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常见疾病预防方法(收集5篇)

来源: 时间:2025-08-04 手机浏览

常见疾病预防方法篇1

【关键词】口腔疾病;预防;保健;方法措施;工作进展

1我国常见的几种口腔疾病

1.1龋齿龋齿,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蛀牙,这种口腔疾病现在不仅发生在儿童身上,在很多中年人和老年人身上同样存在,龋齿的病因主要是因为牙齿上产生了细菌,细菌在牙齿上滋生,导致牙齿在外形上、质地上发生了改变或者缺失。

1.2牙菌斑牙菌斑就是在牙齿的表面生长的很多细菌,主要是长在牙和牙之间的地方,由于难以用水冲洗并且一般刷牙也难以清理牙与牙之间,所以就形成了牙菌斑。牙菌斑会对牙齿造成伤害,会导致龋齿和牙周疾病的产生。

1.3牙龈出血牙龈出血,在日常生活中太常见了,牙龈是个很脆弱的地方,有时候我们在吃东西时不小心刺激到,就会出血,有时候在刷牙时牙龈会出血,有很多人觉得不在乎,不重视这个现象,其实牙龈出血是牙龈炎症的表现,我们应该给予重视。

1.4口腔溃疡口腔溃疡是一种很常见的口腔疾病,主要的病因就是由于身体里缺少维生素或者是缺少微量元素,有的是因为身体内分泌失调引起的上火等症状伴随口腔溃疡的产生,有的可能也与消化有关。口腔溃疡产生时,发病的地方会有剧烈的疼痛感,并且同时带有口臭。

其实除了这些疾病,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很多我们常见的口腔疾病。比如牙周炎、口臭、口气等,要想不被这些口腔疾病困扰,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口腔的预工作,那么怎样进行口腔疾病预防和口腔的保健呢,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说说如何对口腔进行保健以预防口腔疾病的产生。

2我国口腔的保健与口腔疾病的预防方法措施

口腔是我们身体一个重要的部位,为了不让它受病痛的困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我保健和预防,下面我就为大家提供一些方法措施。

2.1坚持每天刷牙。早一次,晚一次,尤其是晚上睡觉前,一定要刷牙,因为口腔细菌很容易在晚上人们睡觉时滋生。

2.2吃完饭后要及时的漱口。

2.3要及时的去清理牙齿中的东西,因为我们在吃很多东西时会有一些残留物留在我们的牙齿上,长期不清理会滋生细菌的,所以我们要及时清理牙齿上的食物残留物,保持我们的口腔卫生。

2.4要时常为我们的牙齿补充营养,牙齿在每天都会有一个生长过程,那他的生长是离不开营养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食物要多样化,给牙齿提供丰富的营养。

2.5要养成一个咀嚼食物的好习惯,经常咀嚼会使牙齿以及牙齿周边得到锻炼,会使牙齿更健康,正确的咀嚼方式是用牙齿的两侧或者是双侧交换咀嚼,是牙齿不同的部位都能得到锻炼。

2.6杜绝坏的习惯,有很多人喜欢舔牙,咬牙和磨牙,这都是非常不好的有损牙齿的习惯,很多人由于总喜欢舔牙,导致很多牙齿生长出现歪斜,尤其是孩子,还没有长全牙齿,由于总是舔牙齿或是吮吸手指头导致牙齿错位,影响正常生长。

2.7可适当地饮用茶水。据研究表明,茶水具有预防龋齿的作用,因为茶叶的主要成分是氟和儿茶酚,氟可以改善牙釉质的结构,还能是牙齿更具有抗酸性,而儿茶酚是可以抑制牙菌在口腔中生长的。所以说经常喝茶水能够或者是用茶水漱口能够使牙齿保持洁白,并且能有效地防治牙菌的滋生。另外茶叶好具有除口臭的作用,有时我们觉得口中有异味时,不妨试试嚼一点茶叶。

