没有回答。
四书说的上述缺欠源于汉人的六书学说。四书说既然存在这样的缺欠,那么对它进行改造就是势在必行的了。30年代,精通传统小学和古文字学的唐兰先生,对六书说、四书说展开了批判,还提出了他的关于汉字创造理论的新学说——三书说。这三书说是,—为象形文字,二为象意文字,三为形声文字。唐兰认为,象形文字要具备下列二个条件。首先,一定是独体字,其次,一定是名字(用来记录名词的汉字),最后,一定在本名以外,不含别的意义(“人”是象形字,因为它只有“人”的意思;“大”不是象形字,因为它含有“人”以外的“大”的意思)。除了象形文字,形声文字就都是象意文字。
唐兰的三书说仍然存在四书说的上述三种缺欠。既是诗人又是个著名的古文字学家的陈梦家,在1956年出版了《殷墟卜辞综述》。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新的三书学说,即“象形”、“假借”、“形声”。他认为这是汉字创造的三种基本类型。“象形”是由形得义,“形声”是由形与音得义,“假借”是由音得义。陈梦家的三书说,克服了四书说的第二项缺欠,把“象形”、“指事”、会意”看成一种造字方法。但是,他概括这三书时使用的名称——“象形”则不甚理想。陈氏的三书说,仍没有克服四书学说的第—、二条缺欠,而且又把“假借”当作文字的一种创造方法,这无疑是汉字创造法研究上的退步。
]988年裘锡圭先生出版了《文字学概要》,在这部代表着80年代汉字学研究最高水平的著作里,他采用了陈梦家氏的三书说。但他对“象形”这—名称做了改动,使用了“表意”这个术语。他认为:“这样才能使汉字型所有的表意字在三书说里都有它们的位置”。(《文字学概要》106页)这样,裘先生的三书说是表意、假借、形声。这三书说仍然带有陈梦家三书学说的缺欠。
中国汉字的创造方法到底怎样,这是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在确定了“造字法”和“用字法”区分的原则之后,应该全面、系统、科学地把汉字的创造方法概括出来。
汉字是语素文字,也就是说,—个汉字所记录的大都是一个语素,而且是单音节语素。语素有它的声音,也有它的意义。在最初(主要是从事理逻辑上说的),人们创造汉字时使用的方法,大都是绘形表义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描绘形象化的符号来图解语素的意义。比如,要想记录“门”这一语素,就画上两扇门;要想表示“追逐(野兽)”的意思,就画人(用一只脚代替)追逐逃走的猪这样的简要图画。这种造字方法,基本上包括了传统的“象形”、“指事”、“会意”这三书,但比这三者的涵盖面要大。
另一种方法,就是形体分化法。这种方法是为了应付由于语素意义的引伸变化和汉字形体的假借而造成的一字多词的情况而使用的。为了解决一字多词的矛盾,人们便在原字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造出一个新的汉字来。例如,“且”字既作副词用,又表示祖父的“祖”,人们就由“且”通过加偏旁“示”分化出一个“祖”字来,专门表示“且”的后一种意义。又如“取”既有取东西的意思,也有娶妻的意思,人们就由“取”通过加偏旁“女”分化出一个“娶”来,专门表示“取”的后一种意义。再如“气”有云气和乞求两种常见意义,人们就由“气”通过减少笔画分化出一个“乞”字来,专门表示“气”的后一意义。
再一种造字法,是表义拟声法。这种方法是同时取来两个汉字,用其中一个汉字的字义指示所要记录的浯素的意义,用另一个汉字来譬况所要记录的语素的声音,两者合而为一,创造出一个新的汉字来。如“氢”、“氧”、“氮”、“禧”、?”、“祺”等字都是这样产生的。
总之,文字的创造方法应该是下述三种,即绘形表义法、形体分化法、表义拟声法。
关于汉字的使用方法,过去有“转注”和“假借”两书说。“转注”的含义如何,人们始终搞不明白。这样,就只剩下“假借”一法了。
文字的使用,是指没有(或有)书写形式的语素对已有汉字的借用。
语素对文字的借用,一般只取被借字原来的音,例如象簸箕形的“其”字之所以被语气词“其”借用,是因为簸箕的“箕”和语气词“其”音近。这种借用方法就叫音借法,也就是一般所谓“假借”。
有时语素对文字的借用,只取被借字的形而不管它的音、义。例如,因为“获”的古字“?”象人手里拿着一只鸟,有“只”的意思,所以就被语素“只”借过来,作为自己的书写形式。这种方法叫作形借法。
语素对文字的借用,有时只取被借字的义而不管它的形和音。例如,表义为十斗的“石”,本来并不读如“担”,但是,由于它和语素“担”意义相同,“石”就被借来书写“担”这个语素,“石”也就改读为“担”。这种方法叫义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