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的特征主要体现范例(3篇)
生态旅游的特征主要体现范文
关键词生活形态;游憩;需求特征;交叉分析;潜在旅游者
一、文献综述
生活形态是市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特定目标消费群体的生活形态进行连续性追踪研究,来分析与预测当前与未来文化、经济、技术、法律等社会环境下,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能力、心理与行为的状况与趋势。
生活形态的概念由心理学家Adler于1927年首先提出,指个人认知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空间下所显现的外在形态。JeanmneCoreil(1986)对生活形态概念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展示。国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特定地理区域范围内人群的生活形态,如MarcusFelson(1976)概括了1925―1966年美国消费者物质生活形态,GhaziFalah(1990)研究了生活在巴勒斯坦加利利地区的贝多因部落的生活形态,Tai(1996)从生活形态角度对亚洲市场上中国消费者作了比较研究;第二,某一特定群体的生活形态差异,IackH.Hedblom(1980)探讨了女同性恋者的生活形态差异,PerttiPohjolainen(1991)从性别角度考察了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形态差异,G。ClareWenger(2001)以英国威尔斯农村为例,从性别和婚姻状况这两个角度分析了无子女者的生活形态差异;第三,特定生活形态对自己及他人的影响,CarolO.Klecka(1977)以美国365个八年级的女生为调查对象,考察了母亲的生活形态对青少年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HansG.Bootsma(1995)探讨了工作导向型生活形态对夫妻居住地点选择的影响。
国内对生活形态研究远远滞后于国外,内容上以国外研究成果为基础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研究。吴垠(2005)以中国消费者的生活形态研究为中心,构建了中国独特的系统范式,提出了5项新的理论性观点;中高收入群体生活形态、价值观及消费文化研究报告(2002);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父母必读》杂志对当代中国城市青年价值观念及生活形态的调查研究;零点调查公司针对中学生生活形态及消费行为所做的题为《中国大陆沿海地区城市中学生文化考察》的调查分析。深入到生活形态营销层面,涂艳红(2005)从总体上阐述了生活形态营销;周文娟(2005)以台湾地区个人洗护用品为例,对生活形态营销进行了研究。就作者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国内外已有的研究侧重于单纯研究生活形态,还未有将生活形态研究应用于其他领域的成果出现。因此,笔者将生活形态研究应用于旅游市场调研,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一定意义。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常规旅游市场研究通常以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人口学特征为基础变量,进而探讨潜在旅游市场的需求特征或现实旅游市场的行为特征。就目前可供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还未曾出现将生活形态与旅游市场密切结合的范例。本文以长沙市居民作为城市居民的代表,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获得基础数据,然后尝试以生活形态为基础变量来研究潜在旅游者的游憩期望特征。
2.数据获取
以问卷为载体,采用抽样调查技术获得基础数据。选定湖南省长沙市为样本收集地点,用区域控制方法布局问卷发放地点,委派有调查经验的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现场调查。
2006年11月,在长沙市五一广场、沿江风光带、芙蓉广场、岳麓山风景区、烈士公园发放问卷1200份,当场回收问卷1068份,回收率为89%,其中有效问卷1041份,有效率97.47%。
3.分析工具
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问卷的12项生活态度进行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制作分析汇总表,归纳潜在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同时对生活形态与潜在旅游者的各项游憩期望特征进行交叉分析,探讨生活形态对潜在旅游者游憩期望特征的影响。
三、生活形态的类别
本次问卷调查涉及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态度量表,请潜在旅游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答。态度量表包括12个词汇,分别是:健康、事业(学业)、社交情况、地方风俗、自然环境、消费水平、文化底蕴、治安、生活质量、自我教育、子女教育和亲情。该量表采用5分制评分法,1分表示无所谓,2分表示有点关心,3分表示重视,4分表示很重视,5分表示非常重视。
