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肠道疾病预防知识(收集5篇)

来源: 时间:2025-08-25 手机浏览

肠道疾病预防知识篇1

【摘要】简要阐明了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综述影响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预防复发健康教育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工作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等因素,溃疡性结肠炎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提高。病程缓慢,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这不仅造成患者生理痛苦加重心理负担,而且长期反复发作导致并发症增多,因此,如何减少复发,是目前治疗和护理的重点及难点,加强对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健康教育,提高病人对溃疡性结肠炎复发原因的认识,进一步加强防护,从而减少溃疡性结肠炎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预防复发的健康教育综述如下:

1溃疡性结肠炎回顾

1.1溃疡性结肠炎的概念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症性病变。临床典型症状为腹泻伴黏液血便,程度不同的腹痛、里急后重感,症状常为慢性持续性、并反复发作,也可急性起病而呈暴发性。病主要发生在结肠黏膜层,以溃疡糜烂为主,范围一般不超过左半结肠少数患者可遍及全部结肠。而且,作为一种全身系统性疾病,部分患者有肠外表现,包括累及关节,如肠病性关节炎;肝胆管的疾病,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还可以出现眼和皮肤的损害。该病反复发作导致局部和全身并发症增多,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死亡率仍较高,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该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疑难病之一。

1.2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

1.2.1溃疡性结肠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在国内,根据Jian和Cui[1]对国内文献报道的中国1021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综合分析,发现10年诊断的病例数目上升3.08倍。其中,初发型占34.8%,慢性反复发作型占52.6%,慢性持续型占10.7%,急性暴发型占1.9%。并好发于30~49岁的人群,男女发病比例大致相等,男女之比是1:1.09。

1.2.2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

早在1859年,溃疡性结肠炎就被临床医生所了解,但是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任未被完全阐明。现在主要研究的几个方面包括:应激和心理因素、饮食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感染因素以及相关环境因素等[2]。

1.2.3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黏膜损伤无法修复的原因还没有阐明,至今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当前治疗主要着重于控制急性发作,缓解病情,减少复发,防止并发症。根据活动性、范围和严重程度采取诱导缓解、维持缓解阶梯式的治疗原则。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及皮质类固醇激素是目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药物,但这些非特异性抗炎和免疫抑制药物,只能暂时控制和缓解症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该病,这也为该病的复发留下根源。当并发大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结肠癌或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的可选择手术治疗。

2预防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健康教育

2.1应激和心理方面

应激心理因素与本病的发生和复发有密切关系[3],心理应激能加重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损伤及溃疡形成。由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个性特征,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不善于区别情绪状态和躯体感觉,多以躯体不适感来表达情绪的不畅,负性情绪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影响溃疡性结肠炎,加重其炎症损伤及溃疡形成,同时患者对于疾病的预后,所需治疗时间及癌变等问题心存顾虑。我们在护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时,要重视其个性缺陷,有针对性地指导其改变个性薄弱环节,改变不良的行为方式,从而有助于使病情长期处于稳定状态,改善疾病的预后,减少疾病的复发。我们应从解除患者的焦虑、恐惧状态,帮助患者学会应对不良生活事件、干预负性情绪的方法和技巧,协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入手,让他们对该病与心理治疗的方法有所了解。同时让病人亲属及有关朋友参与对该病的治疗,协助参与认知、情绪、行为干预治疗过程和治疗监控,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4]。总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改变对事件的应激方式,减少不良情绪的刺激,是预防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基础。