2.8不要用牙齿去咬坚硬的东西,以免牙齿受到损害。

2.9最后一点就是希望大家定期到医院或者诊所为我们的牙齿做检查,一旦有病状,就要及时就医,保证我们的牙齿健康成长。

3我国口腔预防保健工作的研究进展

其实,近些年,我国在口腔卫生防御工作上有很大的进步,因为不断提高的口腔病例,我国加强了对口腔卫生的重视。

3.1我国设立了很多卫生行政领导,有他们带领各市各县进行口腔卫生防预工作,还确立了很多口腔疾病预防组织,来领导大家预防疾病并且做好口腔保健工作。

3.2我国成立了“WHO口腔卫生合作中心”与国际广泛协作,共同预防口腔疾病。

3.3我国在各县市开展了口腔健康教育活动,鼓励全国人民一起行动起来预防口腔疾病。

4结语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以上说的那些预防保健方法其实还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对这方面提高重视程度,国家重视起来还不够,要我们大家一起重视起来,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另外国家应该加大这方面的研究,研制更多的方法去防御、去治疗口腔疾病,让那些患有口腔疾病的摆脱疾病的困扰,重获灿烂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李刚.我国口腔防预保健与研究工作进展;《医学研究杂志》,1993年第6期.

[2]樊明文.口腔医学新进展第1版[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3.

[3]全国牙防指导组编.口腔医学专家谈爱牙[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

常见疾病预防方法篇2

关键词:新生仔猪;常见疾病;预防及治疗

中图分类号:S8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216-1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作为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养殖行业,已经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对仔猪的饲养更是作为重点被人们所关注。由于仔猪在刚出生的一段时间里,自身免疫力比较低,很容易患上疾病,从而影响到仔猪的健康,严重的还会引发死亡的情况发生。因此,对新生仔猪的常见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便成为了养殖人员的首要工作,只有将新生仔猪的常见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才能确保仔猪健康成长,从而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1新生仔猪常见的几种疾病

新生仔猪常见的几种疾病主要包括:水肿病、传染性胃肠炎以及缺铁性贫血等等。饲养人员应该将这几种常见疾病的起因和症状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做到正确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保证仔猪能够健康成长。

1.1水肿病

水肿病是新生仔猪最容易患的一种疾病,这种病多发病于2个月左右的仔猪,通常情况下容易在仔猪25~30天的时候发生,由于这个时候,仔猪进入旺食阶段,体内摄入的蛋白质以及微量元素营养过多,从而就会导致仔猪出现消化不良和肠胀气的情况发生。其主要的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眼睑和眼结膜的地方会有显而易见的浮肿,胃壁水肿也极为明显,结肠、盲肠的浆膜和黏膜下也会出现高度的水肿现象。

1.2传染性胃肠炎

传染性胃肠炎是多发生于仔猪身上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病时间越短,其引发的死亡性就越大。这种传染性胃肠炎通常容易发生在1周以下的仔猪身上,患病的猪会出现快速脱水的现象,死亡率很高。相对于一周以下的仔猪来说,2周后的仔猪死亡率就会相应的降低一些。患病仔猪的主要症状是呕吐,然后会排出黄绿色或者是白色的粪便,且气味难闻,患病的仔猪还会出现口渴的情况、脱水,体重也会随着迅速的减轻。严重影响到了仔猪的身体健康。

1.3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主要是指刚刚出生的仔猪到25天这段期间,由于哺乳仔猪缺铁而引起的一种营养性贫血,这种疾病容易发生在以水泥地面为主的饲养场环境下的仔猪,由于这种情况下,不对仔猪进行相应的补铁措施,就会导致仔猪体内缺乏应该有的铁元素,从而导致仔猪缺铁性贫血。患病的仔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营养不良,体温偏低等情况。同时,还会存在一些可视粘膜苍白,轻度黄染,看不到明显的血管等特殊症状。

2新生仔猪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新生仔猪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保证新生仔猪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为了能够保证新生仔猪免患疾病,饲养人员必须要做好对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2.1水肿病的预防和治疗

