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基础常识范例(3篇)
文学艺术基础常识范文篇1
关键词:美术基础;电脑技术;美术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9-0020-01
21世纪,是科技信息时代,也是设计时代。设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至建筑、环境、公共艺术、城市规划,小至食品、服饰、生活用品、劳动工具。总之,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都要经过精心而富有创意的设计。今天,设计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美术设计作为设计的一部分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电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渐成熟,电脑技术在美术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此也产生了一个新兴的专业―――电脑美术设计。这给设计教学中的教师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课题,即如何正确地认识电脑技术和美术基础之间的关系。
一、电脑美术设计教学中的问题
电脑作为一个先进的设计工具,不仅声图并茂、信息量大,展示方便、快捷,图像生动,形式感强、逼真,修改起来方便,而且它所制作的某些画面效果是艺术家很难用手工直接完成的,这给设计师们留下了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和创作,创作空间也得到了拓展,涉及到平面、三维立体、网络动画、影视制作等方面,在新时期的设计艺术教育中,电脑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随着现有设计软件的不断完善,利用简单的一些操作有时候就能产生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产生了一些所谓“全电脑派”。他们认为设计思想非常简单,只要熟悉相关的设计软件就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带着这种天真的想法,很多学生完全沉浸在电脑世界中,一些作品只是各种素材的杂乱拼凑与毫无意义的堆积。一些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虽然不断增强,但作为美术设计上的创作能力却没有得到加强。这些学生在电脑美术设计这一新兴专业中已经走入了一个误区。
二、美术基础在电脑美术设计中的地位
美术基础包括一定的美术理论、技能和审美。美术理论、技能教育的任务着重在于美术基本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更深一层地把握美术的审美价值。审美教育的任务在于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和对美术一般常识的了解,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分析与鉴别作品,提高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首先从艺术修养来剖析。艺术修养是艺术欣赏、审美的能力,对自然中的和人造物的(包括艺术作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识别和把握表现能力。在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一个普通的受过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人都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审美能力,更何况一个专业的美术设计人员。电脑美术设计本身是一种创作,那么创作的素材来源于何处呢?作为审美主体的美术设计学生,必须在教学实践与社会观察中,不断发现并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美,并认真欣赏艺术大师们的优秀作品,吸取其精华。经过学生主体主观审美意识的改造,运用特殊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创作出新的审美对象,即美术设计作品。创作的主体把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审美认识经过物化使之成为视觉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具有明显的个体艺术劳动的特色。
其次分析基础技能的训练,也就是美术功底。对于电脑美术设计专业基础教育更要着重解决美术基础造型能力,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学习和训练。仅懂电脑操作而忽视美术基础设计的学生,难以创作出好的设计作品。真正要创作出高质量的电脑艺术设计作品,还需要电脑和美术设计基础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者的美术基础理论越扎实,审美能力越强,艺术修养越高,他们用电脑设计出来的作品就越受欢迎。
三、电脑美术设计应重视美术基础
工艺美术为社会设计了大量清新自然、格调高雅的家具、挂毯、瓷器和书籍,把高贵的艺术从墙上带到了人们的生活中,使得设计成为一种离人们生活最近的艺术。特别是在人类社会商品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设计作为经济的载体,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企业谋求发展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美术设计得到蓬勃发展,设计的好坏在于设计作品的功能性、艺术性以及文化品位。这就要求设计师不断地为设计作品注人文化艺术含量。作为设计师自身而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美术技能与艺术修养才能使自己的设计作品具有高层次的艺术品位。
综上所述,电脑美术设计是传统美术设计与电脑技术结合的产物,美术基础在电脑美术设计过程中的基础地位也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而不是削弱。
参考文献:
文学艺术基础常识范文