2.2饮食与营养因素

饮食因素被认为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过多摄入红肉,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与本病的发病和复发有关联[5]。食物中肉类(含丰富的蛋白),尤其是红肉和加工后肉类的摄入,增加了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风险;Reifetal[6]研究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前的脂肪摄入增多,尤其是动物脂肪和胆固醇。由于高胆固醇血症形成的高凝状态可使血管痉挛,血管紧张度增加,影响黏膜血液供应,因而造成结肠黏膜损伤;通过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病前食谱的调查,发现高蔗糖摄入可能会增加患病率,而合理进食蔬菜和水果的人患溃疡性结肠炎的风险会减少。同时,要注意营养的补充,纠正低蛋白血症,维持机体健康。因此,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应以柔软、易消化、富于营养、有足够热量为原则,保持低脂肪、低蔗糖、低纤维、适当优质蛋白的饮食,减少对肠道的不良刺激。应慎用易引起肠道过敏、腹泻、腹痛的食物;食物食用不当,可导致肠道抗病能力下降、肠蠕动增加、肠液分泌增加、内环境失调,使腹泻加重或溃疡性结肠炎症状迁延难愈。指导患者完成饮食日记,有助于准确找到给患者带来麻烦的食物,而且能够显示患者的饮食是否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素。

肠道疾病预防知识篇2

1对象与方法

1.1样本含量

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期间,开展社区人群调查工作,每月完成300份问卷调查,全年共完成3600份问卷。

1.2方法

选择虹口区内的常住居民(居住半年以上),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进行抽样。第一阶段:从全区8个社区中抽取4个社区;第二阶段:从抽中的4个社区中各抽取3个居委会;第三阶段:根据居委会花名册抽取相应数量的家庭,分配到每个月进行监测随访,每户家庭中,选择生日离调查日最近的1名居民作为调查个体。

采用入户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等基本信息;过去4周内急性胃肠炎的发生情况。

1.3相关标准或定义

急性胃肠炎诊断标准:在最近的4周内,出现以下3项症状中的1项或以上者:①腹泻(指每日排便3次或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②血性腹泻。③呕吐(如果为呕吐,要求同时伴有腹泻、腹痛、发热中的1种或1种以上)。并且没有其他已知的、非传染性的原因,如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结肠炎、大肠憩室炎、妊娠、过量饮酒、化疗/放疗、药物治疗、食物过敏等。

1.4资料处理

对所有调查表进行质控,将符合要求的调查资料双人二次录入EpiData数据库,经一致性检验后,建立数据库。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共发放调查问卷36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600份,有效调查率为100.00%。监测人群中男性1620人,女性1980人,男女性别比为0.82∶[KG-*2]1;年龄最小1岁,最大97岁,平均(53±18)岁;职业以离退人员为主,占50.02%,其次为干部职员(21.53%)及工人(10.61%)。

在调查的3600人中,59人在过去4周内曾发生过急性胃肠炎,罹患率为1.64%,年发病率为21.54%,年龄调整罹患率为1.61%,年龄调整年发病率为21.15%。

2.2人群分布情况

男性急性胃肠炎罹患率和年发病率均低于女性;不同年龄组之间,以35~59岁年龄组发病率略高;不同职业人群中,科研医疗人员、餐饮商业服务人员、无业人员发病率占前三位;不同文化程度人群中,大学及以上学历人群发病率略高;不同家庭人均年收入人群中,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人群发病率略高(表1)。

3讨论

3.1虹口区急性胃肠炎年发病率较低

腹泻是食源性疾病的常见症状,WHO公布,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年发病率为30.00%[6],2008年虹口区居民食源性腹泻年发病率为39.40%[7]。本次调查急性胃肠炎年发病率为21.54%,略低于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年发病率及2008年该区居民食源性腹泻年发病率。可能因近几年来,本区大力开展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居民对食品卫生及饮食卫生方面的知识知晓率有所提高,有效降低了急性胃肠炎发病率。

3.2不同人群中急性胃肠炎发病率的差异

本次调查中,不同人群中急性胃肠炎的发病较分散,部分人群发病率略高。

女性急性胃肠炎罹患率和年发病率均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食用剩菜剩饭的概率更大有关,具体原因需进一步调查以确定。

