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建筑法的主要内容(收集3篇)

来源: 时间:2024-06-22 手机浏览

建筑法的主要内容范文篇1

关键词: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建筑观;科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2009205

一、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及研究意义

军事建筑工程简称军事建筑,即为军事战争服务的建筑,包括战时攻防双方修筑的,以及平时以防御为目的,国家在边境线和重要军事地点上修建的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这类建筑与非军事建筑相比,在建造目的和使用人群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在遵循土木工程学科一般规律的同时,军事建筑的选址、规划、设计与建造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1]。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的教学和研究目的就是要寻求这类建筑在形成过程中的一般理论、方法及演变规律。从研究内容上看,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与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研究的范围较广,古今中外军事建筑的选址、规划、设计、结构、构造、材料、设备与施工的相关理论与方法都属于此研究范畴;二是研究的重点在于军事建筑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理论与方法层面的探讨。

因此,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是军事建筑工程的基础研究和教学方向,在军事院校基建营房类专业的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二、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现状

(一)国外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的地域范围广,内容

丰富,涵盖了军事防御建筑的发展主线与重要节点,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对古代或近现代军事防御建筑规律的概括梳理;二是对特定地区、特定实例的特征研究。前者研究数量较少,主要是对欧洲古代的城堡与防御工程的梳理与分析,其内容涉及古罗马、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初期的军事建筑[2];后者

研究数量较多,多针对从古代到近现代的某个或多个时期、某个或多个地区的军事防御建筑,其中有以欧洲中世纪城堡为主要研究对象[3],包括十字军东征留下的城堡,涉及到欧洲的大部分国家与地区,如英格兰、爱尔兰、法国、德国、意大利、土耳其和地中海上的岛国[4]等,也涉及到了亚洲伊斯兰国家的军事防御建筑[5];有以近代和现代初期欧洲、美国的军事防御建筑为研究对象,如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各国殖民扩张时期[6]、美国国内战争时期[7]等;有以现代及当代的欧美及亚洲军事防御建筑为研究对象,如20世纪初美国在亚洲的防御工程[8]、二战时期欧洲的防御工程[9]与前苏联的西方防线[10],冷战时期的美俄军事建筑遗址[11]等;有对当代欧美军事防御建筑的研究,如英国的军用机场建筑[12]、美国的海防建设[13]和海外军事基地[14]等。

这些研究都是通过文献检索与实地考察测绘相结合,获取基础性资料数据,并通过历史性解释的方法,结合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因素[1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分析,归纳、演绎,从而揭示军事建筑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国内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现状

国内相关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贯穿于古代与近现代。中国古代的军事建筑主要表现为城防工程。虽没有针对军事防御工程的专门著作,但在各时期的治国方略、历史地理论述中都涉及到了军事相关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管子》、《孙子兵法》是中国最早一批涉及军事建筑选址、规划与建设的著作,对古代城防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自《史记》、《汉书》以后,各时期的史书中都涉及了城防建设的内容,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城防建设的基本情况。以唐代的《太平寰宇广记》、明代的《读史方禹纪要》等为代表的地理志中,对各重要城池的军事地理区位优势进行了精辟论述。除此之外,一些著名的将领在其专著中也对城防工程的选址和建设进行了论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南宋将领陈规所著的《守城录》,书中针对火器出现以来对传统的城池形态、结构、构造带来的影响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对宋代之后的城防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明代的著名将领戚继光总结多年的守边与抗倭斗争经验,在其专著《练兵纪要》中对城防设施的建设提出了独到见解,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清朝中后期,面对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一批有识之士提出了边海防工程建设的建议,如魏源在林则徐所著《四洲志》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于1852年出版了《海国图志》,对世界历史和地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析,指出了海防在国家战略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20世纪以来,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中国在军事防御工程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有些防御工程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国民党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建设的宁沪、沪杭阵地[16],但由于战略指挥的失误,军事工程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也建设了大量的军事防御工程,主要以陆、海、空三军的设防工程为主。

针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军事建筑理论与实践,已有学者以“通史”的形式总结概括了各阶段军事建筑的指导思想和建筑特征,基本建立了中国军事建筑历史研究的时空框架[17-18]。也有学者以“断代史”与“地方史”的形式对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的军事建筑进行了研究,扩展了研究的时空范围,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19-22]。

