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范例(3篇)
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范文篇1
关键词:特色体育与旅游;结合;现状及对策
基金项目:西昌学院教学研究课题“构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与地方互动平台的研究”资助
自凉山州政府“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把特色体育与旅游相结合为主要目标以来,利用当地17个县市丰富的人文和地域资源,培育了一些独具民族独特色得体育休闲旅游及体育赛事。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和当地的群众,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又提高了全民健身的意识和热情。如何更好地融合当地的资源,培育出具有特色体育产业与旅游相结的项目,是当地政府长期探索的课题。
1.凉山特色体育产业开发的现状
自凉山州“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特色体育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经过“十二五”的发展,利用当地的体育资源与自然资源开发出一系列的休闲体育及特色体育赛事。如在安宁成功举办亚洲越野跑锦标赛、2014年西昌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赛、在南江大峡谷举办的中国・凉山避暑季国际自然水域漂流大赛、西昌邛海每年一度的龙舟邀请赛、在凉山金阳新区举办的山地自行车比赛等多项户外体育赛事。民俗民间的节庆类体育旅游产品颇具特色,如凉山州的彝族国际火把节中的摔跤、斗牛、赛马、磨秋、射弩等民间体育活动、四月初八、初九苗族举行的跳芦笙活动;每天早晚凉山州各大广场上的广场舞、打陀螺、放风筝等。但由于特色旅游还在处于模仿、探索阶段,宣传力度、组织和引导大众的参与性等问题上还有欠缺,未能将民族体育文化的无形作用很好地融入提升特色体育品牌中。如:国际火把节的达体舞缺乏大量的示范领舞人员,导致游客的参与性不高不高;部分特色项目缺讲解宣传民族文化的人员,导致游客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不足。
2.凉山州体育旅游的现状
根据2013-2014年度凉山旅游业数据分析显示:2013年中外游客为105万人,其中参与体育特色休闲、特色赛事的游客为38万,占36%。到2014年游客人数达到175万,参与体育旅游人数达到76.5万,占43.7%。结果还显示观赏性强、参与性高、民族文化浓、休闲度高的特色体育深受游客的喜爱,如凉山州各县的火把节中的民族体育活动关注度参与度最高,高山探险、冲浪、漂流、雪山登顶等体育旅游产品深受年轻人和驴友等酷爱户外旅游人群的喜爱。而风景区的自行车骑行、划船等项目深受老年以下人群的欢迎。由于体育旅游项目的日益丰富、颇具民族特色、具有较好的民族文化内涵,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增长,2014体育旅游产业实现增加值2.67亿元,比上年增加34.29%,而旅游产业带动的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1.88亿元。虽然,在州内的效果较显著,但同比国内的发展较好城市来说,还有较大的差距。
3.凉山州特色体育旅游的对策
3.1重点打造民族文化特色体育项目
由于凉山州是多民族的自治州,主要具有风格浓郁的彝族文化,独具特色的摩梭族、藏族、傈僳族文化。结合民族节庆对具有较高观赏性、参与性、民族文化内涵的特色体育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和展示。如:射箭、射弩、摔跤、赛马、达体舞、锅装、爬杆等项目。并对游客多渠道宣传它们在各民族中的文化内涵,提高特色项目的吸引力。通过以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为载体,发挥其德聚集效应,推广和宣传民族体育和民族文化,树立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旅游项目。
3.2着力发展体育赛会旅游品牌
利用凉山州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宜于四季旅游的气候条件,探索和完善大型赛事的开发和运作模式。以赛事为龙头,建立以“赛”育“市”,以“市”育“赛”的产业发展机制,实现赛事聚集游客,带动相关的特色体育旅游。如:西昌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赛、西昌龙舟邀请赛、环邛海国际自行车赛、环邛海亚高原国际轮滑赛等赛事。
3.3打造休闲体育品牌
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开拓旅游健身、探险等休闲体育品牌。如:构建“环邛海体育圈”,在邛海沿岸建立一个体育健身、休闲、度假相结合的体育文化品牌;将木里藏族自治县的雪山登峰、九百里洛克路线户外徒步探险整合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体育旅游精品;打造德昌县傈僳族安宁河道的漂流项目、将邛海水上项目开发为面向大众健身娱乐的体育休闲活动,并提高它的观赏性和参与性;打造在螺髻山和泸山风景区的航空滑翔项目;利用休闲体育的参与性和娱乐性吸引游客,带动消费培育特色休闲体育市场。
3.4多元化构建体育旅游发展道路
只有更具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整合、挖掘当的地各种资源,着力构建体育旅游产业,才能探寻出适合凉山州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凉山州各地在体育与旅游相结合道路上积极探索,并形成了政府主办、协会承办、企业赞助、市场运作的模式和特点,较好地把体育赛事资源转化为与旅游相结合的市场。2014年的西昌国际马赛,当地的高校的体育资源融入赛事,为赛事提供200多名专业裁判、1000多名大会志愿者,使赛事顺利完成,将多元化构建体育赛事体育旅游进一步丰富了内涵。
结束语
利用凉山州的人文、自然资源打造赛事体育品牌、民族节庆活动中的体育项目、休闲娱乐体育项目,探寻多元化构建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道路。努力实现“特色、精品、创新”的体育旅游,进而达到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风情,整合旅游资源,发展地域经济,打造体育旅游品牌,提升城市品位的目的,走一条适宜凉山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姜素华.赤峰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河南大学,2007.