各人群之间,以35~59岁科研医疗人员、大学及以上学历以及家庭人均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组别发病率最高。可能与这些人群学历高、收入高、经济条件较好,但相对生活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在外就餐机会较多有关。而目前餐饮行业卫生状况良莠不齐,在外就餐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所以这部分人急性胃肠炎的发生率较高。提示相关监督部门,在加强对餐饮业卫生监管的同时,更应加大对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法》及相关食品卫生知识的宣传,树立餐饮从业者的法律、道德、诚信意识,从根本上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居民也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不去无证摊点及卫生状况差的餐馆就餐。

另外,由于不同人群对急性胃肠炎的易感性不同,且不同人群的生活饮食习惯及食品安全知识知晓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关部门在加大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力度的同时,应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宣传内容,提高食品安全知识普及率。

3.3夏季出现急性胃肠炎发病小高峰

集中度说明疾病的群体现象在1年内的集中程

度,M值在50以下表明疾病发病时间分布均匀,时间聚集性差[8]。本文急性胃肠炎的M值为20.23,表示急性胃肠炎发病没有明显的时间聚集性,全年呈散发趋势。因此,全年均应积极开展居民急性胃肠炎疾病主动监测,加强居民的健康教育,并开展食品和水卫生监测工作。

而圆形分布法r值愈小,s值愈大,表示角的数值愈分散,即发病季节性分布愈弱。本文急性胃肠炎的r值为0.2419,s值为96.54,P

本次调查仅反映了虹口区急性胃肠炎的流行现状。相关监测与调查工作仍需继续,以获得充足、准确的信息,进一步发现急性胃肠炎的发生原因,并了解急性胃肠炎的治疗及疾病负担情况,为政府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疾病的社会经济负担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4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李泰然.中国食源性疾病现状与管理建议[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8):651-653.

[3]上海市统计局.2011上海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4]郭丁妹.用集中度分析传染病的季节性分布[J].中国公共卫生,1999,15(11):985.

[5]金丕焕,陈峰.医用统计方法[M].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209-218.

[6]WHO.WHOglobalstrategyforfoodsafety:saferfoodforbetterhealth[R].Genera:WHO,2002.

[7]李香亭,陈道湧,俞爱青.2008年上海市虹口区居民食源性腹泻发生现况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0,27(11):690-692.

肠道疾病预防知识篇3

关键词:健康知识普及;肛肠科;有效运用

肛肠疾病发生在肛门和大肠上,其主要的的症状有痔疮,肛裂、肛瘘、肛门皮肤病等30多种疾病,由于其患病部位的极其私密,很多患者由于羞于到医院接受专业的治疗,知识在网上搜索一些患者的建议进行简单的处理,达不到治疗的效果,从而留下严重的后患。特别是痔疮在当前的痔疮,常有“十有九痔”的说法,痔疮的出现长伴随着肛门出血等症状,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带来很大的创伤。

1健康知识普及对肛肠并患者的作用

对肛肠疾病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就是通过开放的方式向人们讲解关于关于肛肠疾病方面的问题,同时给人们讲解肛肠疾病的形成原因、症状、治疗方法和预防方法等,通过一系列的方法促进肛肠疾病在人们心目中的观念。

1.1改变人们对肛肠疾病的态度,勇敢面对肛肠疾病:肛肠病对人们的伤害是极其巨大的,同时加上人们对肛肠并常常羞于启齿,因此在人们心目中肛肠病觉得不能让别人知道,否则会很没面子,这种想法大大的阻碍了人们对肛肠疾病的观念。因此,肛肠病的健康知识普及是一种有效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方法,在肛肠健康知识普及宣传过程中,广大患者能够更多的接触更加正确的、科学的肛肠知识,从而能够从新认识肛肠疾病,改变肛肠疾病在心目中的管你,勇敢的面对自己的肛肠疾病。生病是人之常情,是不可避免的,通过知识普及,人们会更加勇敢的去面对肛肠疾病。

