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场特点(整理2篇)
旅游市场特点范文篇1
关键词:老年人旅游消费行为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169-03
一、绪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老龄化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联合国人口统计结果表明目前国际上多数国家已迈进人口老龄化的阵营。而我国早在200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就已达1.34亿,占全国总人口10.48%,高于人口学家老年人口型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的划分标准,这意味着我国早已迎来了人口老龄化的浪潮。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较大,老年人口较多,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年型”社会。据专家预测,2030年时我国将进入“超老年型”社会;而到了2050年,60岁以上的人口总数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25.2%,届时,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中国将成为高度老龄化的国家{1}。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如何使老年人真正过上健康的生活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老年旅游也在这一背景下被提上议事日程。《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3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在“十五”期间,要大力开发“夕阳红”、“银发族”系列旅游产品,精心打造一批银发旅游精品,如银发观光、医疗旅游、健身旅游等{2}。另外,国内旅行社也积极响应号召,适时推出《老年旅游质量规范》等行业行为规范,且陆续推出“银发旅游”、“疗养游”等老年特色旅游产品,丰富老年人的生活。目前,老年旅游消费群体已成为出游次数多,出游时间长,消费水平较高的旅游市场主体。据旅游专家预测,老年旅游市场将以快速的增长速度和巨大的发展中发展成为未来旅游领域的重点市场。
二、研究方法
老年旅游市场消费者行为,是指老年人为满足旅游需求,在旅游动机的驱动下,购买旅游产品,外出旅游的各种行为。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行为包括决策行为、心理行为、消费行为等{3}。由于身体、年龄等因素与其他年龄组人员存在巨大差异,老年人在旅游消费行为也与其他年龄组人员迥然不同。
为了准确了解我国老年旅游市场消费者行为特征,笔者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较为科学、合理的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76份,有效问卷257份。问卷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共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老年人的人口统计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平均月收入,教育程度等;第二部分老年人消费行为特征分析,包括旅游次数、获取信息的途径、消费水平、a品类型喜好等。
三、调查结果分析
1.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调查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从性别来看,男性约占69%,女性游占31%。造成男性老人出游率高于女性的原因可能是身体及传统观念。在我国社会中,老年女性多被家庭事务束缚中,忙于家务,缺少出游的机会,且老年女性体力也较弱{4}。(2)年龄方面,本次调查问卷年龄集中在60~70岁的年龄段,约占72%。成这一原因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老化,70岁以上老人在身体状况,尤其是体力方面会大不如从前。(3)从退休前职业来看,笔者遵循老师意见,仅仅从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两大板块来测量被调查者的职业类别。调查发现,在参与调查的老年人中,多数老年人退休前从事的是脑力劳动,约占61.5%。(4)从文化程度来看,中专及高中文凭人数最多,99人,约占38.5%;初中文凭65人,约占25.3%;大专文凭47人,约占18.3%;小学及以下和本科及以上分别34人和12人,约占13.2%和4.7%。(5)从月收水平来看,最低月平均收入820元,最高月收入4300元,月平均收入为1820元。这一结果表明我国的老年旅游者的月收入多处于中低水平,但老年人大多有一定的积蓄及子女的赞助,旅游经费充足。
2.老年人旅游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1)出游频率。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老年人的出游频率随着年龄的增长上呈现递减的趋势。从出游频率来看,两年旅游一次的频率最高,70岁以下的老年人在两年一次和一年一次、两次比重较大。一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好,二是由于这些老年人刚从岗位退休下来,外出旅游成为他们消遣娱乐的一种方式。然而70岁以上的老年人,集中在三年一次和两年一次旅游频率上。这主要是由于70岁以上老年人身体等方面的原因,喜好参与社区老年活动居多,离开家参加旅游活动较少,因而出游率低。
