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球的形状》实践看小学科学思维型教学的落地路径
近期参与了“以学为主的小学科学思维型教学”的培训,再结合自己执教《地球的形状》一课的经历,对“如何让思维型教学真正走进课堂”有了更具体的认知。不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要培养思维”,而是找到了从学生认知出发、以探究为载体的落地方法。今天就以这节课为例,分享我在实践中的思考与调整,既有培训所学的应用,也有真实教学中的感悟,希望能给同为科学教师的伙伴们提供一些参考。
最初备这节课时,我差点陷入“惯性教学”的误区。毕竟学生大多提前知道“地球是球体”,我原本计划直接演示“模拟帆船驶来”实验,再讲解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最后用太空影像佐证,一节课看似完整,却忽略了培训中反复强调的“思维型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冲突”。直到磨课时突然意识到:学生嘴里说“地球是圆的”,心里其实藏着没说出口的困惑——“明明看到的地面是平的,怎么就成球体了?”这个困惑不解决,实验再热闹,也只是“动手不动脑”,学生始终是被动接受结论,而非主动建构认知。
于是我重新调整了教学起点,从“解决学生的真实困惑”入手。上课伊始,我播放了古人主张“天圆地方”的动画片段,接着抛出问题:“古人觉得大地像平盘,咱们都知道地球是球体,可为什么咱们站在地上,没觉得地面是弯的呢?”这个问题一下就击中了学生的认知痛点,课堂瞬间活跃起来:有学生猜测“地球太大了,咱们看到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觉得是平的”,还有学生联想到“看篮球时,离近了也觉得表面是平的”。
这一刻我真切感受到,思维型教学的“入口”,必须是学生自己产生的疑问,而非教师预设的“知识点导入”——只有从困惑出发,后续的探究才会有真正的思维动力。在实验探究环节,我不再像以前那样“规定步骤、学生执行”,而是尝试用“低门槛、高思维”的任务设计,让学生在操作中主动思考。比如“模拟帆船驶来”实验,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用篮球模拟地球、盘子模拟平面”,而是把器材直接摆到桌上,提问:“怎么用这些东西,验证‘帆船从远处来’和地球形状的关系?”一开始有小组漫无目的地移动帆船,没观察到关键现象,我没有直接纠正,而是提醒他们:“平时在海边看远处的船,你是站在高处看,还是跟海平面齐平看?”学生恍然大悟,立刻调整观察角度,很快发现“篮球上的帆船先出现帆顶,盘子上的帆船同时出现”。
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动手,更在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操作”“现象背后是什么原因”,真正实现了“动手与动脑结合”。“月食成因模拟”实验则让我看到了学生思维的深度。我特意给每组准备了圆柱体模型,让他们对比“篮球(模拟地球)”和“圆柱体(模拟非球体地球)”形成的影子。有个小组发现:用圆柱体模拟时,影子有时是长方形、有时是圆形,和月食中“始终弧形的影子”完全不符,立刻得出结论:“圆柱体肯定不对,地球只能是球体!”这种通过“排除错误认知”得出结论的过程,比我直接讲解“月食影子证明地球是球体”更有说服力,也让学生真正理解了“证据与结论的逻辑关系”——这正是培训中强调的“科学思维的核心”。
不过这节课也暴露了我在实践中的不足,值得和大家一起反思改进。一是小组合作中存在“旁观者”,有两三位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全程没参与操作,只是被动听结论,课后我才意识到:必须给每个学生明确分工,比如“操作员”负责器材摆放、“记录员”梳理实验现象与推理、“发言人”分享小组结论,甚至可以设“质疑员”提出不同想法,确保每个人都有参与思维活动的机会。二是实验时间把控不准,“月食模拟”环节因学生反复调整“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耗时超出预设,导致后续“太空影像”的讨论不够深入。后来我借鉴培训中提到的“课前微指导”,提前拍了1分钟的操作提示视频,下次上课前播放,有效减少了课堂上的无效时间。
回顾这节课的实践,我最深的感悟是:思维型教学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原有教学基础上,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需要什么、会困惑什么、能怎么思考”。培训让我掌握了“以学为主”的理念,而课堂实践则让我学会了将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从关注“教什么”到关注“学生怎么学、怎么想”,从“演示实验”到“设计思维任务”,从“直接给答案”到“追问促思考”。未来我还会把这些方法用到《物质的变化》《植物的生长》等课例中,继续在实践中打磨。也希望咱们能多交流各自的教学经验,一起把思维型教学落到实处,让科学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会思考、会探究”的沃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