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实训总结范例(3篇)
一周实训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赛前;负荷;男子中跑;机能指标
中图分类号:G8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987-03
ResearchontheEvaluationofPhysicalCapacityIndexesforMaleMid-distanceRunningduringtheEnhancedPeriodTrainingBeforeIndoorCompetition
WANGWei-jun
(CollegeofSportScience,NantongUniversity,Nantong226007,Jiangsu,China)
Abstract:Controllingproperlythetrainingloadbeforeindoorcompetitionisaverysignificantareathatneedstobeexploredinthecourseofscientifictrainingformid-distancerunning.However,hardlyanyonehastouchedonthisarea.Thisresearchaimsatdiscoveringthecontrollingfactors,criterionofvaluationandlawofvariationsofphysicalcapacityindexeswhicharecausedbythetrainingloadofathletesbeforeindoormatchesbyuseofsomephysiologicalandbiochemicalindexestosupervisethetrainingprocessbeforeindoorcompetitionthatathleteswillattend,inordertoprovidesomeusefulreferencefortheShanghailongandmiddledistancerunningbrigadetoprepareforthe10thNationalGamesandmaketheirtrainingmorescientificandappropriate.
Keywords:beforecompetition;load;malemid-distancerunning;physicalcapacityindex
室内赛赛前训练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训练既要保证运动员能够在比赛中表现出高水平,又要保证在紧接着的室外赛中有足够的专项体能,就必须进行大负荷训练。负荷是极其难掌握和调控的,而机能指标能很好的反映运动员训练负荷的大小和恢复情况。因此,加强身体机能指标的评定对室内赛赛前负荷的调控显得尤为重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上海市优秀男子中跑运动员6名。年龄(23±6)岁,体重(65±5)kg,身高(1.78±0.05)m,从事中跑训练年限(6±3.5)a,现有运动水平:运动健将(他们均在全国锦标赛、冠军赛上获得过前8名)。经健康检查,无肥胖症,无心、肺、肝、肾及内分泌等疾病病史。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利用上海市图书馆、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及各体育院校的相关资料,查阅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文献资料,收集本研究课题所需的资料。
1.2.2专家访谈法
利用2003年和2004年度上海体育学院高级教练员岗位培训的机会,以及2005年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上海、天津、北京三站),访问了我国从事中跑训练的著名中长跑教练员。
1.2.3实验法
1.2.3.1实验时间2005年1月29日―2005年3月2日(赛前小周期)。
1.2.3.2实验地点
云南省楚雄州人民体育场、云南省楚雄市人民医院、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天津站(3月1-2日)。
1.2.3.3实验负荷的设计赛前实验负荷的设计图(图1)
运动负荷变化测试,采用运动员训练负荷变化的方式,测出进行实验训练前的一些指标(部分指标测试前一天不进行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1,4,5])。然后训练的负荷不断变化,将训练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赛前小周期4周即:大量中强度第一周中量高强度第二周至第三周低量高强度第四周[2,3]),负荷的变化用平均心率来监控。每阶段负荷变化后,测出相应机能指标,将这些指标进行比较研究,能客观界定赛前中跑运动员的运动时间和负荷大小、评定机体疲劳及恢复情况,加强对中跑训练的监控。
1.2.3.4身体机能指标的选定
采用CK评定运动负荷强度;采用HB、T/C评定负荷量;采用T/C、V・O2max评定训练效果[4]。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forWindows12.0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Paired-SamplesTTest统计分析。
1.2.5对比法
