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医学论文(整理2篇)
急救医学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信息;现状
1前言
院前急救在急救医学中,是其不可忽略、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为挽救生命创造最佳的抢救条件和赢取更多的抢救时间,从而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我国的院前急救指挥调度正在逐渐的与国际接轨,且可提升的空间比较大,发展前景比较广阔。另外,当前我国的院前急救正在向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迈进,因此,本文简单阐述了我国院前急救指挥调度的发展现状,基于此,探讨了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信息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2院前急救指挥调度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各地区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发展的相当不均衡,各地区院前急救指挥调度水平是以当地经济状况决定的,所以,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需要借鉴发展水平高、具有先进指导思想、先进技术的地区的发展经验,推动当地院前急救指挥调度的持续发展,提高其水平。当下,我国院前急救指挥调度的模式有四种:院前型、指挥型、依附型和独立型。下面重点介绍指挥型和独立型,这是由于这两种类型最具代表性,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目前我国院前急救指挥调度的发展现状。
2.1指挥型目前,我国医院的急诊科并没有建立专业的基础服务站,调度指挥室是统一安排、集中受理,统一实行120呼救,二期救护车也是统一指挥调度,相关工作人员由医院统一管理,从而实现医疗资源优势共享,并且在医疗急救的过程中,采用119、110、120联合办公的方式,但是由于110指挥中心系统的封闭性和独立性、公安工作的保密制度等,使得120急救系统难以实施垂直的网络指挥调度,往往出现信息采集不全面,而且在紧急的、重大的医疗救援时,联动互助功能受到限制,难以实现急救垂直指挥,而且周边的医疗急救资源难以充分的利用,从而使得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应有的效应减弱甚至丧失。
目前,我国医院的管理组织比较多样化,为日常的工作沟通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急救车队由车队长管理,医疗小组由急诊科主任管理,管理观念、方法、手段的不同,会造成管理分歧,也会增加医疗急诊的时间延误等。管理组织的设置上,存在多极分化的局面,医院设有一线(专职院前急救)、二线(院内急诊兼院前急诊)急救小组,这在紧急救援中,会产生严重的工作冲突,阻碍院前急救的顺利开展。另外,当下我国医院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工作分配的不合理,因此,需要加强其系统化、规范化管理。
2.2独立型独立型的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主要是负责全市120指挥调度、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日常医疗急救服务、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急救网络建设管理等工作,医院的急救调度工作设有三个部分:指挥中心、呼救中心和信息中心,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辅助调度指挥,通过移动信息终端、视频显示等实现院前急救指挥调度的信息化管理,另外,院前急救调度人员可以利用各种通讯方式,实时的保持联系,以便达到及时准确的掌握调度情况的目的。但是,目前我国独立型的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管理区域的划分不明确、负责的医疗急救存在交叉现象容易造成工作混乱等,因此,独立型的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创新。
3探究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信息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3.1急救人员严格分工,且加强急救培训目前,我国的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人员配置表现为:急救医生、护士、担架员和司机,而且担架员和司机大都没有接受过真正专业的急救培训,大多是根据自身经验操作的,不能有效的协助急救工作,因此,院前急救进行人员调度的时候,要充分的认识到人员配置的局限性,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加强对担架员、司机工作人员的医学专业培训,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培训方式,将救护员、司机、担架员等集于一个人的身上,这样不仅增强了人员的工作能力,也大大降低了急救成本,也避免了多人不协调工作造成的急救延误,从而更加有效的提升抢救成功率。
3.2借鉴国外先进的急救服务美国的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工作建有规范性的急救医疗、消防和警方通力共享的“911”通讯系统,为院前急救指挥调度提供准确、强有力的信息保障,促进急救的顺利开展,提供急救成功率;法国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105个医疗急救服务系统,而且由320个流动急救服务系统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患者的急救提供了方便,缩短了抢救时间,而且配置有权威的医师进行现场指挥调度,增强了抢救的安全性,从而促进抢救的及时,提升抢救成功率。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的院前急救指挥调度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加强管理水平。虽然目前我国的院前急救指挥调度水平有限,但是发展前景广阔,在技术、管理方法上下功夫,定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4结语
我国的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处在一个摸索前行阶段,应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获取更多的统一急救网络调度的发展基金,保障其顺利、可持续发展;并且需要将传统的隶属关系进行与时俱进的改变,积极的探索消防、警方医院的统一合作,加强资源共享以及协调联动机制;将急救网络调度实现更为广阔的覆盖,实现全方位、跨领域的综合急救,另外,提高急救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对先进技术的掌握能力,避免抢救时间的延误,造成意外伤害。目前,我国的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是其发展前景广阔,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研究[1~15]。
参考文献:
[1]常黎明,李林蓉.视频监控系统在指挥型急救中心的建设及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4):364-367.
[2]周凌.广州市院前急救及心肺复苏现状与改进方法研究[D].中山大学,2008,12:258-259.