(2)旅游消费水平。从图2可以发现,老年人外出旅游消费水平普遍偏低,消费在1000~2000元的占38.8%,旅游消费3000元以上的老年人占14.1%。老年人出门旅游主要选择报价较低的旅行社。同时调查发现,老年居民旅游过程中的主要花费都用于支付交通和景点、景区门票的费用,其次为食宿和娱乐,用于购物方面的花费所占比例较小。
(3)获取旅游信息的途径。调查发现,多数老年旅游消费者获取旅游信息的方式较为传统,31%的老年旅游者直接通过旅行社来获取旅游信息,25%通过报纸、杂志获取旅游信息,通过亲朋好友的介绍获取旅游信息的占18%,通过电视、电台这些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占12%,有8%的老年人通过网络搜索获取一些旅游信息。由此可以看出旅行社、报纸杂志宣传、亲朋好友的介绍是老年人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途径。
(4)旅游产品类型喜好。老年人不同于青年人,他们的消费观念仍然相对保守,在旅游活动中很少有探险和猎奇的心理,因此在旅游目的地选择方面仍然比较传统,喜欢去环境优美、优雅宁静的自然山水游玩。从调查样本的旅游目的地整体的偏好频数来看,31.9%的老年居民偏好自然风光型旅游目的地,其次为民俗、主题公园占29.2%,革命圣遗迹占23.3%,宗教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占10.5%。
(5)旅游服务水平要求。旅游服务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是决定游客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78.52%的老年旅游者把旅游服务作为其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老年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比较关注旅游服务,且对旅游服务的要求较高。多数老年旅游者表示,“旅游服务水平的高低决定其是否重复购买”。
四、促进老年旅游市场发展的对策
1.开发适合老年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开发适合老年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就是指依据老年人的旅游特点,对旅游资源、旅游设施进行组合。据调查显示,老年旅游者偏好的旅游多^为传统,喜欢去环境优美、优雅宁静的自然山水游玩,而对探险、冲浪等冒险刺激的旅游项目兴趣乏乏。旅行社在开发旅游线路时要考虑到老年人的体力及观念,线路设计要丰富多彩,有内涵,有价值,对参与者的体能强度要求不高;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产品时要考虑到老年人“怀旧”补偿的心理状态和追求健康的需要。
2.做好针对老年人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调查发现,老年人的决策行为信息多来源于杂志、旅行社或身边的亲朋好友,所以旅游宣传也要符合老年人获取信息的习惯。但目前国内旅游企业的旅游宣传多通过网络等新媒体来传播,这与老年人获取信息的“传统式”产生了冲突。旅游企业在进行旅游宣传时要“新旧媒介”相结合,提供适当的传统宣传方式,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另外,在旅游促销方面形式要多样化。除了采用“降价”的策略外,旅游企业可以在特殊的日子,如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中推出“家庭套餐欢乐游”;可以与老年旅游协会、养老院、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进行联系,利用时宜的机会推出“老年专题旅游节”等{5}。做好针对老年人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是助推老年旅游市场发展的动力。
3.制定科学而合理的定价。老年旅游者多属于节俭型,理智型,对价格十分敏感的旅游主体。诚然,“低价”是吸引老年旅游者的策略之一,但是所谓“低价”如果是在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等商品上偷工减料的基础上来降低价格,老年者多拒绝接受{6}。多数老年旅游者精于性价比的对比,只有旅游企业提供的商品物有所值,老年旅游者才会欣然接受。这种“明为优惠,实为缩水”的不良企业在旅游市场上是难以立足的。因此,旅游企业必须在保障旅游质量的前提下,对产品进行成本分析,科学合理地定价。
4.制定老年服务标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老年旅游者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和服务敏感心理需要,在旅游过程中多较为关注旅游服务水平。而目前我国老年旅游市场秩序较为混乱,服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老年人旅游需求。为了能切实改变这种状况,提高老年旅游者的满意度,我国政府要加强引导,制定老年服务标准,规范旅游行为,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如颁发《老年旅游服务细化标准》。除此之外,旅游社、旅游企业等相关旅游组织也要加强对员工的业务培训,让这些一线员工能够按照制定的标准进行服务。制定老年服务标准,提高老年旅游服务水平是提高老年旅游者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也是促进老年旅游市场发展的有效动力。
