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区别(收集5篇)

来源: 时间:2025-11-05 手机浏览

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区别篇1

关键词:林木育种;太空诱种;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722.3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榆阳区地处榆林市的北部,它作为陕西省的一部分,是林业远远大于农业的一个区域。近年来榆阳区又实施了一系列退耕还林的策略,进一步提升了林业在榆阳区的地位和比重。再加上榆阳区的旅游业较同区域的其他地区更加的发达,这对榆阳区的林业提出了更高更深的要求。榆阳区的林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林木育种的研究进度和深度已经大大的领先于其他非林业主体的地域。下面就陕西省榆阳区多年的林业的发展现状和技术总结,科学详细的对陕西省榆阳区林木育种的发展进行探究。

2陕西省榆阳区林木育种的现状

由于中国近代的发展史,中国的近代林业科学较其他国家起步晚,而且中国拥有高数量和多种类的林业,所以林业科学在现代的中国还有重大的任务和责任。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林业的要求和重视越来越高,林木科学到现在已经有了可观的发展。对于陕西省榆阳区来说,林木育种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树木种类资源

现在的榆阳区通过对全区树木种类的调查、收集、分类等一系列的综合管理,已经对榆阳区的树木有了详细的记录和管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各类植物的保护园,对各种植物进行进一步的保护。不仅如此,通过多树木种类的记录,还发掘了许多拥有良好的特性或较为稀有的树种,不仅丰富了本区的林木,还为新的优良林木的培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2树种优育

随着科技的发展,有关林木育种的科技也在不断的壮大。目前,林木育种的方式就有人工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抗性育种、太空失重诱变育种、转基因育种等多种育种方式。对于陕西省榆阳区来说,各类育种方式都有研究,但是每一种育种都要有优良的林苗作为基础。现在陕西省榆阳区对优良林苗的选择和培育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系统,并将之很好的用在实践中去。

2.3吸收新元素

对于吸收新元素来说,有2个方面:对有价值的育种材料的引进和对先进人才的吸引。

2.3.1对有价值的育种材料的引进

目前陕西省榆阳区在此方面上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直接或间接的从别的地方引进高质量的育种材料。

2.3.2对先进人才的吸引

陕西省榆阳区的林业育种人员通过对先进科技的钻研和与先进技术人才的交流,大大推进了本地区林业人才和育种科技的壮大。

3陕西省榆阳区林木育种的发展前景

3.1先进的生物技术

植物生物学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先进科学,是一门具有涵盖性和高潜力的技术。从组织培养到基因重组,植物生物学有了极大的突破,也给林木育种的改进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先进的植物生物技术比较与常规的杂交育种有其不可代替的优越性,它不似常规的育种主要通过杂交的长周期方式,而是深入细胞,利用基因技术来培养先进的品种。利用基因技术可以定向的改造生物,特别是可以避免种群的杂交隔阂,为新品种的探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总体来说,植物生物学在以后也会是林木育种的主要发展方向。

3.2组织培养的应用

组织培养在现实中的应用面很广,大致一共有几类。利用组织培养的单倍体育种可以排除其他基因的存在,从而得到纯系的植株,为育种的优化做了极大的贡献。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突破种族的杂交的障碍,为新品种的植物培育和改良提供了新的方案。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突破打破了植物固有的属性,可以尽可能的给植物添加原本不存在的特性和对其现有特性的部分优化。而对细胞突变体的研究可以大大提高细胞的突变几率和突变方向,为新特性植物的出现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组织培养的发展还很长远,无论是当下还是以后都将占据林木育种的主要地位。

3.3太空诱变育种

现在的太空诱变育种技术的代价还很大,远远不能做到普及和正常使用,但是作为一种先进的林木育种技术,太空诱变育种也有着自己独有的优势。在无重力的空间里,对植物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将得到不同特性的植物。虽然说因为现在太空诱变育种技术还不完善,但是随着它在未来的发展,林木育种也将在太空诱变育种方面有良性的突破。

3.4林木种质的保存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植物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近年滥砍滥伐的加剧,导致大量的野生植物基因遭到破坏,甚至消失。植物的保存和保护刻不容缓,如何科学有效的对野生植物基因进行安全彻底的保护也成了当下的热点之一。我国目前正在用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保存林木种质的一种方式,着手建立详细全面的林木种质体系,收集和保存珍贵的林木植物基因。

4结语

林业是生态和环境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每种树木有不同的作用,也为大自然做出了不同的贡献。随着生态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推进,林业在以后势必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林木育种作为林业发展的基石也注定会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林木育种也必将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未来的科技发展将带来各种更加强大和更加完善的林木育种方式,林木育种也会在这之中经历一系列的考验和完善,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带动整个林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晓丽.桉树遗传图谱的EST-CAPS标记整合及生长和扦插性状的QTL定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

[2]丁昌俊,苏晓华,李吉跃.太空诱变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10(3):34-38.

[3]章承林.林木育种学教学中CAI课件开发与应用漫谈[J].湖北生物生态职业技术学院院刊,2003(1):45-46.

[4]章承林.列表比较法在《林木育种学》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30-32.

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区别篇2

1.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我国著名物理学吴大猷曾经说过,中国创用“科技”一词是很大的不幸。①我国著名生物学家,邹承鲁则一针见血地指出:科技一词主要是指,有时则完全指的是技术,而很少指科学;在一些场合中,政府领导提到“科技”几乎一成不变地意指这个记号的后半部分。即使在提到基础研究的不多场合中,指的也是基础性的技术科学。②于光远则评价说:“科技”一词并非中国人的有意创用,而是在国家学技术委员会成立后。科学、技术两个概念经常一起使用,积习而成。其结果“科学和技术的相互关系不见了”。③它们之间的区别也不见了。结果人们常要求科学去直接解决技术问题、效益问题、经济回报问题等等。