(三)国内外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现状的比较

从研究的广度看,国内对都城、长城研究较多,对历代战争中曾起过重要作用的其它边防、海防或地方城镇防御工程研究较少,仍以古代的都城和长城为军事建筑遗产研究保护的主要对象,因此,对地方城防和近现代军事建筑遗产的保护层次和质量还亟待加强。

从研究的深度看,现有的研究以对史实的描述为主,对影响军事建筑发展的政治、军事、科技和社会因素研究较少,对军事建筑的功能、形式和技术的科学性解释及国内外军事建筑的比较研究不足,导致对国内军事建筑的功能、技术和形式等方面的研究不够全面、深入,因此,

对当代军事建筑规划、设计与施工的指导意义亟待加强。

三、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教学目标与军队基建建设需求有差距

目前,中国军队院校中的建筑学专业设有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其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掌握中外建筑发展的基本历程和主要建筑特征,初步树立科学的建筑发展观。这一目标与地方大学的相关课程过于雷同,没有突出为军队服务的特色,没有明确此类课程的重要专业基础作用,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军队建设的核心工作“能打仗、打胜仗”的总体要求,与军队基建营房的建设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二)教学内容与军事建筑结合不紧密

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沿袭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所开设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主要包括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等,采用地方院校整理教材,较少涉及军事建筑相关内容。当军队院校的学生面对实战化训练、抢险救灾或实际作战对军事建筑提出的要求时,由于缺乏经验而无从下手。因此,亟需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增加军事建筑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军事建筑的发展历程和典型的代表类型与实例。

(三)教学侧重点不适应军事建筑的发展需求

现有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的教学侧重点仍在于建筑风格的演变,对军队院校的学生来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遇到对防御功能要求较高的建筑时,如果仍把规划、设计与建设的重点放在风格形式上,从而过于关注建筑的视觉形式美,而忽视了结构的坚固、交通的便捷和使用者对室内空间环境的基本物理需求,就偏离了军事建筑的本质,无法有效实现军事建筑的防御功能。因此,有必要将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的侧重点转到关注军事与非军事行动的行为特点对建筑提出的特殊要求上来,注重军事建筑的形式、功能与技术特性,帮助学生树立适应部队需求的科学建筑观。

四、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的教学定位

按照钱学森先生的设想,一个完整的建筑科学体系应包括哲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四个层面的研究与实践。这四个层面相互依托,缺一不可[23]。军队基建营房工作的分工细化程度远比不上普通建筑业,军队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往往需要对建筑决策、规划、设计、施工和使用全过程有所了解,要对建筑的科学哲学、技术理论和工程应用知识有所掌握。军队院校基建营房相关专业的教学更需要通过相关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就是建筑科学体系中位于“技术科学”层面的课程,同时又涉及哲学与基础科学层面的内容,担负着为军事建筑的发展提供科学哲学与技术理论支撑的重要作用。

(一)树立科学的军事建筑观

建筑观是认识和评价建筑好坏的基本价值观,是指导人们从事建筑活动的基础。作为军队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军事建筑观,从而为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和景观规划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提供学习与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该类课程虽然并不系统地讲授军事建筑的规划、设计和建造技术,但却能够使学生通过对国内外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经典实例的学习,初步树立一种建筑理念,即认识到在军事建筑生成的过程中,哪些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这些内容又受到了什么因素的影响?通常采取的措施有哪些?解决了上述问题,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建筑观,将来在面对实际工作时,能够迅速地把握重点,实现军事建筑的主要功能。

(二)开阔学生的军事建筑视野

军队院校建筑学专业学生为适应将来岗位的需求,必须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才能站在指挥者的高度,规划与实施军事建筑,为战斗力的有效生成和充分发挥提供保障。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国内外军事建筑发展演变历程的渠道。通过学习不同时代政治、技术、社会和经济条件下,不同地域自然环境中军事建筑的主要特征,包括不同战略战术、武器装备条件下军事建筑的选址、规划、设计和建设特征,让学生逐渐明白不同条件下的军事建筑“是什么”,从而为其从事实际的建筑工作提供历史的经验指导。