5.加强老年旅游的安全性。旅游安全是旅游决策的重要的影响因素,老年旅游者尤为关注。据有关调查显示,人的年龄与其安全意识呈正相关关系,年龄越大,安全意识越强,对旅游安全的重视就越高{6}。老年旅游者由于自身的抵抗能力弱,适应能力差,所以老年人在旅游过程中尤其重视旅游安全。在旅游的过程中,旅行社、旅游企业等相关组织要做好旅游安全工作,对老年旅游者的身体状况、过去病史等提前做个大致的了解,以备不时之需;另外,老年人的肠胃、牙齿机能都下降,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老年旅游者的饮食;再者,线路设计项目强度及安全性要合理控制,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各方面都在下降,线路设计要综合考虑,老年旅游者的体力和观念等因素;最后,有高龄老年旅游者时,旅游社一定要配备专业医护人员,以备不时之需。
五、结束语
我国老年人旅游市场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市场。目前我国老年旅游市场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老年旅游市场尚未完全开发,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发展老年旅游丰富老年人的生活,提高“养老”质量,帮助老年人“欢度”晚年,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外,发展老年旅游也有利于拉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可观的经济意义。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2GXS4D096)、2014年海南省社科专项项目(HNSK(ZD)-A1)和国家旅游局青年旅游专家培养项目(TYETP201337)资助。]
注释:
{1}马震.西安城区老年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07:12-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3年远景目标纲要[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
{3}何平,高杰.消费者行为理论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4,02:1-12
{4}周莉.论我国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D].东南大学,2006:17-18
{5}马宏丽.老年旅游产品的情感营销[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l0):14-40
{6}李伟山,孙大英.南宁市老年旅游市场开发策略[J].旅游经济,2012,(l0):24-33
{7}吴巧红.老年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旅游学刊,2015(08):2-11
旅游市场特点范文篇2
关键词:欧美国家农业旅游特征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发展大都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则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就相对进入了成熟发展时期。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其农业旅游仍呈现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如美国2003年有1800万人去农场度假,法国年农业旅游收入达100亿法郎,占其全国年旅游收入的四分之一。农业旅游已成为欧美国家后工业时代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从起步到现在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并且历经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从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到相对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总结其农业旅游发展上所呈现出的一些基本特征,对于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旅游景点经营的特征
私营化。欧美国家的农业旅游大多是在私营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场主同时成为了旅游业经营者。这种发展历史导致了农业旅游经营方式的主体为家庭私营经营。这与我国当前农业旅游产品的经营者以国家集体为主体的经营方式区别是极大的。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国家所有制结构体制所决定的,欧美国家的农业私有化由来已久,而我国农业至今还未彻底地推行经营的持续私营化,这主要表现在对土地不具有永久的独立可支配性使用权,这导致我国农业很少形成私营形式的农场,更谈不上独立开展农业旅游活动。另外我国农业旅游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此时期农业旅游主要以观光为主,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旅游项目更易成为首选的农业旅游目的地,而这些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旅游项目大多只有国家或集体才能拥有并经营。
