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如何培养(整理2篇)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范文篇1
【关键词】弟子规;技工学校;学生管理
现在技校的学生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人格和能力方面上会有许多缺陷,需要有更好的环境影响并进行完善和纠正。《弟子规》就是其中之一,它可以作为塑造、完善技校生的人格等各方面能力。例如:孝、悌是怎样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谨、信、泛爱众、亲仁是自己如何做到和他人友好相处,余力学文则是对我们终身学习在工作中的指导。同时,对青少年由浅入深地进行伦理教育,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对学生的人格形成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人生价值观,总结以下几点: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现在技校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只知索取却不懂付出。他们很多的行为举止都太过于追求自我不顾他人,这样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对学生以后走进社会,与及对将来的人生百害而无一利。而《弟子规》中对孩子的言语、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都提出详细明确的要求,也是最好的道德教育教材。
《弟子规》里明确要求:“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无声。”“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等等都是培养规则意识的句子。在实际的教学课程中,我首先要给学生讲解一些案例,有正面,也有反面,重点是突出规矩如何塑造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然后我再与学生进行简短的交谈让其体会规则在人与人之间的重要性。几周过后,同学们见到老师都主动问好,并会主动帮助老师同学等,言行上都有了变化,遇到问题主动跟身边老师或者同学交流,打架斗殴事件也减少了,校内逐渐形成一片和谐,再引导学生应怎样在社会上与人交往对自己有所帮助,学生也会非常愿意接受这样的观点,这样我们的教育目的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二、如何正确开展《弟子规》的学习与实践
1.先改变老师们的观念,学习并运用到生活中。只有老师们的观念改变了,感受到《弟子规》所带来的好处,生活中立好标杆,身为教师如能学以自用,才能开始将《弟子规》放到教育上。本校请了不少国学研究的老师对本校老师们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进一步加强老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自身的联系。让老师在学好《弟子规》上作自己的一个讲座,并让老师在理解掌握《弟子规》的基础上更灵活应用。最后利用平时空余时间及假期让老师们去参观学习其它技校老师对《弟子规》的学习课程。
2.《弟子规》是门体验式的课程,它并不是用来诵读的。《弟子规》中有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只有力行,才能在实践行动中感受其中的精华,才能用之以指导我们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所以我们在理清老师们思想的前提下,先让老师用心感受《弟子规》中的精髓,才能在学生中进行《弟子规》的学习和实践;并通过学生的学习与自身的亲身体验,才能影响身边家人和朋友,甚至影响社会。
3.每天早上八点的晨读,晚自习的前三十分钟,学校内各班级自觉诵读《弟子规》,各班学生及教师在《弟子规》的诵读中熏陶并对照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
三、诚信和谐的人际关系
现在的学生都有极强的个性,在人际交往这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以往的老师家长都注重孩子们的学习与健康,看重成绩,忽略了他们平时生活中的交际,认为长大了就懂了,导致他们从小缺乏包容,礼让和团结帮助的品质,冲动与自控能力差会让在人际交往中造成冲突。《弟子规》开篇就讲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说人在家庭环境,在现实社会上都应该有和谐人际关系,教怎么与人相处。如“人有能,勿轻訾。”“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通过讲解一些身边的故事说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再通过同学们的一些交往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热诚的赞许与诚恳的批评,都能使彼此间愿意了解,信任,倾诉,交心。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自己往后的发展才是有帮助。
当然,《弟子规》是成书于封建社会,规范教育儿童规矩的教材,它里面有其时代的影子,比如:“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等句子,我们要领会其精神,不必咬文嚼字。对于“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要和“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来辩证的来理解,绝不能认为应该养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就是正确的。总之,《弟子规》还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它的本意是教我们如何做好一个善良的人,做好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好一个有礼貌的人,做好一个爱学习的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应用到技校的德育教育中就是要培养符合现在企业要求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探索和多样化的教学实践证明《弟子规》纳入德育教育是非常有效的,具有重要意义。
四、运用《弟子规》在学生管理中的效果显著