本研究以12项生活态度为基础变量,对1041个样本在基础变量上的得分运用迭代聚类法(K-meansCluster)进行聚类分析,根据每个样本对12项测评语句的各项赋分高低将其区分为生活形态迥异的4类,即冷淡随意型、中庸平和型、自我关注型和积极热情型。
数据处理的具体过程:以问卷统计表中编号为16、53、426和535观测值作为4个类中心的初始位置,经过16次迭代后收敛,得到了聚类后的最终类中心位置(FinalClusterCenters)(见表1)。
可以看出,该结果是依据每位潜在旅游者对12项测评语句赋分高低进行聚类的,各赋分值以第1类的数据为中心的聚为一类,依此类推,以第Ⅱ、Ⅲ、Ⅳ类的数据为中心的分别聚为一类,共4类。第一类各项以2分为主,仅健康、子女教育和亲情3项为3分,分值偏低,从而命为冷淡随意型;第二类以3分为主,仅地方风俗一项为2分,故命为中庸平和型;第三类对健康、事业、治安、子女教育及亲情等与自身关系密切的项别赋分较高,均在4分以上,因而取名为自我关注型;第四类对12项的关注程度都很高,故称之为积极热情型。
四、生活形态的人口学特征分异
1.性别特征
从生活形态角度考察潜在旅游者性别特征时,发现持不同生活形态者性别差异不大,冷淡随意型和中庸平和型的男性比例要高于女性,而其他两类的男性比例则低于女性。
2.年龄特征
关于城市居民的年龄特征,冷淡随意型分布在18―30岁(60%)和31―45岁(40%),其他生活形态的潜-在旅游者涵盖了各个年龄段,并且都表现为以18―30岁的青年人居主导地位,31―45岁的中青年次之,46―60岁的中老年排第三位。
3.职业特征
从生活形态角度考察城市居民职业类别时,发现冷淡随意型潜在旅游者在各职业群体中分布较为均衡,其中,工人比例最高,商务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服务销售人员、离退休人员次之。中庸平和型以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最高,之后是学生。自我关注型的潜在旅游者以学生、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服务销售人员、教师、公务员、商务管理人员次之,其他职业群体比例较低。积极热情型以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其他职业群体所占比例相对较低(见表3)。
4.学历特征
对潜在旅游者的文化程度进行考察发现冷淡随意型以初中及以下学历比例最高,占40%,高中及中专、大专及本科学历者比例均为26.7%,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仅占6.7%。其余3类生活形态者均以大专及本科学历占主导地位,高中及中专和初中及以下依次位于其后,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的比例最低。
5.收入特征
持不同生活形态的潜在旅游者家庭人均月收入峰值均出现在“1001―2000元”,比例分别为冷淡随意型(40%)、中庸平和型(34.7%)、自我关注型(38.5%)、积极热情型(33.1%);次峰值存在差异,冷淡随意型出现在500―1000元(20%),其他生活形态的次峰值出现在2001―3000元,比例分别为23.4%、22%、27%。
五、居民游憩需求的生活形态分异
1.出游目的
将生活形态和出游目的进行交叉分析,结果表明,中庸平和型、自我关注型和积极热情型以风景观光为主要出游目的,分别占70.1%、76%、78.4%,排名第二的是释放压力,其比例略低于前者,分别为61.5%、69.5%、71.6%,冷淡随意型以风景观光和释放压力为目的的比例均为40%。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生活态度积极性的提高,该两类出游目的所占比例也随之增加。冷淡随意型、自我关注型及积极热情型的潜在旅游者均以运动健身为第三出游目的,且比例接近,分别为33.3%、34.5%和34.5%,中庸平和型以亲友交流为第三出游目的,占32%。对于康复疗养和文化交流这两项出游目的,4种类型的比例均较小。
2.目的地偏好
交叉分析所得结果发现,各类生活形态的城市居民均偏好山水自然景观和清静乡村旅游目的地。冷淡随意型偏好清静乡村和山水自然景观的比例分别为46.7%和40%,与前者不同的是,中庸平和型、自我关注型和积极热情型更倾向于以山水自然景观为主要出游目的,比例分别高达67%、70.5%和71.6%,以清静乡村和占城古镇为出游目的地的选择比例相差不大,大约为20%。各类生活形态潜在旅游者愿意前往宗教圣地和放松休闲场所的比例比较低,均低于10%。
3.信息渠道
将生活形态与了解旅游信息途径进行交叉分析可知,电视是持不同生活形态的潜在旅游者获得旅游信息首要渠道,其比例分别为冷淡随意型(33.3%)、中庸平和型(37.8%)、自我关注型(40.2%)及积极热情型(35.8%)。通过向旅行社咨询获取旅游信息是中庸平和型、自我关注型及积极热情型的第二获取旅游信息途径,比例随着积极性的提高而增加;冷淡随意型以电台广播、亲友传言为第二了解途径,比例均为20%。报纸是除自我关注型外潜在旅游者的第三选择。希望通过杂志了解相关出游信息的比例微乎其微。
4.出行方式
对生活形态和出行方式作交叉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生活形态的潜在旅游者出游时十分注重亲情和友情。冷淡随意型以家庭活动为首选出行方式,其比例为46.7%,亲友结伴和单位组织出游是他们的第二选择,各占40%。中庸平和型、自我关注型和积极热情型的潜在旅游者首选亲友结伴,其比例分别为59.8%、74.9%和73%,家庭活动则成丁第二选择。持不同生活形态者喜欢独自旅游的比例相差不大,约为20%。随着生活态度积极性的提高,愿意单位组织出游的比例会逐渐降低,倾向于旅行社组织的比例则会随之增加。
5.出游时段