小型化。以英国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为例,从面积上看,各农场面积有大有小,差别很大,但其中游客真正活动的空间不大;从雇佣人员上看,平均雇佣全日制职工大多在10名左右,而农场为开展旅游的投资平均也大多只有5万英磅左右,可见其经营规模之小。开展农业旅游的基本经营单位大多为一个农场或一个家庭,这种小型化的经营既体现了农业旅游是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历史,同时也恰好符合了市场需求的特点。现代的欧美农业旅游者大多为城市居民,他们到农村去放松紧张的心理压力,寻觅一种自然、休闲、恬静的感受,而这些只有在小型化的“农家”才能找得到。而一旦追求规模建起大型旅馆、饭店、停车场、吸引来大量的人流,那么其所追求的目标就必然随之破灭,农业旅游休闲、绿色、自然的优点也就消耗殆尽,丧失了应有的个性特征。
兼营化。一方面农业旅游业大都是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另一方面开展农业旅游也要依托农业生产,农业旅游和农业生产是不可分的,即便农业旅游的收入远远大于农业生产本身的收入,从经济活动上来说已成为主业,农业生产需要一丝不苟、真真实实地进行,切忌将农业生产全部表演化,那样的结果可能严重损害消费者旅游效果进而损害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旅游者来说更想了解体验的是原原本本的农业,因此农业旅游中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不能丢。
分散化。庞大的需求市场与小型化的经营规模必然导致分散化、多点式的发展格局。近年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分散布局表现十分明显,法国推出的“农庄旅游”,全国有1.6万户农家建设了家庭旅馆开展旅游业;意大利开展“绿色农业旅游”的农庄已有6500家,日本供大城市休闲的农园有4590个,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美国纽约有1500家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而夏威夷州更多达5500个农场。众多的农业旅游景点分散吸引了庞大的农业旅游群体,满足了市场需求,同时又保证了农场的旅游产品质量不会因游人的过度集中而遭到破坏,这种小型化多点分散布局也是市场需求的产物。
旅游者需求的动机
观光旅游。农业观光旅游是伴随着整个农业旅游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旅游形式,人们到农村、农场去旅游或多或少都有观光游的成分包含其中,但是这种观光在不同的农业旅游景点、不同的农业旅游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地位是不同的。以观赏景观活动为主的农业观光旅游往往是农业旅游起步发展的初期阶段的主要旅游形式,此阶段人们更多的旅游目的动机是观赏农业、农村自然、人文景观,了解认识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和特色传统性农业生产的一些基本状况,一旦进入了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阶段和相对成熟阶段,观光游就退居次要地位,而休闲、度假、参与体验性旅游便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上来,成为市场追求的主要目标。目前,观光旅游已不是欧美国家农业旅游的主要形式了,取而代之的是农业休闲、参与体验、度假等形式的旅游。
休闲旅游。在欧美国家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不断增长,闲暇时间也不断增多,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城市拥挤和喧闹,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混乱增强,这种背景下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农村、农业旅游作为自己度过闲暇时间的主要目的地。享受农村的自然风光、恬静氛围,悠闲的生活和朴实的民风,以排解心理上的压力、放松身心,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以求获得全新的感受。这种旅游目的需求已成为目前欧美国家农业旅游者的主要动机。
度假旅游。在欧美国家度假旅游已成为主要旅游形式,度假旅游可选取的旅游目的地也是多样的。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消费心理的转变,使适应这种心理转变需求的农业旅游日益成为重要的度假旅游目的地。农村、农场成为重要的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其能满足人们的休闲心理及活动需求密切相关的场所。在农村、农场度假,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自然、享受田园风光、享受淳朴的民俗民风、享受农村生活、享受恬静的氛围,使人们的度假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到农村、农场度假的旅游形式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旅游形式必将得到推广。