[3]孟祥东.基于SOA架构的西安120急救调度系统设计[D].天津大学,2013,11:241-242.
[4]鄢春梅.急救通讯调度专业培训的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05,6(4):46-47.
[5]胡楠.急救指挥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2,12:176-177.
[6]陈安清,李红霞,黄亚娟等.120调度员的专业素质探讨[C]//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复苏与中毒学术论文交流会论文集.2009:170-172.
[7]王雅南,张瑜.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两例典型个案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08,10(4):527-527.
[8]单冬冬,付大庆.我国院前急救的调度应该引进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和调度医师岗位制度[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12):1119-1123.
[9]杜敏.上海市浦东新区院前急救资源配置研究[D].复旦大学,2011,12:208-209.
[10]刘效勤,崔玲,李明蕊等.院前急救指挥调度质量管理的探讨[J].中外医疗,2012,31(32):63-64.
[11]陈彦花.120调度员基本素质对院前急救效率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5:298-299.
[12]万洪波.北京120指挥调度现况分析与发展对策探讨[C]//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五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716-718.
[13]张洁.浅淡如何做好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工作[C]//安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157-160.
急救医学论文范文篇2
刘清泉表示:“中西医结合急诊有取长补短的治疗优势。目前,很多具备中西医结合急救条件的医院,都在研究如何更好发挥中医作用,以达成更好的治疗效果,以及推广中医治疗继承,这些都需要中医界内部的合作。”
中西结合急诊
说起对突发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有着20年急诊科经验的刘清泉表示,“独参汤”是中医配合急救突发心肌梗死患者的救命药。由于心肌梗死病人多会因病而元气大伤,所以中医急救中一般会采用人参这一大补元气、活血化瘀的中药材。
刘清泉告诉记者,现代医学中的心肌梗死,在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名为“卒心痛”。中医在配合急救时,“独参汤”中的人参配以活血化瘀的当归,加之温通的桂枝等中药,便成为急救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救命良药。
刘清泉坦言,中西医结合急诊是非常有效的综合急救方式。在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中,中西医的共同点很多。西医常采用“口咽通道、气管插管”急救方法,与我国最早的古代急救书籍《肘后备急方》中,“以管吹下部,另数人互吹之,气通则活”的中医抢救心肌梗死的原理如出一辙。
在急诊救治中,刘清泉经常会用到中医的传统急救知识。例如遇到昏迷晕厥的患者,人们可以掐病人的人中、合谷穴急救,对于发热惊厥的患者,按揉风池穴也是一种急救措施。记者了解到,如今中医急救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把传统方剂里的有效成分分析提取出来,制成针剂等剂型方便救治,让药物成分能够得到更快吸收并发挥作用。
历史上的中医急救
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蕴含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医学古籍中更是有上百种的草药和病症治疗方法。刘清泉告诉记者:“与大众对中医的‘传统重养生’的观念不同,其实在中国整个医学发展历史中,中医在保护生命健康的基础上,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对于疾病的急救治疗。”
在古老的文献记载中,中国古代的瘟疫流行基本都是以中医救治为主,以迅速地遏制疾病的突发和蔓延。刘清泉解释称,《黄帝内经》作为最早的中医传统书籍,其中就有许多治疗方法是针对突发危重症病例。《黄帝内经》中有许多例如“卒心痛”的病情探究,“卒”字就是急性病的代名词。
回顾历史,中医的历代名家多数研究急诊学。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伤寒病”在古代也是一种急性突发传染病,书中就伤寒病的发病情况、诊治经验、药方救治有着细致的讲解。
采访中,刘清泉动作形象地表述了最古老的中医急诊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从书名就可以看出,东晋时期的作者葛洪对这本书籍的功能用意。古代医生会将《肘后备急方》放在宽大的衣袖中,在中医急救诊疗时可以快速拿出来查看并开方救人。”
中医自古就有“走马看伤寒”的传统说法。因为外感病传变快,症状不断变化加重,所以古时医生都是守候在病人家里,或者在诊所现场煎药让病者服药,观察其变化。
理论结合技术
中医学的发展伴随着中国5000年的文化大背景,因此,中医急诊医学更是一种基于深厚传统临床经验的学科。但近100年内,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相对西医体系的迅速发展,人们眼中的传统中医则显得古老且神秘。
刘清泉坦言,虽然1000多年前的中医就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医学理论,但中医在运用科学技术工具方面的欠缺则阻碍了其发展。因此,中医只有与现代科学技术相配合,才能使古老文化瑰宝形成学科体系,提升中医学的就诊经验。
目前,医生对于中医急诊的认识度和病例证据不足,导致不敢轻易将中医治疗运用在风险过高的急诊上。“中医内部欠缺‘诊疗共识’的统一。系统的科学梳理与归纳是中医治病理念与方式提高创新的关键。”刘清泉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