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培训总结(整理2篇)
陶艺培训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泥塑改革背景高师教学
一、相关背景
泥塑是用粘土塑像的美术工艺。泥塑课程是高校雕塑课的基础课程,近些年来,又作为课改内容走进中小学课堂,体现课改新理念,成为最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立体造型能力的课程,受到所有中小学生的欢迎。五年制高师是培养小学教师和幼师的阵地,在校的美术师范生必然接受泥塑的教学,我在教学过程中,以他们能成为合格的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尝试探索适合高师学生的教学体系,通过课堂实践,引入多种材料与技法,以在课程探索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问题现状
高师泥塑课在开设之初,就引入了课堂,作为辅助专业课。但是长期以来,泥塑只是作为手工课的一部分,让学生用粘土来塑泥玩或者做一些陶罐,没有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实践能力,并把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课程的训练更没有成体系,没有根据中小学泥塑课程的大纲要求,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具体的教学计划,按步骤分阶段逐步提高,也没有引入市场上有关泥的新型材料,以适应变化了的小学美术课堂。
三、训练目标
泥塑训练是艺术院校雕塑系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使学生具有一种固定的公认的“具象写实功夫”,因此它作为学生造型基础训练的重要方法和技术补充,在许多综合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也成为非雕塑美术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受长期以来的教学模式所限,所有学生的作业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因此有必要进行泥塑教学改革,特别是针对非雕塑专业的美术生,要强调个性感受,结合现代及当代艺术理念,同样是写生到创作,先做小型彩塑自塑像,再做若干个创意小彩塑,完成技术型传授到思维拓展训练,还有就是多种材料的拓展,选取易拉罐、沥粉等综合材料将浮雕转化成应用多种材料的新形式。强调发散思维,对未来艺术设计人员能产生积极作用,他们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作业大胆风格多样化,小巧而充满创造的活力。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泥塑课,虽然对中小学生学习泥塑、陶艺、制作浮雕和圆雕有所要求,但主要还是进行造型游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其初步掌握泥塑的造型语言。比如先让学生了解泥的形成、泥性,什么样的泥能做什么类型的作品,然后创设情境,在户外分组进行陶罐、器皿和泥塑小动物的塑造,调动创作热情,感受沙、土、落叶等材料的特征及阳光、风等自然因素的同时,进行愉快的全身心的造型活动。低段的泥塑课,注重培养学生的体积感,通过揉、搓、压、捏、切挖、堆塑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立体或半立体的造型。中段的泥塑课,欣赏大量泥塑作品,再进行创作性学习,塑造形象鲜明的作品。高段的泥塑课,主要是陶艺制作方法的学习,把泥塑学习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使学生了解一些历史和文化,对审美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五年制高师的美术师范生,将来要成为小学美术老师,是新课标的实施者,既要立足高等教育,又要高于中小学简单的造型语言的学习。既不能像高校泥塑课一味注重具象写实的训练,又不能单纯地像中小学课堂注重活动和情境的情感教育,我们的训练目的是改变传统呆板的“形”的训练模式,不仅要掌握技法,而且要了解优秀作品,运用造型语言创作形象作品,更要了解泥塑的历史文化,拓展材料,为基础教育的美术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四、基本方案
中长期的写实作业训练不适合高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作为小学美术教师的要求,兼顾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泥塑课,我尝试进行高师泥塑课程改革,探索出自己的教学思路,真诚地希望与同行共同探讨泥塑的教学。
(一)第一阶段基础制作,用盘泥条和泥板成型技法完成造型小件。
这个阶段分2个部分共6课时,第一部分2课时,了解泥塑同陶艺、雕塑和彩塑的关系;欣赏大量古今中外的泥塑作品。第二部分4课时,基础造型语言训练,了解泥性,掌握泥条盘筑和泥板成型,各完成一个小件,盘筑造型夸张的陶罐或动物、人物面部等,拍泥板做器皿。