在对新生仔猪进行喂养的时候,应该严格遵守少食多餐的原则。近几年来,在喂养仔猪的饲料上,主要是全价颗粒饲料,在对仔猪进行喂养的时候,应该定时、定量的进行喂养,在喂养的饲料中,可以搭配少量的青绿饲料,让仔猪自行采食。与此同时,要保证仔猪饮水的充足。另外,还可以给仔猪服用价格比较便宜的抗菌消炎方面的药物,以此来对仔猪容易患上的肠道疾病进行预防,比如说黄痢、红痢、肠炎以及痢疾等。利于消化的药物也可适当的给仔猪服用。

2.2传染性胃肠炎的预防和治疗

对于传染性胃肠炎的预防和治疗,饲养人员可以采用给仔猪喂食母乳的方法,从而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经验所得,如果母猪在产前曾经接种过传染性胃肠炎疫苗,那么对3天哺乳仔猪被动免疫保护率达到了95%以上,针对传染性胃肠炎,目前并没有出现治疗药物,因此,一旦发现仔猪患病,就应该立即将患病的仔猪进行隔离,以此来减少损失。

2.3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治疗

对仔猪缺铁性贫血进行预防和治疗,饲养人员可以加强对怀孕母猪的饲养管理,以此来增加仔猪的外源性铁的供给,一般情况下,采用口服铁剂的方法,既经济又有效。也可以采用给仔猪注射铁剂的方式对患病的仔猪进行治疗,比如说注射大北农血糖,通常情况下,注射1次即可,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隔七天再注射一次。

3结语

综上所述,对新生仔猪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实施是否到位直接影响了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因此,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对其进行高度的重视,针对患有疾病的仔猪应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以此来保证新生仔猪的健康状况,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养殖行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秀平.新生仔猪常见疾病的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2,(04).

[2]孟刚.新生仔猪常见病的诊断和防治[J].农家之友,2010,

(02).

[3]喻晓静.初生仔猪的管理及仔猪常见疫病的预防[J].畜牧市场,2008,(09).

常见疾病预防方法篇3

【关键词】心脑血管;预防;治疗研究

1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1.1加强预防措施心脑血管疾病多是由于平时生活不规律、不注意锻炼、抽烟喝酒饮食无度,久而久之导致高血压、高血脂而形成的。因此,避免心脑血管疾病要以预防为主。要大力推广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知识,提高社会关注度,让所有的人都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严重危害,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规律的作息,健康饮食,加强锻炼,有意识地去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1.2减少外部刺激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受外界因素影响比较显著,例如冠心病的发作多是由于患者受刺激而引发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心脑血管病患者受到外部刺激。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平时要保持心情舒畅,尽量不要剧烈运动。在锻炼身体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尽可能选择一些动作轻柔缓慢的项目,在锻炼过程中由轻缓的运动开始慢慢增加活动量。情绪上要保持安静平稳,避免紧张、激动等大的情绪波动。日常饮食上尽量少饮酒,避免饮食过度,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应当戒烟,晚上早早休息,减少夜生活时间。以上是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有效保护措施。

1.3科学调整日常进食在日常生活中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降低血清胆固醇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有很好的食疗效果。一日三餐多吃粗粮、块茎食物、绿色蔬菜、新鲜水果等可以有效补充人体所需的膳食纤维,有助于高血压、高血脂患者降压、降脂。此外,在日常饮食中要严格控制高胆固醇食物,限制胆固醇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尽量保持饮食清淡。大量的数据表明,在日常饮食中控制食盐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降低血压、血脂,减少发病几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4培养的健康生活习惯吸烟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中老年患者一定要戒掉抽烟的恶习。少量饮酒可以有效改善血液循环,但中老年人往往酒瘾很大,很容易过度饮酒对身体造成危害,饮酒一定要限量。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休息,不要过于劳累;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尽量避免失眠。日常生活中保持心情顺畅,凡事要想得开,保持平和的心情。

