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中医基础学说(整理2篇)

来源: 时间:2025-07-07 手机浏览

中医基础学说范文篇1

[关键词]医学模式;医学本体论;历史演变

[中图分类号]R-0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1(a)-156-03

Thehistoricevolutionofmedicalontology

WANGHua-sheng

(The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Department,YoujiangMedicalCollegeforNationalities,Baise533000,China)

[Abstract]Firstly,medicalmodelcontainsmedicalontology,medicaltheoryofknowledgeandmedicalmethodology.Medicalontologyistheprerequisiteandfoundationofmedicaltheoryofknowledgeandmedicalmethodology.Secondly,themedicalhistorysawthehistoricevolutionofthemedicalontologyfromgodsandspiritsontologytonaturehumanontology,theologyontology,humanbodyontology.However,itissaidtheessenceofmedicalscienceisscienceofhumanbeingincontemporarymedicalmodal.

[Keywords]Medicalmodal;Medicalontology;Historicevolution

自1977年恩格尔提出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来,理论界关于医学模式转变和现代医学模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但有相当一部分论者却忽略了医学模式转变中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即医学模式中的医学本体论问题。因而,从历史上来追寻医学本体论思想的发展轨迹,对于当代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医学本体论

在哲学上,本体论是指“关于宇宙万物的”最普遍、最一般、最根本、最高的根据、本质或基础的知识或理论。医学本体论,是指“关于医学的”最普遍、最一般、最根本、最高的根据、本质或基础的知识或理论,它是医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基础或逻辑根据,简言之,是指关于医学在本质上是什么的问题。理论界一般认为,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观察、思考和处理疾病与健康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它包括认知和实践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医学科学自身内在的科学发展问题,即医学认识论;后者是指医学科学实践或医药实践活动的问题,即医学方法论。我们认为,在医学模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思维模式,“关于医学的”思维范式,即关于医学在本质上是什么的思维框架问题。这是对医学是什么进行的哲学追问,即医学本体论。“关于医学的”思想是“医学的”思想由以出发的逻辑前提和基础。因之,医学本体论,既是医学模式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医学模式的本质基础或逻辑根据,它是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的前提和基础;对医学本体论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回答医学认识论问题和医学方法论问题的基本路线和方向。医学本体论发生变革,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也要随之发生变革。反之,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发生变化,也会影响医学本体论发生变化。从医史上来看,医学本体论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发生着量的扩张和变化;当医学本体论再也不能为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提供本质基础之时(表现为医学本体论不能诠释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医学本体论就会发生革命性变革,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医学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2神灵本体论

一切科学都发端于神话和传说。卡斯蒂廖尼认为:“生物界中的妊娠、分娩、生长变化、死亡等不可思议的现象,不是感官所能直接了解的,于是他们(远古时代的人―引者注)便将其归之于至大至远的神。”[1]远古时代各民族对这种超自然的力量的表述是不同的,如神灵、动物、祖先、生殖等。因之,史前巫术医学模式的本体论认为,人来源于神灵、动物、祖先或生殖。它以神灵崇拜、动物崇拜、祖先崇拜或生殖崇拜为表述。基于此,其医学认识论认为,生命与健康是神灵、动物、祖先或生殖的某种恩赐,而疾病与死亡则是魔鬼在作祟,或是动物、祖先或生殖的某种惩戒,对疾病的治疗主要依靠祈福与驱魔,从事这种仪式的人被称为巫婆或巫汉(巫医)。在神话和传说当中蕴育着巫术的医学和经验的医学。

3自然人学本体论

在古代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中,关于医学是什么的哲学追问在于人即自然的一部分,人即自然人,因而医学在本质上是关于自然人的科学。古代自然哲学是对神学的否定,即以自然否定超自然的神灵,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自然的物质。如西方哲学始祖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人也是水产生的;亚里斯多德认为,世界的本原同水、土、火、气四种元素构成。此时的医学尚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属于自然哲学的构成部分。例如,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和生命由血、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元素构成,此四种液体配合正常时,身体处于健康状态;配合不当便生疾病,他在《论气、水和地区》一文中,把大宇宙(自然世界)和小宇宙(自然人)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直接联系起来。卡斯蒂廖尼指出,希波克拉底一方面使医学摆脱迷信,一方面使医学摆脱哲学的思辨而走向临床方面,其医学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直观性的特征。中医本体论来源于《周易》。《周易》认为,世界的本原叫“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世界周期性的矛盾运动。人法自然,人也是由其内在的阴阳矛盾构成的。《黄帝内经》吸取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观作为指导思想,认为大小宇宙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体处在身体内环境与自然外环境息息相关的制约平衡状态中,人体的脏腑不仅与宇宙相通,而且局部与整体相通,机体的情况都可以反映到局部和体表来。因此,中医本体论是一种自然生态本体论,充满了辩证法思想。