将研究对象在完成三个阶段训练前后的HR、V・O2max的变化及训练过程中的血尿素、CK、HB、T/C、即时HR的值进行比较。
2结果
2.1不同训练负荷后Hb测试结果见表1。
3分析与讨论
3.1血红蛋白(Hb)变化分析及对赛前训练负荷训练效果的评定
大量中强度Hb值应该底于常值,第一周却高于常值,是由于在高原的原因,在高原训练中Hb值可能高于正常值[4],因此偏高是正常的。后经过一周的训练适应后血红蛋白值15.3±0.15g/dL开始恢复接近常值(表1),但仍偏高。由于大负荷强度和保持负荷量,出现第三周后的Hb值(14.5±0.23)g/dL明显下降,运动员身体处于疲劳,负荷设计对身体机能的影响充分体现,但样本唐××的Hb值下降幅度较大达到1.1g/dL,有过度疲劳的迹象,监控中及时其调整了运动量,经过调整后Hb值在第四周恢复到正常值。第四周后血红蛋白值(15.1±0.29)g/dL已与正常值没有什么区别,说明运动员在经过第四周的调整恢复,可以以好的状态迎接比赛。
3.2血清肌酸激酶的(CK)变化分析及对赛前负荷训练效果的评定
测试结果的标准差相对其它指标的标准差比较大(表2、图2),最大的第三周达到122.97(U/L),最小的是第四周结束时为62.79(U/L),说明了队员的身体条件不完全一致,个体差异明显,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也不完全相同。第二阶段CK值比第一阶段CK值有下降趋势,但总负荷却没有下降,说明运动员整体上适应了训练负荷,但机体由于负荷的增大,CK值仍偏高,而且个体差异更加明显,标准差增大到122.97(U/L)。第三阶段由于总负荷的下降,造成CK值回落,同时表1的血红蛋白(Hb)值升高,说明运动员总体上进入良好状态,训练负荷的设计有利于运动员的调整、恢复,参加比赛[5]。
结合运动员的安静值,本次研究中样本李××和高××CK值在第一周结束后出现明显上升幅度,通过监控及时对其调整负荷一周,并增加了恢复措施,第三周恢复训练,经过第四周的调整后,高××的CK值仍较高,CK值并没有出现明显回落,但其它指标未见异常;再如样本唐××经过第四周的调整,CK值没有变化,其它指标未见异常。可见CK相对其它指标更敏感,对单个样本的评价更有现实指导作用。
3.3血清睾酮/皮质醇的变化分析及对赛前负荷训练效果的评定
表3第一周负荷后,T/C比值出现下降,T/C值具有显著性变化P小于0.01,说明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运动员的机体处于疲劳状态。第三周后,T/C比值仍下降,T/C值具有显著性变化P小于0.01,说明分解代谢仍大于合成代谢。第四周负荷后,T/C比值回升,T/C值不具有显著性变化P=0.5611,说明合成代谢大于等于分解代谢,运动员的机体己开始恢复。第三周与第一周的T/C比值也是下降,T/C值具有显著性变化P=0.000567,说明负荷增大后,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运动员的机体疲劳进一步加深,机能指标进一步下降。
从图3可以同时了解,T、C、T/C的总体对应关系,第一周当运动员睾酮值上升时,对应的皮质醇值下降,第三周运动员睾酮值进一步上升时,对应的皮质醇值也同时进一步下降,说明分解合成在同时进行,但对应的T/C值,说明总体上分解代谢速度大于合成代谢速度,对应CK、Hb、血尿素的实验结果,可以准确推断加量加强度后运动员出现疲劳,综合机能指标下降,负荷的变化,引起机体的反应[1];第四周是高强度低量阶段,总负荷下降,出现睾酮值回落,对应的皮质醇值回升,T/C达到安静状态值,代谢的合成速度上升与分解速度下降,身体机能趋于平衡。
3.4最大摄氧量(V・O2max)变化分析及对赛前负荷训练效果的评定
由表4可见,实验前V・O2max的绝对值和相对值与实验后比较,P值小于0.01有显著性变化,其中V・O2max的绝对值上升4.81%,V・O2max的相对值上升6.32%。从数据可以说明,通过赛前的训练、调整,运动员的V・O2max有提高,当运动员身体状况较好时,最大摄氧量升高;当运动员身体状况下降或过度训练时,运动员心肺功能下降,最大摄氧量下降。
最大摄氧量是评定运动能力变化的指标,最大摄氧量与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提高和运动成绩相一致,耐力运动员随着运动成绩和有氧代谢能力的不断改善,经常进行400m、800m、1500m跑训练的运动员容易发展V・O2max的能力。实验结束后V・O2max值增大,可以预示在即将进行的比赛中有好的表现[5]。
3.5实验后运动员比赛成绩讨论
表5实验后运动员运动成绩良好,总体成绩有所提高。样本唐××在参加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天津站中获得了800m和1500m两项冠军,赛前负荷监控效果显著,特别是样本唐××第三周后的过度疲劳先兆得到很好调控,机能指标的评定对训练实践起到了指导作用。
4结论
1)大量中强度,中量高强度后Hb、T/C值下降,反应运动员疲劳和深度疲劳;低量高强度调整后Hb、T/C值上升,反应运动员恢复良好。说明采用Hb、T/C、评定负荷量,采用T/C评定训练效果是有效的,是监测大量、大强度训练的理想指标。2)赛前强化阶段CK值的标准差特别大,个体差异也很明显,CK值的变化完全能够反映单个样本的疲劳程度,反映负荷的大小和运动员个体的适应情况,是评价负荷强度、负荷量的敏感指标。3)V・O2max值增大,说明从事中跑训练的运动员可提高V・O2max,而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说明运动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与V・O2max成正比例。
参考文献:
[1]颜克典.训练检测与评估[J].省略.tw.