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范文
近年来,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究其原因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无关系,旅游在出行中对交通工具的选择也不尽相同,有的喜欢体验在旅途中的愉悦自然会选择自驾游、火车或自行车等交通工具,有的则喜欢快捷方便的出游方式,因此就会选择飞机这一交通工具交通的畅快性决定着景区的可进入性,是连接客源地和目的地的主要通道。根据调查显示,游客选择前往旅游地的交通工具中乘坐汽车占30%、火车占40%、自驾车占2%、飞机占28%。
二、资金、时间、住宿消费意向
中国国内目前的旅游黄金时段一般集中在国庆节期间、五一劳动节期间以及春节期间,由于这几个节日时间长,为有出游动机的游客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因此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三、长白山未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采取积极有效的开发思路
1.长白山民俗文化开发
中国各民族自古就有祭祀山神的习俗,长白山也不例外自古就是北方各民族的圣山。天池、瀑布、高山花园、地下森林等等,以其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观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如果在长白山旅游度假区开展各种祭祀活动和举办各类民俗活动必定会吸引更多游客来长白山观光游玩,同时也可以吸引各类宗教人士前来朝圣,凸显长白山的独特旅游文化。长白山民俗文化的开发不仅能为当地带来更为丰富的收益,更重要的是它能将独有的民俗文化不断地传承延续下来,增加长白山的文化底蕴。
2.生态旅游
所谓生态旅游应该是一种集欣赏、探索、认识为一体的更高层次的旅游体验。生态旅游是旅游者享受高品质、精华和精神的高层次旅游产品的过程。因此生态旅游可以理解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旅游开发模式。长白山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生态条件、有模仿森林里种植长白山人参的生态条件、更是东北三宝的故乡,长白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多样性丰富性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可以开展观赏植物景观旅游、观赏动物、鸟类旅游、观赏山水旅游,再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做到对自然景观的最大利用和开发。
3.具有科研性质的考察活动
长白山是具有火山地貌、温泉、山峰、瀑布为一体的自然历史遗迹。因其独特的地势地貌环境因素,它的动物、植物、水文、地质地貌等等都是理想的科研环境和重要素材。因此可以组织各类学者专家进行考察活动,出尽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同时也反过来为保护长白山森林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提供有力的支持,促进长白山生态旅游的开发。
(二)长白山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首先要加强对自然资源、民族风俗文化的保护。优质的自然环境是吸引众多游客的重要因素,悠久的历史文明是长白山具有独特文化底蕴的内在属性。因此在景区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遵守保护环境,保护文化的准则,尽一切可能保证在开发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和文化的保护。其次要加快在景区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众所周知,要想保护景区的自然环境,增强景区的环境承载能力是必由之路,只有挺升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才能使不断增加游客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
(三)加大长白山旅游宣传力度
以上措施,增强了长白山旅游度假区的环境承载力,提升了景区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丰富了景区的旅游产品,从自身条件来讲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标准。但是无论有多么好的自身优势,如果没有吸引更多的游客就不能体现景区真正的自身价值。酒香也怕巷子深,自身的优势同样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的宣传来扩大知名度以此来吸引更多游客。
四、总结
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范文
一、旅游发展宏观背景
(一)“一省一市一岛”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区政策
在《关于进一步促进海南,云南,广西经济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在中国旅游综合改革方面已经初步构建了“一省一岛一市”的格局,“一省”是指云南省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一岛”是指海南国际旅游岛,“一市”则是指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由此可以想见,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桂林市的旅游发展便可进入新阶段。阳朔的旅游发展更应借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政策的东风,将阳朔旅游发展向更高的阶段迈进。