1.5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中老年人群要在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息规律。适当参加一些运动健身活动。在锻炼过程中要注意自我保护,合理安排运动项目,运动时间不宜过长,运动量要适度,动作主要以舒缓为主,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在寒暑天锻炼要提前了解天气变化情况,适量增减衣物。夏日避免阳光直射,冬季尽量早睡晚起。

2治疗措施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复发性疾病。患者在患有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病的同时,往往伴有其他症状,例如常常感觉头沉、头晕、头痛、胸闷等,因此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明显,比较容易诊断。但此类疾病的患者大多在出现相应症状初期不够重视,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失去了宝贵的治疗时机。因此,在这里笔者在此呼吁,对心脑血管疾病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笔者将从医多年积累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法列举如下:

2.1“再生丹”药物治疗“再生丹”是一种治疗血管疾病的特效药物,其含有的血栓溶解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神经生长因子及生长抑素等,能迅速有效地溶解血栓,提高血液含氧量,降低坏死细胞的数量,增加血管活性,促进神经纤维生长恢复,能够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血管弹性。“再生丹”对中风偏瘫患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治疗的关键:一是溶解血栓,改善血液循环。二是有效增加患者大脑供血状况,提高血细胞含氧量,有效改善脑细胞的供血供氧。三是恢复因缺血或出血而形成的半暗区脑细胞功能,使其发挥正常功能。

2.2“冰蛹通脉含片”药物治疗冰蛹通脉含片经济实用,治疗血管疾病疗效显著,是专门疏通血管,提高血液循环状况、稀释血液粘稠度、有效提高血管弹性的口含药物,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头沉、头晕、头痛、胸闷等症状。该药物疗效确切、用药安全,服用方便。无毒副作用,吸收率高,见效快,经济实惠,是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经常使用的一种药物。

2.3“商雄牌胶囊”药物治疗“商雄牌胶囊”是一种治疗血管疾病的新型药物,是在原有组方基础上,根据血管疾病发病原理,融合现代高科技研制而成。使用“商雄牌胶囊”可以有效促进患者自身生成高密度脂蛋白(HDL),清理患者血管,调节血管弹性,降低患者血脂含量,调节血压,改善供血状况,彻底治愈血管疾病,不易复发。

2.4药浴疗法药浴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是近年来开始流行的一种疗法。药浴分为水浴、熏浴、蒸气浴等几种类型。近年流行的藏药浴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总结

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已经成为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第一杀手”。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上,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能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从日常生活着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工作、生活起居有常。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接受治疗时要注意对并发症的治疗,严遵医嘱,定时服药,安心接受治疗。患者及家属要了解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常规用药,心脑血管疾病发作一般都很突然,为防发生意外患者要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家中也要常备急救药。心脑血管疾病在形成过程中往往互相影响,在预防、治疗时可以共防、共治,日常生活加强预防措施,发病后及时治疗。合力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为中老年人的健康生活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常见疾病预防方法篇4

国传统医学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为世界所中仰慕,从上古至春秋战国时期到唐、宋、元、明、清,在近7000年的历史过程中不断进行发现、实践、探索、总结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内容极为丰富的有关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的预防保健理论和方法。其疾病个体化的预防观、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自然观和疾病随时空变化的辨证观以及疾病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等预防医学思想,无不折射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哲学智慧。研究其深邃的预防思想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当前特别是生活、工作方式日渐西化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呈井喷式和低龄化发展趋势的严峻形式下有现实的积极意义,同时对促进全民健身和重大慢性病的预防以及疾病的转归也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1.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

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是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大胆探索和艰辛实践的智慧结晶,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有显著的文化基因烙印,内容博大精深,方法丰富多彩。其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体对疾病个体化的预防观、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自然观和疾病随时空变化的辨证观以及疾病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的预防医学思想。

