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室建设解决方案(整理2篇)
档案室建设解决方案范文篇1
一、城建档案利用的保障作用
1.设计阶段。设计初期,设计人员考虑到只能在拆除医院原有的食堂、职工宿舍楼、地下防空洞(建于50年代,构造特殊,后又改建为地下旅馆)等建筑的基础上才能建设。而这几座建筑物与新建外科病房楼相临只有不足16米的距离,要挖掘到地下30多米的地基其难度可想而知。如何在狭小、复杂的环境中打好工程的基础,使之能够承受如此之高的建筑,且四周临近的楼房又不受影响是设计决策的关键。这就要求必须有原始的建筑物档案,包括地上、地下的管网图、结构图等作为凭证和参考,否则就无法准确设计和施工。同时,如施工中不慎使四周建筑物的地下管网受损,则会造成医院正在进行的医疗诊治及手术工作的瘫痪。如正在透析的病人(平均每天50人)一旦发生停电停水,将会造成重大群体性事故发生,导致病人生命濒危。再如正在手术的病人(平均每天30例台)下不了手术台,将会造成重大医疗责任事故。外加周围有老干部病房楼、行政楼、家属楼等楼群建筑,涉及到复杂交错的地下管网(电缆、上下水管道、暖气管道、医用氧气管道等),必须有上述基建档案资料作为依据,方可进行可行性论证、设计和施工。为此,院领导责成医院档案室全体人员全力以赴,必须尽快收集、整理全院的所有基本建设档案,保证在第一时间为外科病房楼的设计、施工提供相关图纸及资料,使之成为科学的依据、参考和保障。
2.施工阶段。由于档案管理人员变动频繁,基建档案资料因历史久远不够齐全完整,分类也不够清晰明确,现任人员又缺乏对基建档案资料的了解和整理方法的掌握,致使查找起来相当困难。针对现状,档案管理人员夜以继日,加班加点,边学习、边查找、边整理。翻阅、整理了大量室藏基建档案资料,查找到大部分图纸及资料,应急了工作的需要。如,2006年6月18日,正值周日,施工方因打桩、挖掘地基不慎把地下的排水管挖断,致使老干部楼和病房楼断水,使正在施工的地基大量积水。档案室人员立即到岗,迅速将相关的外管网线图纸查找出来,提供给基建科,供施工单位参考,使他们用最快的速度查清了管网的标高、走向和精点位置,及时接通了管线,保障了供水,同时使施工快速恢复,即节省了时间,又保障了工期。8月,施工方不慎又将地下电缆挖断,造成全院断电,我院一方面启动双回路电路供电,先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档案室立即查找出全部与新建楼相临的楼之间的地下电网分布图,经过仔细查找、核对、分析,找出了原因,立即制订了修复方案并加以实施,致使以后在施工的过程中,不再发生这样的情况,以保障施工的进度不受影响。
档案室建设解决方案范文篇2
关键词:高校档案事业问题解决方案
高校被作为“科教兴国”战略基地,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中心,高校档案馆(室)应当充分做好信息资源储备工作,全面实现信息化,主动公开解密档案,扩大服务对象,提供档案信息咨询服务。目前我国高校档案事业正处于发展阶段,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国高校档案事业将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1.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档案事业在领导的关心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在许多方面有所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1地位得不到重视
高校档案馆(室)通常挂靠在校办,甚至有些高校档案工作只是校办的一个常规业务,档案工作人员与校办其他工作人员合署办公,不能将全副精力和全部时间用在档案工作上。有些高校档案工作甚至由校办的秘书兼任,秘书工作比较繁杂,没有足够的时间从事档案工作。
1.2资金投入力度不大
要统筹兼顾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对档案馆(室)的投入往往比较少,档案馆(室)的软硬件建设缓于其他建设。
1.3保障机制不健全
由于档案事业的地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资金投入不够,要调动档案工作者,特别是调动高校各部门兼职档案员的积极性显得尤为困难。档案专职人员从事档案工作积极性不足,对本校档案工作发展方向没有长远规划。兼职档案员对档案工作任务存在抵触心理,认为那是额外工作任务,没必要投入过多精力和时间。
1.4馆藏内容单一
我国高校档案馆(室)馆藏一般都是本校各部门移交的档案,反映本校各部门工作内容,对于地方历史、文化、科研、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方面的档案收藏量相当少,甚至没有。[1]