那么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到底在那里呢?简言之,科学的目的是为了求知,探索自然界的事实与规律,求得知识的增长;而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求用,创造人工事物与有效行为,控制自然,求得人类福利的增长。二者的目的、内容、对象、意义都不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8年11月27日第20次会议上通过一份关于科学技术统计资料国际标准化的建议。该建议是这样规定的:“(1)基础研究:主要为获得关于构成现象和可观测的事实之基础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或理论工作,不特别或不专门着眼于应用或利用。(2)应用研究:为了获得主要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3)实验开发:基于得自研究的现存知识和/或实际经验,旨在生产新材料、新产品、新装置、设置新过程、新系统、新业务,从根本上改善过去已经生产或设置的那一套的系统性工作。”这个文件,成为区分科学与技术的权威性文本。(1)、(2)二项属于科学,(3)项属于技术,它们在性质上是不同的。1983年,英国学者stewardrichards写了一本书,叫做《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举了生物医学上的例子,来对这三者进行区别,对于我们今天考察sars研究的分类极为贴切。他说:“因而,研究抗体分子和氨基酸序列被认为是基础研究。运用这些信息来区分不同疾病的不同抗体是属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这是最后的阶段,因而关系到为特别的疾病找出合成抗体的技术,并对它的效应进行检验,也许还包括临床的试验处理。”④该书还分析了a•弗莱明对青霉素的研究是属于基础研究,它弄清了这种物质的结构与功能,便告结束。后十几年无人问津,被人遗忘。e••••••••钱恩重新发现了它并立志要开发出一种药物。不但提纯了青霉素,而且人工合成了它的衍生物:氨苄青霉素。这是抗生素制药工业的先声。意大利有一个公司帮助他的研究,每年花费100万英磅。这本书的作者最后得出结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要花钱的,但并不期望它会有经济上的回报。而开发研究要花更多的钱,但它潜在地是能赚到更多的钱的。如果不期望它有回报,制药公司就会破产。幸而40年代意大利生产青霉素的那间公司每年营业额有1千万英磅到2千万英磅。他们的极大风险投资获得了效益。这本书将科学与技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区别说得很清楚了。我们还可以补充一个物理学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发现铀的核裂变,弄清其原子结构是基础的研究。研究铀235核裂变连锁反应的可能性及其临界质量是应用研究。计划和制造出第一个原弹是开发研究。它们的目的、内容、性质、意义很不相同。

利用技术哲学关于科学与技术的划分来讨论sars的研究的分类。我们可得出结论:发现sars的病原,测定这种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属于基础研究,它的目的是弄清一种微生物的分子结构。好奇心在研究动因中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运用这种基因序列知识,分析它的不同变种,分析这些变种及其基因序列与疾病的关系,在患病者不同病症上有何效应、有何关系。比较不同动物的sars病因有没有不同,研究那些动物为何能将sars传入人体。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研究上述基础知识对于我们防治sars有何种关系和何种应用。其目的和内容还是为了获得客观的知识,这些属于应用研究。如何运用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制造出sars病患的诊断药剂与仪器。研制出治疗疫苗与合成药剂,这是开发研究这种研究的主要动机不是好奇心,而是为了效用,要讲成本与效益,还必须考虑“专利”和经济效果。

2.1:10:100的技术开发规律

科学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有着很大的区别,科学理论研究是发现一种自然事物及其规律,它多多少少是价值中立的。它只问真假,不问好坏。但技术开发却是要制造出一种人工事物,除了有科学问题外,还有许多困难的工艺、材料与技巧问题。它不是价值中立的,是关系到相关人们的利益。特别是医药的开发,是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福利等问题。目前在治疗sars的特效药的研制方面,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途径设想:(1)分离出病毒,进行灭活,注射到人体,产生抗体来消灭活的冠状病毒,或者从受试动物中(如猴子、马、兔子等)提取血清,像种牛痘一样在人体中产生免疫力。但问题在于如何大量获得分离出来的病毒,大量获得血清,有一系列技术、经济问题。特别是如何保证灭活病毒的确完全无误,万一有极小数未被灭活,这个药物的应用也就等于为病人注射sars病毒了。而血清万一还带有动物的其他病毒,也注入人体并染上其他疾病了。所以这种开发安全性的风险较大。更需要反复的实验才有成效,不过它确实不失为一种有前途的开发构想。(2)另一条途径是根据sars冠状病毒的rna序列,采取基因工程的方法,进行蛋白重组,使它产生抗体作用。这在安全性上是万无一失的。但时间上需要的更长。资金上需更大的消耗。因此技术开发与科学探索有很不相同的特征,它不是一个简单判明真假的检验问题,而是一个要考虑更多因素的决策问题。决定决策的因素包括安全、实用、高效、时间等等,还特别要考虑经济问题。因此,它在资金、人力、所需时间上与基础研究是很不相同的。关于开发研究的资金与人力问题,英国物理科学家约翰•齐曼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们常说,发现最初的思想要花费一美元,而工作原型的获得则需用10美元进行目标性研究(应用研究),发展成可出售的产品还需花费一百元,用百万乘以这些数据便获得现代工业中应用科学成本的初步概念。”⑤这是一个总体分析,可以称之为1:10:100公式,当然这是一个技术社会学或技术哲学的经验公式,是一个统计真理。不过根据许多科技事例,这个公式对于基础研究、应用和技术开发所花费的时间比例来说,也是一个大体上正确的。就拿sars的研究来说,加拿大研究中心从拿到sars病毒样品,到公布基因测序结果只花了两个星期(从4月5日到4月9日),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研究所毕胜利副所长的最乐观估计,至少需要一年。因为使用蛋白质重组方法合成药物,第一轮动物实验需要两个月,第二轮动物试验又需要两个月。第一次临床人体试验需要两个月,第二次临床人体试验又需两个月,还可能要做第三次人体实验。他还没说到大批生产这些药物的技术困难以及申报国家的以及世界的医药许可证所需要的审批时间。这种时间通常是很长的。因此sars特效药物开发的时间需要比基因测序的时间要长几十倍是不足为奇的。关于这一点是大多数科学家的共识。中国工程科学院洪涛院士批评对非典疫苗研究有一些夸大的说法,比如,几个月就会取得成功等等。洪院士认为,疫苗研究难以速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他希望科学界实事求是,向社会讲清真实情况。。而中国科学院邹承鲁院士最近则说了一段更加稳重的话。他指出,一个新药的研制通常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就是在基础研究条件较好的国外,研制一种新药通常也需要花去一到两亿美元。因此,新药的研制急是急不出来的。截至目前,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没有宣布做出一种新的能够战胜非典的药物,要求科研人员在短期内做出抗非典的药的愿望是好的,但不能对科研人员要求过高,更不能操之过急,应该符合科学(和技术)的客观规律。我想,这里所说的科学技术规律,就是我国一些科学技术哲学家所说的科学技术“元规律”。这些“元规律”自然包括约翰•齐曼所发现的1:10:100的规律。这里齐曼说的100乘以百万美元正好就是邹承鲁所说的“一到两亿”美元。我个人曾用第一颗原子弹的开发费用和青霉素的开发费用来验证过,这个规律大体上也是1:10:100。sars的技术开发是否是一个例外情况呢?我不知道。不过在科学技术上,sars的攻坚战是越来越困难了。对这一点我想应该有思想准备。