[2]陈兴胜,冯坚.田径赛前最佳竞技状态调控原则、训练时间及运动负荷的安排[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5):75.
[3]过家兴.现代运动负荷安排的主要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2):19-20.
[4]王清.我国优秀运动竞技能力状态诊断和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建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450-577.
一周实训总结范文
(一)第一阶段教学工作
2、教学重心:集中精力扎实完成九年级新课教学任务
3、教学策略:抓课堂、抓作业、抓检测,具体要求是:
①各科教师要进一步研究课程标准,结合近两三年中考的命题趋势,把握各册教材体系和重难点,细致挖掘中考考点,将考点渗透在平时的每一节课中。只有练好了这一内功,才能备得准、讲得准、练得准。②以课堂为主阵地,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教师备课时,要准确把握每一节课的知识点、能力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步骤、师生互动形式,既要扎实落实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又要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③始终坚持每节必练。每一节新课,都应有配套的巩固练习,练习题的设计必须精心挑选,重基础,面上全,分层次,有梯度。学生练习的时间根据当节新课内容的多少,灵活掌握。可以安排在当节新课结束后,也可利用当天的自习时间专练专评。总之,在保证进度的前提下,要步步为营,走一步,踩实一步,不吃夹生饭。
④抓实作业的上交和批改。作业要人人必做,人人必交,对于不交作业的学生,科任教师要做好督促和教育,绝不能放任自流。作业批改按照教务处制定的制度,在批改次数和质量上要严格要求。⑤抓阶段检测反馈。九年级坚持每两周周清一次,时间安排在周五下午。周清的科目为三科,数、英必考,另外一科根据各科的需要进行商定。未统一组织周清的科目,任课教师要根据进度自行组织单元测试,年级组要检查落实。周清的试卷要在周日晚自习及次周一早自习时间讲评补错(顺序另排)。补错完毕,教师要逐人检查签字。⑥每次周清、月考结束,科任教师要及时分析,及时诊断,及时反思,及时制定调控方案,及时进行查漏补缺。⑦狠抓尖子生的学科成绩平衡。年级组将制定尖子生弱科提高的具体措施,并出台相应的奖惩办法,采取有力措施,促使尖子生各科平衡发展。
(二)第二阶段教学工作
2、教学重心:系统复习,强化训练,冲刺中考。
3、教学策略:三轮复习,夯实基础,八次模考,查缺补漏。具体工作要求是:①2012年3月10前各学科结束新课,并进行“一诊”测试(摸底考试);各科任教师制定复习计划,所用的复习资料全部到位。
②扎实抓好三轮复习。第一轮:本着“全面、扎实、系统”的原则,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一轮复习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搞好全面复习。以课本为本,逐册逐页复习,认真巩固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进行单元综合训练,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单元过关检测应以低档题为主,兼顾中档题。同时各学科要根据自身特点,创造性的指导学生进行复习。第二轮:在巩固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本着“深化、综合、提高”的原则,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特别要增加应用性、能力性题目的训练。在本轮复习中要认真实施分块推进战略,对知识进行归类,以专题形式进行,要以“训练”、“讲评”为中心,练规范、练综合、练技巧、练速度,要讲难点、讲疑点、讲热点、讲思路、讲方法,逐步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第三轮:在前两轮复习的基础上,本着“回归、调节、升华”的原则,侧重回归课本,自我检索,查缺补漏。在这一轮复习时间安排在一周左右,以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自我发现、再次总结为主。学生训练以课本上有代表性的原题为主,也可以历次模拟中的错题反思为主,不宜有大容量、高难度的训练,应努力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自我回归、心态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自我升华。③安排复习方法指导会和阶段性教师联席会,每一轮复习前、后都要集中研究、部署、总结,明确方向,把握重点,以便有秩序地推进。④强化体育训练、理化生实验、特长生培养,并组织报名、考试。体育训练、理化生实验训练在去年我们已经有成功的经验,今年要在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确保中招开局的胜利。⑤安排“迎战中考百日冲刺宣誓大会”和考前“送考会”,营造氛围。⑥组织安排好中招考试和继续完成职专招生任务。