如果将具体的基建营房工作看作一个点,那么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就是帮助从业者建立一张古今中外军事建筑的大网,使其能够站在这张大网的上方,高屋建瓴地进行观察与思考,准确地找到具体点的定位,高效地完成任务。

(三)使学生掌握解决军事建筑问题的科学方法

目前,军队院校的建筑学专业较少涉及到研究方法的教学。学生在从事相关工作时难免停留在简单的模仿或描述层面,遇到具体的棘手问题,往往找不到合理的解决方法,因此,亟需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建筑分析方法,在学生掌握军事历史建筑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其分析经典军事建筑实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原理;分析影响其生成的如地形地貌、战术战法、武器装备、后勤供给等机制性因素;分析其规划、设计和建设中的应对措施,等等,使学生逐渐明白“为什么”会产生此类或此处军事建筑,从而引导学生在面对具体的军事建筑设计或建设任务时明白“如何做”,怎样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构成体系

针对军队院校基建营房教育的特殊需求,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应成体系、分层次、分阶段地展开教学。军事建筑是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对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的学习应建立在普通建筑历史与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因此,现有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可以保留,压缩内容和学时,同时在本科教育阶段增加军事建筑史的内容,针对国防建筑学专业开设“中国军事建筑史”和“外国军事建筑史”两门必修课,针对其它基建营房相关专业开设“中外军事建筑简史”选修课;研究生教育阶段则开设“当代军事建筑发展”必修课和“建筑学研究方法”、“建筑哲学”和“军事建筑遗产保护”选修课,针对其它营房专业开设“当代军事建筑发展”选修课。通过上述课程的设置构建较为合理的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体系。

(二)各阶段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及重点

军队院校建筑学专业本科阶段的教学以中外军事建筑史为主要内容,辅以普遍性更强的中外建筑简史、现代建筑思潮和中国民居课程。其中,中国军事建筑史与外国军事建筑史两门课程为主干课,以军事建筑的发展演变历程为教学内容,考虑到本科教学的基础性与实用性双重要求,教学内容将贯穿人类军事建筑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但17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19世纪以来,机械化、信息化战争中军事建筑的发展演变成为了教学重点。

硕士研究生阶段则以当代军事建筑发展为主干课,辅以建筑哲学、建筑学研究方法和军事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等课程。其中当代军事建筑前沿以当代西方强国军事建筑发展的最新动态为主要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把握当代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军事建筑发展的趋势,深入思考中国军事建筑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的重点方向。针对当前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对建筑及建筑学的科学本质缺乏认识,对建筑学科学习研究方法不甚了解的现状,开设“建筑哲学”与“建筑学研究方法”两门选修课,以弥补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不足。其中“建筑哲学”是连接建筑科学与哲学的重要桥梁,研究建筑与人、建筑与社会的关系,解决建筑学的本体论、认识论等根本问题,“建筑学研究方法”课程则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研究与分析方法,探索建筑学研究的定性、定量方法,为进一步从技术层面去开展研究及解决军事建筑问题打下理论基础。

另外,对所有基建营房类专业,包括军事土木工程和营房管理专业开设“中外军事建筑简史”选修课,帮助学生熟悉军事建筑发展的基本历程,便于从更为宏观的层面理解军事建筑,使其能够全面地把握基建营房工作。

六、结语

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的教学是基建营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首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清军事建筑发展演变的历史,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介绍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军事建筑功能、形式和技术;分析影响军事建筑发展演变的机制性因素,从而帮助学生把握当代军事建筑的整体特征与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为军事建筑遗产的保护提供技术性的支撑,提高其保护水平和利用效率。另外,通过中外建筑简史、建筑哲学、建筑学研究方法等选修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在人类建筑整体发展演变的背景下,从本体论、方法论的层面认识与理解军事建筑。因此,此类课程是军队基建营房事业发展的科学哲学与技术理论基础,为军队院校建筑学学科提供基本支撑,其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军事建筑观、具有开阔的军事建筑视野,进而掌握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方法。

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的教学及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课程的教学定位及内容也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国内外对军事建筑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与演变的系统、深入研究才刚起步,更为详细的一手资料与数据还需要进一步搜集。有关建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工具更需要结合国情加以深化与拓展。参考文献:

[1]陈德第,李轴,库桂生.国防经济大辞典[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

[2]Viollet-le-Duc,Militaryarchitecture1907[M].MontanaUSA:KessingerPublishing,2010.