1.2鼓励肛肠病患者积极治疗,解除身体病痛:肛肠疾病是一种顽疾,其从开始到出现明显的症状这一阶段对人的危害不是很大,然而在出现之后,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治疗,则很难愈合,同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痔疮中的外痔就是如此,当期出现之后患者只感觉在肛门处多了一点东西,没有任何疼痛感觉,注意保养的话能够自动复原,然而在一段时间后又会复发,让人感到十分的痛苦,不是因为疼痛,而是因为其周而复始,因此,通过肛肠知识普及能够鼓励患者在发现病患后及时的接受治疗,早日解除身体病痛。

2将肛肠科进行知识普及的几点建议

肛肠病的健康知识普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相关的部门及医院应该积极的对肛肠并进行健康知识普及,从而更好的为肛肠病的患者服务,排解他们的痛苦。为更好的进行肛肠病的健康普及,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为肛肠病患者带去福音。

肠道疾病预防知识篇4

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过大,工作量繁重,不良生活习惯,缺乏锻炼等因素,导致员工中高血压、糖尿病等一些慢性病的发生率不断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亚健康状态人群超过70%。不少员工健康观念不强,对医学知识的了解有限,对自身健康的管理不足,在出现明显症状时,才去就医,甚至依然扛着。

有一位刚刚退休的男性员工,一日突然剧烈头痛、呕吐,硬是在家捱着扛着。到了第4天实在挺不住了,才去医院就医。经脑CT检查,发现大脑、脑干大面积脑梗死,经过积极抢救,虽然保住了生命,却造成了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严重残疾。在检查中,医生还发现他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家人说他近5~6年没有参加体检,更没上过医院。

由于医疗资源紧缺,尤其是在大医院挂号难、看病难、住院更难,使不少人望病兴叹。所以,在企业中坐等病人、看病开药的传统医疗模式,既不能满足员工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不符合公司高速发展的定位要求。为此,我们转变观念,不再将单纯诊治疾病作为中心任务,而是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对全体员工的健康管理上。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宣教等融为一体;提供有目的、有序的、连续的、综合及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

企业领导高度重视员工的身心健康,成立了由主管领导、医疗机构、机关事务部、工会等负责人参加的“医疗协调小组”和“企业员工健康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医疗医保政策,协调解决医疗医保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实施新的医疗模式提供了物质保障。总公司卫生保健处,是北京市的定点医疗机构,承担着中国海油总部机关和驻京单位及离退职工七千余人的医疗医保任务。

企业健康管理,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将体检资料由原来的个人保管变为网络化管理;将原来的有病不知晓变为用健康促进书告知;将原来的有病无暇“打理”变为实行慢性病管理;将急诊重病就医难变为由绿色通道解决。

做实做细健康体检

为了使体检工作高效有序,又不影响医疗医保日常工作,我们将体检工作编写成流程图,分为体检之前、之中、之后,项目明确,责任到人。

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每年都要调整体检项目。尤其是在防癌普查项目的改革创新,对恶性肿瘤及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赢得了宝贵时间。

对女职工每年都进行“两癌”普查,即乳腺和宫颈防癌检查。2006年女性员工乳腺防癌检查,从体检中心的单项检查转入三甲医院进行“三联检查”,即触诊、彩超和钼靶X线照相;宫颈防癌检查采用超薄电子细胞学检查(TCT)。

由于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较高,且有年轻化趋势。为此,2009年开始,打破常规,将35岁以上员工纳入甲状腺彩超检查范围。

大肠癌为高发恶性肿瘤,而大肠息肉被公认为大肠癌癌前病变,因此,早期发现并治疗大肠息肉可以有效地降低大肠癌的发生。2012年,体检中心组织使用“单克隆免疫双连便潜血检测法”,共检查出便潜血阳性175人。卫生保健处一一通知,建议并帮助联系医院做胃、肠镜进一步检查确诊。有16人做了胃、镜肠镜检查,结果1人确诊为早期结肠癌、1人为癌前病变、8例结肠息肉(即刻钳除治疗)、1例胃多发息肉、3例胃和12指肠炎等,避免了恶性肿瘤的发生。

