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市场特征范例(3篇)
建筑市场特征范文
芦原义信在其著作《外部空间设计》中的定义“建筑外部空间是从限定白然开始的,比白然更有意义的,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通过建立向心秩序,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建筑师设想的外部空间是建筑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没有屋顶的建筑空间.即把整个场地看作一幢建筑,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建筑内部,没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外部空间考虑。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是建筑学场地设计的重要内容,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围合度”是指在场地设计中外部空间形态在不同方向上的围合封闭程度,这个因素直接影响到场地在不同方位上的采光、通风和传热效果.
城市微气候是影响场地热湿环境以及风场环境舒适度和建筑能耗的主要外部条件,通过场地设计对建筑外部空间形态进行优化,达到调节城市微气候、提高场地热舒适度、减少建筑能耗的目的,相关的研究已成为城市微气候、建筑环境、建筑节能研究关注的主题.本文是作者参与的国家白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碳排放计算及评价体系的低碳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一一以氏二角地区办公建筑为例”研究项目的子课题.
1场地设计中的建筑外部空间形态与场地微气候调控方法
建筑外部空间形态是场地空间环境的基础,它决定着场地空间环境的整体效果,对外部空间环境的品质和热舒适度调控起着重要作用,密度、规则度和围合度作为定量描述外部空间形态的重要参数,是外部空间形态操作调控场地微气候的关键要素奥凯总结了风速一定时,随着城市峡谷的凡何形态参数街道高宽比(ITSWI影响下存在3种形式的气流,即孤立扰流(isolatedroughnessflow)、相互影响扰流(wakeinterferenceflow)和街区密集到一定程度的顶部掠流(skimmingflow).博斯曼对美国旧金山中心城区的4个主要街区开放空间的人行高度实测研究,讨论了在中心城区中街区开放空间的太阳辐射以及风场环境对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机制.英国的研究报告“城市环境中的场地布局规划:日照使用,微气候和被动式冷却”从场地选址、公共空间布局、建筑布局、建筑形态和景观设计等方面分别讨论了与日照、通风、被动式制冷等微气候调控方法。
白从1963年维克多欧尔焦伊出版了他的启发性著作《建筑设计和场地设计中的生物气候学原则》,各个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者包括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建筑师、建筑科学和建筑技术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和发表了在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中的节能设计导则.雷纳·班纳姆已经将建筑视为环境调控的机器,关注建筑中由温度、光电、空气形成的物理环境.吉沃尼的论著《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中的气候因素》中评论了城市设计特征对于城市自大气的影响与对夜间气温的影响.迪恩霍克斯在《环境传统:环境建筑学研究》和《选择型环境》中提出“选择型环境”的设计理念,一方面“降低对环境调控的机械系统的依赖,从而减少对白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新的环境调控意识也应努力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挖掘可再生白然资源的潜力.剑桥大学教授贝克和昆·斯蒂摩司的研究中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得出的结果表明,影响建筑能耗的主要因素有:第一,建筑设计其影响因子权重为2.5;第二,建筑设各其影响因子权重为2;第三,使用者的用能行为其影响因子权重为2.如果建筑设计阶段的建筑节能性能差,配上低能效的建筑设各系统,再加上使用者对建筑的高能耗使用方式,那么相对于节能性能设计合理,设各系统高效,使用者节能的行为方式的建筑而言,它将会消耗10倍的能源与碳排放(2.5x2x2=10权重因子)。埃维特埃雷尔等在《城市小气候—建筑之间的空间设计》中把城市气候研究的发现与城市设计实践相结合,让建成环境的形式对影响城市小气候的因素做出反应。金叶康回顾了城市居住区建筑群形态对建筑能耗而影响。同济大学的杨峰教授对上海市区中的居住区进行实测实验,发现城市形态和密度指标可以作为调控居住区夏季室外通风的影响因素。
如何在上海高密度城市区中应用这些经验和设计技术导则,仍有一些关键问题需要整理清晰.第一,夏热冬冷区气候地区条件下,上海典型的高层高密度建成区中的微气候特征.第二,从城市、街区尺度再到场地尺度外部空间形态对微气候的影响机制.第二,场地设计中建筑外部空间形态操作在何种程度上可以对场地微气候进行调控.第四,外部空间形态操作的变量和各变量与微气候特征的关联性.通过场地微气候实测将有助于解析其内在规律,同时作为进一步模拟分析的边界条件.