1.5主动服务不够
我国高档案馆(室)一般为本校各部门和师生提供借阅服务,一般不对外开放。通常根据申请提供相关档案,不对利用者特点进行分析,不主动公开解密档案目录,更不会举办档案展览活动进行宣传。
1.6服务形式单一
由于条件有限,高校档案服务形式一般是查阅、借阅、复印、扫描和拍照,虽然这些形式已经比早先有所拓展,但是相对于目前总体发展情况,这些形式仍然比较单一。高校档案馆(室)的编研工作力度仍然不够,专题、特色、科研等反映高校内涵的编研成果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1.7信息化程度不高
与高校图书馆和公共档案馆相比,高校档案信息化工作比较滞后,进展缓慢。大多数高校档案馆(室)没有独立的网站,全文数字化工作迟迟得不到落实。目前我国完成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的高校所占比例不高,只有部分高校正在开展这项工作。[2]
2.问题解决方案
结合目前档案事业发展进程和高校自身的优势,借鉴公共档案馆和高校图书馆建设模式与技术方法,高校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都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2.1强化档案意识
强化档案意识不仅仅是档案工作者的职责,需要全民配合,而该项工作的持续开展需要领导的大力支持。我国高校领导干部应当率先强化档案意识,支持各项档案宣传教育工作。教职工应当将档案意识作为一门必修课,提高档案和档案工作在思想意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2.2加大投入力度
任何一个组织开展工作都离不开档案,一个高校的文化和内涵不仅需要宣传,也需要档案资源的有力支持,有材料支撑的宣传教育才更有说服力。在高校档案建设普遍滞后于校园基本建设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应当勇于突破,对档案建设加大投入,打造全新的档案形象,并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在校园文化、历史和精神内涵等方面获得突破。
2.3健全保障机制
将档案工作纳入部门年度考核内容,将档案工作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调动专兼职档案工作者积极性,结合奖惩机制,从制度上保障档案工作者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提高档案工作效率,更好地实现档案工作目标任务。
2.4加大队伍建设力度
高校往往是人才集聚地,要提高高校档案工作者队伍综合素质,可以借助于校内技术力量,将档案各项工作所需的专门人才纳入该队伍中。一方面,队伍内部人员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另一方面,调整档案工作者队伍专业组成结构,有利于队伍的长远发展,在档案业务工作中大胆创新,扭转档案工作在人们心中的固有形象。
2.5拓展馆藏内容
高校档案馆(室)不能仅把目光放在学校具体事务上,更要站在文化、历史、科研和教育事业的高度上,统筹安排各类档案的比例,拓展馆藏内容,更好地为学校和社会服务,也为师生的长远发展服务。
2.6强化服务意识
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载体,收藏保管的最终目标是利用。高校档案工作者要树立服务意识,放下架子,跟上时展步伐,树立正确的档案服务意识。高校档案馆(室)可以定期公布解密档案目录,供人们的学习、研究和休闲阅读。高校档案馆(室)应当按照规定,设有档案阅览室,配备相关检索设备。有条件的还可以设置休息区,便于借阅者休息,为借阅者提供一个“人性化”环境。
2.7拓展服务形式
高校应当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环境、社会经济、教育事业和科学发展情况,充分利用馆藏档案开展编研工作,形成各种汇编和宣传册,为借阅者提供全方位信息,发挥档案馆(室)信息资源中心作用。利用网络,远程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利用图片和视频技术,提供易于被理解和记忆的档案信息。
2.8全面推进信息化
目前我国高校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已经全面推进信息化,为了能够与其他管理工作信息化接轨,档案信息化工作刻不容缓。要借助于学校教学和行政管理信息化的“东风”,全面推进档案信息化。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