3.技术有区别于科学的独立规律

我在《关于开展哲学视野中的sars问题讨论的建议》一文中讲到有关开发sars疫苗特效药的时候讲到:“远水救不了近火,而远水必须在科学基础上进行开发,而近火必须而且也能够尽早扑灭。”为什么远水必须开发,就像南水北调一样呢?因为它能够解决根本问题,挽救sars病人的生命,而现在这种病的死亡率一般有10%。为什么近火能够尽早扑灭,因为技术发展有自己独立于科学理论的常规解决方法。

在二十世纪一个很长的时期里,有一种技术发展的观点叫做技术发展的线性模型,认为技术的发展,只能靠相关的科学问题的解决而得到解决。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p.m布拉克写道:“成功的技术创新可以设想为由下列相关的步骤序列组成:纯科学、应用科学、发明、开发、构造样品、生产、销货与赢利”这就是所谓基础应用开发

技术经济的线性模型。但后来发现,这只是技术发展的模型之一,在关键的科学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技术也可以依靠自己的经验积累,常规地向前发展,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就是所谓knowhowwithoutknowwhy的著名命题和发展模式。d.e.司托克斯在1997年撰写的一本书中指出,虽然科学发现是军事技术持续发展的动力。但“在20种武器系统的几百个关键部件中,只有不到十之一源自研究成果,大多数武器系统的进步都是在现有技术基础的改进,或者意识到现存技术的局限性而产生的结果,而不是以研究为目的的开发活动的结果。”这次世界性的防治sars的战役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没有以科学为基础的特殊医疗武器(特效药)出现的情况下,我们使用了常规的医学技术武器的改进,使用邓小平所说的“摸着石头过河”即所谓试错法就总结了一整套对付sars的防治工作系统经验。这里包括:(1)有效的隔离预防措施,就能最大限度减少社区人民群众受感染。(2)改进防护罩,防护衣及消毒方法,只要做得彻底做得细致便能完全防止医护人员受感染。(3)在抗生素失灵的情况下,运用现行的医药(包括西药和中药),现行的治疗方法,也可以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最大限度降底sars病患者的死亡率。关于这一点我校第二附属医院内科主任伍卫教授记录了他们这样一段经历:

“在治疗初期缺乏经验,患者持续高热,病情很凶险,……借鉴他人经验采用多种常用的抗生素,但效果不好,再这样拖延下去,后果堪忧。在这出于无奈的关键时刻,陈为宪教授大胆提出了将病人分为3组,a组试用头孢霉素(西力欣),b组试用四环素类(强力霉素或西环素),c组试用氨基糖贰类(丁胺卡那霉素),即abc方案……,大家觉得别无选择,只能凭着自己的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在实施abc方案后的第2-3天的下午,我们惊奇地发现,使用四环素类以及氨基糖贰类抗生素的大部分病人的肺部病灶开始消散。吸收,体温开始下降,气促减轻,血氧饱和度恢复到90%以上。顿时,整个前线指挥部沸腾起来了,这么多天来,我们第一次露出了笑容,病人终于开始好转了,我们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我想,在这场防治“非典”的战斗中,这类经验是很多的。我们认为,这些做法从逻辑学上来讲是穆勒的归纳法(差异法),从技术哲学来讲是一种试错法,从复杂性科学来讲是技术规则的适应性进化,可以用霍兰的“遗传算法”来表达。我相信如果我们很好的研究这场全国性的抗非典斗争的经验,我们一定会在医学技术方法论上有很多的收获。以上讨论的只是运用sars实例说明不同于科学发展规律的几个技术研究和技术发展规律问题、垦请诸位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吴大猷(1996)。《吴大猷科学哲学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tsou,chen-lu.1998,scienceandscientistsinchina,science[j].vol280,no536(24april,1998):528-529.

3.于光远(1998)“知识、科学技术与经济”载陈胜昌主编《知识经济专家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p7-9。

以上三个注解及其内容,均出自王大州、关士续《科学、技术与经济间的的关系的制度分析》一文《自然辩证法研究》)。作者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对。

4.s•richards,philosophy&sociologyofscience,anintroduction.basilblackwell.1983.p.113.

5.约翰•齐曼《元科学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8页。

6.刘畅洪涛院士回首sars病原之争。中国青年报2003年5月23日。

7.《科学时报》2003年5月20日,马晓岚文:《邹承鲁强调非典科研功关要遵循客观规律》

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区别篇3

近20年来,我国生物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培养了一支约2万人的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的科技队伍,其中有一批留学海外学成回国的中青年生物技术专家;建立了相当数量的研究开发机构及产业化基地;初步形成了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轻化工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门类齐全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的体系。作出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成果,开发出一批生物技术产品并投放市场。继1996~1997年第一个基因工程产品上市的高潮之后,预计在2003~2005年我国将出现生物技术产品上市的第二个高潮。由此可见,与其它高技术领域相比,我国的生物技术总体水平及产业化程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在我国重要的高技术领域中,从目前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和发展态势来看,生物技术最有希望取得创新性进展,最具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潜力。因此,建议国家将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作为21世纪加速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突破口”。把握有利时机,进一步把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力争在21世纪的前10年内使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2制定发展战略、明确战略目标、选择发展模式总体战略

我国的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应改变以往跟踪为主的战略,实施积极创新为主集成应用的战略方针。基于目前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水平和能力,在未来10~15年内,我国宜采取“立足创新、集成应用、需求导向、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

关于集成应用,主要是指把现有的已成熟的先进技术(不管这些技术源自何处)组合集成起来运用于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品生产。充分借助和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就,对于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以及其他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都十分重要。

(1)战略目标

21世纪初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发展目标应定位在:努力提高生物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增强我国生物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争取在21世纪初的10年内,使我国生物技术的整体水平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生物技术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2)发展模式

我们认为,在未来10~15年内,我国的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宜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官、产、学、研、资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众所周知,产、学、研的结合是促进科技进步,加速科技长入经济,提高研究开发效率的良好方式。结合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为保障生物技术及产业得以迅速发展,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应该对全局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目标、策略和措施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对各类各层次不同机构的研究开发工作给予重要的引导;对于一些重要的领域,国家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企业界、金融界以及地方政府的资金和支持,各方面力量形成的合力将加速国家目标的实现。

高技术是基于多种学科的综合技术,而高技术产业则必须加上科学的经营管理和营销策略。发展高技术产业只有以企业为主,才能有效地将分离的科学与技术、科技与产业、产品与市场紧密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联合运作。没有一个良好的资本市场,生物技术产业将难以迅速发展。

