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范例(3篇)
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范文
插花艺术基础是高职园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拓展课程,也是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载体。插花艺术基础主要培养的是插花员,插花员的就业岗位有花卉市场及花店插花员或老板,宾馆、饭店或婚庆公司的插花员等。主要服务范围有会议、餐厅、宾馆大堂、丧礼祭祀、婚礼、庆典、艺术欣赏等。根据岗位和职业能力需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包括以下部分:基础理论与基础造型;礼仪花艺的设计与制作,装饰插花的设计与制作,艺术插花的设计与制作。从岗位实际出发,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境下学习和实践。每个综合项目都是由若干个小单元组成的,所有小单元完成后进行综合实训。例如,礼仪插花中的婚礼用花设计与制作是一个综合实训项目,学生要先学会一些基础单元,如:手捧花制作;头花、胸花、腕花制作;花车制作;婚礼现场插花制作,等等,然后进行一次综合实训,创设相应的情境,学生根据情境进行作品设计,花材的选择和订购,作品的制作和展示。通过这样一个训练过程,学生的沟通、设计、协调、表达和组织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二、课程教学设计要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课程教学设计,要围绕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改革现有高职插花课程的教学内容、考核方法,将学生自我学习、与人交流、团队合作与创新等核心能力培养渗透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插花员技能性比较强,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技能点的掌握是否准确。我在课堂上采取“讲、看、练、评”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技能操作和理论知识,加快学生掌握技能点的速度。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利用实物教学,一边讲解技能要点,一边操作,学生通过观察加深理解。接着学生独立操作,制作作品,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单独点评,指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学生再修改。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技能水平提高较快,对基础造型作品制作的技能掌握比较牢固,半年下来,对所学的基础造型作品都可以独立制作,并可以综合设计,合理使用每一种造型作品,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以岗位标准要求学生,培养合格职业人。如对于各种花材的保鲜和插花中花材剪切口的剪切方法,花材插入花泥的深度,制作过程中周围环境清洁的保持,作品完成以后周围环境的整理,等等,都是关于基本操作规范的要求,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技能训练,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评价考核方法,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提高
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因性施教;女性教育;职业教育;“双核融合”课程;全程职业生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7)03-0017-03
2016年岁末,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作为“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论坛”的一个分论坛现场。以女性教育特色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校长和教师代表。彰显女性“和雅”之美的大课间活动。丰富多彩的书法社、街舞社、话剧社、茶艺社等社团展演。化妆、美发造型、民乐演奏等现场展示。一件件精美的面塑、书画、珠宝作品……让与会代表们驻足留恋、纷纷点赞。
始建于1909年的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1981年开始兴办职业教育,1993年更名为现名,成为一所专门面向女性提供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学校在深入挖掘女性文化及学校历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特点,形成了以女性教育、艺术教育、全程职业生涯教育为主的办学特色,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被誉为“现代女性人才的摇篮”和“锻造集美德、智慧、优雅于一身的现代女性的熔炉”。让一个个优秀女性在这里美丽绽放。
一、因性施教。培育“知雅行雅”的现代女性
奥地利关爱女孩协会有一个著名提问:如果一个家庭有一双儿女,但只有一笔教育经费,那么你投给谁?他们的答案是:投给女孩。因为教育了一个男孩,你只教育了一个个体:而教育了一个女孩,你就教育了一个家庭。教育了一个民族,教育了一个国家。女性的素质决定着一个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女性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女性素质的高低,因此,女性教育是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生成的。”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其所著的《第二性》中如是说。女性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促进女性个体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当前,随着女性教育的时代变迁,学校的办学定位已不再是简单的让女性接受教育,谋得一份职业,而是为女性提供更为优质、更加适合自己的教育。培养更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女性。
作为专门培养女性人才的学校。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提升其综合素质,使她们未来能够更好地承担人妻、人母、人媳的社会角色。基于这一定位。学校以“传承文明,增彩女性”为办学理念,以“育中华之优秀女儿”为育人目标,致力于构建“和雅”校园文化。培养“和而不同、知雅行雅”的现代女性。培养更多的智慧女性、职业女性、和雅女性、阳光女性、魅力女性,让每一位来到重庆女子职业高级中学的学生既能成为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又能成为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贤妻良母。
二、立足“双核”。形成具有女性元素的特色课程体系
根据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学校结合女校特点,实施“双核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将女性未来职业发展所需具备的核心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突出“五个一致性”。构筑“双核融合”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致力于突出“五个一致性”,即岗位能力与课程模块的一致性,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校内实训与岗位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课程考核与岗位技能考核的一致性,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一致性。为此。我们在专家指导下开展了校情、学情、行情SWOT分析。确定“五个循序”主题活动。依次开展行业需求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内容开发,推进学前教育、美容美发、护理、酒店、珠宝、会计等16个专业的建设。