(二)桂林旅游立市政策
桂林市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实施“旅游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商贸富市和外向带动发展战略。”首次从战略高度摆正了旅游在众行业中的经济地位,这将为各县发展旅游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阳朔旅游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阳朔旅游资源
阳朔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区东南面,以石山、丘陵为主,山地为辅,其独特的喀斯卡地貌造就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风光特点。县内旅游资源丰富,主要可分为一环、二带、六景区。一环,即沿桂林——雁山——阳朔公路(西线)和桂林——草坪——兴坪——阳朔公路(东线)所构成的环形风景带;二带,即漓江风景带和遇龙河风景带;六景区,即县城风景区、十里画廊风景区、兴坪风景区、福利风景区、遇龙河风景区、杨堤-葡萄风景区。
(二)阳朔旅游行业发展现状
1、特色旅游项目
阳朔旅游行业的发展在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及当地社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整合全县旅游资源,形成了许多特色旅游项目,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目前已有休闲游、农家游、自助游、修学游、徒步游、文化游、访古游等不同的特色旅游项目。其中以下几项最为出名:
(1)漓江风景游
漓江和遇龙河风景带为阳朔旅游最为精华的部分,以此为主线形成形式多样的的自然风景游。以漓江游览、遇龙河漂流和“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为代表。
(2)文化游
阳朔西街是享誉世界的“地球村”,各国外国游客游连于此,众多英语学习者慕名前来,使得中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都在此交融,使得西街为龙头的民俗旅游及文化产业得到不断发展,形成阳朔旅游的又一特色。
(3)阳朔渔火节
渔火捕鱼是阳朔民间传统的夜间捕鱼方式。阳朔县政府将这一传统而负有特色的日常活动打造为特色旅游品牌。通常以漓江“渔火”“烟火”“篝火”三把火为主线,加上文艺联欢,广场民间文艺表演,以及美术、书法、摄影展出,球赛、棋赛、自行车赛等文体赛事活动。
2、阳朔旅游大景区规划
2009年末,阳朔县政府出台了阳朔旅游大景区规划,标志着阳朔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资源整合新发展的时期。大景区规划结合景区独特的地形地貌,综合考虑旅游业发展、生态保护等要求,以原321国道为轴线,以遇龙河——田家河为主要景观廊道、以遇龙河(工农桥以上)河段和峰林峰丛地貌和田家河田园景观为两翼,构成一轴两翼的空间布局。景区根据规划划分为遇龙河休闲游览区、大榕树——月亮山观光体验区、田家河休闲度假区和十里画廊综合服务区四个旅游区。通过规划实施,在规划期内将“十里画廊”景区建成为立足大桂林旅游区和漓江风景名胜区,面向国内外游客,充分展现阳朔山水田园文化内涵,以观光、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共同发展的“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中国休闲度假旅游景区”,成为中国山水田园景区的典范。
(三)阳朔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市场竞争激烈
阳朔属南方喀斯特地形地貌,风景特点为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游客来阳朔旅游多为享受与自然贴近的感觉,放松身心的目的。因此在旅游同类市场中,主要还有云南丽江与湖南凤凰等古镇与阳朔进行激烈竞争。同时,在广西内部以及桂林市内,因同属喀斯特地形地貌相同因此同样受到周边景区的强大压力,阳朔旅游品牌的独有性效应受到了限制。
2、大景区规划发展实施困难重重
首先,旅游大景区规划涉及到征收附近农村农民的田地问题。如何在农业与旅游,农民与政府之间达到平衡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征收农民田地不仅需要给予农民合理的经济补贴,更为重要的是找寻策略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引导农民向农副产业及第三行业发展过度,确保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
其次,大景区实行通票制度,使得原来开放式的旅游方式受到了冲击,对于一些经济收入低的潜在游人来说,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到阳朔旅游的决策。
其次,旅游大景区规划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需要慎重的考虑有效的解决。针对施工、运营不同时期内的可能造成的污染都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3、旅游资源不足,配套设备尚需完善
阳朔旅游发展过程中一大突出的问题则表现为旅游资源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方面:
首先,旅游用地受到高度的限制。由于喀斯特地容地貌的原因,阳朔县城被群山围绕,导致城市用地极度紧张,交通发展受限。在旅游高峰期时经常出现住房供不应求、交通堵塞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