3主要对策

(1)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整体协调、形成优势集成

总体而言,我国目前尚没有全国性统管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组织管理机构,缺乏全局性的战略部署。目前国家各类科研计划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注重基础性创新性研究,但在具体实施和操作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选择短期能产生效益的研究项目,导致创新的源头匮乏。更为严重的是,各类计划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协调,各部门、地方自成一体、封闭运行,导致科研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而且造成低水平重复。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期。发展我国的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必须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同时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采取“两弹一星”+利益捆绑的新机制,盘活我国技术、设备与设施、人才等方面的存量,使各方面的优势系统有效地集成;必须同时调动国家、地方和企业以及科技人员的内动力和凝聚力;必须下决心解决部门地方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的顽症。为此,建议国家适时成立全国性的组织管理机构,对全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发表,从而做到整体协调,避免多头指挥和政出多门,实现决策、协调和实施系统的统一、简便和高效。

(2)进行战略布局,形成产业聚集区

国外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一些地理、交通、信息、政策等环境较好的地域,容易形成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的“聚集区”。这种“聚集”促进了不同研究开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加速了生物技术研发及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聚集”进一步吸引人才、技术和资金,起到了“聚集”带动“聚集”的作用,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循环。根据目前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情况,结合现有部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可选择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投资环境好并已有一定生物技术产业基础的上海、北京、广东(深圳)、长春等地作为生物技术产业化基地,给予更为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扶持政策。集中力量有选择地发展3~5个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如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聚集区、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聚集区、以深圳为中心的粤港聚集区、以长春为中心的长沈大聚集区等),发挥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聚集效应,尽快形成较大的生物技术产业规模。对上述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国家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地方和企业界的积极性,以国家重大项目为纽带,促进优势互补的联合与协作,逐步形成既有合作(包括跨国和跨地区合作)又有竞争的社会化的生物技术研发与生产的格局。

(3)选择部分重点产品,目标定位国际市场

对于某些我国有较好基础、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是我国有资源优势的技术领域,例如转基因动物反应器、转基因植物、功能基因组、生物芯片、组织工程、中药等领域,应选择部分重大项目,目标瞄准国际市场,通过运用优势集成、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操作方式,加大协同攻关力度,尽快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和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增强并确立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地位。

4建立国家生物技术重大项目孵化器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制约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影响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发挥,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生物技术因其自身的综合性、多学科特点,生物技术转化更具有特殊性。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的条件下,孵化器的作用尤为重要。孵化器的作用是,通过与研究开发机构建立广泛联系,并有力地引导企业介入,密切生物技术上下游的结合,有效地使单一技术的突破尽快孵化为成熟配套的技术和工艺,向产业进行技术转移和辐射,从而加速具有商业前景的技术和产品尽快形成商品化和产业化。为此,应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择优建立数个生物技术国家重大项目孵化器,结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独特性的生物技术重大项目和重大产业工程的实施,力争在5~10年内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生物技术产品,同时走出一条生物技术成果转化的成功之路。

5加强生物技术产业相关技术及装备的产业化及国际化

我国在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所需的重要仪器、设备、试剂等支撑技术与装备方面十分落后,主要依靠国外进口。在国外,生物技术的支撑技术与装备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其产值占生物技术产业总产值的20%以上。生物技术的支撑技术与装备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涉及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交叉;二是绝大多数生产经营专用仪器、装备的公司都拥有国际市场,只有占有国际市场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尚不具备自主研制和生产并占有国际市场的能力。因此,对重要的生物技术仪器、设备和装备,应采取“桑塔纳”模式,走与国外大公司合资合作的发展道路。第一步通过合资合作,引进建设组装线或生产线,这样一方面可以迅速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与外国公司共同参与国际竞争;第二步加速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逐步加大国产化比重,同时加强新型号、新设备的研制开发,进而逐步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此方面,应注意避免自己闭门造车、封闭发展,所开发的产品性能不稳定,测出的数据不可靠,别人不用,自己也不用的尴尬局面。

6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中介组织

国外成功经验表明,中介组织在高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介组织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应大力发展从事生物技术信息咨询、技术评估(包括生物安全评估)、专利(特别是国外专利)、投融资等方面的中介机构。

我们认为,应尽快组建生物技术产业协会。组建生物技术产业协会有利于信息沟通和协作,有利于规范市场和公平竞争,亦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有利于逐步形成社会化发展的格局。协会组成以企业法人和高级主管为主,吸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技术、管理、营销专家参加。政府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协会进行全局性组织协调工作。

7充分利用和合理保护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

我国国土辽阔,特殊的地理、气候、人口、人文、历史以及多民族等原因,使我国具有丰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遗传资源,包括历史悠久的中医药宝库,为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在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大量的生物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甚至一些重要的资源流失严重。例如,我国虽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但由于资金和管理上的一些因素,导致研究、保藏和开发工作都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管部门,也没有一部微生物资源管理的法规。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象重视人类遗传资源一样高度重视对所有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一方面应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各类生物资源管理的法规和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应尽快建立健全国家生物资源的保藏及服务体系,其中包括细胞库、菌种库、毒种库、种质库、信息库等。此项工作可在相关计划的基础上,给予专项经费支持。虽然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但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战略联盟

中国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不开放就没有出路。高技术需要在合作和竞争中求发展。一方面是在合作中竞争,另一方面又要在竞争中合作。国际上,企业间的联合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我国在发展生物技术及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加强与国外政府间和民间的合作与交流。此外,还应利用国内巨大市场的吸引力,积极与某些大型跨国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国内合作建立合资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合作开拓国际市场。

发展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要充分重视利用海外资源,特别是信息及人才资源。在这方面,即使是十分发达的美国也不例外,十分重视利用国外的信息,并吸引别国的优秀人才为其服务。我国除应采取相关措施积极吸引海外留学生和科学家回国为国效力外,还应选择重大技术领域,在国外建立联合工作站。863计划生物领域在“八五”、“九五”期间已试行,效果良好。实践表明这是实现技术跨越的有效途径。国家应积极引导支持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特别是企业在国外建立研究开发机构,这样将会大大提高信息采集、技术引进、智力引进、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与交流乃至产品出口的效率。