1.1疾病个体化的预防观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的体质、性别、年龄不同,先天禀赋不同,所生活的地域、季节、气候不同以及生存条件的不同,所得疾病的种类、几率及愈后就会不同。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身体特征;同时认为疾病在早期会表现出特有的征兆,可以通过面色、脉象、身体状态、大小便等外象并经医生的“望、问、闻、切”进行观察、判断,发现潜在的疾病风险,并有针对性地用食物、药食两用物质或药物对身体进行调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这种个体化的疾病预防观正是传统预防医学的独到和高明之处,值得肯定和推崇。它与现代预防疾病采取的“千人一方,万人同药”有极大的区别,虽然现代医学可通过体检来提早发现疾病,但只有当生化指标出现异常或临床征兆已经发生时才能发现,对主观表现出来的不舒服、不适应等亚健康症状,现代医学还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即使是有某些指标的异常如血糖的升高,现代医学仍缺乏个体化的预防措施。因此强调针对个体体质、地域、季节、气候、饮食习惯等情况的不同,具体分析,差别对待,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季节性、地域性和实用性。因为是个体化的,所以有十分理想的强身、保健和疾病预防的效果。现在在我国江南、江淮、闽南等地区在季节变换时,有请中医开膏方、吃膏方的传统,显然绝大多数是进行疾病预防、身体调理和日常保健而非治疗疾病。因此现代预防医学应充分吸收传统预防医学的个体化疾病预防的精华、特色和优势,既注重人群预防的研究,也应有针对性进行个体化的疾病预防研究,尤其是根据个体体质、地域特点、季节、性格和日常行为生活方式等有针对性地对疾病进行个体化预防,中西医结合以期达到更好地预防疾病的目的。

1.2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自然观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员,人体是一个和谐、有机和充满生机的整体,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神经、肌肉、激素水平乃至心理活动等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照应、相互影响的,并与自然季节的变化、生活起居、饮食等有密切关联。因此自然界的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基于这样的认识,古人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出发,发现并总结了人体与自然相适应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具体适应自然变化的疾病预防法则;总结了四时变化对人的情志、气血、

脏腑、经络影响的关系;昼夜、晨昏变化,日月星辰变化,地理环境及温度、湿度、气压、气流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关系等。同时指出人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是一味听从自然变化而束手无策,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整自己,使自己更加适应环境。疾病预防的总原则就是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并总结出了许多经过实践和历史检验证明是正确的俗语,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郎中开药方”;“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春捂秋冻,一年无病”;“秋风凉,添衣裳。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等。《黄帝内经?邪客》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与,与日月相应也”就是这个道理。人在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时还积极地改造自然环境,如在气温极热或极冷时,人体的自然调节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就发明了空调,以改变室内环境,保证人体不因极端环境变化而对机体造成伤害。正如《道德经》云:“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现代医学证明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如海的潮汐、月的圆缺等都会影响人体的情志和脏器功能,极热或极冷的时候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峰,也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预防疾病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并遵循自然规律来养护身体。例如春天万物生发,人的情绪应随自然一样心旷神怡,生机勃勃;这时稍晚睡觉,早点起来;提升精神状态,与自然和谐;在饮食上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肝旺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如适当吃一些大枣、山药、刀豆、南瓜、扁豆、西红柿、核桃、栗子、鱼腥草、芹菜、菠菜和胡萝卜等对助升阳气有积极作用。若不尊重自然规律,不遵循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规律,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果本身有疾病则会使疾病加速发展。可见古人早就发现并观察到自然规律对人的影响,从而产生了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思想。