2场地设计中的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类型与空间围合度定义指标
描述建筑外部空间形态“围合度”特征的变量,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整理筛选,本次研究选择如下:外部空间剖面高宽比(H/W)、平面通透率(L/C)、大,J可见度(sVF,SkyViewFiactor)、地面升起或下沉的高差(H).外部空间剖面高宽比(ti/W)是指场地中建筑高度和外部空间宽度之间的比率.平面通透率(L/C)是指围合场地空间的连续界面周氏与空间开口宽度的比率.大育可见度(svF)是指在建筑场地中1.5m高处大空可视区域相对半球大空的面积比率[1s].地面升起或下沉的高差(H)是指场地基地面在竖直方向下沉或升起的高度.本文重点讨论外部空间形态的“围合度”特征对场地微气候要素的调控作用通过实测研究外部空间形态的“围合度”的变化与场地微气候要索:空气温度(TivP)、风速(WNS)、太阳辐射强度(sRD)的关系,场地布局设计中形成的建筑的外部空间形态围合度指标。
外部空间平面通透率(L/})是用场地空间的连续界面周长与空间开口宽度的比率定量描述平面围合度的指标.按照外部空问形态类型与空间围合度的平面通透率(L/C)指标,可以将外部空间形态类型分为以下4大类,围合:“口型”;半围合:“U型”、“L型”和“街谷型、II型”;半开敞:“限定型、工型”、“限定型·型”;开敞:“开敞型”。
外部空间剖面类型与空间围合度指标包括:剖面高宽比(H/W),地面下沉或升起高差(H),覆盖天育可见度(sVF),其中按照外部空间剖面“覆盖”类型可以将外部空间形态类型分为为以下4大类,完全覆盖:“门型”;半覆盖:“厂型”、“T型”、“一型”;半显露:“II型”、“I型”和显露。
建筑市场特征范文
关键词:软土、软弱土、相对软弱土地基,软弱土地基分布,软弱土地基特征。
中图分类号:TU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沈阳市区工程地质条件:东部是稳定的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山前倾斜平原地貌),西部是差异沉降明显的沉积区(浑河冲洪积扇地貌)。市中心区内有浑河通过,市区北部有浦河通过,西北部为下辽河、巨流河等,这些河流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系沉积物,有粗粒土(圆砾、砾砂、中粗砂)和细粒土(粉细砂、粉土、粘性土)。粗粒土分布在浑河冲洪积扇的中心地带或河谷阶地,一般为中硬土,是建筑物很好的地基持力层和建筑材料。细粒土主要分布在浑河冲洪积扇的边缘及浑河流域的高漫滩处和浦河流域及下辽河流域或靠近东部的山前斜坡坡洪积裙地带,细粒土一般为中软土或软弱土,地基强度较低,只可做低层建筑物的地基持力层,总结出软土地基特征及分布规律,从而更好地为实际工作服务。
。
二、相对软弱地基土的定义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对软土定义如下:天然孔隙比大于1.0,且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的细粒土,如淤泥、淤泥质土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软弱土定义如下:土层剪切波速值范围υse≤150m/s的淤泥、淤泥质土、松散的砂、新近沉积黏性土、填土、流黄土等。
2、本文软弱地基土定义:沈阳市区以河流冲洪积物为主,淤积成因土很少(只个别处分布),根据沈阳地区岩土条件特征和建筑荷载特征,本文将沈阳市区软弱土定义延伸如下:地基强度比粗粒土(中硬土)低较多的,天然地基一般不能满足荷载较大的构筑物(高层建筑物7层以上)基础设计要求的冲洪坡积成因的细粒土,如粉质黏土、粉细砂、淤泥质土等。
上述软弱地基土定义内涵:①岩土工程特征含义:⑴、冲洪积成因的细粒土,如粉细砂(松散-稍密)、一般黏性土(可塑、软塑粉质黏性土)或淤泥质土;⑵、沈阳市区的粗粒土一般都是中-密实(中硬土),ƒak=200-300kpa,是良好的构筑物天然地基持力层,而细粒土一般为中软土-软弱土。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一般ƒak≤160kpa,为区别与其它软弱土概念,故在沈阳地区软弱土是相对软弱土。⑶、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土的压塑模量:(Es≤6Mpa)变形模量:粉细砂(Eo≤12Mpa)。⑷、土层剪切波速范围:250m/s≥υs>≤150m/s,。②构筑物基础特征含义;⑴,沟筑物基础承受荷载较大,天然地基不能满足构筑物基础持力层设计要求。⑵、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ƒak≤160kpa。⑶、沟筑物基础埋深较大,(一般有地下室深度≥6m)。
三、相对软弱土地基分布范围及特征
1、沈阳市区相对软弱地基土分布(见市区相对软弱地基土分布图):⑴、沈阳市近年来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从十几年前的一环路范围逐渐发展到二环路、三环路,现在已向规划建设中的四环路靠进,城市建设的勘察设计工作也随之扩展四环路以外范围,原有的一些地质资料已不能满足现在地勘工作的指导性,所以本次工作在收集相关资料和总结实际工作成果确定的软弱地基土范围为市中心至四环路及规划的五环路之间一定区域。⑵、地表下软土层厚度≥6m。
2沈阳市区相对软弱土地基的特征:
⑴、相对软弱地基土种类主要为一般黏性土,其次为粉砂(或粉土),及少许淤泥质土或填土。