由生活形态和最佳出游时间进行交叉分析可知,不同生活形态的潜在旅游者均偏好周末出游,比例分别为:冷淡随意型(40%)、中庸平和型(42.6%)、自我关注型(46.4%)及积极热情型(39.9%)。第二偏好存在一定的差异,冷淡随意型倾向春节长假(20%)出游,持其他三类生活形态者选择寒暑假出游,比例随着积极性的提高而增加。对第二偏好为寒暑假的潜在旅游者做进一步分析,发现其职业以教师和学生为主。各类潜在旅游者的第三选择差异性比较大,五一、十一黄金周及工作日是冷淡随意型的第三选择,比例均为13.3%,工作日是中庸平和型的第三选择,占16.2%,自我关注型和积极热情型选择五一黄金周。
6.停留时间
根据交叉分析的结果可知,不同类型生活形态潜在旅游者认可的最佳出游时间峰值均出现在4―7天,分别为冷淡随意型(56.2%)、中庸平和型(57.1%)、自我关注型(62.8%)和积极热情型(58.8%)。第二峰值略有差异,冷淡随意型、中庸平和型和自我关注型的次峰值为3天,分别为22%、22.6%和24.6%,积极热情型为7天以上,占21.6%。
7.交通方式
将生活形态和交通方式进行交叉分析后发现,冷淡随意型和中庸平和型将火车作为第一交通方式,比例分别为59.6%和58.1%;自我关注型和积极热情型首选自驾车,比例分别为48.8%和56.2%。第二峰值差异性较大,冷淡随意型选择长途汽车(14.4%),中庸平和型喜欢自驾车出游(48.6%),火车是自我关注型和积极热情型的第二选择,各占42.6%和39.6%。
8.消费意向
根据交叉分析的结果可知,不同类型生活形态潜在旅游者能接受的休闲消费水平较高,集中在1001―4000元。具体到各个类别来说,存在一定的差异。冷淡随意型愿意接受的年休闲消费水平以500―101210元为主,占33.3%,兼顾1001―2000元和2001―4000元这两个消费层次,均占26.7%。中庸平和型的年休闲消费水平以1001―2000元和2001-4000元为主,其比例分别为31.6%和35.4%。自我关注型能承受的年休闲消费水平也以1001―2000元和2001―4000元为主,且比例相差不大,分别为32.8%和31.4%,积极热情型愿意接受的消费水平以2001―41300元为主,占32.4%,1001―2000元和500―1000元的比例也不低,分别占26.4%和21%。
六、结论及讨论
1.结论
生活形态的性别、收入分异不明显;其年龄、学历及职业存在显著分异。冷淡随意型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的中青年为主,其他三类生活形态以大专及本科学历为主,且分布于各年龄层次;冷淡随意型潜在旅游者在各职业群体中分布较为均衡,中庸平和型和自我关注型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其次是学生,积极热情型则以学生为主,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
长沙市居民出游目的、信息渠道及出行方式的生活形态分异不明显,且存在很大程度的趋同性;其出游时段、停留时间、交通方式及消费意向的生活形态分异明显,具体表现如下:
冷淡随意型偏好周末、春节长假和五一及十一黄金周出游,中庸平和型则倾向于周末、寒暑假和工作日;自我关注型和积极热情型则喜好在周末、寒暑假及五一黄金周出游。
不同类型生活形态潜在旅游者认可的最佳停留时间峰值均出现在4―7天,但次峰值存在差异,冷淡随意型、中庸平和型和自我关注型为3天,积极热情型的次峰值是7天以上。
关于交通方式的选择,冷淡随意型和中庸平和型首选火车,自我关注型和积极热情型偏好自驾车。第二峰值差异性较大,冷淡随意型选择长途汽车,中庸平和型喜欢自驾车出游,火车是自我关注型和积极热情型的第二选择。
冷淡随意型愿意接受的年休闲消费水平以500―1000元为主,兼顾1001―2000元和2001―4000元这两个消费层次,中庸平和型和自我关注型的年休闲消费水平以1001―2000元和2001―4000元为主,积极热情型愿意接受的消费水平以2001―4000元为主。
2.讨论
第一,本文以问卷中涉及的关于生活形态的12个语句为基础变量,对1041个样本在基础变量上的得分运用迭代聚类法(K-meamCluster)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区分为生活形态迥异的4类,即冷淡随意型、中庸平和型、自我关注型、积极热情型。分析时指定聚类数目为4类,并对4类生活形态根据各基础变量的数据特点进行命名,该处理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可能影响到文章的某些结论。
生态旅游的特征主要体现范文篇2
[关键词]城市居民;近郊休闲旅游;偏好;南宁
1引言
近年来,近郊休闲旅游在全国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的居民休闲活动中越发活跃,且规模和影响力在不断壮大,日渐成为现代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对城市居民近郊休闲旅游的偏好进行研究,无疑是开展城市近郊休闲旅游、设计休闲旅游产品的重要基础。
2研究现状
都市周边旅游带的出现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国外城市周边游憩地带的描述性研究起始于苏联普列奥布拉斯的工作,自此在欧美一些国家也出现了一些研究报道,总体上是以现象描述与成因的初步探讨为主。我国自周末双休日实行而导致相应的旅游现象出现后,相关研究成果开始产生,陈传康提出城市周边旅游带的概念并做出开发实证研究以后,吴必虎在北京大学的博士后研究课题中,提出了大城市环城游憩带概念,总结了学术界相关研究,并对其形成机制需求特征、投资偏好和政策导向、用地特征、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从城市角度对旅游活动规律、目的地选择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市场相关的内容主要是以客观市场事实作为对象,以市场抽样调查为主要方法进行研究的。