2.重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课程。形成特色课程体系
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女性的身心发展规律。重新调整课程结构,将课程重构为职业素养课程与职业技能课程两大类。其中职业技能课程包括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职业素养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其中素质拓展课程具体包括魅力女生、艺术特色、生涯教育、企业文化、晚辅实训、养成教育、健康教育、社会实践、形体礼仪、岗前培训等10种课程。在此基础上。我校形成了具有女性元素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技能融合、技术与品德相长的特色课程体系。
3.涵养人文+专业对接,实施“岗位主导,五段四双”培养策略
根据专业人才成长过程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学校将人才培养过程分为富有女性教育特点的“职业岗位认知――职业能力筑基――职业岗位体验――职业能力提升――职业岗位强化”五个阶梯式递进阶段,具体实施教学实践。
其一,职业岗位认知阶段(即学生在校学习第一学期)。学习地点在学校和企业交又进行。在校学习内容主要安排公共基础、专业理论、职业女性、生涯教育、养成教育、艺术特色等课程及适量专业核心课程,旨在涵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W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职业规划、良好习惯、艺术修养等。此外还有为期两周的企业见习活动。重在强化职业意识。
其二,职业能力筑基阶段(即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学习地点主要在校内,主要安排公共基础、专业技能、艺术特色、技能竞赛等课程。
其三,职业岗位体验阶段。主要是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职业体验,学习企业规章制度,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感受和适应企业的环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定位专业角色,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其四,职业能力提升阶段。主要在校内学习,安排公共基础、专业技能、礼仪形体、艺术特色、技能竞赛、就业指导、岗前培训、国考集训等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五,职业岗位强化阶段。即顶岗实习阶段,学习地点在校企联动相关企业和行业,学校全程跟踪,学生接受企业与学校的双重管理、考核评估。
与此同时,学校加强教学改革,构建了理论实践双标并举、工学交替双轨同步、专兼结合双师施教、学历能力双证齐备的“四双”教学体系。
4.依据女性教育特点。构筑“三位―体”评价模式
学校邀请行业、企业和学校三方,根据女性教育特点制定人才质量评价标准,构建起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参与的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三位一体”评价模式。行业评价重在以职业技能鉴定形式组织考试评价,企业评价重在以职业岗位能力标准组织考试评价。学校则研制了22个专业教学标准、120门课程标准,基于标准开展学生评价。
三、涵育品性,培养德艺双馨的“优秀女儿”
每一个学生来到学校,我们都会对其进行由内到外的气质培养,通过精心“打磨”,培养“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德艺双馨的优秀现代女性人才。经过几年的学习历练。很多学生在这里实现了“美丽大变身”。
1.量身定制。全程规划职业女性生涯
经过长期观察。学校发现在入学之初。一些学生存在人生目标不明确、缺乏良好的兴趣爱好和基本的人文素养、情绪波动大等问题。如何让她们在学校健康成长、自立自强,让她们告别迷茫,清晰定位职业目标,在走向社会时具备较高的就业竞争力?
我们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质,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特长与优势。最终指引她们走上适合自己的、能有更好职业发展的工作岗位。学校基于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职生全程职业生涯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系统开展了中职学生“全程职业生涯教育”。我们将其纳入整个学生培养计划。贯串整个学习过程,对学生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循序渐进的职业指导,内容涵盖职业前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质量检测和职场咨询等领域。
学校引入企业HR。共同研究构建中职学校全程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成立职业生涯教育指导教师队伍。从学生进校直至毕业后三年进行跟踪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幸福指数:成立“职业生涯发展指导研究中心”,开发“全程职业生涯教育”校本课程,并与之配套开展相应的职业生涯实践活动。
我们还将积分制管理和时间管理等33种企业管理工具、思维工具、信息化工具集结成库,在学生生涯教育中推广指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作品,编撰职业生涯榜样人物微故事、微电影、微画报,创造性地开发运用“职业化成长护照”,探索中职学生职业化培养新路径。
2.以文化人。涵育传统女性美德
在教育教学中。学校特别针对女性教育特点。找准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点,积极挖掘“和雅”女性内涵。坚持开设琴棋书画、剪纸、篆刻、面塑、茶艺、插花、太极、瑜伽等课程:以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以及“和雅”女儿节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外塑气质、内提涵养。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在多彩活动的培育下。不仅学习掌握中华传统技艺。而且能够涵养古典文化底蕴,逐步成长为具备传统美德的现代女性。
3.重视艺术教育,塑造现代优雅女性
兴办职业教育以来。学校以艺施教,把艺术教育作为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致力于培养“品优、业精、体健、艺广、仪美”的现代女性。在育人过程中。学校逐步⒁帐踅逃与课程改革、课余生活、校园文化、文明风采大赛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育人模式。
―方面,学校将艺术教育贯串于教育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比如:在幼教专业课程设置上,除国家规定的课程外,我们突出了该专业的艺术特色,还开设音乐、舞蹈、美术、钢琴、普通话、书法等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他各专业也都开设了音乐、形体、礼仪、美术、书法等公共素质课程。
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范文篇3
关键词: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
ResearchinginCourseSettingofDigitalMediaMajorinVocationalCollege
HeHaiyanWangJian
DepartmentofComputerScienceofAnhuiOccupationalCollegeofCityManagement,Hefei230011
Abstract:Digitalmediatechnologyprofessionalofvocationalcollegeinordertocultivatehigh-endskilledapplicationofdigitalmediaprofessionalsasthegoal,thecurriculumdeterminesthequalityofpersonneltraining.Thisarticlediscussedthesettingofthedigitalmediaprofessionalcoursesinvocationalcollege.
