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校本课程(整理2篇)
初中科学校本课程范文篇1
关键词: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校本课程开发已成热点话题。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一些学校已开始尝试校本课程开发,以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提高课程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性。本文就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分析,以期对校本课程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一、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就课程间的联系而言,目前,包括江西、安徽、湖北等在内的省份,初中阶段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课程都是作为单独学科而存在的,各学科间的知识有时会被打乱,知识点较为分散;就生物课程的内部属性而言,生物学科内部的关联性不强,一些知识点会被人为地打乱,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加强各学科间、生物学科内部知识点的联系,将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在校本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在自己的知识构图中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校本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生物、化学、物理等知识进行整理,让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如针对“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相关知识内容,校本课程设计“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实验方案,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思考:从生物学科知识出发,利用人体呼吸需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的原理进行考虑;从化学学科角度出发,就二氧化碳遇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解释;从物理学科中气体扩散的相关知识出发,加深对气体扩散的相关了解。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加深了知识间的联系。
二、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选取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主动喜欢校本课程,其内容就应该有趣味性。初中学生首先接触的实验就是生物实验,实验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对实验仪器、药品、材料、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都感到新奇。因此,校本课程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多开展多样化的实验操作,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夯实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选取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学大纲
如果将校本教材仅仅当作学科兴趣活动延伸或学科教学的零碎补充,那其课程开展会受到很多影响。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尝试将校本教材和中考有机结合起来,让校方、教师、家长、学生等均能接受,以实现互利共赢。新余某初中就尝试开发《初中生物的实验设计》等校本教材,围绕实验等中考的重要内容开展相关教学工作,这既能让学生有兴趣,又能紧密联系中考内容。有的校本教材则鼓励学生进行一些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这既能联系初中生物知识点,又能让学生自己亲自探究,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一)校本课程要以生为本,立足本地的实际情况
校本课程首先要进行调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各学校要立足本地实际,发挥特色。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价值取向已由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了学生全面发展上,课程内容选择要与自然、生活、社会实践相联系,使自然、生活、社会成为课程资源。校本课程不应只是一本教材,各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与地方资源,如当地公园、校内风景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单独设立生物学科的情况下,在校本课程开设时,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注重学科拓展延伸类课程的开发,如,一些学校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时,生物教研组与学校的化学教研组合作,围绕环境保护、综合实验等章节内容,强化了生物与化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可以将生物校本课程与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融合为一体。这种形式的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较好提升。
(三)精选课外作业,巩固课程成效
根据作业主题与教学内容的相关程度,笔者把校本课程的研究性作业分为三种类型:收集类作业、延伸类作业、自主类作业。收集类作业需查阅相关生物专业书籍和教材,一般采用调查和资料收集的方法进行,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延伸类作业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自主类作业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从生活实践中寻找相关主题,自主开展拓展性学习。、
四、结语
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属于新兴事物,各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以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提升的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熊玉华单位:新余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初中科学校本课程范文篇2
一、对高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的质疑
我们在研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后,发现它们有着较大的差异:从高初中两个阶段的目标要求的基本内容看;从培养目标看;从阅读能力看;从表达能力上看;从现代文阅读方面看;从文言文阅读方面看;高初中语文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有着很大的不一致。从对以上几方面的比较中,我们看到:虽然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但在教学目标、内容上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也可看出其中有些差异环节明显存在“断层”和脱节现象,使初中语文教学和高中语文教学之间不相衔接。
但是,我们学校政治教研组在07年时对高初中政治教学衔接的研读结果,则同高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结果大不一样。初中政治将其内容分为四大板块,即“正确认识自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国家”。高中政治仍将高中内容分为这四大板块,只不过是在初中内容上的深入和深化,二者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因此,我在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在对高初中语文教材的研究中,对高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表示质疑。我也读过一个从事基层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写的博客,他既多次参加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新课标的研读,接受过专家对新课程理念的诠释,以及参与了只有上十人参加的与新课标的制订者面对面的交流,后来又参与了以新课标为依据的教材编写工作。他同样表示了对高初中语文教材脱节,不衔接的不理解和失落。
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材编写专家不能站在使高初中语文教材统一的高度,编写出一套象政治学科一样,让高初中培养目标统一的语文教材来?而留下一个个遗憾,让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师,不得不既要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又要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呢。让高中教师还要通读、研究初中语文六本教材,虽还有一些可能;但要让初中语文教师,去通读高中语文教材,研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使高初中教学顺利衔接,这却不现实。
对策:看来,与其让高初中语文教师花大力气去解决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不如让专家们静下心来,编写出一套完美的、培养目标一致的教材,更为省事。虽然这样说,但是,编写这样相衔接的高初中语文教材谈何容易,它绝非一朝一夕之事,甚至可能遥遥无期。所以,处理好高初中教学衔接的责任就落在高中语文教师身上了。
二、高中考的功利性是高初中教学衔接的障碍
在学习新课程的过程中,在研究高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过程中,我们还在刻意回避一个拦在我们面前的坎,那便是中考和高考。不论推行什么样的课程标准,无论我们如何重视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都不可回避地要遭遇中考与高考。2009年1月,《中国教师报》曾就此问题做过一个专题报道。事实上,高高在上的专家们也许说起来头头是道,但落实到最基层却又未必是那么一回事。人们在执行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无不屈服于中考与高考这根无形的指挥棒。初中教师为了能决胜中考,哪会顾在教学中,为高中语文教学作衔接,作铺垫?学校要的是上了多少个省重、市重;教师们也面临评职称、拿升学奖的现实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又不准补课,各科都嫌时间不够用,谁还有心为高中语文教学,作衔接的尝试呢?高中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巴不得能在第四期、第五期就学完高中阶段的六本书,哪管是囫囵吞枣,哪管你初中阶段还存在什么问题,高中知识都顾不过来,就是想有多点的时间来复习,以便能在高考中多考几个一两本,这才是硬道理,硬指标。学生考不上学校,学校不高兴,家长的意见,学生不到你学校来读了,校长还会对你委以重任?我们还很难让中考与高考为新课程服务,而最终,我们只能让新课程为中、高考服务。
对策: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确实,高中考的选拔性、功利性肯定会在相当时间内存在。但是,素质教育肯定会取代应试教育。既然,我们已经看到了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也出现了就业的多元化选择,新课程改革,实质就是要改变当前的种种状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来。作为工具性学科的语文教学,更应该走在各学科新课改的前列。研究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是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是高初中教学衔接的星星之火
随着学生人数的变化,多年来创国重、省重、市重等遗留下来的不平衡发展,学校结构布局的调整,各学校的状况已有了很大的不同。有高初中兼办的学校,有纯高中学校,有纯初中学校。各学校的财力、物力也不尽相同。对待高初中语文以及各科的教学衔接研究,培训,动作和力度都大不一样。高初中生源情况的极大差别,也让高初中各科教学衔接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各学校变得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