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整理2篇)

来源: 时间:2025-09-21 手机浏览

乡村旅游市场需求范文篇1

关键词:沈阳;乡村旅游;品牌定位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262-02

品牌定位是从企业的角度来选择消费者,目标市场的细分与选择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让消费者对企业及产品有一个清晰的认同与选择,从而使其对企业及产品有一个深刻的记忆。每一个乡村旅游地都吸引着核心价值观与其相同的游客,确保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主张[1]。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定位是根据乡村旅游的竞争状况和产品优势,确定其在旅游业中的竞争优势,根据乡村旅游者的需要和动机进行品牌定位,并通过其品牌形象设计,使消费者能选择其旅游产品[2]。沈阳市乡村旅游品牌定位既要迎合并引领市场需求,又要基于沈阳市的资源基础和文化内涵,彰显沈阳市乡村特色。

一、沈阳市乡村旅游目标市场需求分析

研究通过实地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借助SPSS软件,确定主要目标市场,并对不同目标市场的需求特征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发展乡村旅游应以“年龄是中老年”、“收入为中低等”、“职业为公司职员和工人”的市场群体为主,以无收入的学生群体为辅。两市场群体的需求特征如下:对于“公司职员和工人”市场群体,他们的出游动机要为“健身休闲、放松心情”和“品尝美食”,喜欢“田园风光型”和“民俗风情型”乡村旅游产品,出游时多选择“家庭游”和“伙伴游”,日人均消费在“200元左右”,停留时间在两天以内。因此,在沈阳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中,要满足游客对乡村美好的自然景观向往的需求,使游客的思想从平时繁重的工作和城市的喧嚣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在贴近大自然的同时感到轻松惬意。同时,由于家庭市场与伙伴市场是乡村旅游市场的重心,多数游客把乡村游作为联络亲情、增进友情的一个手段,在品牌建设中要注重营造亲情和友情氛围。对于“学生”市场群体,他们的旅游动机为“扩大知识视野”和“品尝乡村美食”,最喜欢的景点类型是民俗风情型,其次为特色餐饮型、农事体验型,这主要是因为生活经历影响,城市学生由于从小在城市内长大,缺少对农村的认知,因此该群体对乡村各种事物和各种农事活动充满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参与农事活动的愿望强烈[3]。停留时间为三天、一天,日人均旅游消费为100元左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群体可分为两类,一是中小学生群体,一类是高中生和大学生群体。中小学生一般是由教师、家长带领,停留时间为一天。高中生、大学生一般是与同学、朋友结伴自由行,停留时间倾向为三天。同时,由于学生群体在经济上存在依赖性,所以旅游花费偏低。

二、沈阳市乡村旅游资源条件分析

沈阳市现存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截至2013年,沈阳市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两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两家,农家乐400余家。从旅游项目和活动类型看,沈阳市乡村旅游呈三种发展模式:一是观光型,它主要是以观赏农村自然田园风光、现代“三高”农业园区、传统民居和民俗节庆活动为主题,如沈阳三农博览园;二是参与型,它主要是采摘旅游、购物旅游和务农旅游,如苏家屯杨城寨采摘;三是度假型,它主要是到观光农园或农家“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休闲度假娱乐旅游,如苏家屯区马耳山旅游区。有差异才有竞争力,所以沈阳乡村旅游地在树立自己的品牌时,首先就要搞清楚自己的差异,只有将特色、文化、历史等相互融合统一才能找到该旅游地的独特差异,进行差异化的定位。沈阳市乡村旅游资源既有传统的农耕文化鲜明的特色又兼有历史的沉淀和新农民的新风尚。乡野风光、满族文化、关东民俗、二人转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个性。通过提炼沈阳乡村旅游鲜明的旅游形象,增加文化含量,提高乡村旅游品牌的文化价值,丰富现代农业文化。淡化与周边省市地理文化环境雷同的共性特征,加深人们对沈阳乡村旅游的识别度、新鲜感和形象感,成为可识别和可能选择的旅游地,增强品牌的吸引力。

三、沈阳市乡村旅游竞争者的条件分析

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多为近程旅游,故省内城市居民是沈阳市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沈阳市地处沈阳经济区中心,沈阳到经济区其他城市交通便捷,这对于沈阳市发展乡村旅游来讲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它方便省内其他城市居民来沈阳旅游;另一方面也方便沈阳市内居民到省内其他乡村旅游地旅游。截至2013年,辽宁省拥有全国旅游强县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6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13家,县、涉农区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40家。辽宁省内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好的是丹东、大连、本溪(见表1),他们有着众多的知名乡村旅游地,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这些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剧了区域市场竞争,有可能分散沈阳市乡村旅游客源。考虑到距离远近对游客的影响,本溪、丹东是沈阳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最大竞争对手,大连次之。沈阳市乡村旅游资源与这三个地区相比没有太大的特色差异。基于此,沈阳市要赢得竞争优势吸引游客,必须靠产品的“质量”取胜,抓住游客的需求中心,从产品设计到旅游服务,时刻注意游客需求。

四、沈阳市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定位

基于对沈阳市乡村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的调查分析,沈阳市乡村旅游从大品牌的角度定位为“休闲天籁乐,美丽沈阳村”,该定位凸显其沈阳乡野风光的自然、美丽,让游客觉得这是一个“远离城市喧嚣、远离工作烦扰、回归自然”的好去处。在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宣传上,将东北民俗、满族风情、二人转和大秧歌等地方文脉作为宣传要素,提升沈阳乡村旅游竞争力,对外宣传口号为“观满族风情,赏田园风光,尝农家美食,唱东北二人转,舞东北大秧歌,轻松悠闲乐逍遥”。宣传口号中“观满族风情,赏田园风光,尝农家美食,唱东北二人转,舞东北大秧歌”体现了沈阳的地方文脉特征,强调了文化内涵;宣传口号中“轻松悠闲乐逍遥”,抓住了目标市场的心理需求特征,适应了人们回归自然的生理需求。该宣传口号的提出对沈阳市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能起到有效的助推,让游客更深切地感知沈阳市乡村旅游形象,提升沈阳市乡村旅游品牌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甘振中.乡村旅游企业目标市场定位[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乡村旅游市场需求范文篇2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