9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区别篇4

【摘要】目的对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中药材鉴定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方法通过查阅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表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果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具有微量、快速、特异性强、准确可靠、对样本要求较低的特点;使用较多的方法主要有rapd、issr、its标记以及rrna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同时,dna分子标记技术也存在着使用局限、对实验硬件和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高、成本较高、技术复杂度高、对不同部位入药的药材仍然难以区分以及无法用于成药、复方、提取液鉴定等弱点。结论dna分子遗传标记作为中药材鉴定的方法还有待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dna分子遗传标记;中药材;鉴定

abstract:objectivethepapersummarizestheresearchesofapplicationofdnamolecularmarkersinchinesemedicinalmateria.methodsinductionandanalysiswereusedbyreferringtoliteraturereleasedsince1990s.resultsdnamarkertechnologieshavecharacteristicsoftrace,rapid,peculiarity,accuracyandcredibility,lowerrequirementsforthesample.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inter-simplesequencerepeat(issr),interialtranscribedspaoers(its)andrrnagenesequencingtechnologyareoftenused.however,dnamarkertechnologieshavesomedisadvantagesthatemployeesarerequiredspecialskills,thecostishighandthetechniqueiscomplicated,whileitisdifficulttodistinguishdifferentparts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usedmedicinallyandidentifypatentmedicine,chinesemedicinecomplexprescriptionandtheextract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conclusionthemethods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identificationbydnamolecularmarkersneedtodevelopandimprove.

keywords:dnamolecularmarker;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identification

针对我国药材种类繁多,来源复杂且品种混淆情况严重的状况,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及质量和疗效,广大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多年来一直都致力于寻找更加科学的鉴定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随着当今生命科学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其准确性高、重复性好等特点尤为引人瞩目。dna分子标记大致可分3类:首先是以电泳技术和分子杂交技术为核心的分子标记技术,其中代表技术有rflp分子标记技术;第2类是以电泳技术和pcr技术为核心的分子标记技术,实际使用较多的代表技术为:rapd、简单序列重复间区标记技术(inter-simplesequencerepeatissr)和aflp(amplifiedrestrictionfragmentpolymorphism)。第3类是以dna序列为核心的分子标记技术,其代表性技术有its(interialtranscribedspaoers)测序分析技术。本文仅就最近十几年来dna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鉴定方面的应用作一分析,并就其应用前景进行讨论和展望。

1经典的dna分子标记技术

此类技术的代表是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rflp)。

rflp是最早发展的分子标记,是由bostein首先提出,soller和beckman最先应用于品种鉴别和品系纯度的测定,这是最早发展的分子标记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不同个体基因组dna后,与同位素或非同位素探针标记杂交,从而显示与探针含同源顺序的酶切片段在长度上的差异。rflp探针的来源主要是rg克隆和cdna克隆,其中cdna探针保守性较强,许多同科物种cdna探针都可以作为整理探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人们普遍感到经典的rflp技术须经酶切、电泳、southern转移、与探针杂交、放射自显影等步骤,在实际应用中很不方便,费时费力,并受到探针来源的限制,多态性检出效率低(只能检测探针长度内切酶识别位点上的变异)。同时要求的dna量较大,实验材料必须新鲜,因此难以适用于干燥药材的鉴定,目前在中药鉴定领域已很少使用,已归为被淘汰的技术。

在多源性中药材如伞形科北沙参、柴胡,菊科苍术属豆科甘草属,羽扇豆属(lupinussp.),yamazakim,茄科澳茄属(duborsias)mizukamih,3种苍术mizukamih的基原鉴定、资源分析及其地理品系(居群)间亲缘关系研究方面有了一些报道。

2基于pcr的dna分子标记技术

此类标记技术的代表为:rapd(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简单序列重复间区标记技术(inter-simplesequencerepeatissr)和aflp(amplifiedrestrictionfragmentpolymorphism)。

2.1随机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rapd技术是由美国的williams与welsh两个研究小组于1990年同时提出的一种dna分子标记技术。williams等称之为rapd,welsh等称之为ap-pcr(arbitarilyprimedpcr),此技术利用单一的10个碱基寡核苷酸作为引物,对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来检测dna序列多态性。rapd标记只需微量dna,且对受试基因组无特定要求(不须知道受试基因dna的背景材料),检测灵敏、方便、多态性强,可以检测出rflp标记不能检测的重复顺序,可填补rflp图谱空缺,适用于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分类、目标性状基因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快速构建等研究,也可用于亲缘关系等的研究。相对于其他几种分子标记,rapd标记是在中药鉴定领域用得最多的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并对中药鉴定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apd技术自问世以来,在中药鉴定中主要用于中药混淆品、代用品的鉴定,多来源中药的鉴定,名贵中药的鉴定,动物类中药的鉴定等。

从1996年以来,黄璐琦等[1~3]等分别对天花粉、西洋参等进行了鉴别研究,证明了rapd分析法作为鉴别动植物类生药是可行的。

2000~2004年,于燕莉等[4~13]分别对金银花、姜黄属药材和山药、射干类药材射干及混淆品鸢尾、野鸢尾、蝴蝶花、德国鸢尾、近缘物种金线莲母(金线莲)与金线莲公(无线金线莲)、泽泻、麻黄、灵芝、厚朴、地黄和海风藤等进行了研究,从分子水平定性地揭示道地药材的遗传变异,得出同种异地药材所形成的不同的居群,具有不同的遗传特征。李颖等[14]分别对广藿香和独活药材进行探索,并建立了鉴别方法。

2.2aflp技术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aflp)标记技术是1993年由荷兰科学家zabeau和vos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dna多态性的方法,aflp是一种rflp与rapd相结合而又不使用分子杂交技术的分子标记手段,被誉为新一代的分子标记技术。它的原理是基于对基因组dna双酶切经pcr扩增后的限制片段进行选择。使用特定的双链接头与酶切dna片段连接作为扩增反应的模板,用含有选择性碱基的引物对模板dna进行扩增,选择性碱基的种类、数目和顺序决定了扩增片段的特殊性,所以,只有那些限制性位点侧翼的核苷酸与引物的选择性碱基相匹配的限制性片段才可以被扩增。扩增产物经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然后根据凝胶上的dna指纹的有无来检出多态性。由于aflp预先不需要知道dna序列的情况,但获得的指纹信息位点要比rapd技术更为丰富。相比之下。最后完成aflp实验的成本比用rapd方法的成本低,更省时间、更方便,而且准确性更高,数据更可靠,技术难度也不大。