近年来国内有许多学者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城市居民的休闲旅游行为偏好和特征。许春晓(2004)通过长沙市客源市场的具体调查研究,得出长沙市居民对于其周边旅游地的客观需求和可接受消费水平的结论,并推导了都市居民近郊休闲旅游特征。顾兴全(2006)以杭州市为例,对城市居民体育休闲旅游的现状和意愿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由此产生的城市居民体育休闲旅游行为及倾向特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黄燕玲、黄震方(2007)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以南京为例探析对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需求。由亚男(2009)对乌鲁木齐独特的城市休闲旅游消费文化倾向进行了探讨,并对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观念转变、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特殊的地理位置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解析论证。粟路军(2010)通过抽样调查获取了丰富的基础数据,进而对城市居民近郊休闲场所风格偏好进行了系统分析。
3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采取现场访谈与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原始资料,调查对象是南宁市居民,采用区域控制的方法进行了抽样调查,具体选择了朝阳广场、梦之岛商业区、广西民族博物馆和文物苑、南湖公园、民族广场、广西大学和火车站等多个地点分别发放调查问卷,总共300份问卷,回收3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84份,有效率达到94.7%。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各项统计分析,对于异常数据进行了必要的校正和剔除,对缺省的数据采用样本均值替代法进行处理,然后得出结论。
4数据分析
4.1受访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从样本人口学特征(见表1)看,学生为样本主体,占35.5%,其次为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14.1%)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13.7%);相应地,游客年龄分布以17~25岁为主,占60.9%,这与学生样本主体对应,其次为26~45岁(27.8%);无个人收入的占35%,无收入人群主要为学生,其次为月收入1000~2000元者占24.3%;最高教育程度以大专、本科为主,占48.9%。
4.2休闲消费特征
(1)资金消费水平
将休闲旅游的经济承受能力划分为双休日和长假出游两种情况。数据显示,双休日意向花费调查中以100~300元为主,占总样本量的47.1%,其次301~400元占14.7%;在2000元以上的占2.6%,1001~2000元的占7.9%,601~1000元的占8.4%,401~600元的占8.9%,100元以下的占9.4%。另外长假旅游意向花费调查中,选择501~1000元的比例最高,占24.1%,以此为中心分别向高低端消费水平递减,依次为201~500元、1001~2000元、2001~3000元、4001~6000元、200元以下、3001~4000元以及6000元以上,所占比例分别为22.5%、18.8%、12.6%、5.8%、5.8%、5.2%和2.1%。总体而言南宁市居民的旅游消费水平参差不齐,具有较为显著性的差异,这与南宁市居民收入水平相关。
(2)距离
距离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及态度。随着距离的增大,旅游的成本也增加了,旅游的可能性也随之变化。被调查者中选择休闲旅游目的地期望理想距离约为半小时车程内的比例为5.2%,半小时到1小时车程的占30.4%,选择1~2小时车程的占37.2%,2~3小时车程的占17.3%,选择超过3小时车程仅占5.2%。从中可以看出,2小时之内的车程,随着距离的增加,休闲旅游的出游期望值提高;在2小时以上的车程,随着距离的增加,休闲旅游的出游期望值降低,这恰恰符合南宁市的近郊旅游资源与市区的距离基本位于2小时之内车程的现状。
(3)频度
接受调查的居民在最近两年的外出旅游休闲频度,分为近郊短途(一日往返)旅游、远郊双休日游、省内中途旅游和省外长途旅游四种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距离的增加,旅游的频度相应地不断下降。居民休闲旅游以短途游和郊区游为主,对于近距离旅游尤其是近郊短途旅游保持较高的出游率。
4.3休闲旅游产品期望
(1)旅游休闲类型
在旅游休闲类型的意向强度调查中,采用单一样本T检验来对12个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被调查者的旅游休闲类型偏好存在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00
(2)具体休闲旅游目的地
根据近郊旅游资源状况,罗列可以开发的主要代表性旅游休闲目的地,形成调查项目。调查结果显示(如图2所示),南宁市居民的意向强度特征明显,选择频次最多的前十位休闲旅游目的地分别是南湖公园、人民公园、花花世界、青秀山公园、大明山保护区、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八桂田园、九曲湾、乡村大世界和绿水江漂流,其中属于观光型的目的地占据主导地位,这也验证了居民选择频数最多的旅游类型是自然观光型。