4神学本体论

在中世纪,医学与宗教思想再次融合,构成了神学医学模式。这是对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否定,形式上看似是向巫术医学模式的复归。神学医学本体论即“神创说”,即人是神所创造的。医学认识论为“原罪说”,人类的一切肉体的疼痛和心灵的苦痛都是人类所犯原罪之故,基督耶和华被看作是一切肉体和心灵苦痛的救世主。医学方法论为“赎罪说”,主要医疗方法为祈祷、行按手礼、涂圣油。虽然医学是神学院的四大课程(神学、法学、医学、文法)之一,但医学在本质上是神学的附庸(僧侣医学)。简言之,人类由于亚当和夏娃偷吃了智慧果而犯了“原罪”,疾病和痛苦是上帝对人的惩罚,因而要向上帝忏悔和赎罪才能从根本上解脱肉体和心灵的疾病与痛苦。

5人体学本体论

在近代医学模式的视域中,医学在本质上是人体学。人体学本体论是对神学本体论的否定。首先,人体学是医学可分性方法和还原论方法的本体论基础。近代医学模式,是在反对神学医学模式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它的特点是,以人性(人的理性)反对神性,以科学反对神学,张扬人的理性精神,高扬科学旗帜。它的哲学基础是近代西方哲学。近代西方哲学的特点是,身心二分、主客对立,无论是旧唯物主义把一切意识、精神现象归结于物质,还是唯心主义把一切存在、物质现象归结为意识或精神,都创设了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身体与心灵、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其典型则是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笛卡尔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真正始祖,笛卡尔认为,世界存在两类本体,即物质本体和心灵本体。物质的属性是广延,心灵的属性是思维,广延不能思维,思维没有广延。这种身心二分、主客对立的哲学本体论,为医学将人的心灵、精神、社会等因素从人中离析出来,着重研究人体――人的自然属性、生物生理属性方面奠定了本体论基础。事实上,近代医学在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时,首先就已经运思了可分性方法。然后,在运思可分性方法的基础上,运思着还原论方法。医生、哲学家拉美特利在笛卡尔“动物是机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是机器”的著名命题。在他看来,机器由零件组成,人由器官组成,只不过人这一机器比动物机器多几个齿轮,距离更为和谐而能思维。这种哲学观点,为生物医学模式把生物生命现象还原为机械、物理、化学现象提出了哲学理论基础。既然身心二元、主客对立,医学就可以排除人的心灵因素,着重研究人体;既然“人是机器”,医学就可采用机械、化学、物理的方法来研究人体。因之,医学在本质上是人体学。其次,基于这种医学本体论,其医学认识论的特点是:将人的心理因素,人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从医学中分离出去;重视人的生物属性、自然属性,重视人体器官之健全、身体之完整;健康也就意味着生理健康。正如姜柏生所说:“以桑克托、笛卡尔、鲍雷利等人为代表的医理学派,以西尔维为代表的医化学派就企图用物理和化学规律来解释生命和疾病现象。”[2]再次,其医学方法论的特点是:可分性方法、还原论方法和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仪器在医药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做到了医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准确定位。但是,随着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在医学中的广泛运用,交叉科学、横断科学的诞生,生物学医学模式的局限性也就凸显出来。

6人学本体论

在现代医学模式的视域中,医学在本质上是人学。人学本体论是对人体学本体论的辩证否定,形式上似向自然人学本体论的复归。首先,现代医学模式,无论是恩格尔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还是其他人提出的诸如整体医学模式、生态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自然医学模式等等,其医学本体论认为,“医学的本质是人学”。[3]这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相契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从事着物质生产实践、精神生产实践、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实践构成了物质与意识的中介,因而克服了主客对立、身心二分的形而上学观点。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这就是说,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人既具有生物属性、还具有精神属性、社会属性,但其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作为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的医学,就不仅要研究生物―生理因素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影响,而且要研究精神因素、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换言之,医学本质上是以社会的人为研究对象的,相应地具有人文社会科学性质和人文精神。同时,现代医学模式不是对近代医学模式的彻底否定,而是对后者的扬弃,自然科学性质和科学精神构成了医学核心和基础。因此,现代医学模式视野中的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综合科学,它表征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同时,医学以人为研究对象与哲学以人为研究对象是不同的。哲学视域中的人学比医学视域中的人学更一般、更根本、更高,医学视域中的人学是哲学视域中的人学的基础,哲学视域中的人学是医学视域中的人学的指导。其次,基于医学在本质上是人学,医学认识论的特点是:人既是系统,又是要素。人是系统,它由各要素组成,是认知、情感、意志的统一体,是生物(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统一体,是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的统一体。人是要素,是社会系统之要素、环境系统之要素。因之,现代医学模式重视人的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对人的生命健康的影响。再次,在前二者的基础上,其医学方法论的特点是:心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系统论方法、信息论方法、控制论方法等现代科学方法在医学科学及其实践中的广泛运用。但是,传统的可分性方法和还原论方法仍然构成了现代医学方法的前提和基础,并在现代医学方法中得以放大。

7结论

在医史上,医学本体论经历了从神灵本体论、自然人学本体论、神学本体论到人体学本体论,再到人学本体论的演变,其历史发展的轨迹历经了多次的否定之否定。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医学本体论,就会有什么样的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因之,医学本体论是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的逻辑前提和基础;对医学本体论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回答医学认识论问题和医学方法论问题的基本路线和方向;医学本体论问题发生变革,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也要随之发生变革;只有在前提和基础方面,在医学本体论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才能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也就是说,在医学模式的转变之中,其前提性的问题就是,在医学本体论方面必须实现革命性变革。如果仍然固守在医学即人体学视野里,就不可能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因之,要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首先在思想上要树立医学在本质上是人学的本体论思想。

[参考文献]

[1][意]卡斯蒂廖尼.医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

[2]姜柏生.两种医学模式的方法论问题评价[J].医学与哲学,2000,(8):9.

