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校本课程(整理2篇)
法制教育校本课程范文篇1
【关键词】体育,校本课程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等对青山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研究,通过对青山区中学体育教师的调查中得出,青山区中学体育教师能够加入到校本课程开发中来,在他们看来,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主要是校长的参与和支持、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以传统体育项目和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为特色的。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青山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1.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校本课程开发、新课程改革、校本教材开发等资料,把握了新课程改革发展现状,掌握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依据。
2.结果与分析
2.1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校本课程(school-based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校本课程的思想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2.2青山区中学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状况调查。
从总体来讲,广大体育教师对目前所进行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是积极的,调查数据表明有90.7%的人愿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同时有94.4%的人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重要的。但体育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了解程度并不深入,这一结果表明,体育教师尽管有较好的愿望,但对如何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缺乏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体育校本课程的发展。另外,在对体育教师为何愿意参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因调查中,有66.6%的人认为这是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有68.5%的人认为它可以满足本校学生的体育需求,有66.6%的认为它可以发挥本校体育课程资源的优势,77.7%的人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使学校办出体育特色。在对不愿意参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因调查中,有5.6%的人认为对体育教师要求过高,有11.1%的人认为体育教师工作量过大;有24.1%的人认为目前学校的体育设施不能满足需要,有12.9%的人认为学校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不重视。
2.3青山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遵循的原则。
2.3.1科学性原则。
开发体育课程资源也应当科学,要符合《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要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课程发展的趋势,将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构建以民俗体育为体育课程的校本课程。
2.3.2实用性原则。
研究开发的体育课程资源,既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终身受益,又要适用于课堂教学,具有可操作性,简单易行。
2.4青山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2.4.1学校管理者。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中,校长作为一名教育者,其主要作用在于实现教育思想的领导,从而实现学校集体在教育理念上的统一。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2.5.2体育教师。三级课程的实施使教师成为校本开发的主体之一,尤其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更是处于极为关键的地位。斯坦豪斯认为:整个课程的开发过程就是一个问题探索研究的过程,课程开发者不在是解决办法的人。因为,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学校是课程开发的中心,所以必须让教师从事课程研究和开发工作。体育教师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最主要承担者和实际的操作者,在整个课程开发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正如斯坦豪斯所言“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这充分说明了教师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良好的专业精神可以使体育教师对教育实践工作保持积极的反省、反思、探究或改革的习惯与态度,并能与教育工作情境中的相关人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团队精神。
2.5.3学生。学生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合作者。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课程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反过来说,关于课程的一切活动也必然受到学生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作为立足于学校本身而展开的校本课程开发更是如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作为课程开发产品的实际用户,即学校师生开始拥有足够的选择权利和选择空间时,学生在决定课程开发活动走向中的意义就更加突出了。”
2.6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后,学校和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逐渐受到重视,保证学校和体育教师开发课程的专业自这也就是要鼓励每个体育教师都积极地参与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让体育教师在参与中体会到成功与自信,从教育科研的角度看,草根模式是课程改革的一种行动研究,也是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主动发展的一种机制。通过这种方式,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参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使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体育教师自主发展的一种机制。