⑵、软弱土层厚度大于6米,一般厚度1020米,由市区向南、向北方向软弱土层厚度逐渐增大。
⑶、一般黏性土以可塑为主(IL=0.300.75,一般IL=0.400.70),中等压塑性(a1-2=0.150.45Mpa-1);其次软塑状(IL=0.750.90Mpa-1,一般a1-2=0.450.60Mpa-1),中等高压塑性;粉细砂为松散稍密状(Eo=59Mpa-1)。
⑷、土的成因以坡洪积、河漫滩相沉积为主。
⑸、可塑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ƒak=140160Kpa,软塑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ƒak=80130Kpa,粉砂土地基承载力ƒak=100140Kpa,淤泥质土地基承载力ƒak=70120Kpa。
⑹、地下水以滞水为主,水位约在2-10米;市区西部的粉砂土中为潜水,水位约在26米,地下水和土对砼结构或钢结构有微-弱腐蚀性。
⑺、软弱地基土分布区以Ⅱ类场地为主,局部Ⅲ类场地。
3、根据沈阳市区软弱土种类、地貌类型、分布范围、厚度变化、成因等特点将市区软弱土分为四个软弱土分布区,各区软土特征见表1:
表1
Ⅰ
粉质黏土为主
浑河、沙河冲洪积扇左翼、山前倾斜平原地貌。冲洪积物,坡洪积物,Q4。市区南部、东南部区域:苏家屯区、桃仙镇、李相镇、古城子镇、深井子镇、陈相镇等。6-30米,由市区向南渐厚,向东过渡为坡洪积,厚度变化大。120-160局部滞水,水位2-10米。褐黄色,可塑为主,局部软塑,中等压塑性,比较均匀,Ⅱ类场地。
Ⅱ
粉质黏土为主
局部
淤泥质土
高漫滩、山前倾斜平原地貌。浑河、浦河冲积物扇右翼,坡洪积物,Q4,浑河阶地。市区北部、西北部区域:沈北新区的新城子、虎石台、浦河新城、清水台镇、造化镇、平罗镇、伊家乡等。6-30米,由市区向北渐厚,向东过渡为坡洪积,厚度变化大。120-160局部滞水,水位2-8米。褐黄色、灰色,可塑-软塑,中等-高压塑性,不均匀。Ⅱ类场地,北部Ⅲ类场地。
Ⅲ
上部
粉质黏土
下部
粉砂或粉土冲积平原地貌。浑河冲洪积扇、浦河、下辽河冲积物,Q4,河漫滩。市区西部、西北部区域:铁西经济技术开发区、于洪区的胡台镇、沙岭镇、大潘镇等。6-15,厚度变化不大。120-160潜水水位3-6米,局部滞水。褐黄色,粉质黏土可塑。局部软塑,中等压塑性,均匀。粉砂松散-稍密,Ⅱ类场地,
Ⅳ
杂填土、粉质黏土、淤泥质土人工回填、淤积,河漫滩地貌。市中心区原古方城址区域:大南门、大北门、大西门、大东门等6-9米。变化不大。60-80局部潜水,水位8米灰色、黑灰色,杂填土为生活垃圾,少量建筑垃圾,类场地。
四、结语
1、沈阳市区软弱土地基分布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分布在市区的二环路以外,三环、四环至五环是软弱土主要分布区域。二环路以内除在老城区有局部软弱土外,其它地区上部的软弱土厚度都比较薄,下部是较厚的砂土、碎石土,是建筑物良好的天然地基。软弱土分布由市内向外至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软弱土层厚度增大。
2、沈阳市区的软弱土多为一般黏性土(可塑粉质黏土,局部软塑),松散-稍密粉砂(或粉土),少许淤泥质土或填土,粉质黏土(可塑)、稍密的粉砂(或粉土)一般可做低层建筑物的天然地基,但若做高层建筑物的天然地基应慎重,一般应进行地基处理。
3、沈阳市区的软弱土是相对概念的软弱土,土的特征受沉积环境影响,其分布范围是以一定的地界区域和软土厚度的变化圈定的,这种相对软弱土的定义不仅可以有效地划分出软弱土的分布范围、也确定了软弱土的特征,还指出了对不同建筑物地基持力层的适用性。
4、沈阳市区软弱土地基分布图整体地概括了市区软弱土地基分布状况,为市区建筑项目的研究、规划、设计、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为我们工程地质工作明确了具体工作内容重点,从而提高我们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建筑市场特征范文篇3
城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呼唤城市广场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内地的一些城市建筑物大都缺乏新意,沿街、沿巷砌得满满荡荡,给人以一种千城一面、单调沉闷的压抑感。人在街上走,仿佛井中蛙,难怪有西方友人对中国迟迟不改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画地为牢、自我封闭的建筑风格很不理解,并为之大发感慨。他认为建筑是人们赖以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对解放思想能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可喜的是在广州率先引进世界兴起不久的新潮流、新模式一广场建筑,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市场经济新时代,为广州迈向完全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谱就新篇章。这很值得各地城市学习和借鉴。
