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常用写作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3篇

来源: 时间:2025-10-18 手机浏览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教材分析:

  地位作用

  从课程整体而言,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牛顿第三定律作为其中的一个独立定律,应用极其广泛。加之本定律可设计为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出,更具有智力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

  教学对象

  学生的学习动机

  作为高一年级实验班的学生,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强,有参与意识。这是在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前提。

  学生的接受能力

  大多数人的接受能力较强。好奇心强是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情况

  学生在初中已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知识,对定律又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又较片面。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的功能及新课标的要求,并联系学生的情况,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观察、实验总结规律的能力

  2.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体验物理世界普遍存在的对称美。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确定的重、难疑点如下:

  重点:

  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2.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难点: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疑点: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能平衡吗?

  2.马拉车向前运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吗?

  为此我打算采取以下解决方法

  1.改演示为学生实验,让他们从实验中归纳出规律

  2.例题练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释疑

  教法学法

  一、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的本质就是活动的原则,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采用的教法为实验法、探索法。我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把教学引导到心理层面。再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索,使学生积极参与建立物理规律的全过程,从而对所得结论深信不疑,体验到创造的成功和快乐。

  二、学法指导

  学而得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给学生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使教学轻松而高效。本节课主要教会学生“三会”:会观察、会实验探索、会分析总结规律。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我对师生间的互动是这样设计的。

  三、师生互动设计

  1.教师设问提出研究问题,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

  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总结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3.应用讨论,练习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4.巩固练习。

  教学程序

  为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的氛围中学习,我安排了这样的教学程序,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程序设计

  逆向质疑,诱发探索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实验探索,寻找规律

  分析归纳,总结规律

  巩固反馈,知识迁移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一、说设计思想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动因是冲突,没有冲突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同时,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探究学习的地位。

  基于以上两点,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思维冲突为主线,设计多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现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期望;二是以探究性实验活动解决本节课的难点,利用弹簧测力计实验来探究。使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深刻直观的认识。

  二、说教材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重点)

  ②理解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难点)

  ③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难点)

  ④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实验,直观了解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方向等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②通过问题引发“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③让学生独立总结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与联系,让总结规律形成一种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

  ②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1、探究性实验:

  用两个标准弹簧秤对拉,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关系。独立或分组总结得出结论:

  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提出问题,引发矛盾冲突

  A、为什么“挨打了却不能还手”,打架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脸打别人的脚。

  推理:“鸡蛋碰石头”

  B、“拔河比赛”

  推理:“马拉车和车拉马”

  3、探究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关系

  4、课堂例题强化训练

  1.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则()

  A.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与物体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物体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这两个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D.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2、关于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马拉车不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小于车拉马的力。

  B.马拉车前进,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

  C.马拉车不论动还是不动,马拉车的力的大小总等于车拉马的力的大小。

  D.马拉车不动或匀速前进时,才有马拉车的力与车拉马的力大小相等。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说教材:

  《牛顿第三定律》是司南版必修1第六章“力与运动”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主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2.牛顿第三定律;3.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本节讲述研究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力作用的相互性。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能用该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研究物理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的难点是: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区别。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教师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并利用实物或作图法进行分析,进一步的区别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了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基础上,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来引导学生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实验结论。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并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举生活中的实例(手拍桌子,手会痛;脚踢足球,脚的感觉怎样?等),学生觉得很简单,这时教师把例子转化为物理模型,进行受力分析。定性的说明力是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教师复习: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并举例说明(手压桌面,手是施力物体,桌面是受力物体)。那么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桌面会对手有力的作用吗?引导学生作图分析(课本图6-20),教师引出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提出问题: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着怎样的关系?提供实验仪器:两个弹簧测力计(116页迷你实验)。学生进行分组设计实验,讨论、归纳总结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在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形成过程有了体验后,教师给出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用一些概念辨析的题目(如117页,作业2、3)来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从中,学生有疑难点是: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这是教师通过举例,作图分析,详细讲解来区别,并列表对比分析。

  相同点及不同点

  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大、反向、共线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一定是同性质的力同时产生、消灭力的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一对平衡力同一物体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不一定同时产生、消灭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抵消

  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有时间的话)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