2000年以来,马小军等[15~19]用aflp标记分别对人参、西洋参、石斛以及天麻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flp指纹技术具有稳定性高、重复性好等优点,得到了清晰的aflp指纹图谱,该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2.3issr标记技术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nter-simplesequencerepeat,issr)技术又称为锚定简单序列重复技术(anchoredsimplesequencerepeat,assr)由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zietkiewicz等于1994年提出。它用锚定的微卫星dna为引物,即在ssr序列的3’端或5’端加上2~4个随机核苷酸,在pcr中,锚定引物可以引起特定位点退火,导致与锚定引物互补的间隔不太大的重复序列间dna片段进行pcr扩增。所扩增interssr区域的多个条带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或者琼脂糖凝胶电泳得以分辨,扩增带多为显性表。issr标记技术特点:实验操作简单、快速、高效,不需要繁琐地构建基因文库、杂交和同位素显示等步骤。issr标记技术结合了rapd标记技术和ssr标记技术的优点,耗资少,模板dna用量也少。

2003年以来,此标记技术受到许多学者的青睐,邱英雄等[20~31]分别对明党参和川明参、南北五味子、罗汉果、金花茶、怀区地黄、铁皮石斛和黄精、麦冬、金钗石斛、丹参和半夏等药材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建立并优化了issr-pcr反应体系,结果证明issr标记可以作为不同产地药材鉴别的有效分子标记。

此外,2008年以来,李磊等[32~36]分别对4种叶型性状半夏和掌叶半夏、山茱萸、银杏、益智和乌头等药材利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了分析,并取得良好结果。

2.4dna序列分析技术以dna序列为核心的分子标记技术。建立在pcr技术基础之上的dna测序分析技术(dnasequencing)的开发使dna分子标记技术取得了又一次的突破性进展。

动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其基因会发生碱基的重排、替代等,从而导致基因序列的差异。通过检测其dna片段序列的差异,即可将不同的种区别开来。近年来,由于dna测序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一些基因结构、功能的进化规律认识的更加深入,一些基因已用于动植物的进化与分类、物种鉴别研究。利用已知基因的结构、序列,可以为pcr引物的设计及目的基因的扩增提供前提条件。而基于pcr的dna直接测序技术,极大地提高了dna序列分析的效率,促进了该项技术的应用研究。目前用于中药dna测序的基因主要有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rbcl,matkrpoc等;植物核基因组的rrna、its等;动物线粒体基因组cytb基因等,这些被选基因的共同特点是进化速率差异大,基因序列变异大,基因序列均匀地分布于整个基因组,分辨率高,一般用于种级以上的分类系统研究以及分析研究动植物的亲缘关系与进化等。

马小军等[37~40]2005年分别通过测定山参、大戟、巴戟天以及细辛和柴胡的序列,获得了可喜的效果。

此外,徐红等[41~47]2004年分别对川芎、西洋参、竹节参、石斛、姜黄、大黄、当归及小秦艽、肉苁蓉、广藿香、太子参、葛根等进行了药材鉴别,根据序列能够将研究对象区别开。

动物类药材多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的序列变异鉴别药材。1998年吴平[48]通过分析对乌龟、中华鳖和山瑞鳖线粒体12srrna基因片段序列来区分正品和混淆品;还通过扩增约450bp的12srrna和约490bp的cytb基因片段对海马作了dna序列分析,可作为其它动物药材干样品鉴定的参考。1999年王义权等[49]扩增了乌梢蛇及其混淆品的cytb基因片段,通过比较蛇的cytb基因246bp的同源dna序列,可以准确区分乌梢蛇及其混淆品。

3评价与展望

3.1评价中药材品质鉴定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首要环节,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科学有效的鉴定中药材的方法,从应用的现状不难看出dna分子标记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dna分子标记技术作为中药材品质鉴定方法之一具有以下几点优势:微量、快速、特异性强、准确可靠,且不受药材生长发育阶段、供试部位、环境条件、产地、采收季节、贮藏等因素的影响,对样本要求较低,无论是药材还是成药、甚至是粉末都可以用来鉴别;归纳起来dna分子标记技术已应用于几个方面:①用于中药真伪、近缘药材及代用品鉴别,使用的方法主要有rflp,rapd,ap-pcr,its等标记;②药材的野生类型与栽培品种的研究,使用的方法主要有rapd,aflp;③粉末、中成药鉴别,使用的方法主要有rapd,rt-pcr;④本草考证与出土中药研究,使用的方法主要是测序技术;⑤道地药材研究,使用的方法主要有rapd,rflp,aflp标记和its与rrna基因序列分析技术。文献报道的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但已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另一方面,dna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材鉴定中的应用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作为鉴别药材的方法学的研究,投入的人力物力都还很有限,与中药其他方面研究的结合还未开展,所以从方法学上来讲,中药材的分子鉴定方法还需要发展才是。②使用还很局限,由于分子标记技术对实验室硬件和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很高,再加上成本也较高,所以真正用于中药材鉴别的方法还很少,已涉及的中药品种也很有限,从文中可看出,仅rapd、issr以及测序技术使用较多,涉及的中药品种也只有几十种;正因为技术复杂度的制约,此类鉴别技术对于生产收购第一线的人员仍然显得复杂,还无法推广使用。③数据分析所使用的软件还很局限,测序后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是判断药物近缘关系的关键步骤,数据分析必须借助多种软件及适当的方法,以往多采用的nei(1972)方法现已显单一了,目前用于其他生物技术的分析软件早已多元化了,且很多新的软件主要应用于中药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当中。④dna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部位入药的药材仍然难以区分,各部具有同样dna标记式样。对于成药、复方、提取液的dna标记还未见报道。

3.2展望从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来看,前后也就二十多年的时间,它也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可否认的是分子标记技术肯定是本世纪的主流技术。除了以上分子标记技术外,现在还发展有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技术(snp)、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标记技术(srap)、靶位区域扩增多态性标记技术(trap)、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等[50],这些技术已被用于其它一些领域的研究之中,因此,作为方法学的研究,在中药鉴定领域还应该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选择和发展出更适合中药鉴定或针对不同鉴定对象的鉴定方法,最终推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更多的中药品种或剂型进行鉴定。同时我们也看到,仅仅依靠分子标记技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不可能解决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的鉴定和质量控制,那么我们就还必须要同时选择多种方法进行协同分析,比如分子标记技术与细胞学标记技术、生化标记技术、高效液相及核磁共振分析等技术的协同使用,通过多种技术的结合来达到最终准确鉴定中药材或中药复方制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璐琦,王敏,周长征,等.rapd方法在细辛类药材鉴别研究中的问题及对策[j].药学学报,1998,33(10):778.

[2]黄璐琦,王敏,杨滨,等.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鉴别中药天花粉及其类似品[j].药物生物技术,1999,19(4):233.

[3]王培训,黄丰,周联,等.商品西洋参dna指纹图谱鉴别[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9,10(6):367.