美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发展趋势是构建一种宽口径、厚基础”和通识艺术基础”的模式,在基础教学改革上拓宽知识面,培养综合能力以及学生创造性思维。我国当下美术高等教育,主要是在对过去几十年形成的优良传统中去继承和发扬,结合国际上较成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在实践中探究通识艺术”的基础教学模式。以主动适应新时期高速发展的经济文化对高等美术教育的要求为目的。教学研究的重点由造型技能逐渐转变为视觉艺术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进入美术高校以前,考生因课程压力过重、机械式训练等所遗留下的死板、单调等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而不利于美术高校专业知识吸收。对此,学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来适应大学的教学节奏。而这个适应的过程在如今高等美术教育的研究中,尚未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综合性大学的艺术专业和专业美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专业美院一些先进的教学研究成果因为课程容量等原因无法直接复制于综合性大学的艺术专业,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等理论类课程无法很好的与专业技能课衔接,甚至出现脱节。因此,提高学生基础能力与教学质量,需要一个将课上与课下、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法相衔接的桥梁。
二、艺术学院美术设计基础培优第二课堂建设研究
(一)研究目标
1.基础培优第二课堂研究的目标
(1)建立并完善基础培优第二课堂各项制度,形成良性模式持续循环,成为常规教学补充和学生提升自我的平台。
(2)加大基础培优第二课堂中的教学试验和改革,为常规教学培养模式的革新提供参考依据。
(3)指导参与第二课堂的学生每二年举办一次汇报展览,展示教学成果和学习成果。
2.基础培优第二课堂研究与理论实践
(1)改正美术、设计低年级学生因高考应考而养成的不良绘画习惯。
(2)扩展学生眼界,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基础”的深刻内涵,和动态的外延。
(3)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与特长,多角度深化专业技能的培养。
(4)结合实际情况,有选择吸收国内外美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先进经验和教学理念,运用到第二课堂教学,并以高水平的展览、竞赛来检验教学效果。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基础培优第二课堂为教师无偿指导和学生自觉自愿的组织行为。因此,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教师对研究性和创造性学习指导中不会因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而降低指导效率。教学内容可以随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调整变化,体现最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通过对艺术类高校美术、设计基础教学模式的调研,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以现有基础教学模式为基础,探索常规教学之外如何利用现有资源集中培养优质人才,并总结出培养方法。
(1)研究常规教学之外的课题补充。常规课堂教学受时间、排课等因素限制,教学中课题设置有限,通过第二课堂可以得到补充和加强。
(2)具体研究第二课堂的组织形式,课程安排,使之成为常规教学的有益补充且不与之冲突。
(3)研究在宽口径、厚基础”的大环境下,如何组织指导学生冲击各种高水平展览、竞赛,取得好的奖项。
(三)研究的意义
1.对学生的意义
(1)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与时间,拓展多样化教学和学习手段。
(2)衔接常规专业课程间因时间安排而造成的空档,加强专业学习延续性。
(3)为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
(4)拓宽知识面,培养综合能力以及学生创造性思维
(5)有针对性的培养优秀学生参加创新竞赛、美术展览及创新创业能力。
2.对学校与教育事业的意义
对学校:研究常规课程之外如何补充对学生有益而又符合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旨在对优秀学生专业拔高既而辐射整个专业,提高教学质量。对于现在的美术教育:从更多的角度和手段上摸索和建立具有地方综合性高校特色的美术基础教学模式。
三、美术设计基础培优第二课堂在高等美术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一)美术设计基础培优第二课堂的实践方式
首先,基础培优课堂从理论联系实际,广泛收集研究国内外艺术基础教学的最新理论成果,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自身办学定位,研究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教学计划,合理拓展基础外延,将传统文化、综合材料等和常规基础教学相融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模式。其次,基础培优课堂成为艺术学院第二课堂,将是常规基础教学的延续与加强,在教学思想一致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拓展教学手段,在小范围内推行精英试验教育,为新形势下的基础教学模式提供改革参考。最后,打造艺术学院基础教学第二课堂,在多方面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尽快完成向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转化。在一个相当的范围内着重培养一批基础厚重、学识宽泛的高水平学生,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竞赛能力,在学习上成为年级的带动者,形成广大的辐射效应,既而提高整个学院的办学水平。
(二)美术设计基础培优第二课堂在高等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基础培优第二课堂作为教师无偿指导和学生自觉自愿的组织行为,在最大限度上保证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性。在教师对研究性和创造性学习指导中不会因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而降低指导效率。教学内容可以随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调整变化,体现最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基础培优课堂对艺术学院提高基础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是常规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拓展,为教学改革提供新的环境和土壤。最终成为提高艺术学院本科教育整体办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美术设计基础培优第二课堂建设的先行实践