人类最早的泥塑活动,是从做陶盆、陶壶开始的,然后发展到做陶俑和泥像,他们的创作给现代文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陶盆高温烧制变成陶器或者瓷器,陶俑打磨上色变成彩塑,泥像翻制变成雕塑,因此泥塑是造型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塑造、雕刻、铸造之母。但是不同的泥适合不同的艺术,先了解泥性,培养兴趣,然后用粘土进行基础制作的技法训练。
黏土是泥塑的基本材料。它分为红色土、黄色土、褐色土与白色土等几种。黄色粘土适合做粗糙型陶艺或者带有原始味的装饰性雕塑;细的粘土做小而精致的泥塑人物或动物,或搓成泥条盘筑成花瓶和陶壶,如灰色粘土;泛白的瓷土,适合在作品上做雕刻或图案,也适合做彩塑。
(二)第二阶段个性表达,用捏塑方法做民间彩塑小件。
这个阶段分3个部分共10课时,第一部分1课时,了解传统民间工艺,欣赏古今优秀作品。第二部分4课时,传统方法塑造创意彩色泥塑,包括塑形、打磨、晾干和彩绘,可做卡通人物或动物。第三阶段5课时,介绍新型材料,可按小学语文课本章节做情景小品,或者塑名人的夸张造型。
“中国有着彩塑艺术的辉煌历史,中国古代优秀彩塑作品在世界雕塑史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大型敦煌彩塑、民间泥玩具,其艺术造诣之精美完全可以和西方任何时期的雕塑媲美”。它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常见的有面彩塑和泥彩塑。用传统方法,捏塑形象打磨干透后彩绘。为方便操作,可以选用自制面泥材料或者新型材料,如五彩软陶捏制,再用烤箱烧制成型长期保存,现在有些面塑艺人改用软陶这种新型材料,长期保存自己类似雕塑小件的作品;还可用新型材料纸粘土,捏塑风干,然后上色,也可长期保存;甚至还可以制模塑形,用泥做出造型,稍干调石膏灌浆,翻制成阴模,干后铺保鲜膜做防护层,用纸浆调稀释的乳胶填充,挤压多遍,晾干取出彩绘。
软陶本身色彩艳丽,造型的空间非常广阔,但是它的可塑性稍差,在制作时,要尝试不同的工具和造型方法,还要注意捏塑时,表面的干净,先搓浅色,再搓深色,就不会把浅色土弄脏。还有特殊的颜色,可用混合的方法调色,烧制时要先做试验,不同的软陶材料,烤制温度和时间略有不同,以确保作品成功。
纸黏土是一种用纸浆和陶土混合制成的白色胶泥,可与纸、木、金属、玻璃、线绳等物配合使用。干后可用水性、油性颜色上色。干后变硬,加水后仍可反复使用。
塑形彩绘只完成了设计的一半,还需要进一步利用各种其他材料如毛发、铁丝、竹枝、火柴梗等辅助材料,进一步完善增强艺术效果。
(三)第三阶段再现形体,做小型泥塑自塑像和平面图像转浮雕训练。
这个阶段分2部分共12课时,第一部分圆雕6课时,1课时了解中西雕塑艺术和制作方法,1课时搭简易骨架揉泥,4课时塑大形和深入刻画。
为使课堂更易操作,加快课程进度,直接选用油泥进行自塑像,以几张学生自己的照片为蓝本,制作时配合小镜子或者同桌塑造一至两件不同表情的自塑像。头胸总高大约20厘米,学生可在求形似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特点,做到写意与写神,不拘泥于真实。人物整体动态,可用铅丝和锡纸塑形,在KT板上用铅丝搭人物动态的简易骨架,用锡纸表现大的体貌特征。
第二部分浮雕6课时,一半课时学生将收集来的感兴趣的平面图形转换成立体图像。泥板大小控制在50厘米左右,图像要求构图饱满,内容丰富而不紊乱,以适合浮雕制作。浮雕的塑造语言具有更强的叙事性,能表现故事情节的连续,又具有圆雕的表现性。后一半课时,翻制石膏模,了解石膏的基本工艺。用熟石膏粉在泥板上先浇注阴模,拆掉泥板,在阴模上浇注阳模,最后等石膏冷却后,凿去阴模。
可用自己浇注的石膏板刻制浮雕,还可镂刻,刻破一点可用毛笔蘸石膏粉修补,完成后刷清漆保护,或者仿金属质感。还可用泡沫塑料板,用刀削出浮雕图形,加胶水上色,制成仿金属质感的浮雕。甚至还可用纸浆加乳胶,做浮雕,干透后粘撒沙子,还可上彩仿制陶片效果。以往手工课学到的用彩色卡纸、彩色布料、废旧易拉罐做的浮雕,不属于泥塑的范畴。
(四)第四阶段提高探讨,制作陶艺。
这个阶段分2个部分8课时左右,学期末剩下的课时用来烧制。陶艺包含实用性的工艺陶瓷和非实用性的陶瓷塑造。第一部分4课时,用拉坯成型的方法制作器皿,主要是手动轮制拉坯,可同校外陶艺工作室联合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第二部分4课时,主要以欣赏为主,了解中国灿烂的陶瓷文化,欣赏古今中外的陶艺作品。中国作为世界陶瓷的发源地,曾经长期影响着世界陶瓷的发展,但是我们现在落伍了。当我们受到世界现代陶艺冲击的时候,开始奋起直追,对传统陶瓷艺术进行一次新的革命,对沿袭了几千年的陶瓷传统进行重新认识和关注。现代陶艺变成世界现代艺术的一个支流,反映现代艺术思想。用学期末剩下的课时,同校外陶艺工作室合作,让学生了解施釉和烧制的过程,烧制一批创意作品,以现代抽象为主,回归到陶器最抽象的艺术的本质。
五、小结
四个阶段的分时教学,使学生对雕塑、彩塑和陶艺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侧重地进行训练。总课时大致在36―40课时之间,一周2课,正好一学期,既是初探,又是可行性方案,我在教学设计时,难免理想化,不足之处还请同行批评指正,毕竟泥塑教学的周期设计长,加上天气变化对教学的影响,学生的兴趣也难以贯穿始终。我认为,泥塑课应成为独立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以教师工作室的形式组织开展,任课老师擅长哪方面,就以哪方面为主攻,学生就选修哪方面。
参考文献:
[1]陈海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泥塑课教学[M].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1).