[4]于燕莉,向凤宁,夏光敏,等.dna序列分析在金银花品种鉴定中的应用[j].山东科学,2000,13(4):39.

[5]肖小河,刘峰群,史成和,等.国产姜黄属药用植物rapd分析及分类鉴定[j].中草药,2000,31(3):209.

[6]layh,liuh,liaom,eta1.geneticidentificationofchinesedrugmaterialsinyams(dioscoreaspp)byrapdanalysis[j].fooddruganal,2001,9(3):132.

[7]黄芸,秦民坚,杨光,等.rapd法鉴定射干类中药[j].中草药,2002,33(10):935.

[8]胡珊梅,张启国,周涵韬,等.rapd法在金线莲的鉴别研究中的应用[j].中草药,2002,33(10):949.

[9]党荣理,马永红,吴霞,等.新疆产麻黄的rapd分析[j].中草药,2003,34(9):861.

[10]zhaom,chenm,wangn,eta1.studyongeneticrelation-shipamongsomecommercialstrainsofganoderma[j].jna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2003,26(3):60.

[11]刘文生,朱建明,何斌,等.中药材厚朴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指纹图谱研究[j].中药材,2004,27(3):164.

[12]周延清,景建洲,李振勇,等.利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分析地黄种质遗传多样性[j].遗传,2004,26(6):922.

[13]罗恒,王和勇,孙敏,等.应用rapd快速鉴别中药材海风藤及其替代品[j].中医药学报,2004,32(5):33.

[14]李颖,李劲平.广藿香道地性的rapd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3):2027.

[15]马小军,汪小全,肖培根,等.人参农家品种的aflp指纹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2):707.

[16]罗志勇,周钢,周肆倩,等.aflp法构建人参、西洋参基因组dna指纹图谱[j].药学学报,2000,35(8):626.

[17]虞泓,和锐,倪念春,等.石斛属4种植物的aflp分析[j].中草药,2004,35(7):808.

[18]谢渊,张小蕾,李毅,等.天麻aflp分析技术体系的建立[j].生物技术,2007,17(1):47.

[19]常楚瑞,邹佳宁,宋聚先,等.天麻扩增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反应体系的建立[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6,31(5):391.

[20]邱英雄,傅承新,吴斐捷.明党参与川明参群体遗传结构及分子鉴定的issr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7):598.

[21]孙岳,李景鹏,金元昌,等.南、北五味子issr鉴别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3,31(1):29.

[22]周俊亚,宾晓芸,彭云滔,等.罗汉果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22(3):81.

[23]宾晓芸,唐绍清,周俊亚,等.金花茶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23(1):20.

[24]彭云滔,唐绍清,李伯林,等.野生罗汉果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生物多样性,2005,13(1):36.

[25]周延清,景建洲,李振勇,等.怀区地黄遗传多样性的issr鉴定[j].中草药,2005,36(2):257.

[26]沈洁,丁小余,丁鸽,等.铁皮石斛居群差异的研究ⅱissr指纹标记方法的建立与优化[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4):291.

[27]周晔,王润玲,唐铖,等.issr法鉴定中药黄精与卷叶黄精[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6,12(2):178.

[28]叶桂英,杨关全,梁国鲁,等.两种常用麦冬栽培品种的issr分子鉴定[j].亚太传统医药,2007,3(11):48.

[29]魏丹红,徐红,王燕燕,等.金钗石斛遗传多样牲研究的issr-pcr反应休系建立与优化[j].上海中医药大学,2007,2l(4):65.

[30]徐红,王燕燕,魏丹红,等.不同产地丹参药材的issr分析与鉴别[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7,18(6):454.

[31]张君毅,郭巧生,杭悦宇,等.半夏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条件优化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7,2:154.

[32]李磊,陈敏,张明,等.4种叶型性状半夏和掌叶半夏的issr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33(1):86.

[33]关锰,白成科,王苗之,等.正交设计优化山茱萸issr.pcr反应体系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32(2):80.

[34]曹福亮,王国霞,李广平,等.银杏issr-pcr扩增反应体系的优化[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25(2):186.

[35]刘晓静,王文泉,郭凌飞,等.益智issr-pcr反应体系建立与优化[j].生物技术,2008,18(3):33.

[36]张岳峰,万里翔,徐敏,等.乌头dna的改良ctab提取和issr检测[j].湖北农业科学,2008,41(7):12.

[37]马小军,汪小全,肖培根,等.野山参与栽培参核糖体dna的its系列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4):206.

[38]蒋继宏,孟娜,曹小迎,等.苏皖产大戟属药用植物rdna的its序列分析[j].中草药,2005,36(6):900.

[39]丁平,方琴.巴戟天与常见混伪品的rdnaits序列分析及其分子鉴定[j].中草药,2005,36(6):908.

[40]刘春生,白根本,阎玉凝.基于核dnaits序列的细辛药材基源及分子鉴定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5):329.

[41]徐红,李晓波,丁小余,等.中药黄草石斛rdna-its序列分析[j].药学学报,2001,36(10):777.

[42]姬可平,李啸红,李应东,等.应用rdnaits基因间隔区碱基测序对中药大黄进行鉴定[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2,4(4):44.

[43]tomarin,ishizukai,moriyaa,eta1.pharmacognosticalstudiesofcistanchisherba(iii).phylogeneticrelationshipofthecistancheplantsbasedonplastidrps2geneandrp116-rp114intengenicspacersequences[j].biolpharmbull,2002,68:218.

[44]刘玉萍,罗集鹏,冯毅凡.广霍香的基因序列与挥发性油化学型的相关性分析[j].药学学报,2002,37(4):304.

[45]余永邦,秦民坚,粱之桃,等.不同产区太子参的rdnaits区序列的比较[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oo3,12(4):1.

[46]曾明,马雅军,郑水庆,等.中药葛根及其近缘种的rdnaits序列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03,38(3):173.

[47]金成庸,陈建伟,刘忠权,等.韩茵陈等3种药材基源rdna内转录间隔区的序列分析鉴定[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1):58.

[48]吴平,周开亚,徐璐珊,等.中药材龟甲的分子鉴定研究[j].药学学报,1998,33(4):304.