4.4影响因素分析
从选择目的地进行近郊旅游所考虑的因素上看,影响因素重要性高低的排列顺序为自然风景品质、交通便利、文化氛围、服务态度、娱乐项目、价格、休闲旅游产品、接待设施和可参与性,选择频次分别为29.53%、14.54%、12.61%、11.72%、8.90%、8.90%、7.42%、3.26%、3.12%。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选择休闲旅游产品的频次相对较低,这与目前南宁市乃至广西的休闲旅游发展不够成熟、休闲旅游产品不够丰富有一定关系。
将休闲旅游产品与其他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如表2所示),得出以下结论:偏好休闲旅游产品的居民选择休闲旅游目的地时将自然风景品质、娱乐项目和接待设施为主要考虑点,而与文化氛围和交通便利两个因素呈负相关。从中可以看出,南宁市休闲旅游者旨在渴望绿色以回归自然而不是特别地在意其是否具备浓厚的文化底蕴;重在考虑旅游目的地的接待设施水平,而不是过多的注重其交通是否便利;同时希望能够放松身心、消除疲劳,较为青睐旅游目的地丰富的娱乐活动。
5主要结论
5.1近郊休闲旅游行为
南宁市居民的旅游消费能力不高且参差不齐,偏好2小时之内车程的旅游目的地,对于近距离旅游休闲尤其是近郊短途旅游保持较高的出游率,近郊休闲旅游市场较为广阔。
5.2旅游休闲类型
南宁市居民对于旅游休闲的生态要求明显,风格上偏好自然生态景观,对于自然观光旅游产品和休闲旅游产品保持较高的热情度。从对具体旅游休闲目的地来看,目前更加偏好于自然观光型的旅游产品,如花花大世界、人民公园和青秀山公园等。
5.3影响因素
偏好休闲旅游产品的市民普遍希望旅游目的地具有较好的自然风景品质,能够享受到热情周到的旅游服务和较好的旅游接待设施,同时期望参与丰富多彩的娱乐性项目。
6建议
6.1注重不同档次的休闲旅游产品开发
一方面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发展多种类型的休闲旅游活动,满足大众要求;另一方面顺应时代潮流发展高档次产品,满足旅游者的高层次需求。
6.2项目开发应优先考虑环境品质较高的自然资源
偏好休闲旅游的市民青睐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希望远离城市喧嚣,渴望绿色和自然。因此依托自然山水风光的各类景区景点应该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以营造一个让人回归自然,自由享受自然、舒适、放松、惬意的氛围。
6.3加快开发休闲旅游产品,提供满足休闲需求的多层次旅游产品
南宁市近郊休闲旅游产品项目单一,而多层次的旅游休闲需求要求改变目前单一观光型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应根据南宁的旅游资源状况,多元化地开发休闲旅游产品项目,以供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选择,如发展与休闲相关的乡村风情游、农业生态游、会展商务游等旅游新产品,重点发展参与性较高的娱乐项目,充分满足旅游者追求深度体验、增进身心健康的高层次、全方位、多样化的休闲旅游需求。
6.4完善旅游接待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目前南宁市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旅游服务质量相对不高,已经成为制约休闲旅游发展的主要障碍,须加强旅游接待设施尤其是休闲设施的建设,培养和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实现旅游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6.5加强自然生态景观的保护
现阶段南宁近郊旅游开发和利用资源的水平还较落后,对稀缺性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人造景点建设的模式,易造成文化内涵的低层次开发和旅游景点景区建设的低俗化趋势。然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开展休闲旅游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南宁市民休闲旅游行为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休闲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协调发展休闲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使两者产生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许春晓,周慧.都市居民的近郊休闲旅游意向特征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101-104.
[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333-344.
[3]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大纲[J].旅游学刊,1996(5):31-34.
[4]顾兴全,于可红.杭州市体育休闲旅游发展前景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10):88-90.
[5]黄燕玲,黄震方.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实证研究——以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07(3):60-64.
