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主义(整理2篇)
自由贸易主义范文篇1
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一样,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也伴随着与之相关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在继承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理论基本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且体现出鲜明的时代背景。如近年来的新福利经济学、地区主义、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环境优先等新贸易保护理论关注的对象不再仅仅是经济问题,它更关注政治、社会、环境等综合问题,更强调人、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具有强烈的人文化导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隐蔽性。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支持
为了使贸易保护措施“合理”、“合法”和更具隐蔽性,西方贸易保护论者积极寻求和提供理论依据。因此,与此相关的贸易保护理论,便成为新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一)新福利经济学
新贸易保护主义为什么日益具有表面的合理性?增进国民福利是其最大理由。以庇古为代表的旧福利经济学家认为,单靠自由竞争不能达到最大的国民收入量,需要国家干预。国家对边际私人纯产值大于边际社会纯产值的部门征税,使经济福利增加,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1939年卡尔多提出了福利标准或补偿性原则的问题。此后,希克斯、西托夫斯基等人对福利标准和补偿性原则问题继续进行探讨。新福利经济学继承了庇古方法论基础和“最大社会福利”原则,但指出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未必存在于现实中,因为增加一部分人的福利的同时可能意味着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损。为此。新福利经济学提出补偿性原则,即增加社会福利允许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只要增加的福利在补偿损失之后还有剩余。政府在其中应采取适当政策使受损者得到补偿,如对受益者征收特别税、对受损者给与补偿金,使受损者保持原有地位。补偿原理在美国贸易政策上的实际运用便是在立法授权总统或贸易代表降低关税的同时,又设立了某些“保护”条款或免责条款。
(二)地区主义新贸易保护理论
这种理论以蒂姆·朗和科林·海兹为代表。蒂姆·朗和科林·海兹认为自由政策存在着自身固有的缺陷,在当今世界环境下,自由贸易政策所带来的问题比其期望解决的问题更多。例如,自由贸易政策本欲提高经济效率,增加就业,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但带来的却是过度竞争,导致全球失业人数的增加,居民平均生活水准的下降和世界经济增长的缓慢。又如,自由贸易政策本想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增加世界经济蛋糕的规模,并认为这一结果一旦产生,世界便可能有更多的东西分享,其中的一部分会流向贫穷的国家,缩小世界不平等现象,但带来的却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为短期利益掠夺性开采资源,廉价出口,国家通过削减社会开支来鼓励出口,造成相对贫困的扩大。再如,近20年来,世界环境的急剧恶化与自由贸易政策导致的全球贸易迅速扩大,以及自由市场自身没有能力把环境损失计入贸易成本有着重要的关系。由于自由贸易政策存在着缺陷,因此要实现经济、公平和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就必须放弃自由贸易政策,由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所取代。
他们认为,实行地区性贸易保护主义后,既可以利用本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福利,又可以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结构中的不利地位,同时也可以保护环境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新贸易保护主义还主张为使地区经济发展,实现贸易平衡和保护世界环境,一国需要根据预期的出口量控制进口量并且要使两者严格平衡,并制定高标准的进出口限制规则。
(三)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新贸易保护论
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学说源于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价格均等化说。他们认为,国际贸易是因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导致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所引起的,但是国际贸易反过来也会影响生产要素的价格。他们认为,国际贸易最重要的结果是各国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使各国的要素价格趋于均等。以劳动力这一要素为例,假设有甲、乙两个国家,甲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稀缺,即在甲国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会较低,资本的价格会较高;乙国劳动力稀缺,资本丰富,即在乙国劳动者的工资会相对较高,资本价格会相对较低。如果两国之间没有贸易往来,处于完全隔绝状态,则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将是最低的。若存在自由贸易,甲国将会集中优势力量生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并用以交换乙国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这种交换的结果会导致甲国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增加,劳动力价格上升;反之,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相对下降,资本的价格会相对下降。如此反复下去,在国际贸易的影响下,各国生产要素价格会自动趋于均等。
