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舞蹈专业岗位实习自我(整理2篇)

来源: 时间:2025-10-20 手机浏览

舞蹈专业岗位实习自我范文篇1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实用性教学

舞蹈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良好的舞蹈能力是一名合格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之一,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3-6岁的幼儿,这些幼儿天性活泼好动,爱唱爱跳,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各个活动的有效开展都可能离不开教师良好的舞蹈能力,它是幼儿园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手段。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不同于专业院校的专业舞蹈课,也有别于中小学的舞蹈美育课,也不是舞蹈爱好者的舞蹈学习培养,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根据社会需要,为培养实用型的幼儿园教师而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幼儿园实际工作出发,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培养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幼儿教师为目标来进行我们的教学。

一、打好舞蹈基本功,掌握舞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从各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材上看,教材主要内容包括舞蹈基训(芭蕾舞形体训练和中国古典舞基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舞蹈欣赏、幼儿舞蹈几个部分。这些内容的学习是必要必须的。我们还要想办法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舞蹈种类,拓宽教学内容范围并注入新元素。通过这些舞蹈内容的学习,丰富学生的舞蹈语汇,增强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我们的学生入学时年龄都不小了,大部分学生身体已经基本长成,骨骼己经定型且比较硬,不具备舞蹈训练的身体条件优势,因此,舞蹈基训主要掌握正确、科学的训练方法,掌握舞蹈动作运动的基本规律,而不以训练学生的软开度和高超的技术技巧为主要目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部分主要以学习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等几大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还可以加入当地的民族舞。

幼儿舞蹈部分不仅要学习幼儿舞蹈基本步伐和常用动作,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幼儿律动、幼儿歌表演的创编能力以及幼儿歌舞节目的编排能力和幼儿舞蹈作品的创编能力。

二、加大幼儿舞蹈方面的内容在舞蹈教学中的比重

1.采用幼儿园教材中的歌曲和儿歌作为教学内容

幼儿园一般根据幼儿的年龄分班,分为小班、中班、大班。我们可以按不同年龄的教材分别抽取其中有特点的歌曲或儿歌,让学生根据歌曲、儿歌做创编律动和歌表演动作的练习。现在各幼儿园的教材并不统一,我想可以选择学生实习基地幼儿园的教材为我们所用。

比如,我们可以练习《世界真美妙》,《小天使之歌》等幼儿园学习的歌曲,通过这些律动和歌表演动作的创编和表演练习,使学生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歌曲、儿歌律动和歌表演的特点,掌握动作创编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表现力,同时进行这些歌曲和儿歌的教学试教,通过集体讨论、分析和教师的精心指导,到真正幼儿园实习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就不会无从着手。教师鼓励他们放手大胆的实践,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基本可以熟练掌握幼儿律动和歌表演的动作创编和教学。

2.选用媒体中的健康内容作为教学内容

各种媒体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瞬息万变的海量信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视、电影、网络己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这些媒体传播的信息也深深地影响着每个的孩子,用目前电视、电影、网络、动画片以及动画音乐为题材的健康内容。

如《葫芦娃》、《一休哥》、《蓝精灵》、《喜洋洋与灰太郎》等动画片,作为教学内容,最贴近幼儿的生活,最容易被孩子们理解和接受,而用这些孩子们熟悉的人和事对他们进行教育是能花最小的力气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对于幼儿未来的教师,我们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懂得观察幼儿的生活,熟悉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的生活中寻找适合的教育切入点,寻找能引起孩子们共鸣的主题,从一而使孩子们享受轻松愉快地学习。

三、培养学生掌握幼儿园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教学方法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舞蹈教学法的学习是尤为重要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法学习,不仅要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练习提高讲、教的实际操作能力。

1.说、唱、跳结合法

幼儿的唱唱跳跳是不分家的,孩子们用又唱又跳的方式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

首先,这种边歌边舞的形式符合幼儿本身的特点。

其次,边歌边舞的形式能让幼儿理解和表达思想情感,还可以增强身体的协调性,活跃大脑的思维。

中国舞等级考试教师资格培训(一至三级)就要求教师要“边唱边跳”。教学中,我发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开始时很不适应边唱边跳的要求,他们有时顾了跳不会唱,或者记着唱又跳不好,还有同学在实习时候做边唱边跳示范还会上气不接下气,显得十分吃力。因此,在舞蹈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边唱边跳的能力,特别是在学习幼儿舞蹈内容时候来强化学生的这种协调能力。