《弟子规》所带来的效果已经很明显出现在同学们的身上。在我技校内,学生们都大大小小的发生了变化,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懂得了努力学习,同学间的互相帮助,做到“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兄道友,弟道恭”。许多学生家长也纷纷反映:孩子变得孝顺、懂事了,家长看在心里也很欣慰。孩子对爸妈的孝顺与尊重深深地影响了家长、也感动了家长。家长都赞扬学校国学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得非常好,往后也很有必要持续下去。
从技校学生的角度讲,此时是培养交际能力的重要阶段。《弟子规》恰恰是要求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一切言行要谨慎,讲信用;与人交往要平等仁和,亲近仁德之人;余暇学习其他经典。可谓朗朗上口,事事具细。目前,应试教育的弊端就是学生从小接受爱的教育不够完善,情感的熏陶不够深厚,善的引领不够具体。社会在物质生活迅速发展的同时缺少精神层面的同步完善,导致大部分学生太过自我,甚至自私,“独生子女”的习性更是上不循分,下不恭让,与人交往缺谦虚少恭敬,更难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有时甚至颠倒了伦理关系,道德上的错位在所难免,以致很多教师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学习《弟子规》就是培养这一品质的一个有效的方法与途径,《弟子规》中谨、信、泛爱众、亲仁,就是企业、社会需要之人的品质基础。技校学生以《弟子规》作为行为准则,就有了行为可参考的具体标准。学生可以填好自己的道德档案,为树立良好的道德人格打基础,才能创造和谐家庭,唯有懂得如何创造和睦的家,才有我们强大的国家,更有可能成为企业和社会所需之人。可谓朗朗上口,事事具细。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范文篇2
课程名称
0—3岁婴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课时
4
教学目标
1、运用理论知识和案例剖析结合的方式阐述个性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一些方式方法来指导家长如何有效地培养0—3岁婴幼儿的良好个性;
2、提供有效的方式方法指导家长如何培养婴幼儿良好的稳固的行为习惯;
3、指导家长怎样应对婴幼儿入园的分离焦虑,帮助婴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教学重点
引导家长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和稳固的行为习惯。
教学思路
针对我国幼儿的教育现状,特别是0—3岁婴幼儿的早期家庭教育所出现的只注重智力发展而不重视个性培养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系列研究教学,引导抚养人教育理念的更新,在养育幼儿的过程中,提倡智力发展和个性发展并重,达到早期教育的目的。
教学环节
一、个性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
1、以世界上不存在两棵完全一样的树引出课程的主题,阐明个性的差异性;
2、说明个性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个性对婴幼儿成长的影响,以“人格生态圈”阐释遗传、环境、教育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3、从兴趣、动机、情绪、情感、意志、性格几方面个性品质阐明对婴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二、如何培养婴幼儿的个性
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婴幼儿乐观稳定的情绪
①、关系重于教育,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以《妈妈的裙带》的故事引出主题,结合现在的亲子教育模式,阐明关系重于教育的原因;
②、运用名人故事阐释亲子教育应以爱为前提,以爱为基本,并且使孩子与家长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培养融洽的亲子关系;
2、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社会交往能力
①、观念引导:家长培养婴幼儿积极主动的社会交往能力需从零岁开始;
②、同伴交往和游戏体验是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社会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3、尊重孩子,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自主精神
①、运用生活中的案例向家长说明孩子的独立意识需要被尊重,并且相信孩子、鼓励孩子;
②、提倡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自主精神,避免让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心理;
三:养成良好稳固的行为习惯
1、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促进婴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说明从小培养婴幼儿良好行为的重要性;
2、结合理论知识和生活案例指导家长如何从品德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四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四: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1、从环境、幼儿的个性、幼儿以往的经验等因素来剖析为何幼儿会产生分离焦虑;
2、正确认识分离焦虑,2—5岁是婴幼儿的分离期;
3、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指导家长采取有效的方式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教学资源
教师、0—3岁婴幼儿抚养人、投影仪、电脑、PPT、视频、多媒体教室、课件
教学资料
[1]早教月月通:0—3岁/王木木主编.—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3
[2]让孩子赢在起跑点/李苏仁,陶红亮主编.—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9
[3]早教学校/崔绍珍,吕庆瑛主编.—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9.11
[4]1分钟教育:培育出色宝宝的101个方法/李轶君主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