生态旅游的特征主要体现范文
一、特种旅游的界定
特种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它是在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等常规旅游基础上的提高,是对传统常规旅游形式的一种发展和深化,因此是一种更高形式的特色旅游活动产品。“特种旅游”,这一概念,通常也被称为“专题旅游”、“专项旅游”和“特色旅游”等等。
这里所说的特种旅游,是指为满足旅游者某方面的特殊兴趣与需要,定向开发组织的一种特色专题旅游活动。根据特种旅游的开展及实际操作经验的性质判断,它与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相比较,具有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在特质。
1、在旅游消费价值取向上,特种旅游者侧重于自主性、个性化、目的性,而观光旅游侧重于对外在景观的感知,度假旅游侧重于休闲性和享受性。
2、特种旅游的体验方式强调精神和体魄的因素,旅游者在运动中感知外部世界,在冒险或面对全新的环境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旅游者本身对行程的组织有较高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3、特种旅游的手段和途径,是借助人力运作(徒步、狩猎、登山、驼队、自行车旅游)和自驾机动车运作(汽车、摩托车、其它机动运输工具)。
4.特种旅游的路线和区域具有较大的特殊性。连续旅游跨度大、时间长,旅游目的地复合化是特种旅游的突出特征。特种旅游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具有浓烈的原始自然性,旅行经过的地区通常是边(边疆)、古(有悠久文明史)、荒(沙漠、人迹罕到之处)、奇(有奇特的地形地貌特征)、险(高山、峻岭、险地、恶水)、少(少数民族聚居地)地区。由此而组成的旅游线路和项目,对旅游者具有新鲜感、刺激感和探险性。
5.参与特种旅游活动的旅游者一般具有冒险精神和耐受艰苦条件的体魄,一般选择志同道合的人作为旅伴。其内部有共同的文化准则。
6.特种旅游的产品内涵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特种旅游在开发时具有的特殊审美情趣和特点会逐渐显现。其内涵也因各国的条件而不同,如汽车旅游在欧洲相当普遍。
7、根据中国的国情,特种旅游一般使用非常规的交通旅游形式,有时要经过非开放区,因此在政策上属于需要特别审批的产品。
特种旅游作为旅游形式的一个类别,它除了与观光旅游、度假旅游都具有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服务的共性之外,它的最主要物质是要与旅游者共同参与旅行,并在参与中提供服务和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旅游者实现其旅游目标。此种旅游活动面大,常常涉及边远、人迹罕见的地域以及旅游活动方式超乎寻常,难度极大。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地区跨度大、使用汽车、自行车、摩托车作为旅游交通工具的旅行和非赛事的滑雪、攀岩、漂流、热气球、滑翔等体育旅行;到高山、峡谷、沙漠、洞穴、人迹罕至区域的探险旅行,以及短期观赏、踏勘、参观为主要旅游形式的自然、人文景观科考旅游等均可列入特种旅游的范围。
二、特种旅游的特征
目前我国已进入大规模发展观光旅游产品的阶段,度假旅游产品处于积极发展的阶段,特种旅游则刚刚处于早期开发的阶段。从实际操作或理论分析的角度来看,特种旅游有别于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等常规旅游项目的主要特征,在于它的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旅游项目和线路的新奇探险性,旅游形式的自主参与性。
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由于受工业化影响程度较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第二,是指在这个区域内的人口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文化的独特性,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的纯自然原始状态保留得较系统,对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为使旅游者选择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观察、体验有别于他们本人文化模式的异文化;第三,是指在上述两个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要体现特定的旅游生态环境特征相对集中,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条件和谐相存的要求,项目和线路能够使旅游者体验到过去未曾体验到的心理感受。
特种旅游的第二个特征,是旅游项目和线路的新奇性、探险性。所谓新奇性,是指项目和线路设计,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相结合的巧妙构思,视角新颖,能够突出一两个具有独特特征的主题。即使其它国家或地区有类似的项目或线路,在设计上也要有本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特征相对集中的优势,而这一点应该体现在具体项目和线路的每一个点、每一个节目安排独到、新颖之处上,使旅游者感觉到每天都有自己不曾料到的内容出现。所谓探险性,是指旅游项目和线路具有某种程度的冒险因素。对旅游者来说,他们对物质上的享乐程度的要求相对而言并不高,但注重精神或心理上有一种检验自己能力的满足感。探险性的项目和线路,要有较为充分的内容使旅游者展示自己的能力,包括体力、耐力、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一般来说,特种旅游许多项目和线路,都安排在自然环境条件较为艰苦,交通通讯条件及吃住条件不太理想的高山峡谷、草原湖泊、沙漠戈壁地区。这里面有一个人类普遍心理因素在其中起作用,即对形式各异的自然环境的探险、求异和征服欲,特别是对自然奥秘的探险、对自然界的征服欲表现最为强烈和普遍。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的设计应该满足这种心理欲望。当然,无论是新奇性,还是探险性,都必须有可靠的安全系数,能够保证旅游者最大限度地体验到项目和线路所蕴含的冒险因素,又能在接待、导游和联络等操作上最大可能地保证旅游者的安全,二者必须相统一。