查餐后血糖筛查糖尿病。从2004年起,坚持每年为糖尿病危险人群(45岁以上、体重超重、有糖尿病家族史、甘油三酯升高等……),检测餐后血糖筛选糖尿病。八年来已为近4000人次员工检查了餐后血糖,发现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近200人,通过对他们早期干预,会减少将来心梗、脑卒中、肾衰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对职工体检结果既不束之高阁,也不能交给员工就了之,而是一一录入《体检自动化诊断系统》数据库。建立企业员工个人健康档案,分析员工的健康状况,评估患慢性病的危险程度、发展趋势及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让员工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和潜在隐患。根据个人不同的健康状况、危险因素,拟定个性化健康促进处方并督促执行,从而有效地控制疾病并维护其身心健康。

大病及时通知

2005年一位时年36岁的员工,体检后便出海上平台工作,到了平台上就高烧不退,转回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急性白血病。其实在体检时也发了现白细胞检查数值高达3万多,多次联系都没找到他本人,体检机构出于个人隐私考虑也没将情况告知单位。

我们引以为戒,2006年起与体检机构约定体检时发现重大疾病,首先要告知单位体检负责人。经过几年运行和不断完善,还建立了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疾病反馈标准。体检中发现严重问题,都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到位、复查到位、进一步检查到位。

体检结果解读

每年体检开始,就在公司的局域网上体检结果解读以及常见疾病防治知识,电话答疑解惑,帮助员工详细了解体检项目及其意义。

健康状况分析

每年对参检职工进行健康状况分析。体检不是目的,是手段,目的是在找出健康的隐患。我们将人群分为健康人群、风险人群、患病人群,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即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目的是减少员工慢性病的发病率。主要措施是通过改变环境因素和生活行为方式,促进员工合理饮食,加强运动,保持正常体重等。

二级预防:目的是对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例如检查餐后血糖筛选糖尿病。使“无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尽早发现并进行干预,预防和延迟糖耐量减退向糖尿病转变,控制糖尿病的进展。

三级预防:是对已确诊的慢性病加强跟踪管理。通过监测掌握重要器官的形态和实施各种手段综合治疗,预防和延缓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

发放健康促进书

每年体检后都要通过《职工体检自动化诊断系统》数据库,筛选出慢性病,例如“三高一心”(即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冠心病)等疾病。通过个人信箱以《健康促进书》的形式,告知其病情现状、危害和防治措施,以及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自2004年以来,发送《健康促进书》4000多人份。

健康档案网络化

由于体检报告中许多医学术语太专业,员工不易理解;检查数据和描述,员工不易看出潜在的危害;有的体检报告过于笼统,难以引起重视。2004年在公司网站建立了《总公司北京片区职工健康档案网络化管理系统》。在录入体检资料时,将晦涩难懂的语言描述,直接录入成疾病名称,员工看得懂、记得住。

员工登录“健康档案系统”可以查询自己的健康档案。例如:所有检查内容可以按年份进行比较,掌握健康走势和疾病的变化趋势;可以查询每年的体检结果,并可以另存或打印;可以查询每一项体检结果,其中数值结果均以线状图的形式显示,每一种化验项目还有正常值范围和临床意义的说明。

慢性病管理

实践证实,实行慢性病管理,是可以减少或避免心肌梗、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依据WHO和部颁指南,我们对不同病种设计了不同的随诊流程,详细制定了患者复诊的频率、各项指标治疗的标准、制定了饮食和运动疗法的计划。每家医务室负责实施,由专人负责。建立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跟踪服务一览表,及时追踪复查,酌情调整药物;发放《血压水平、危险因素与器官损害危险分层》和《糖尿病治疗控制目标》卡,使“三高”人员理解和掌握慢性病的危害以及防治的重要性和依从性。

健康知识宣教

因地制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例如:行业报刊、局域网、医疗保健知识讲座以及电话和当面答疑解惑等,由于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受众和依从性逐渐增多。

