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整理2篇)
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范文篇1
[关键词]物联网;关键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9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091-01
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就是物联网,完整的物联网集云、管、端一体,即以云设备为核心,以移动网或固网为基础,以芯片为抓手,是一种融合多项信息的新型技术体系。
1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必须具备标识能力,感知能力、自主接入、信息相关等诸多功能,因此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感知、接入、互联网、服务管理、应用[1]。
图1网络体系结构
2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1)射频识别(RFID)技术基本上由标签、阅读器、天线组成。不需人工操作,不仅具备数据存储量大,体积小巧轻便,还可防水、防磁,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很有希望代替条形码,和互联网结合实现信息的共享,因而成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2]。
2)传感与检测技术。传感器是网络及智能化硬件的基础,传感器节点功能多样化、抗干扰能力,能量等技术是网络质量及寿命的保证;传感器拓扑结构、自身检测及控制能力,是网络稳定高效的前提;传感器体积及安全是网络安全的保障。传感与检测技术是实现物联网感知功能的基础[3]。
3)智能技术。智能技术推动互联网向物联网发展,实现人与物体,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交流。智能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理论的研究及智能控制技术与系统是物联网实现的关键技术之一。
3物联网的结点分类
根据节点的能量、移动性、存储能力、联网能力等性能,将结点分为无源结点、无缘结点、互联网结点。他们是物联网感知的基础,是智能化设备的依托,可满足物联网交互应用的需求[4]。
4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物联网的发展依托于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趋势决定了物联网的发展方向。
1)网络处理芯片,以多核CPU与可编程网络引擎相结合的体系结构为导向;以连到物联网的功能为目标;以大容量存储为支撑,为物联网的实现提供基础。
2)传感器:物联网的发展,传感器显得愈发的重要。传感器发展的趋势主要倾向于低功耗、多节口和小尺寸,传感器类别的不同,要实现万物联网,就需要有传感器枢纽处理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数据,这就要求传感器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数据融合的功能、具有模数转换功能、体积小。
3)智能化硬件。物联网要实现万物联网,设备就需要具备智能化才能实现物联网服务的加载,硬件智能化发展成为一大趋势[5]。
4)云服务,以信息为中心,依托于网络,提供易扩展的服务。云服务为核心的云平台为网络数据信息的存储处理提供了保证,可以为用户提供数据量大,更为安全的服务。物联网需要处理大量共享的信息,云设备是核心,因而,云服务的发展趋势显得尤为重要。
5)网络安全的保证,实行身份认证。大众对于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物联网容易受到外界的攻击,安全存在隐患,只有推出有安全保障的措施,物联网才能被认可和接受。目前比较流行的认证是指纹识别,在网络内可采用按压式指纹识别,其他的身份认证可作为补充。
5结论
物联网的实现目前还有一些技术困难,但是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物联网定会走进千家万户,给大众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深入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各个领域,会拓宽了信息传递的范围,给经济以巨大的推动。
参考文献
[1]刘强,崔丽,陈海明.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计算机科学,2010,37(6).
[2]康超,梁娜娜.物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策略研究[J].计算机与信息化,2014,10.
[3]宁焕生,徐群玉.全球物联网发展及中国物联网建设若干思考[J].电子学报,2010.11(38).
[4]沈苏彬,范曲立,宗平等.物联网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6(29).
[5]刘强,崔莉.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计算机科学,2010.6(37).
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范文篇2
农业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增强农作物以及畜禽鱼的抗性、品质改良、提高产量和生产具有特殊用途的物质等。其中以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运用最为重要,发展最快。根据统计资料,到2000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推广面积达4420万公顷,比1996年增长了25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从1996年的6个增加到2000年的13个。这其中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广,达到了3030万公顷,占68%;其次为阿根廷,1000万公顷,占23%;加拿大300万公顷,占7%;我国为50万公顷,占1%。
根据有关专家的看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表现为:
——研究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加速。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业已形成,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有关专家预测,本世纪生物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将达到10%以上,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又将占相当的比重。世界银行下属机构预测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产业的交易额为2000年20亿美元,2005年60亿美元,2010年200亿美元;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ISAAA)的预测则分别为30亿美元、80亿美元和280亿美元。
——研究方式集约化、规模化明显。在政府以及公共机构对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进行投资研究的同时,众多私有企业也开始注意到这一领域将是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后的又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私人公司已逐步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主体。以美国为例,民营机构1992年对这一领域的投资为5.95亿美元,而1999年则达到15亿美元。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物技术企业领域的兼并和收购狂潮,并购金额从1997年的12.37亿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亿美元。一些资产过百亿美元的巨型跨国公司由此形成,过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随之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
据业内人士分析,促成公司并购的原因,一方面是为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人员组合,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产业,小公司在资金、技术、以及抗风险能力上均难以独立对农业生物技术产品进行研发和推广。只有强强联手的大型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企业才能有效占领市场,与其它企业抗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