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区别篇5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区域创新体系;作用

[中图分类号]R2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2095-0616(2013)16-134-03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特殊时期,而推动转型的核心动力取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体系功能的优化。很多地方政府为构建新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科技、教育、经济、政策的紧密结合,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促进产业转型,均加大了对大学科技园的建设。

1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

区域创新体系是为推动区域内的新技术或新知识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将各种与创新相关联的主体要素和非主体要素,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政策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区域创新网络,如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社会其它机构和政府等[1]。

大学科技园是一个以实现高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基本功能,具有独特区域创新能力的经济社会空间存在形式[2]。大学科技园与区域创新体系在系统的构成要素上是互通的,它属于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部分,同时,其自身构成要素又包括大学、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着该地区的技术、人才和知识的流动,通过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扩散和产业集聚活动,催生新技术、新发明、新产品,达成创新目标的经济活动[3]。因此说,大学科技园自身也是一个次级区域创新系统,其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互为推动的作用。技术创新是大学科技园的主要活动,

并通过技术创新培养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竞争力,即区域创新能力。

2大学科技园的定位与功能

20世纪50年代美国斯坦福工业园发展成举世瞩目的“硅谷”之后,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相继涌现出了英国的剑桥、印度的班加罗尔、中国台湾的新竹等科技园区。我国从1999年开始加快了大学科技园建设步伐,大学科技园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科技部和教育部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对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和定位中可以看出,大学科技园是一个以大学为依托,将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综合智力优势与其他社会资源优势相结合,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成果转化;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高层次的技术、经营和管理人才、为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平台和服务,促进经济发展的机构。总之,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目标是要成为技术创新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基地、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并引领和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3大学科技园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影响和作用-以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为例

3.1促进区域经济目标的实现

为推动区域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与广东药学院于2010年初合作共建了“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以下简称为孵化基地)。孵化基地依托广东药学院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和先进的科研条件、设备,以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番禺园区作为生产基地,打造“人才培养-创制开发-中试-规模生产”的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的服务平台。孵化基地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发展政策和孵化产业都紧紧围绕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3年)》提出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求,重点引进具有国际背景的高科技人才和国际创新技术及项目,结合广州市番禺区发展健康产业的战略目标和相关政策,重点以生物医药为主导行业,引进从事生物制药、诊断试剂、医疗器械、健康服务等行业的研发型企业,形成生物医药健康产业类人才、技术、资本等富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资源的集聚,开展与健康、药学、公共卫生、医疗、中药、生物医药、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孵化,通过一系列的孵化和创新活动,带动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广州市番禺区经济目标的实现。

3.2加速区域创新发展

大学科技园主要是通过创新要素的整合与资源的集聚,企业、技术和人才的孵化、创新能力的辐射等几方面影响和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

3.3创新资源的整合集聚

大学科技园是整合和集聚区域创新要素的平台,其整合和集聚的创新要素主要有政府、高等院校、金融部门、中介组织,特别是以高校为依托而形成的数量重多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的集聚而形成“企业群”。在集聚过程中,大学科技园整合并吸纳了资金资源、人力资源、科研成果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知识资源、政策资源、金融资源、服务资源等等创新资源,创造了适合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所需的内外部资源环境。通过创造性的整合和集聚,使大学科技园各部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即形成大学科技园的核心能力。

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短短二年多,已集聚了政府、高等院校、金融部门等多个机构和中小型科技企业40多家,注册资本28亿元,逐渐形成具有健康产业特色的创新发展领域和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涌现了华大基因、女娲肥业、新百泰生物科技、广州澳轵朗生物科技、广州熙福医疗器械、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化基地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优势项目。随着这些创新资源的整合集聚和共享,大学科技园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必须的物质基础和生长环境,提供了高质量、低价格的服务;高速度、低成本的专业化信息,使园区企业有了高生产率和低成本的优势,整体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加速了区域创新发展。

3.4企业、技术和人才的孵化

(1)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有两种情况,一是对入驻园区处于企业创始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孵化;二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至条件成熟时创建新企业。通过大学科技园区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将已有企业和新建企业孵化成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成熟企业。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国民经济和人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和社会财富的生产、运营和流通单位,企业的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大学科技园在重点培育和孵化企业方面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有资料显示,就高新技术企业而言,未进入孵化器的企业成功率仅为2%,而进入孵化器的企业成功率可达70%以上[4]。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孵化和培育了四十多家企业。由于孵化成绩突出,被认定为“广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广州国际科技孵化基地”,并在孵化过程中申请知识产权72项,其中获得授权的知识产权42项,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2项,注册商标5项,获得各类科技项目17项,孵化基地的企业仅2012年的营业收入就超过7亿元,利税超过2000万元。根据企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些由大学科技园孵化出的高新技术企业,必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实践表明,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是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才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和最大动力。大学科技园是人才的集聚地又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主要体现在:对管理者管理水平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对技术创新人才和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大学科技园区别于一般科技园的特点之一。

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自建园之初就特别重视各类人才的培养,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训,指导、训练实学生和创新创业人才达400多人,因此而获得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建的“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州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广东省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入驻企业中的中科院院士、中组部“”人才、广州市“百人计划”人才等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也带动和引领着企业创新发展。这些通过大学科技园培养出来的具有现代管理水平、先进技术和具有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将会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新鲜血液和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生力军。

3.5创新活动的辐射和引领

大学科技园是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高技术企业集聚之地。园区企业之间互为比邻,联系密切,互通有无,信息和技术扩散速度快,设备和工艺更新快,生产要素投入、组合、调整快,因此,能够普遍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产出量,增加区域经济总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由于企业发展的关联效应和扩张效应,一个企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区域内其他关联企业的发展,进而促进这一区域经济的增长。同时,由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成熟技术的广泛辐射,有利于周边地区进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带动周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革新,起着良性的引领和辐射作用,维护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的发展也同样带动了区域范围内健康产业的发展,孵化基地“服务、整合、创新“的经营理念和创新运作模式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先后接待包括诺贝尔医学奖获奖者克雷格.雷洛教授(CraigCameronMello)在内的国内外考察学习人员近百批次,经常性的论坛、沙龙、座谈会等各类创新交流活动影响广泛,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引领作用日益明显。

4结论

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生产率的贡献率越来越高,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技术创新推动的技术进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进步也将成为长期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引擎。对于区域经济而言,大学科技园这个次级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创新要素的集聚之地,其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创新而开展,创新活动加速了技术进步,不断地为经济增长提供原动力,这不仅有利于企业创新,而且形成了新的创新模式――集群式创新[5],从而实现研究、开发、人才培养与规模生产相结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实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和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龚荒,聂锐.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原则、组织结构与推进措施[J].软科学,2002,(6):22-25.

[2]徐小钦,唐潜宁.我国大学科技园推动区域创新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48-52.

[3]袁胜军,赵相忠.大学科技园文献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275(7):58-61.

[4]王大伟,葛继平.大学科技园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