建立医学网站

2009年在公司网站建立了《健康园地》专栏,有医务人员管理和供稿,旨在宣传医疗保健知识、防病治病常识和医保商保政策,方便员工读觅。

健康知识讲座

根据每年健康状况分析结果,为员工举办形式多样的、不同内容的健康知识讲座。讲座力求有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为高层老领导举办专项一对一的健康咨询活动。

健康知识宣传

医疗保健文章。根据职工健康状况,疾病流行趋势,在企业各局域网医疗保健知识性文章,每年百余篇。

发送医学科普刊物。离退休职工每户一册,领导干部每人一册,职工平均5人一册,基本覆盖北京地区海油员工。

举办有奖知识答卷。为驻厦和驻京职工举办带有导向性的有奖医疗保健知识答卷。

制作健康知识桌牌。为职工餐厅编写了100多种健康饮食和医疗保健知识桌牌,方便员工就餐时阅读。

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直接关系到员工的生命安全,为此,我们建立了急诊应急预案。力争规范化、程序化,在每个细节上争取抢救时间。对急诊发生后求助方式、现场处理、转送途径等各个环节作了缜密计划,坚持每年进行多次演练。近年来,发生的心绞痛、肠梗阻、晕厥、癫痫、高血压危象等,都能及时正确处置。

预防接种引进社会资源

以前,我们自行为员工注射“流感”、“乙肝”疫苗。2008年,我们按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思路,与辖区疾控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从而,规避了风险、保证了接种安全,接种疫苗的种类从2种增加到6种,还节约了经费。

医疗绿色通道效果显著

为尽量使患“重、大、急”疾病的职工得到及时救治,在企业领导支持下,积极开辟医疗绿色通道,与多家医院、40多个专业科室、近百位医护医技人员保持着良好联系,基本解决了大病重病就医难的问题。

肠道疾病预防知识篇5

关键词:胃肠道;应激;生活方式;卫勤保障

某部医院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为驻地官兵提供优质服务的宗旨,努力实现保打赢、保战斗力的目标。现将2012年4月~2013年12月因腹痛、腹胀、腹泻等不适来医院就诊,并行胃肠镜检查的部队官兵发病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212例,男∶女比例183∶29,年龄18~56岁,平均31.4岁。临床表现为反酸、嗳气、胸骨后不适、腹痛、腹胀、腹泻、大便带血等不适。

1.2术前准备及内镜经过仔细询问病史、查体,对表现为反酸、嗳气、胸骨后不适、腹痛、腹胀、腹泻、大便带血等拟行胃肠镜检查,术前排除胃肠镜检查禁忌证。采用型FujinonEPX4400主机,EG-590WR型电子胃镜和EC-590ZWM型放大变焦结肠镜。

1.3方法患者均取左侧屈膝卧位,行胃镜检查时,均采用单人直视下插镜法,行肠镜检查时,均采用单人操作法。

2结果

2.1胃肠道疾病总发病率某部官兵通过胃肠镜检查确诊患有胃肠道疾病共212例次,占同期门诊就诊总人数的1.74%(212/12204)。

2.2病种分布某部官兵上消化道疾病发病率(88.94%)明显较下消化道疾病发病率(11.06%)高,而上消化道疾病中发病率高低依次为胃>十二指肠>食管,胃部疾病中尤以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为主。消化性溃疡总发病率0.48%,占胃镜检查人数的11.16%,上消化性溃疡中发病率最高为十二指肠溃疡。下消化道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为结直肠息肉,见表1、表2。

3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某部官兵上消化道疾病发病率明显较下消化道疾病发病率高,而上消化道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它占整个胃肠道疾病的43.78%。慢性胃炎(CG)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病变。主要致病因素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其他诱因包括药物、乙醇、吸烟、胃十二指肠反流、饮食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应激状态等。

某部官兵是在特殊的政治、社会、法制、交通等环境下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对官兵军事素质要求更高、纪律更严。在平时的高强度训练和执行各项重大任务过程中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变化,导致心理应激和躯体疾病,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疲惫、失眠、焦虑、心律失常[1]、应激性胃肠道疾病[2]等。