参与旅游。欧美国家的人们到农场旅游已不甘于做农业生产的局外人,他们更愿意参与到各种农事活动当中,去体验农业农村的生产和生活。这种动机需求是近年来欧美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一种重要需求方式,特别是在日本已成为主要的动机需求。这种参与性旅游更加要求农场要在发展旅游同时保持农业生产持续下去,也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只有实际农场才有条件发展这种旅游,旅游者更愿意选择实际农场而不是为旅游而另辟建的专门农场作为旅游目的地。
旅游产品类型的形式
观光参与产品。到农村进行农业旅游观光有二层含义,一是观赏整体农村的自然人文风光,体验大自然、接触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二是观赏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和田园风光,这种产品形式是绝大多数农村、农业旅游产品经营者都自然或不自然给旅游者提供的产品。为更好地观赏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农场主有意地将一些生产活动呈现出来,并与旅游时间结合开展,如夏威夷农民就将咖啡加工全过程有计划地展示给旅游者。参与性农业旅游是近几年在市场需求下产生出来的重要产品形式。如日本的农业旅游就十分注重这种参与性,在秋收季节、果实采摘季节旅行社便组织大量城市居民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活动,而有的城市居民到农村租种耕地,全过程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民成为旅游者的田地看护人。针对此种需求,各农场纷纷推出旅游者可以力所能及参与多种多样的农业活动,如动物家禽饲养、果实采摘、秋季收割、捕鱼生产等活动。
娱乐休闲产品。农场为了更好地满足于旅游者的各方面需求,往往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休闲活动。美国有的农场举办诸如西红柿节、甜洋葱节、土豆装袋节等活动,更多的农场则推出骑马、乘马拉车、雪橇、滑翔、登山、漂流、徙步、钓鱼等活动;还有的农场推出玉米地迷宫,请专家将玉米地种植设计成迷宫形式,然后开展活动。因场制宜地开展旅游休闲娱乐活动是各农场开展旅游时所尽力设计优化推出的产品形式,虽然从活动本身看有的已超出了农业旅游这一主题范围,但是这种扩展对农业旅游或农场开展旅游是十分有益的,且又可以充分利用农场资源。
住宿饮食服务产品。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是为旅游者提供的必需基本服务。而且提供住宿和饮食服务也是开展农业旅游的最重要服务项目,也是能否接待旅游者,能接待多少旅游者的基本保证条件。这在各国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统计都以旅馆数为标准上都充分表明这一点,如意大利有6500间可住宿用农庄,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法国有16000户家庭旅馆等。当然这些旅馆同时还可提供餐饮服务。与小型化的经营模式相对应,这些旅馆的床位数也是很少的,有的就是已有农舍的改造,小规模的接待量更能体现出农业旅游的特色。
旅游商品。各农场开发旅游往往推出一些商品以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并籍此推销农副产品,并从中获取更多的收益。这些旅游商品,首先是农场出产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如蔬菜、瓜果、粮食、咖啡、干酪、奶油等特产,另外有的农场推出一些编织等手工艺品和纪念品。这些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往往成为全部农业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夏威夷农业旅游产值有三分之一来自于农副产品的直接销售。相对于同类产品来说,游人更愿意从农场直接购买,如直接从农场亲手采摘的蔬菜水果,农场现场加工的奶油、咖啡、农场酒窖中的葡萄酒等。
旅游市场取向的特点
本地化。农业旅游市场首要特征是旅游者当中属于本地的游客占七成以上,按英国统计2—3小时车程之内、西班牙统计为景区周边100-200公里范围内是主要市场。产生这种格局的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农业旅游景点众多,各地区广泛分布,人们在各地区内都可以有农业旅游景点供选择;二是农业旅游者对农业旅游景点的选择性不是很强,只要有相应环境、相应气氛、相应情境等就可以满足需求,不会对具体内容过分选择,这样就无需跨区旅游。
城市化。城市人口占欧美国家人口比重大都在70%以上,城市人口是国家人口主体,也是国家旅游人口主体,更是农业旅游市场主体所在。农业旅游产品的市场也正是立足城市人口的需要而产生的,如日本的农业旅游景点称为“城市居民休闲农园”就充分表明了这层含义。
家庭化。据英国的一些农场旅游景点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农业旅游客人占景点旅游者大致达到40%左右,可见家庭游客比重之大。另外欧美国家近距离经常性地利用双休日进行的以家庭为组织形式自驾车旅游也是最普遍的形式,农业旅游也不例外,特别是农业旅游的观光、休闲和参与特征更适合于家庭旅游。
学生化。学生是农业旅游的一个重要群体,这一原因主要是城市学生需要学习知识,认识自然,了解农村、农业、农民,因此学校或旅行社便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农业旅游,农场也针对学生需求开发农业旅游产品。如德国、法国等旅游农场中许多都设有农业课堂,而学生也有对农村环境认识上的新奇感觉,且学生由于出生在城市、生长于城市,对农村农业的完全陌生更增强其到农场去旅游需求的迫切性,因此学生市场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