.Cambridge,MassachusettsUSA:DaCapoPress,2004.

[4]QuentinHughes.Fortress:ArchitectureandMilitaryHistoryinMalta[M].LondonUK:LundHumphriesPublishers.1969.

.LondonUK:RoutledgePfess.2014.

[6]JānisLangins.ConservingtheEnlightenment:FrenchMilitaryEngineering[M].Cambridge,Massachusetts,USA:MITPress.2003.

建筑法的主要内容范文篇2

建筑工程采取项目管理方法,在根本上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高效率、高质量是建筑项目管理的一项需求,保障项目管理的综合效益,稳定建筑工程管理的基础。项目管理具有规范性的特点,其可渗透到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项目管理的约束作用,调节建筑工程的管理内容。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中,能够保障工程施工的质量,具有强制性的作用,积极落实项目管理中的方法,维持工程现场的秩序。建筑项目管理中,比较注重阶段化管理,针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情况,提出阶段性的管理方法,维护建筑施工的整体性,最主要的是满足工程管理的需求。项目管理方法分为两个部分,即:管理与实施,而且管理是项目实施的依据,根据项目管理的属性,划分建筑工程中的管理内容,推行项目管理的实施,以便达到项目管理的标准。项目管理方法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效益,主动提升建筑施工管理的标准,还能降低建筑施工中的成本规模。项目管理逐渐成为建筑施工的一部分,明确了项目管理的价值。

2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指导并规范项目管理方法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维护建筑工程的效益和质量。根据建筑工程的管理实况,分析项目管理方法的应用,如下:

2.1明确负责人

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需要由专业的人员负责,如:项目经理,用于负责建筑工程中的管理项目。负责人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负责整个项目的管理,属于直接负责人员,要求负责人能够熟悉掌握项目管理的内容,积极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例如:建筑工程中管理中的项目经理,由几个责任人构成,共同负责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所以项目经理需要具备几项技能,保障后期项目管理的严谨性,首先是熟悉掌握项目管理中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尤其是最基本的法律内容,以便约束项目管理的行为,规范的经营建筑工程项目;然后是具备充足的实践经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本身较为复杂,有经验的项目经理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控制项目管理的方法,规避工程管理中潜在的风险;最后是项目经理要端正学习的态度,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该具有灵活的特性,跟上工程管理的发展速度,发挥项目经理在管理与工程之间的连接作用。

2.2确定管理机构

管理机构是项目管理中的关键部分,其可根据建筑管理的需求调整项目管理的方案,具有计划和组织的能力。管理机构用于规划建筑工程中的管理任务,如:管理分工、使用制度等,确保管理内容的规范化。以某办公建筑工程为例,分析项目管理机构的确定。该建筑工程通过管理机构,连接业主及参建单位,规划各个单位的管理内容,同时辅助管理决策。该建筑将管理机构分为八个组成部分,分担项目管理的内容,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监督,以此来提高管理机构的执行力。该工程管理机构中的不同部门,负责了不同的管理内容,例如:财务部,负责建筑工程中所有的财务管理,对成本进行严格的计算、核算,保障财务信息的规范性;监察部,负责建筑工程的安全工作,执行安全规划,解决工程管理中的安全问题。

2.3提出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建筑工程管理的依据,指导建筑工程中的各项行为,保障项目管理的准确性。管理制度与项目管理存在密切的联系,而且制度是项目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用于维护建筑工程管理的科学性。项目管理中提出的制度内容,不仅能约束工程管理的行为,还能保障建筑管理的安全性,强化工程管理的效益。例举项目管理中建立的制度,如:安全制度,目的是加强工程安全的控制力度,维护安全施工的行为,安全制度中遵循“五无一创建的原则,消除管理中的危险隐患,利用安全制度积极提倡安全防范,实现安全管理的目标,安全制度的控制对象是建筑工程项目内的所有人员,规范人员的行为,确保其符合项目管理的安全要求。项目管理制度中,除了安全制度以外,还包括质量、经济等多项制度,确保项目管理制度的全面性。