应激作为人类多种疾病的重要病因或诱因,正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出现血流重新分配,胃肠道血流明显减少,胃肠道最早发生缺血缺氧,又最迟得到恢复。已有许多研究证明,各种重大应激刺激可引起肠道屏障功能损害。某部官兵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全军唯一一支三军编组合成的部队,在科学精确管理模式下,始终处于特殊环境和特定事件之中,职业的特殊性决定其将比内地部队官兵面对更多的应激源。在这个特殊群体中,飞行员[3]、船艇执勤人员以及女性官兵尤其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应激源。钟伟丽等[4]研究表明,新老官兵群体中普遍存在来自个人前途、日常工作、部队管理和家庭困难等方面的压力应激源。陈俭等[5]通过对海上执勤人员的部分胃肠激素指标进行研究表明,在应激状态下,海上执勤人员的胃肠疾病的发生率较高。而李楠等[6]通过检测部队官兵执行任务前后血清皮质醇水平变化,得出结论胃肠道疾病与不同军事任务的应激环境危险程度成正比。而据国内外军事医学研究报道,军事应激所致损伤已被确定为部队非战斗减员的主要原因之一[7-8],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正如C.H.肯尼迪在其《军事心理学--临床与作战中的应用》中指出平时应注重对应激的预防,出现创伤性应激源需做迅速反应,并尽早进行认知--行为干预[9]。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官兵存在吸烟、饮酒、饮食不卫生、睡眠质量差、精神紧张、喜食辛辣油炸食物等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这与王真真等[10]调查研究结果相同,考虑与基层部队缺乏较为全面、系统和科学的健康维护知识,缺乏有效的自控力培养与坚持健康的行为方式有关。长期睡眠不足、精神紧张均可降低胃部血流量,导致胃黏膜受损,引起胃炎、胃溃疡。另外暴饮暴食、训练前不吃食物、训练结束大量饮用冷开水、进食过冷过烫过快等,这都明显加重胃肠道负担,增加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

为提高部队官兵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卫勤保障水平,我们建议:①加强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采用各种手段模拟应急作战环境,使官兵体验各种能影响生理变化的刺激因素,逐步形成适应遂行任务需要的心理素质,消除遂行任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恐惧、焦虑、抑郁和厌战等负性情绪,减少军事应激反应的发生。②加强官兵的健康卫生知识教育,特别是针对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以培养官兵健康行为自我管理为目标,以矫正官兵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为目的,通过开展讲座、健康宣传长廊、发放卫生防护手册等形式,达到教育深入人心,主动健康促进,提高部队官兵自我的防病意识和能力。③加强消化道常见疾病的防护和管理,避免因治疗不及时而带来的严重并发症。可通过抽调专科医生深入一线,跟随保障,在执行重大任务的前、中、后期及时发现官兵发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并提出合理的治疗意见,以达到更好的保障部队,提高战斗力,减少非战斗减员。

参考文献:

[1]赵旭燕,刘惠亮,马东星,等.急性应激状态下中国军人动态心电图变化的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9下):214-215.

[2]樊荣荣,李恕军,盛剑秋,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应激性胃肠道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2,17(10):55-58.

[3]王佳.国内外军事领域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2,27(140):1338-1342.

[4]钟伟丽,梅川,杨璇,等.1330名新兵心理状况和压力源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2,26(5):470-473.

[5]陈俭,钟敦,等.船艇人员海上执勤前后血清胃肠激素的变化[J].中国热带医学,2011,11(3):357-358.

[6]李楠,石玉玲,高柳村,等.不同军事任务对部队官兵SCL-90评定及皮质醇水平的影响[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0,24(6):484-486.

[7]刘立,苗丹民,张利军,等.20世纪外军战场应激障碍的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6):40-44.

[8]钱令嘉.关于应激与军事应激医学的思考[J].首届全军军事应激医学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1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