Keywords:VocationalcollegeDigitalmediaMajorCourse
高职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由于在国内设立比较晚,与国外较成熟的数字媒体人才培养以及较为成熟的开设数字媒体专业本科院校相比,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师资力量不足、培养模式单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可选择的教材资源较少,这些阻碍了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培养。作为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和应用型的高职专业,如何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
1、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数字媒体技术是一种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将图形、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信息加工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新的技术形式,应用领域涵盖了影视动画、移动娱乐、平面设计、网络游戏、多媒体设计开发、网站设计开发等领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以现代艺术为指导,集技术与艺术为一体,将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高度融合的综合叉学科。毕业生主要从事领域为广播电视、广告设计制作企业、企事业单位、学校从事数字媒体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工作;音视频设备的操作与维护工作。
由于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必需、够用”,人才培养上注重“技术性”或“职业性”,因此定位是否明确是决定人才培养方向的关键因素。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将技术操作与艺术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高职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的设置
2.1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知识结构分析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门跨学科、多门类、技艺融合的新专业,内容涉及计算机、艺术和人文社科等学科(图l所示),多门学科互相交叉、渗透与融合。其中,计算机技术课程内容涵盖了计算机硬件的使用以及软件的设计和应用,包括的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基于.NET的计算机编程、动态和静态网页设计等;艺术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运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开设课程包括美术基础、色彩与构成、数字图像处理、音乐鉴赏、视觉文化和传达设计等;人文社科主要从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的角度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社会认知,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文学鉴赏、管理学、法律、体育等。
2.2课程体系设置探讨
为体现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知识的结构性、层次性和综合性,课程体系分别从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角度进行构建,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又分为专业通识技能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通识技能课程是学习和培养数字媒体技术素养的基础和铺垫,为进一步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奠定理论和应用基础。
2.2.1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
(1)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原则。根据高职教育对学生基本素养的要求,以及国内专家、学者对通识教育模式下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情况的研究,我们认为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基础性原则: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有别于专业课程的专业性原则,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常识的理解和对基本方法的掌握,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全面性原则: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高职公共课程中通识部分的设置应体现全面性的原则,基本学科都应有所涉及;
时代性原则:高职教育满足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技能应用性人才的要求,开设的课程首先应具有时代性的特征。
(2)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根据基础性、全面性和时代性等课程设计原则,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大致应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文学、管理学、外语、体育等5个方面(如表一)。
表一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设置
2.2.2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
(1)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原则。根据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征和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前沿性原则: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培养也要紧随时展前沿;
实践性原则: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性课程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技艺结合性原则:数字媒体时代要求数字媒体技术人才“技、艺”结合。课程设置上,学生不仅要掌握必备的相关艺术理论,还要将相关的理论指导实践。
(2)数字媒体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
1)专业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尽管课程较为基础,却极为重要,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起到辅助和铺垫的作用。
表二高职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2)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用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由于数字媒体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交叉学科,涉及到动漫制作、影视技术、网络多媒体、游戏制作等多个用人方向,所以依据相关产业方向确定不同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置相应专业核心课程,构建科学的课程模块。
表三高职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上,要特别注重上机实践课程的安排,理论与操作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3、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注重产学研结合
从知识的学习到技能的应用,学校可以尝试借助校企合作的模式共建实训基地,加强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借助校企合作的模式派优秀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并对实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提出明确的要求,从而提高实习的针对性。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有助于学生对数字媒体产业更直观的认识,有助于高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同时也有利于资源共享,弥补实训基地之不足,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从业能力。高职教育的目标和定位也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肖永亮.美国的数字媒体学科发展[J].计算机教育,2006(5):47-49.
[2]向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15):28-30.
[3]陆涵燕,李淑梅.校企携手共同培育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5-6.
作者简介:
贺海艳,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数字媒体。
王健,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与教育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