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的提出最初并未在贸易保护方面得到运用,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出口事业的迅速发展,西方各国国内主张对这些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该理论就成为西方工业国进行贸易保护的理论工具。法国着名经济学家莫里斯就是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新贸易保护论的倡导者,他认为,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如果西方国家不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限制,将会造成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向低收入国家的工资水平看齐,从而导致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发达国家应该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性产品实行贸易限制。欧美等发达国家也持有这种观点,据美国经济政策协会机构估算,仅北美自由贸易区协议的签订就使美国失去50万人的就业机会。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受到低增长和高失业率的困扰,增加了大工业的保护,抵制发展中国家的进口,1993年发展中国家将近1/3的出口产品受到发达国家的配额制和其他非关税壁垒限制。
(四)环境优先新贸易保护论
由于近20年来全球工业化加速,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以及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导致诸多国际公约的产生。各国政府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希望政府通过对自由贸易政策的干预,实现保护自然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在此背景下产生了环境优先新贸易保护论,它主要表现为借保护环境为名来限制商品的进口。其主要论点是:由于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为了保护环境,任何国家都可以采取保护措施,限制对环境产生威胁的产品的进口。同时,企业要将保护环境所耗费的成本计入产品价格之内,这就是环境成本内在化。事实上,进口国还主要采用以技术壁垒和环境壁垒为核心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健康安全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评析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基于人文化的贸易导向
新贸易保护主义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通过生产实践活动改变着自然,通过劳动过程来完成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然而,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人类在向自然索取物质资料的同时也在破坏着环境。因此,为了使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人类必须学会预见人类行为对自然界的影响。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环境优先论就是倡导人们保护环境,当贸易的发展威胁到环境的时候,要优先考虑环境。绿色技术壁垒就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用来贯彻其理论导向的重要手段。一些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借口,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制定了一系列苛刻的环保措施和高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环境质量标准,以此来作为市场准入条件,限制竞争对手的产品进口。例如,2005年欧盟以保护环境为借口,颁布了《欧盟电子垃圾处理法案》,将保护环境的成本计入电子产品的价格之内,从而提高了电子产品向欧盟出口的价格。根据中国有关部门的初步调查显示,由于该法案的实施,中国对欧盟出口约120亿美元的机电产品被拒之门外。
新贸易保护主义倡导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近年来欧盟等发达国家推出SA8000即“社会责任标准”,是全球第一个有关道德规范国际标准。其宗旨是确保生产商以及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皆符合社会责任的要求。SA8000标准在童工、强制雇佣、健康安全、联合的自由和集体谈判权利、报酬、管理体系等领域内提出了最低要求。如在报酬方面,要求工资必须达到法定和行业规定的最低限额,并在满足基本要求外有任意收入;在工时方面,要求企业保证工作人员的正常休假时间等。SA8000劳工标准,将贸易和社会责任标准挂钩,一方面可能会起到促进人类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可能会对自由贸易产生极大的限制
。