特种旅游的第三个特征是其旅游形式的自主参与性。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所设计的许多项目,应该给旅游者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服务;另一方面,又留有许多让旅游者自主参与的余地。譬如说,在允许的范围内,海外旅游机构根据旅游者的特殊需要,可以对项目或线路提出增加或减少内容的要求;在项目和线路实施过程中,精心安排一些旅游者乐于参与的内容,诸如自备交通工具、自备架拆帐篷、参与餐食准备、组织娱乐活动,甚至参与排除事先安排的“险情”或偶而出现的“危险”局势,以及提出更改某些具体内容的要求。在这一点上组织者要对旅游者的文化心理有充分理解,尽可能满足他们在这一方面的合理要求。旅游者在参加特种旅游过程中的自主参与性,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他们在常规旅游中的角色和心理上的被动性,使旅游者有一种感觉,即特种旅游是充分发挥他们自身潜力、施展才干的机会,使他们在体验、欣赏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的同时,享受自身潜能和才干在探险中得到体现的欣喜愉悦。特种旅游的上述三个特征内涵,构成了它区别于常规旅游的基本要素,也决定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同于常规旅游的诸多特征。
三、特种旅游的功能
如果说常规旅游产品是旅游超市中的大众商品,那么特种旅游产品就是旅游超市中的专卖商品、新潮商品和精品。正是特种旅游这种专卖商品和精品的不断涌现,促进了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促进了旅游业的进步和发展。随着人们注重自身价值的开发,旅游者审美层次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特种旅游这种产品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特种旅游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和影响也越发充分地表现出来。
1.产品功能。旅游业的发展一般遵循着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特种旅游的不断深化开发的产品系列过程,在观光产品大规模发展,度假产品开始占一席之地的基础上,特种旅游的发展就成为必然。特种旅游产品的发展,可满足有特殊偏好的旅游者的需求,同时与常规旅游产品不同,在产品开发系列上,特种旅游属于先导性产品,对其他旅游产品的开发有着示范和引导的功能。在旅游产业的链条中,旅游产品是连接经营者与旅游者的媒介,经营者要靠旅游产品吸引旅游者,旅游者通过旅游产品实现消费愿望,旅游产品是提高旅游产业水平的纽带和桥梁之一。特种旅游所具有的在产业结构中的先导性和牵引力,显示了它对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大特种旅游的开发和经营力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旅游业将会因此而受益。
2、经济功能。经营常规旅游虽然轻车熟路,但多属于买方型产品,团队利润较薄,也不利于参与国际大旅游市场的竞争。而特种旅游虽然前期投入成本较高,但是它的独占性和内在价值决定了它同样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可以给经营者、开发者以较高的回报。开发特种旅游产品不仅是旅行社参与竞争的有效手段,提高整体旅游消费水平的增加,刺激国家旅游外汇收入的增长,对产品的独占程度比常规旅游产品高得多,它将成为特种旅游方兴未艾的原因之一。目前特种旅游的经济功能已为旅游界广泛注视。
3.引导功能。这里指的是在旅游观念上所起的展示和引导作用。特种旅游构成要素多,组织产品需要发挥想象力和艺术家般的眼光,因此对其它常规旅游产品具有示范性的功能。特种旅游的开展,有益于常规旅游产品升级换代。这是因为,一方面,特种旅游消费特征特别强调发挥旅游者的能动性、主导性、参与性,强烈的现场感和在运动过程中的直接体验,属于“消费者主导型”产品,而常规旅游尽管也要考虑旅游者的需求,但本质上是“生产者主导型”产品。另一方面,特种旅游的消费特征反映了现代旅游者的消费倾向和潜在需求,其组织方式、运作形态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在组织常规旅游产品时有借鉴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特种旅游对其它旅游活动可以发挥影响,其作用机制与赛车运动的发展推动汽车工业开发更好的汽车技术是相似的。
4、宣传功能。相当部分的特种旅游活动,如跨越欧亚的汽车旅游或攀登高山峻岭的登山旅游,由于其艰巨性、冒险性、刺激性,通常都会引起公众和新闻媒介的关注,社会名流或政要也多参加此类活动的仪式,因此,对潜在的旅游者来说,是一次极好的宣传机会,对海外公众来讲是了解民俗风情、山水风光的极好机会。特种旅游活动受公众瞩目,是舆论兴奋点,实际上为旅游业作了不花钱的广告。特别是一些特种旅游活动经过边远和可进入性较差的地区,对于边远地区的宣传效益,即展示边远地区的文化,引起各界的关注,提供向当地人民导入旅游文化的机会,在这些方面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从以上的角度出发,特种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不是仅由其直接经济效益决定的,而是由其对旅游产品的完善功能、催化功能、引导功能、区域旅游形象的宣传功能决定的。在旅游业实现加速发展的战略中,应充分重视特种旅游在旅游产业结构中的先导作用,使旅游业的形象更为丰满,对海内外旅游考更有吸引力,在旅游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四、特种旅游的开发