2.4项目管理的控制

建筑工程中的项目管理,发挥了积极的控制作用,项目管理方法严格控制了建筑工程的管理过程,提高工程管理的规范水平。结合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控制应用,分析控制内容,如:(1)质量控制,根据项目管理中提出的质量标准,对建筑工程进行规范约束,管理工程中的各个质量项目,也可根据工程工序,在管理中实行质量控制,保障工程质量管理的优质性;(2)进度控制,项目管理方法在进度控制中,具有计划性的特征,需要跟踪建筑工程施工的进度,安排管理控制,确保工程进度符合项目管理中的预计规划,以免偏离管理计划;(3)投资控制,其为项目管理控制中的一项难点,因为建筑工程工期长,期间涉及到隐蔽工程、变更项目等,很容易引起投资风险,所以项目管理在投资控制方面,可提前进行量化考虑,大概了解工程项目的投资规模以及影响投资的因素,选择合理的投资方式,制定科学的投资计划,促进收益的最大化发展。

3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优化措施

针对建筑工程管理中项目管理的实践应用,提出三点优化措施,推进项目管理的发展。

3.1构建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维护项目管理的主要方法,其可明确项目管理的目标,促使建筑工程企业能够准确认识项目管理的重要性。运行机制在项目管理中,存在辅作用,其可配合项目管理的运行,符合建筑工程管理的实践需求。项目管理可以通过构建运行机制,提高自身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服务水平,严禁建筑工程管理中出现失控的行为,强化管理中的运行控制。

3.2优化资源配置

建筑工程中的项目管理方法,应该遵循建筑市场化的发展原则,积极优化资源配置,确保项目管理的可行性。建筑市场化发展的过程中,在工程中提出了动态管理的思想,需要调整项目管理中的内容,采取资源配置的方式,合理分配项目管理中的各项资源,确保资源配置能够达到项目管理的标准,为项目管理市场化发展提供相关的条件,以此来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

3.3推行管理监督

项目管理方法在建筑工程中,同样面临着压力和挑战,采取管理监督的方法,有利于实现高效率的项目管理。建筑工程主动监督项目管理的方式、方法,发现不规范的管理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即可维护项目管理的科学性,保障项目管理能够准确的应用到建筑工程内。监督措施可以优化项目管理的应用,改善项目管理的环境,确保项目管理与建筑工程的相符性。

4结束语

建筑法的主要内容范文篇3

现有的《建筑设备工程》教材主要包括建筑给排水、供暖工程、通风空调、电气照明等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房屋建筑内的设备工程,只涉及了与土木工程专业有关的部分内容,而对于与房屋建筑外的土木工程有关的设备工程没有讲述。如课程中涉及到供暖工程,只讲述了室内采暖,没有室外采暖管网的布置敷设以及施工安装等内容,而这些内容涉及到管沟的建造以及与室外构筑物、交通线路、各种管道的相互协调等,与土木工程有一定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建筑设备工程课程重点应放在建筑设备与建筑主体结构的关系,以及建筑设备与建筑施工技术的结合上,而建筑设备工程施工图能充分反映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现有的教材中,具有专业针对性的教材很少,各种专业使用的建筑设备工程教材内容基本相同,教材中没有完整的室内外给排水施工图、室内外供热管网施工图、空调和通风系统施工图,以及这些图纸的识读方法,教材中关于各种建筑设备工程施工与土建施工相互配合的内容也较少。土木专业的学生看不懂设备施工图,在施工过程中难以实现设备与结构、建筑外形的相互协调。

删去各个系统水力计算内容,删去课程中流体力学和电工学相关知识建筑设备工程课程涉及内容繁杂,包括采暖、通风空调、室内给排水、燃气供应以及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热工流体知识。内容几乎涵盖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所有内容。内容非常多,而建筑设备工程课程对于土木专业来说并非主干课,教学时数较少,因而在较少的时间要学习较多的内容,教师和学生都很吃力,且效果不佳。因此,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应删去供热、给排水、通风空调系统的水力计算以及流体电工等专业基本知识和内容。增加室外管网的布置敷设及施工内容建筑设备工程包括各种管网,如给排水管网、供热管网、通风空调管网、燃气管网等。建筑设备工程与土木工程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各种管网布置、敷设及施工与土木工程的相互协调上,这些内容也应该作为建筑设备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教材不仅要讲述室内管网的布置敷设,而且还应增加室外管网布置敷设及施工安装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