在传统贸易保护理论中,不论是16-17世纪的倡导货币、贸易差额论的重商主义。还是20世纪的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传统贸易保护理论、政策的导向均是为了维护保护本国的贸易顺差地位,确保本国贸易经济的良好发展。而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由贸易政策开始延伸到对方国家的社会政策,甚至政治政策。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贸易人文化倾向让贸易平台承载着贸易中的环境、经济、福利、代内与代际公平等诸多因素,追求非贸易利益使得知识产权、环境、劳工标准等问题成为焦点,并有着不断扩大的趋势。事实上,将贸易和社会、政治等非贸易利益挂钩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非贸易利益问题,但可能使新时期的贸易保护看起来似乎更合乎常理,从而混淆了问题的本质。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衡量公平开展国际贸易的尺度
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的保护环境、保护劳动者工资水平和就业、保证地区经济发展等观点,都一致认为无障碍的自由贸易已经不再是一种公平的贸易。当今国际贸易要公平开展必须有一套衡量的尺度,如劳动力价格均等化理论认为,目前在劳动力市场上就存在极大的不公平性,发展中国家低劳动力成本和发达国家高劳动力成本之间的竞争导致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存在大量的逆差,因此要采取贸易保护干预,制止这种不公平的开展。
那么,新贸易保护主义所推崇的公平贸易尺度是否真正合理?事实上,新贸易保护主义多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从本国的劳动生产率、技术水平、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出发,来确定世界范围内开展公平国际贸易的劳工标准、环境标准、产品质量标准,这种公平贸易尺度的本身就有失公平。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ZC)下辖的大部分技术委员会(TC)与分委员会(SC)的秘书一职均为西欧各国所担任。被认为协调世界贸易秩序的第一大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其决策也大多受发达国家成员的左右。
可见,发达国家的公平贸易尺度最终还是以维护自身利益为标准的。目前,这种尺度只对发达国家有利,而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
(三)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的实质
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从根本上削弱甚至使对方丧失国际竞争力。其主要表现在:通过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等削弱对方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通过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发展中国家丧失高附加价值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设置动植物检疫标准、劳工标准等。使发展中国家丧失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的国际竞争力。
自由贸易主义范文篇2
关键词:区域主义北美自由贸易区相互依赖
二战后,出现了大量的区域性组织,这些区域组织所在的地理范围不同,性质也不同。多种多样的区域组织让我们意识到全球相互依存的现实。不断变化的全球政治和经济环境带来了诸多挑战,而这些挑战的一个解决路径就是区域合作。当今的地区主义可以分为许多不同流派,这些流派反映了价值取向甚至意识形态立场的差异。这些差异是由历史、社会和政治环境不同造就的,由各区域的特点决定。区域化是区域内各种因素的推动下而形成的区域合作,由区域“下”或由区域“内”产生。因此,从事区域主义的行为体包括国家、非国家行为体、组织和社会团体。
全球经济间相互依存,体现在国家间的高度开放、自由贸易和资本自由流动。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应对全球贸易和金融谈判的组织。全球化的趋势鼓励了具有文化价值同根性的区域一体化(如东盟)。现代国家不仅在经济领域,在政治上也相互往来,每个国家希望在一些政治、经济问题上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维护国家的利益,因此彼此间的合作显得举足轻重。全球化浪潮中的相互依赖显得极其重要,并且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心议题。[1]
一、区域主义
对区域主义的界定,学者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他们试图以地理、政治、社会或经济为层次来定义。
地理层次,区域主义意味着在空间的范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地区的互动过程。在特定的同一个地理区域内,国家间更容易和有效地解决共同的问题。
政治层面上的区域主义包括:解决冲突;对外政策取向;决策;政治领导人为维护国家及地区稳定的提议。因此,政治区域主义是指政治共同体在这一地区的区域化。ErnstHass认为,区域一体化解释国家为何与如何放弃完全自愿联合,用失去的获得新的方法来解决冲突。[2]
然而,通过研究当今的区域组织,可以发现区域主义主要集中在经济层次。ChristopherM.Dent教授在著作《东亚区域主义》(EastAsianRegionalism)中提出,一方面经济因素是区域主义的动力,另一方面经济实体塑造了区域主义的内涵。因此,他主张在研究区域主义时,对经济区域主义要进行优先研究,因为,总的来看,经济区域主义是国际体系中最显著的形式。不同的国家在经济上相互依赖,而这种相互依赖在国家间互动过程中非常重要,一个国家小小的变化或许就可以引起其他国家的轩然大波。经济区域主义最好的例子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等,这些经济区域主义主要关心的胡思区域层析的贸易、投资和金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是区域一体化的结果而非原因。