湖北省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先行建设实践:
(1)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选拔了一批具有学习积极性与正确学习观的学生,并完成基础培优第二课堂各项制度的建立,且持续运转。
(2)2012年3月至2012年7月,指导学生完成一批形式多样的基础作品,并整理备展。
(3)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产生一批有质量有影响的基础作品,举办学院内部作品汇报展,并鼓励学生作品参加各项比赛或画展选拔。
(4)2013年1月至2013年5月,对此项目进行总结与成果整理:美术设计基础培优第二课堂建设前,由于专业课程的连续性不足,学生缺乏绘画主动性与作品比赛参展方向性。通过基础培优的第二课堂方式与大环境熏陶下,学生作品参展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于艺术学院迎新画展”、三峡大学桃花艺术节”、湖北省楚风杯书画类作品比赛”等各项画展比赛均有数学生参展并获奖。
五、结语
文学艺术基础常识范文
关键词:学生;艺术态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234-01
高中美术专业训练的主干课程素描、色彩做为绘画艺术的入门,对将来从事美术学习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没有扎实的造型能力和绘画技巧,就谈不上今后艺术上的发展。然而,正因如此高中基础训练的目的在这方面就往往被强调到最重要的地位,而绘画是一门艺术,其艺术方面的问题在基础训练中却被忽视和淡化了。因为长期以来我们把学技能与学艺术分割开来,因此还不能很好的地改变对基础教学的这种偏见和片面的认识。
对此,有必要提出关于基础训练教学中的艺术态度的培养问题。我认为应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艺术态度的培养:第一、艺术的主动意识;第二、艺术的创造精神;第三、艺术的情感表现;第四、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等。
先谈谈主动意识。这是相对基础训练中经常出现的被动性而言的,即写生中被动临摹对象,追求表面的相似或逼真。由于我们基础训练是坚持尊重客观对象的,学生往往就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只需摹写物象入手,画准、画象就好了,把真实再现实对象做为目的。在素描中只求形体和调子的准确,并醉心于局部形的刻划:色彩写生则照抄对象一个个局部的颜色,以为把所见的对象的色彩画出来就可以。因此作画中显得处处被动,顾而失彼,整张画豪无生气。这样,就把自己对客观对象的独特感受、把对画面的整体把握和艺术处理,诸如节奏、张力、构成、意境及情绪的表达等等都排挤在基础训练之外,写生中学生的主动意识被“忠实于对象”扼制了。我认为基础教学中艺术地表现对象,应该与严格、准确的写实要求同提并论,要“两手抓”。艺术不是图解,“不独形似”。试想一幅头像写生,只求画得像,有其表而无其神,有其形而无其韵,是不成功的。要使学生有一种艺术的主动意识,首先应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觉力,要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对象,把握对象,发现美和表现美。要使自己具有敏锐的直觉和审美判断力,能始终以一种新鲜的感觉去观察物象,要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为闪光的东西,努力揭示出寻常事物中异乎寻常的美。只有这样才能主动地去表现客观物象。所以应在基础训练中讲艺术表现,当然这种表现是在尊重客体的基础上的艺术表现。学生在面对物象进行写生的时候,就不要冷冰冰的被动摹仿势态,而是进入一种艺术的主动表现状态。
关于艺术的创造精神,我认为基础训练也应该强调创造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把基础教学搞活。大家都知道,创造能力是智力开发的根本途径,而美术是一种创造性教育,绘画教育除了训练技能技巧外,很重要一点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聪明才智。因此学生从一开始学画起,就要启发他们的艺术创造性思维。基础训练一般是面对着物象进行写生的,如果只是依样画葫芦,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艺术追求,那这样的训练最多是技巧上的熟练而已。学生创造力、想象力不能得到发挥,就势必影响到以后的艺术上的成长。创造和想象是每个艺术家不可缺少的心理活动,他是建立在原有感性形象基础上,又是对客观对象的一种超越,并由此构造一个新的属于自己的艺术形象。这不单是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才有,写生训练也是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基础教学中必须克服一种习作心态,如果我们常把习作和创作人为地分开,这不利于培养艺术创造型人才。应该逐渐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在写生训练中排除习作的心态。
艺术的情感表现问题,主要是强调写生训练中主体精神的积极参与,通过作品把自己的感受和激情尽情地表现出来。艺术的发生首先需有观察对象后产生的某种感触,才动手作画,画画的过程就是作者的感情应用视觉媒介形式传达的过程。学生如果理解了这一点之后,他们画中的每条线条、每一笔色彩就会富有感情,画面的视觉效果就不会死气沉沉而将充满生机和活力,那怕是略显幼稚或不成熟。在基础教学中,写生训练不是单纯对物象物质属性的把握,也不单纯是对象自然形态的再现,它需要感情的注入与表现,因此要不断启发学生心灵的感悟、重感受、重直觉的把握。从感知起到一幅的完成,都离不开感情活动,而要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投入到作品中,就必须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去进行表现,这样反过来又促进学生绘画技巧的探索和提高。所以,感情的参与不能只是在学好了技法之后,它应该在基础训练开始就使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