[3]周向阳,夏澍耘.论现代医学的人文理性回归[J].湖北社会科学,2003,(8):89.

中医基础学说范文篇2

1.1中医基础理论特点中医学不断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完善与发展,是综合化、系统化、动态化的一门科学体系。总的来说,中医基础理论具有三大特点,分别是开放系统性、实践指导性与哲学思辨性。中医基础理论的这些特点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医基础理论具有开放系统性,能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之初,便将各种学科融合作为基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吸收融合社会学与自然学的研究成果,融汇成综合的理论体系,在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中这些学科理论占据着理论基础与源泉的地位。中医基础理论具有实践认知性,中医基础理论之所以具有实践认知性是因为基础理论的发展同步于临床实践应用,中医基础理论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因而具有实践认知性。中医基础理论还具有哲学思辨性,中国古代的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其形成与发展与哲学密切相关,如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等都是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中医也有相关的应用研究,并已发展成中医学的基础理论。1.2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与创新近年来,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研究方法也不断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且多元研究方法的应用也提升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现阶段,应用比较广泛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等。其中文献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国古代的医学文献解读与参考;理论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医基础理论及理论学科框架进行的研究;临床研究主要是病证研究、药方研究、治则治法研究等;实验研究则是利用现代化的实验设备与手段进行的药理研究与疗效研究,并基于实验进行药理诊疗理论阐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交叉学科研究主要是将医学与数学、信息科学、天文学、哲学与气象学等结合,并进行医学实践阐述医学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还在不断完善,而且创新因素不断增加,信息化水平与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甚至有学者着力进行技术方法创新以不断推进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

2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规律与态势研究

2.1中医基础理论发展及其必要性我国的中医理论源于先秦医学,其基本理论体系发展成熟于汉代之前,是中国现代中医学的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对古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中医主要关注人类活动,并对人类发展的身体技能与规律进行探讨总结,并在反复总结、论证、概括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体系的构建。在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众多医学大家的医学理论探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意义突出,也决定了我国中医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发展与创新的核心,其中的认知思维与理论特点对中国现代中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医的发展不能脱离中医基础理论框架,也不能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的片面取舍,导致中医研究精髓缺失。2.2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规律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具有必然性与不可逆转性,现阶段的社会需求与疾病演变都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并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规律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应用,对推进中医基础理论的突破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现阶段,中医基础理论在发展与研究中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规律性不断强化。中医学从产生之初便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并注重对生命与自然的整体性、能动性及发展性的研究总结,近年来更多的是与西方现代科学的结合。现阶段,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不断进行整理、吸收与改造活动,还充分运用各种创新思维方法进行理论研究与诊治技术创新。中医基础理论发展基于传统医学学术思想与临床应用的基础不变,又加入了现代科技因素,发展更具有能动性。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以临床应用为基础,但其对临床的依附性呈弱化态势。传统中医的发展都以临床需求为推动力,可以说中医理论是在临床应用中完善发展的,由此看来,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对临床需求过于依赖。中医基础仍与中医临床学科相结合,但发展已呈现出临床依附弱化的趋势。中医基础理论开始注重假说临床验证,这是中医的进步与创新。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中假说量不断增加,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近年来,中医不断与西方学说理论相结合,各种假说应运而生,如中医着重脏象学说中脏象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就传统中医经典学说进行论证,这是对中医科学化水平的创新探索,意义重大。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还进行语言创新与规范。中医发展历史悠久,其中含有众多古言词汇,以致在使用过程中术语混乱,规范性缺失,且由于语言障碍,众多的中医理论不能被广泛解读与传播,影响了中医的可持续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的语言创新极大地提升了中医基础理论的严密性、准确性与严肃性。此外,中医基础理论语言规范过程中还进行了新的理论补充创新,剔除了中医基础理论中比较含混的理论词汇,推进了中医理论的系统发展。

3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发展途径

3.1中医基础理论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性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是整个中医学发展进步的关键所在,随着近年来中医学发展的新要求,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必须进行理论创新,与时俱进。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但我们仍应注重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并在理论创新的同时加大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应用,力求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用成熟正确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3.2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发展的途径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与创新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进行有效的中医基础理论创新需先进行创新途径探讨,笔者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需遵照中医理论发展的趋势,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不断推进中医理论研究,此外,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还要加大中医理论与其它多学科的结合,加大创新宣传。笔者认为要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引向科学实证研究的方向,是当代中医理论发展的趋势所在,以实现中医理论的实质进展。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