1.3疾病预防变化的辨证观

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事物不断发展变化”,这是一个根本规律,在疾病的预防上其显著的预防医学特征可归纳为“根本是‘象’,核心是‘变’”。所谓“象”是指像自然界那样,因为“疾病预防”的基础是遵循、效法和学习自然。而遵循自然法则的核心是“和”。“和”是指人、自然、社会、身体本身的大平衡与大和谐,所有的方法和手段只有达到“和”的状态,才达到“最佳健康”的境界;因为自然界是最和谐的。“象”的根本是取自然之象,自然之象的精妙是在“变”。“变”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和规律,例如一年四季的变化会使疾病预防方法“变”,不同年龄的“变”会使疾病预防手段“变”,四季的“变”会使补益的方式“变”,不同的疾病会使预防和治疗方法“变”,一天之内不同的时辰对疾病预防的要求也在“变”。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工作环境、生存状态、休闲娱乐方式与古人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多数中国人是营养过剩而非营养不足,上班族压力大,紧张度高,因此疾病预防的方法要“变”,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例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如果今天的人们遵循“与鸡俱兴”的作息时间,那么就会与社会脱节,显然必须要“变”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其实“变”就是发展,因此“疾病预防”的观念、方法和生活行为方式也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

1.4注重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

中国传统的疾病预防医学思想特别注重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的重要性。在疾病初起时,便能知道病邪之所在,及时进行治疗,控制病情,使之不发展到严重或危险的境地。还强调不但要治病,还要防病;不但要防病,必须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有应对之术。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脏腑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因此在预防和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治其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之传变。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讲在治肝的同时,当先调补脾。这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于使脾正气充实,不受侵袭。如见肝之病,不知道实脾,惟治其肝,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就可能使未病的脏器发生疾病,或治好肝病而脾病又来,达不到好的治疗效果。可见“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的疾病预防思想在今天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2.传统医学中的预防医学思想与促进全民健身

2.1传统中的预防医学思想与现代预防医学思想高度统一

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渊源于中国古人,但与现代医学科学发展有惊人的一致。首先,所有预防疾病的方法、活动都是围绕“健康长寿”进行的。其次,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防微杜渐治未病,在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的指导下去把握生命和健康,最后,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还特别重视社会心理因素,把人类、社会和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正确地认识人类的生命活动,积极地预防疾病,达到强身防病、益寿延年的目的。可以说传统医学中的预防医学思想是古为今用的典范。进人21世纪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日益增多,人们对“未病先防”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不仅注重社会心理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还着眼于提高人们的心身健康。《黄帝内经》就指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素问?著至教论劝》),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的主张不谋而合。传统预防医学思想重视社会、心理对人的影响,并采取积极主动的方法,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处于更加协调的状态,因此对现代社会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的“形神共养,天人相应,顺应自然,协调阴阳,节欲保精,畅通经络,协调脏腑,饮食调养,谨慎起居,益气调息,和于术数,动静适宜”预防保健的基本原则已被现代医学科学证明。

2.2促进全民健身

常见疾病预防方法篇5

关键词: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教学方法;共生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127-02

Analysisoforalmedicalcoursesinclinicalmedicine(generaldirection)symbiosisprovidedteaching

PengChun1,SongJin-lin2

(1.AffiliatedYongchuanHospital,ChongqingMedicalUniversity,Chongqing402160,China

2.AffiliatedStomatologyHospital,ChongqingMedicalUniversity,Chongqing401147,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SongJin-lin,Email:.

Objective:Clinicalprofessionaltrainingofgeneralpractitioners,necessaryoralmedicalknowledgesupplementisofimportantvaluetoimprovetheclinicalskillsofgeneralpractitionersandcomprehensive,hasthegoodsymbiosis.Atthesametime,inthestomatologyclinicalteachingofprofessionalpractitionersshouldfollowtheprevention,diagnosis,diagnosisandreasonableprinciple,choiceofteachingcontentsandteachingmethods.