比如学习幼儿舞蹈《娃哈哈》、《春天在哪里》、《小燕子》时,不仅要求学生把舞蹈动作表演好,还要求学生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把边唱边跳的表演做到完整、流畅并有一定感染力。

2.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的课堂教学组织一般采用班级授课制,人数多的班级也采用分组的形式上课。学生的舞蹈基础比较薄弱,课后的练习对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合作式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锻炼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也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这里的合作主要指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两种,师生之间的合作在课堂内外都是显而易见的,这里更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

比如把学生分成七八个人一个小组,推选能力强的同学当小组长,小组长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帮助同学纠正动作,组织同学们排练,共同完成舞蹈表演和舞蹈创编作业等等。这种合作不但减轻教师的负担,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也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教与学的能力。

当然,除了上面的教学方法,还有游戏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方法等。

四、结语

总之,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的成长发展关键期,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我们的教学应该为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为提高未来幼儿教师尽快适应工作的能力而服务。

参考文献

[1]喻力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年,第9期。

舞蹈专业岗位实习自我范文篇2

一、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程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医学类高校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尚不成熟与完善,课程设置在目标和体系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以笔者所在的首都医科大学舞蹈实践课程为例,其课程设置存在以下缺陷:一是教学方法简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二是舞蹈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三是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四是具有医学专业特点的舞蹈教学体系还没有成型;五是教学内容与实践的结合度不够。总之,目前首都医科大学舞蹈专业的发展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开展舞蹈实践课程的系列改革,并探索创新性改革措施,从教学方法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全方位地考虑,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程改革的创新策略

(一)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手段丰富舞蹈实践

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程设置除舞蹈形体训练课之外,应加强编创实践和舞动即兴环节的设置,并进一步与学生舞蹈团活动相融合。笔者认为,医学类高校应采用多种手段丰富舞蹈实践课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首先,将学生在艺术实践中的表现计入总学分,每学年设定专门的艺术实践周进行观摩与表演;其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形式的演出、采风与交流活动,特别是深入基层医院和医疗站点为基层医务工作者服务;再次,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各类舞蹈比赛,提高医学生的舞蹈艺术水准;最后,在节庆期间可以举办大型文艺演出,让学生在互动实践中学习。一般的集体舞蹈项目在18课时6次课程的课堂是很难完成的。医学类高校应通过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热爱舞蹈的学生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加入学生舞蹈团,以进一步提升舞蹈水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

目前医学类高校舞蹈教师资源匮乏,一所高校基本上只有一名或者两名舞蹈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舞蹈实践课程除本校组织的活动、比赛、晚会与剧目排练之外,还需经常为师生提供国内外舞蹈学术交流的机会。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举办讲座,有助于提升师生的舞蹈审美能力,使本校舞蹈教师提高教学水准、开阔艺术视野、优化学科知识,使学生通过与大师近距离接触而感悟艺术的真谛,进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已知向新知、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变。

(三)优化课程设置,推进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精品课程建设

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多元性和实用性,是医学专业人文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开展舞蹈实践教学建设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精品课程建设有利于促进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在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精品课程中,应注重在教学中融合舞蹈的学科前沿动态与知识发展;聘请高水平的名师做舞蹈实践精品课程的负责人,同时将舞蹈专业特色教材与现代信息技术化教学课件相融合。总之,舞蹈实践精品课程不仅要科学发展,还要丰富多彩。通过舞蹈实践精品课程建设,能够调动医学生积极参与舞蹈的积极性,全方位培养其综合能力,使其成长为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高素质医务人才。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医学类高校应开设一些民间舞蹈实践课程。我国民间舞蹈艺术风格独特、内涵深远、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是民间艺术的宝贵财富。医学类高校学生未来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群众,了解各民族和各地区的人文风俗有助于未来基层医务工作的开展。