建筑添上“广场”二字,意味着向传统建筑的深层次挑战。建筑设计专家如是直言:过去的建筑总是沿着建筑红线、边线垒墙造屋,自己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建筑是绝对主体,它给外界展示的只是其高度、线条、颜色,给人以一种无名的压抑感。而广场建筑向人们展示的则是一派全新的景象,走出了一条环境设计取代建筑设计的新路:在同一环境里,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有亭台楼阁、有主体广场、有主次道路、有绿树草坪、有喷泉水池,它们交相辉映,和谐雅观,房屋在广场建筑的总体环境中仍然是主角,但它仅仅为其一部分。广场建筑在设计上,要求融古典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手法为一体,融民族特色与异域风情于一炉,尤其是在外墙装饰上,要采用多种装饰材料和技术,如马赛克或花岗岩饰面、玻璃幕墙、绿色生态墙相结合,打破现在流行的饰面材料单一、一统到底的建筑外观,做到既庄重又典雅,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相得益彰。
巴黎人以巴黎为自豪,因为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除监狱和公墓外,一切都是完全开放式的设计,人们能够充分共享阳光下的空间。勿庸置疑,广场建筑能在宏观上引导城市建设,又能在微观上调节人们的情趣。一位建筑设计专家颇为自信:广场建筑将会风行一百年。建筑水准的高低是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城市广场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硬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城市也耸立起一大批令人瞩目的高层建筑。然而,这些建筑或因场地有限,或因资金不足,或因设计风格的不同,或多或少与完全意义上开放式的广场建筑在观念上有区别。相比之下,开放的建筑更显得文明与进步。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城市寸土寸金,留那么多广场岂不浪费?或云:建几十层甚至上百层的建筑,有那么多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吗?其实,这些都不成问题。如广场主体建筑向空中发展,地盘自然也就宽了;再如只要政府发挥好统筹协调职能,把众多的建设单位、房地产公司和广大市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融合起来,把国土规划、设计、建筑力量综合利用起来,就能刮起城市广场建设的旋风。让我们的生活空间亮丽起来,多一点绿树红花,多一点蓝天白云。
城市广场定义及其分类
(一)城市广场的定义
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既有政治和历史意义,又有丰富的艺术面貌,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
1、古代城市广场
“广场”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其特点、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城市广场已成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空间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我国古代城市缺乏西方集会、论坛式的广场,而比较发达的是兼有交易、交往和交流活动的场所。《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对市场在城市中的位置和规模都作了规定,而且这种城市规划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唐长安是严格的里坊制,设有东市、西市。宋代打破里坊制,出现了“草市”、“墟”、“场”和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一附近还有妓院等。元、明、清则沿袭了前朝后市的格局,街道空间常常是城市生活的中心,“逛街”成为老百姓最为流行的休闲方式。
2、现代城市广场
现代城市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商业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今天,人们提及“城市广场”,浮现于眼前的往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广场(以正方形为主)的形象。目前全国城市广场建设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这类广场,因为它们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总之,城市广场具备开放空间的各种功能和意义,并有一定的规模要求、特征和要素。城市中心人为设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动的一种开放空间是城市广场的重要特征;围绕一定主题配置的设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间围合以及公共活动场地是构成城市广场的三大要素。只具备特征而不具备要素的,如单纯的绿地或空地,或只具备要素而不具备特征的如仅供某一商住区或建筑物使用,出于商业目的而冠名为“xx广场”,则不应纳入城市广场范畴。
(二)城市广场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