[2]顾浩.高校非雕塑专业的雕塑课程教学改革初探[M].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8,(4).
陶艺培训总结范文篇2
一、针对问题,提出改革思路
在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和服务产业过程中,发现:专业教育教学还不能完全适应陶瓷产业发展的需要;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还不够灵活;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度不高;企业支持专业建设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对此,专业建设主动对接陶瓷产业需求,把为唐山陶瓷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作为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同意启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1〕7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为陶瓷产业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做到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专业服务就跟进到哪里;陶瓷企业有什么样的需要,专业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在专业建设与改革中,坚持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以加强专业为企业多方位服务、解决企业难题、为企业培养紧缺人才为基本要求,以技术研发和员工培训任务为载体,进一步扩展和密切专业与企业的联系,找准专业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在合作培养人才、合作进行技术研发、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以及组织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同时,校企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训教学资源和就业服务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
二、实践过程及取得的成果
(一)加强合作,提升专业建设内涵
与陶瓷行业协会合作,开展陶瓷产品设计师、陶瓷装饰工等工种的职业资格培训及认证工作,参培企业员工获证率达到95%。与河北省陶瓷玻璃行业协会、唐山市工信局、工艺美术协会和陶瓷协会联合开展陶瓷大师评比活动,进一步增强了陶瓷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可度。2012年,鉴于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对陶瓷产业发展做出的贡献,被河北省陶瓷玻璃行业协会增补为副理事长单位。
(二)深化改革,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服务
本专业深化校企合作内涵,进一步优化“产学合一、内外交融”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框架见下图),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强化校企合作与产学融合。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使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在实践环节上与企业生产项目合为一体;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深入推行项目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订单培养。
充分利用校内实习工厂人才、技术、设备优势,并先后与合作企业唐山陶瓷研究院、金方圆骨质瓷有限公司、唐山华美陶瓷有限公司等大型陶瓷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多角度合作,讨论研究行业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方案,并对陶瓷装饰行业的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做了分析。校企合作在专业定位、岗位人才需求调研、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制订、校本教材编写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本专业课程结构及课程设置做了整合和优化,探索和构建了综合性学习项目与真实性生产项目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结构。在完成诸如陶瓷壁画生产、瓷瓶装饰彩绘、艺术座盘绘制等生产项目的过程中,完成课程内容的教学。
(三)建设教学团队,提升为产业服务的能力
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专业课程教师实践技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取得可喜成绩。2011年,12名教师参加了工业与信息化部组织的陶瓷职业考评员培训并取得了考评员资格。一名教师获得河北省首届陶瓷作品评比金奖,三名教师获得注册陶艺师称号。
培养既能在教室授课,又能在企业研发生产“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在院属实训工厂兼职设计师,为企业开发新产品,多项设计开发的新产品投入生产和销售,如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的陶瓷奶缸、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特大型陶瓷壁画《清明上河图》等;先后为唐山市美术厂生产项目完成了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大型壁画设计、骨质瓷茶具托盘设计、礼品瓷徽标设计等任务。
(四)提升研发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对接、专业与企业实行交叉任职等形式,搭建起陶瓷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确定一批服务产业发展的科技项目,联合技术攻关,全面提升校企科研合作和产学研结合水平。
申报并立项河北省科技计划课题《骨质瓷色釉料深度开发》,通过课题研究,完成了沥粉工艺创新和骨质瓷釉下青花综合装饰技术等的研制任务,解决了陶瓷企业的技术难题。2012年经中华职教社推介,我院陶瓷艺术专业师生与企业陶瓷大师共同开发绘制的140块14吋骨质瓷月光座盘全部入选全国“两会”文化产品,精美的山水画面陶瓷产品《沧江飘影》、《江南新雨俊》、《溪山行旅》、《溪山策蹇图》得到代表和委员们的一致好评。
专业开展面向企业的培训,先后为实训工厂、礼品瓷厂、金方圆金百特梦工厂职工进行陶瓷手工彩绘工技师和高级工鉴定培训408人次。为广盛居瓷业有限公司12名职工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培训。为河北省陶瓷艺术设计企业培训在职职工,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和多种形式的社会培训。对企业在职职工的技术培训人数达到200人次,共为社会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人数达100多人。
三、实践体验和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