(四)彰显学科特色,完善舞蹈实践教学体系

我国高校教育长期以来重技术、轻人文,医学类高校也存在过分重视和强调医学技术的科学属性、忽视了其人文属性的现象,这不利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当今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医务工作者的综合能力还需进一步完善医学类高校的教学体系。从事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教学的教师需熟悉医学专业的特点,可采用以下具体措施开展教学:第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舞蹈课堂,借助影音资料展示民族舞蹈艺术的鲜活内容,用生动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第二,教师通过优美的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不仅要打动学生的感官,更要打动其心灵,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唤起情感共鸣的目的;第三,运用多种手段向学生展示不同民族舞蹈的艺术形象,提高其审美感受力;第四,结合医务工作实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让学生置身于舞蹈艺术的情境中,在获得极大美感享受的同时对医学专业产生较大的兴趣,始终保持自觉学习的积极状态。

(五)结合医学专业实际,形成“从教室到工作岗位”的实践型教学理念

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程将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学生“从教室到工作岗位”的转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个性培养与集体授课相结合。医学生的工作岗位分工细致,而且每个人个性不同,感兴趣的舞种也不尽相同,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舞种的学习和掌握会比其他舞种更有成效。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对古典舞、芭蕾舞的接受能力较差,对现代舞、民族舞和流行舞蹈的兴趣较为浓厚。对古典舞感兴趣的学生心思会比较细致,适合对理性思维要求较高的工作岗位,如病案管理、医技科和药剂科等管理岗位和一些基础服务性医务工作岗位;对民族舞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更适合一些对沟通能力要求较高的岗位,如临床科和护理科的工作;偏爱现代舞的学生更适合一些对创新性要求较高的科研工作,如理疗科;流行舞蹈能力较强的学生反应准确迅速,更适合急诊科的工作,处理起突发事件会比较得心应手。因此,教师在集体授课时,应挖掘和着重培养学生所擅长的舞种,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同时,教师还应努力开发与拓展学生的动作语言潜力,为他们提供艺术实践机会,以打造全面发展的医务人才。第二,培养医学生的舞蹈素养要与音乐训练相结合。医务工作是一项对节奏要求较高的工作,工作流程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同时需要生理和心理的协调,音乐和舞蹈的训练能够弥补医学专业类课程在此方面的不足。如手术的操作流程、病人护理的流程等,都会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在舞蹈的训练中,所有动作都是在音乐的节奏中进行,这有助于训练医学生动作的速度和精准度。在舞蹈实践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选用风格迥异的音乐来配合学生进行舞蹈练习,舞蹈动作要与音乐相融合,这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自身肢体动作的再认识。第三,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医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求很高,舞台表演的艺术实践训练在增强个人心理素质方面作用显著。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学生的舞蹈艺术实践,在医学专业基础教学扎实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编排舞蹈小品,加强剧目段落与经典剧目的排练,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鼓励其多参加校园晚会,将实践表演贯穿于整个舞蹈教学。学生参加工作以后,也需要参加单位组织的文娱活动,这样的实用型舞蹈小作品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快地融入工作单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其高技能、高素质、高情商。“从教室到工作岗位”的理念既服务于医学专业的技能教学,又培养了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实现了医学生从课堂到舞台的转变,还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了基础。医学类高校积极改革舞蹈教学形式,有助于培养多元化、高素质、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

总的来说,医学类舞蹈实践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医学类高校在进行舞蹈实践课程改革的同时,必须本着以职业需求为先导的理念,结合学生自身的舞蹈学习热情与能力,在服务本专业教学的前提下完成舞蹈实践课程的改革。笔者希望通过舞蹈实践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能够真正起到提升医学生职业综合水平的作用。医学类高校应与社会需求接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为重要目标,探索出在信息化时代下医学类专业舞蹈实践课程教学的新思路。只有这样,医学类高校的舞蹈实践教育才能够适应当今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的发展。

作者:杨婧涵商玮娜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参考文献:

[1]江铃.舞为人师,行为世范——试论人文关怀下的高师舞蹈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3):63-66.

[2]付宜玲.即兴表演在民间舞课程改革中的价值及实践研究[J].艺术科技,2016(8):54.

[3]张世如.文化大发展背景下大学体育舞蹈选项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95-96.

[4]陈颖.医学类院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2013(7):231-234.

[5]赵永雍.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探析[J].求知导刊,2016(4):142.

[6]李晓燕.论舞蹈高等教育中剧目排练课程的优化与创新——以星海音乐学院舞蹈系剧目排练课程改革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3):89-93.

[7]茅正南,支桂衡,黄文翠.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大众文艺,2014(17):207-208.

[8]闫杰.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四川戏剧,2014(4):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