简而言之,区域主义是关于国际区域合作的实践和过程。它是指同一地理区域的国家为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共同利益和持续发展,在区域组织这一机制的协调下进行的合作和互动。[3]区域主义已经是国家获得利益的一种路径并成为全球政治经济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区域主义是一个动态、多维的概念。它含有一个或几个因素如经济、地区利益、政治、社会文化、安全等,这些因素有差异存在,当这些因素重叠在一个区域,差距引起的冲突就变得更加尖锐。语言、文化和经济因素与能够提供多样的行政和政治环境现代民族国家加入其中就会产生地区主义。因此,区域主义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安全等变量。
二、区域主义与北美自由贸易区
区域组织是民族国家通过达成协议加盟而形成的一个集合体,如: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等等。这类的区域组织以后还会相继涌现。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区域保护主义成为防止一个国家边缘化的手段。譬如,在经济领域中,秉持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意味要通过贸易协定消除贸易壁垒,创造更加庞大的市场,以此刺激经济增长,北美自由贸易区在这类组织具有代表意义。国内和地区因素比全球化对区域组织的影响更大,北美自由贸易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全球化和区域化都是推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结成更亲密的驱动力,但是区域化的作用更强。
基于当今发展不平衡和竞争强的全球环境,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南南合作、南北合作。这些尝试表现在区域合作上,并被认为是“防御性”战略,也是“进攻性”战略。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欧洲都有这样的尝试,其原因主要是政治上的。对于美国来说,隐式的传统智慧告诉它,虽然主宰关贸总协定,但不应独自参与多边主义非歧视待遇中。对于墨西哥和加拿大来说,虽然基于保护他们文化和政治上的独立,在与美国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有失去独立性的担忧,但是这种担忧却促使两国建立更加多边的贸易关系。
促使美国制定这样的区域政策的部分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债务危机。当今美国在1982年8月墨西哥出现经济危机时反应迅速,确保墨西哥没有拖欠贷款不会危及美国的金融稳定。但是,这些政策的“副产品”是美元的升值和经济急剧恶化,美国贸易赤字在20世纪80年代居高不下。因此,里根政府向加拿大提议建立美加自由贸易协定(CUSFTA)。1990年,布什政府接受墨西哥的倡议达成双边贸易协定。从1991年起加拿大决定加入,接着是一系列的谈判,在1992年夏天北美自由贸易区应运而生。
由美国主导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包括3.68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110998亿美元,占世界总值的35.2%(2000年数据)[4];它是第一例发展国家与发达国家建立完全互惠的协议的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协议承诺将整个北美区建成一个经济区,接着在南美建立类似经济区。这是不平等的伙伴协议。三个国家的发展和经济水平不同,美加两国是高度发达经济体,而墨西哥是新兴工业国家。必须指出的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并不像欧盟那样,有由于二战蹂躏而有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需求。就像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导言的第102条所写的,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希冀通过贸易协定,促进区区的贸易和投资增长;在区域内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改善工作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一个三边合作框架扩大这一协定带来的利益。[5]
三、启示
首先,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全球政治的一个重要的新起点,是一个消除南北分歧进行区域合作的例子,具有深远意义。其次,多样性的经济结构和不同的发展水平参与国之间使创建一个自由贸易区受到巨大的挑战和考验,例如,1997年墨西哥遭受了严重金融危机时不得不依靠强大邻国的支持。此外,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两大合作伙伴——美国和加拿大,大大增加了墨西哥对美国的出口量,使这个国家对外国投资更有吸引力。美加两国还帮助墨西哥度过1994年—1995年的比索危机,确保不会失去美加两国的市场。健全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使墨西哥毫发无损地度过了此次风暴,帮助寻找办法协同解决危机[6]。此外,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也使南美洲国家产生更多的贸易提案,订立贸易协议。
一旦新的组织和渠道问世,人们就可能把部分的注意力从国家转向这些组织。这样,过去靠国家满足自己利益的团体现在可以求助于这些新的组织。[7]区域主义的出现意味着相互依赖于国家间合作的出现。区域主义在国际关系中显示了国家间相互依赖,并确保国家有欲望合作,国家不再自给自足。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
[2]ErnstHass:“TheStudyofRegionalIntegrationReflectionsontheJoyandAnguishofPretheorising”,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24(4),607-646.
[3]马孆.区域主义与发展中国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7.
[4]舒波.北美自由贸易区成效分析及利益比较.世界经济研究,2004(7):59.
[5]http:///en/view.aspx?x=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