Keywords:Clinicalmedicine;oralmedicine;teachingmethods;symbiosis

临床医学中全科医生是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的多面手,是在社区医疗机构执行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不可避免地面临常见口腔疾患甚至是口颌系统的急症处理。因此,临床医学全科医师十分有必要掌握口腔疾患急症处理原则和常见口腔疾患的转诊建议。一般而言,临床医学全科医生的培养正逐步规范为“5+3”模式,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经过5年的本科学习,再进入临床医院进行3年规范化培训后,方可取得全科医师执业资格。根据我国《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中全科医师技能标准的规定,并未将口腔医学的技能纳入规范化培训的标准,结合当前医疗卫生改革和社区医疗机构的发展方向,口腔医学教育在临床医学全科医生培养中不容忽视,需要高度关注口腔医学课程在临床医学(全科方向)教学中设置的共生性。

一、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全科医师培养的重要环节

1.当前我国人口中的口腔卫生水平较低。高发病率的口腔疾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人类的三大疾病之一。我国在口腔保健意识和口腔健康水平方面和欧美日等国家相比,差距十分巨大:青少年龋齿率平均高达80%以上,成年人牙周病患率平均高达90%以上,老年人牙齿保有率少于40%(60岁以上,八个牙齿以上)。特别是儿童口腔卫生状况更为严重,大量的儿童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儿童由于对口腔卫生的保健、口腔疾病的预防等知识教育基本为空白,在乳(替)牙期,出现了大量的龋坏、口腔溃疡、牙周疾病等状况,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治疗,极大地影响了儿童身心健康。注重口腔预防保健是社会发展、人们健康水平、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因此,全科医生都有义务担当起宣传口腔卫生知识,在临床实践中重视对患者的口腔预防保健的职责。

2.因口腔疾病带来的全身的其他疾病患病风险认识不足。俗话说“病从口入”,口腔疾病引起的感染和炎症造成咀嚼能力下降,从而影响消化系统,会加重一些病症。有科学家研究证实,牙周病会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危险。另有研究表明:牙周病患者口腔内细菌产生的致癌化合物会诱发体内组织出现炎症,是牙周病可能导致胰腺癌风险增加的原因。还有研究表明口腔卫生差者患肺部感染及肺功能降低的几率是口腔卫生良好者的1.77倍,口腔感染还会引起肾病及一些皮肤病等。正因为对口腔疾病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不足,所以在社区人群中对口腔疾病不重视,口腔卫生保护知识淡薄,加上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中全科医师对口腔诊疗知识掌握不足,无法有效的分诊和治疗,所以增加全科医师口腔医学课程教育显得更为迫切。

3.执业口腔医师严重不足且区域分配不均。执业口腔医师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的专科口腔医院或综合医院口腔科,以及部分非公立医疗机构。据资料统计,受过正规口腔医学教育(本科)的口腔医师不超过3万人。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500~600人一个口腔医师的比例,我国口腔医学卫生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严峻的口腔卫生需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当前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全科医生扮演着重要的“守门人”角色,全科医生在掌握了口腔医学基本技能后能有效缓解口腔医师不足的矛盾。

4.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中口腔诊断治疗不可或缺。我国医疗体系中最基本的结构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具有分布广泛、诊疗质量能达到一定水准、服务比较周全、完善和方便病人就诊的特点。同时,由于90%左右的常见和多发口腔疾病能在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得到治疗,这样既可以满足对不同层次的口腔卫生服务的需求,又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临床全科医生应完成所辖区域内居民日常口腔疾病的治疗,进行口腔疾病预防、口腔健康保健、口腔健康教育等工作,使社区居民都能获得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口腔卫生保健服务。

5.口腔医学教育是全科医疗特点的需要。强调早期发现并处理疾患;强调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是全科医疗的一个重要特点。全科医生要具备丰富的综合性知识,能对常见多种疾病作出预防意见和早期治疗。大多数口腔疾病是可以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和预防方法的指导而减少患病风险的。全科医生可以利用其接触人群广泛,覆盖面大的特点,有效地宣传口腔卫生保健、口腔疾病预防、儿童口腔疾病预防等知识,使社区不同类别的人群都能得到一对一的口腔卫生知识指导,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口腔疾病,特别是牙周疾病是可以通过早发现和早治疗来治愈的。全科医生可以通过掌握的口腔医学知识,尽可能早的发现社区人群中的口腔疾病,并通过病例的判断提出合理的诊疗建议和诊疗方法。对于不需要专业设备要求的常见口腔疾病,如:牙周炎、口腔溃疡、牙龈炎等就可以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中完成治疗;对于需要龋坏、牙列缺失、错颌畸形、牙髓疾病等需要专业设备诊断和治疗的病症,可以提出转诊意见,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社区整体的口腔卫生水平,减少专科医院的就诊压力和患者的经济负担,更能体现出全科医生在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价值。