3.结论
3.1青山区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是:37.6%的学校已经开发了体育校本课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2.8%的学校正在进行体育校本课程的试验开发。
法制教育校本课程范文篇2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A-0035-02
一、基础分析
我校从2000年起实施青少年法制教育,“以人为本建设青少年法律特色学校”,“法制教育促特色,法制教育促发展”是我们十年来始终坚持的办学目标和办学举措。
“四・五”普法期间,学校努力探索,建立稳固的、独具岩小特色的“八个一”,“二走进”法制教育模式,树立了学校办学特色。“五・五”普法期间,努力创新,谋求发展,在传承深化原有法制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将法制教育与学生的文学艺术创作相结合,法制教育与益智游戏相结合,让学生“乐学法、学法乐”,青少年法制教育特色持续发展。我校成为“全国青少年法律示范学校”、“自治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柳州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学校”。我校青少年法制教育办学特色业已形成,但未能较好实现青少年法制教育特色办学成效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中的扩散,实现“以人为本建设青少年法律特色学校”办学目标。
二、方案制定
通过对自身特色和发展现状的分析把握,经过城区、市级专家组的指导,特别是受到自治区教育厅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共建的“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综合改革实验”“校长管理能力提升”项目组专家提出“学校特色建设需有界定、有理念、有路径”的指导意见启发,我们形成了“立足青少年法制教育特色建设基础,回归行规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和谐思想”的特色建设思路。
有界定:将“法”的内涵界定为行规习惯、法律法规、方法规律;将法制教育拓展至“尊规守法”、“讲究方法,尊重规律”教育。
有理念:万物皆规律,有法天下和。
有路子:创新养成教育课程、法制教育课程、书韵课程、学科课程、环境课程,推动以我们对“法”的内涵界定为主题的各课程教育内容的有机联系建构。
2010年10月完成学校“法治文化育人创建和谐校园”特色建设方案制定。
三、工作开展
依照学校特色建设方案,以“统一规范+个性创造”、“内核牵动+团队发展”为工作策略,全面启动特色建设各课程。
(一)扎实基础――养成教育课程全面实施。由德育部门和各年级组长组成专项工作“智囊团”,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结合我校德育常规工作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确立以“微笑问好、卫生保洁、军事化出操、快乐阅读”四项行为习惯为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制定“四大行规”养成教育课程方案。
组织开展奖章设计、展示、评选系列活动,在奖章的设计创作、欣赏评选中,对四大行为规范的内涵要求形成思考和把握。举办隆重启动仪式,将行规要求用文艺节目展演的形式传达给学生。编写出“行规要求”、“名人遵规故事”、“行规童谣”等板块组成的“四大行规”课时教材。将行规要求编成简洁上口的童谣,以《手册》的形式印发给学生背诵学习。制作四大行规规范图解、行规表现教学光盘,实现教学直观化。印制奖章、创作“岩小娃”形象,形成激励引导学生的课程形象符号,让教育生动有趣、富有儿童气息。
设置梯级评价机制,确定目标激励。设置铜、银、金质奖章,每月进行评比,激励学生持续达标;设置阳光少年、形象代言人奖项,每学期进行评选,激励学生深度达标,较好地解决行规养成过程时间长、易反复等问题。学生面貌、校园风貌发生显著变化。
(二)优化核心――打造法制教育课程主阵地。传承活动课程,寓教于乐。继续实施“八个一”(一个模拟法庭、一份法制校报、一个法制宣传室、一节法制班会课、一台法制文艺节目、一个法制主题网站、一节法制课、一套法制教材),“二走进”(走进家庭、走进社区),“两结合”(法制教育与学生的文学艺术创作相结合的法制漫画童谣创编活动;法制教育和益智游戏相结合的法制棋谱创作活动)法制教育活动课程。“法制棋”系列活动获自治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一等奖。
研究课堂教学,拓展阵地。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法制教育也不例外。为此,我们积极开展法制课堂教学研究,首先利用课程方案中的校本课程课时,每周安排一节法制课,调整师资,法制课执教由班主任兼任到由政教部门人员和信息技术小组老师专门任教,更利于保证老师的教学精力,形成研究力量。法制课执教老师参加了市司法局举办的“法制教师培训”活动,定期开展法制课校本教研活动,采用《小学生法制教育》和《法制教育课本》进行教学和相关研究,打造了三节法制精品课,在柳州市司法局的支持和帮助下,录制了教学光盘,逐步向市级推广。探究法制课教学基本环节、模式,着手从我校法制教育新内涵出发,对现有教材进行选取、整编,形成我校法制教育的教材。
(三)追求提升――寻求书韵课程连接纽带作用。书香教师培养以教师“漂书”活动为载体,每学期完成一轮教师漂书活动,简短的阅读眉批、小小漂书交流卡在教师中传递阅读的收获体验。此外,利用学校论坛,开展阅读交流;组织专题总结活动,分享教师阅读收获。
实施“书韵童年”课程,建立班级图书角,通过读书小报制作、读书卡制作、班级读书会等多种方式,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学校开展“经典诵读进文庙”、“开学第一诵”、“农历节日经典诗词诵读”等活动。
重新完善“书韵童年”课程方案,对必读和选读书目进行调整,设立与“规”、“法”、“和”教育主题相衔接的书目,发挥阅读在各课程有机联系建构上的纽带作用。每两周设立一节阅读课,为阅读课程的实施提供时间保障。
(四)综合渗透――建构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行为课堂。建立全校层面以一二年级为内核,各年级团队发展;班级层面以班主任为内核,科任老师团队发展的工作模式。通过《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培养方案》,让教师明确需要培养的各项习惯及其达标特征,规范课程内容。以课堂观察、学生访谈为评价方式,以问题追踪、阶段反馈为引导手段,推动教师行为课堂建构水平提升。前一阶段,基本完成课堂教学有效评价引领,促进学生良好“听”、“说”、“读”、“写”习惯培养的研究,进行了教师课堂经典评价语言收集。将工作重点确立为“学习习惯培养与学科素养落实有机结合”的研究,通过优秀课例展示、分析,对“行为课堂”特征进行描述,让教师明确方向。组织开展“行为课堂建构”专题赛课活动,推动有效行为课堂的建构。
(五)全面覆盖――彰显法治文化。组建部门管理人员和普通教师共同参与的各子课程实施项目“智囊团”,参与课程方案制定、活动策划;组织寒、暑期专题培训活动;进行特色建设工作师生问卷调查分析,促使最大范围的学校成员深入思考学习、理解把握学校特色建设的目标、理论、策略。
在校园、楼道建立“四大行规”课程、习惯养成课程、法制课程、书韵课程等特色教育主题宣传板块,营造环境文化。实施“一班一特色”工作,班级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同步。班级环境文化“三角”、“五台”体现四大特色支柱课程内容,并通过指导班主任撰写工作手记,提升教师实施特色课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