对特种旅游的开发战略研究,涉及特种旅游的政策与决策、特种旅游资源与市场、特种旅游项目与线路设计、特种旅游实施操作与人才培养等诸方面的问题。在此就特种旅游的组织实施问题进行讨论。
1.线路的设计。特种旅游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具备旅游对象的独特新奇性与旅游方式的特殊性相结合的特征。首先,在旅游对象的选择上应有较大突破,而不能只局限在传统的模式上,不同地区的特种旅游发展,应该建立在该地区相应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之上。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经验,具有独特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系统的高山地区、草原地带、湖泊河流、戈壁沙漠、峡谷丛林等,都具有发展特种旅游的潜在资源基础。但是,有资源基础并不意味着就能够立即发展特种旅游。重要的是根据这个基础,通过对国内外市场的调研,把资源转化为具体项目和对线路的研究和设计上,包括项目在具体地理与人文环境中的时间或空间内容,对历史、文化、宗教等内容的利用,以及考虑项目的经济效益等。其次,在旅游方式上充分考虑和注意多样性、新奇性。由于特种旅游活动涉及诸因素,因此在推出项目和设计线路时,要动员学术界人士参与论证。同时,一个项目或线路在实施过程中,应随着市场反馈不断进行修正和补充,那些凡是具有贴近自然、富有挑战特征的旅游方式均有尝试的价值,诸如徒步、登山、潜水、漂流、攀岩、探洞、滑雪、热气球旅行、骑自行车、自驾车船、乘伞滑翔等等。
2、行程的控制。由于特种旅游的特殊性,其旅游的相关环境及有关条件必然不同于常规旅游,因而在操作及旅游的实施控制上比常规旅游要复杂和困难,同时旅游风险性也比常规旅游大。这就要求必须特别注意以下两点:第二,线路的安全性。由于特种旅游的性质所决定,其旅游过程中将会遇到种种不可搞拒的或无法预料的自然因素,面临种种可能性。因此在设计线路及实施操作时应尽可能地避免人们能够预料的风险,把风险性控制在最低的程度。第二,控制的严密性。由于特种旅游方式的多样性和旅游对象的奇特性,以及旅游中的配套服务各个环节不可能全部完善,因此必然存在着许多难以预测的特殊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在组织实施上应把握住各个环节,备有行之有效的各种应急措施和手段,对行程的各个细节严密分析控制,从而使旅游者得到较为满意的服务。
3.规范化管理。特种旅游活动通常是由若干特殊旅游点、特殊地域单元通过线路组合起来的综合性产品,管理工作的协调和各点之间业务操作的衔接,均要求达到较高的水平。为确保特种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应逐渐地创造条件,使管理活动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逐步减少人为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干扰。为此,第一,特种旅游的管理应以维护我国旅游业声誉和国家安全为前提,旅游主管部门应尽快按国家有关法规制定出特种旅游的管理细则,让从事特种旅游经营的各旅行社有章可循。第二,应为各从事特种旅游业务的旅行社提供一个接受国家安全机关审批的通道。第三,对已基本具备开办特种旅游业务的旅行社进行必要的考核,并授予特种旅游经营权,在短期内为全国旅行社开办特种旅游业务的规范化作出科学、可行的样板,再推而广之。
4、协调机制。特种旅游业务的开展目前没有大多的实践经验可惜鉴,是以对现存的各种可能性因素的挖掘和组合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开发特种旅游产品的复杂性。经营者在开发特种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要直接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需要军事、交通、海关、外交、宗教、文化甚至一些特定自然人等等的支持和帮助。怎样才能用制度或政策为经营者打开方便之门,并规范各方面的行为,形成规范性的运作机制,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障碍,这单靠经营者的自发是不够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如果能考虑建立一个协调机构,加以指导或帮助解决矛盾和困难,必然会增强经营者对开发特种旅游的信心。
5、队伍的专业化。从事特种旅游作业的人员素质直接关系到接待质量,而接待质量不仅关系到能否获得完善的经营效益,而且关系到特种旅游产品的寿命。特种旅游接待不同于常规旅游接待就表现在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操作规律和方式更具有专门性,这就需要经营者的产品开发部门与接待部门密切配合,形成相对稳定的接待班子。从事特种旅游的相关人员如外联、计调、导游、司机等,都必须具备丰富的特种旅游的相关知识、经验和技能。从事该项业务的旅行社,应培养和拥有一支自然、历史知识丰富,能吃苦耐劳,国家安全意识强,熟悉民俗民风,能严格执行民族政策,有志于特种旅游的专业队伍。
总之,特种旅游的发展在全世界以及我国尚属初创时期,其发展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确立特种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对开发我国极其丰富的特种旅游资源,开拓旅游市场,招徕更多的海内外旅游者,推动我国旅游事业向纵深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