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口腔医学课程设置

口腔医学是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于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总时数的控制,通常将口腔医学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在全科医师的培养中也没有现成的教学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根据全科医师的工作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和课程设置。

1.全科医师的口腔医学教学的培养目标。全科医师通过口腔医学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的口腔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口腔颌面部外伤的应急处理原则与方法,认识到口腔是全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口腔疾病也可以引起或加重全身其他器官的病变,对全身造成明显的影响,全身系统性疾病可累及口腔,并在口腔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因此,全科医师对口腔医学的知识理解与掌握,不仅能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还能增长他们的医学知识更新。

2.全科医师的口腔医学教学内容。全科医师的口腔医学教学内容,应根据全科医师在将来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来确定,不能等同于口腔医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根据全科医师预防和发现口腔疾病、口腔保健的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全科医师的口腔医学教学内容应从口腔预防学、口腔内科学、口腔外科学、儿童口腔学入手,结合口腔疾病的发病率和人群分布,选择重点内容对口腔常见病、多发病、易发病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讲解内容要根据全科医师的特点,选取不同的侧重点。例如,讲述牙体牙髓病等内容时,并不是要强调具体的治疗方法等,而是重点讲授该类疾病的临床表现、预防和作为病灶对全身机体功能的影响;在口腔颌面部感染讲授中,除了要讲解一般临床表现外,还要对口腔颌面部炎症的特有特征:如,牙源性感染,要尽早消除病灶牙对恢复颌面部的功能带来的影响等。此外,增加介绍咀嚼习惯养成和儿童口腔卫生,牙膏、牙刷、牙线的选择及正确使用方法等教材中没有的口腔卫生保健知识。

3.全科医师的口腔医学教学方法。①宜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画面新颖、注释明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拉近了学生与临床实践的距离。通过多媒体的图片、视频、动画可使一些在教学中遇到的比较抽象的知识点、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问题一目了然,大大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可以将大量的临床典型图片资料,充实到教案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②宜采用PBL教学,PBL教学模式即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basedlearned,PBL)。PBL教学模式可以从一个或多个临床病例出发,做到以切合实际、解决问题为根本,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实现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重的教育目标。在临床专业全科医师教学体系中,更多强调的不是“教”,而是“学”,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利用PBL教学方法对口腔常见疾病教学可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口腔粘膜病”这一章节中,我们可根据学生们已有的医学知识加以引导他们如何去理解发生在口腔粘膜这一较特殊部位的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

综上所述,口腔疾病发病率高,国内口腔健康水平整体较差,而专业的口腔医疗机构严重缺乏且分布不均,人民群众对口腔疾病的认识不足,是造成国内口腔健康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从业人员以临床医学全科医生为主的社区医疗服务工作者,十分有必要掌握口腔疾患急症处理原则和常见口腔疾患的转诊建议,预防和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也可以通过早发现、早治疗来保障口腔疾病带来的一些对其他疾病的负面影响,临床医学与口腔医学在教学和实践中并不排斥,具有很好的共生性。因此,在建议临床医学全科医生培养中,适当增加口腔医学部分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胡德渝.我国口腔健康、疾病趋势及发展方向[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9,(9):64-65.

[2]黄实华,徐仙星,郑静,等.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3,(03):153-155.

[3]李正阳.牙周病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关系[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07),576-580.

[4]吴王喜.牙周病可能增加胰腺癌患病风险[J].广东牙病防治,2007,(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