反思从教学进度来看安排还是比较合理的,最主要还是落实不到位才导致2012年中招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三、复习资料选取方面:
一周实训总结范文
一、探索创新置换脱产研修模式,确保教师学生齐受益
在前几年试点的基础上,利用实施“国培计划”的契机,我区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置换脱产研修的“四阶段”模式。
1.过程规范,重在落实
第1阶段:前期准备。顶岗实习支教师范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备课、试教等准备工作;高师院校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配合下,进行选点和做好相关衔接工作。
第2阶段:岗位适应。支教生到达实习学校的第一周,在“双导师”(高校实习指导教师和被顶岗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见习,之后在被顶岗教师的帮扶下进行一周实习,保证支教生尽快进入角色,并能有效地独立开展工作。
第3阶段:顶岗置换。第三周开始,支教生开展独立教学和班级管理,被顶岗教师到高等院校进行脱产研修。充分发挥支教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完成由师范生向教师的转变;农村教师能真正走出去,接受高水平的培训。
第4阶段:总结反思。最后一周,被顶岗教师培训结束回工作单位,与支教生一起开展教学研究,总结和探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效果显现,“三方得利”
我们认为该模式做到了“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利于加强师范生的实践环节、有利于促进师范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通过置换脱产研修解决农村教师的工学矛盾,使他们能走出农村到高水平的培训院校安心学习;在培训模式上,采取“集中研修+影子教师”等方式,为他们量身打造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形式和内容,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乡村教学能手。通过师范生顶岗支教解决师范生实习走过场的弊端,使他们真正了解将来的工作对象和环境,强化专业思想、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实习工作切实收到实效;同时,使师范院校深入了解基础教育,加强高校与中小学的联系,真正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促进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资培养培训质量。
二、精心实施远程培训,确保低成本高收益
在我区2010年“国培计划”的三个类别培训中,远程培训占总培训教师数量的92.7%,培训经费仅占费用总额的23%,实现了低成本、高收益。为确保大规模远程培训质量,我们采取多家竞争的策略和坚持必须“落地”的原则。
1.明确标准,公开竞争
我区通过招标遴选了五家具备资质的远程培训专业机构承担任务。在确定承担培训机构时,明确提出,当年的培训效果将作为下一年招标的最重要依据。评判标准就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受训教师对培训服务的满意度。为了做到客观公正,除了当地师训部门进行过程监控之外,自治区组织了专家组进行巡回检查和问卷调查,最后进行总结反馈。在今年评估中,五家机构有四家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得到了教师的认可。
2.针对需求,确保落地
为做到远程培训落地、切合当地实际需要,我们明确提出了“三线支持”和“三居于”的原则。“三线支持”,即“行政推动、专家引领、技术支撑”。为做好行政推动,我区将远程师资培训学分列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办法,要求各地大力推进远程培训的实施,以解决工学矛盾、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开展大规模教师培训。为实现专家引领,我们要求远程培训机构与当地教师培训资源紧密结合,构建三级专家团队,辅导一线教师进行远程学习,做到网上、网下相结合。为确保技术支撑,我们要求远程机构和当地电教部门紧密结合,确保教师的远程学习网络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