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体裁作文 > 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2000字2篇

来源: 时间:2025-06-24 手机浏览

 我们仨读后感2000字 

  《我们仨》的作者是杨绛,对于她,我只知道是钱钟书的夫人,对于钱钟书,只读过他的《围城》,感叹书写的实在精妙,那些比喻见解看的也过瘾,除此,坦率地讲,知之甚少。寒假里,极其偶然的机会,读到了《我们仨》,第一次走进杨绛先生(大家都这样称呼)的文字世界,也第一次被其朴素的文字后面厚重而深沉的感情深深地震动。书中有多处,看的时候惹我落泪……

  我们仨:钱钟书,杨绛,钱瑗。

  简单的文字,全书只有三章: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在回忆录的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简短的开篇一章中,杨绛这样写道:“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钟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钟书不见了。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影踪。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钟书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往前看去,是一层深似一层的昏暗。我脚下是一条沙土路,旁边有林木,有潺潺流水,看不清楚溪流有多宽广。向后看去,好像是连片的屋宇房舍,是有人烟的去处,但不见灯光,想必相离很远了……”末句又说:“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于是,从梦开始的独属于“我们仨”的回忆就此拉开了序幕。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作者以最后几年我们仨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为主线,以“古驿道”上的聚散展开来写,字里行间满是令人断肠的痛。通篇中作者没有呼天抢地痛哭的场面,没有细致入微对“痛”的描写,但正是那种含蓄节制的痛,却能直击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是一种刺入灵魂的痛。这一部分,杨绛用时而梦幻时而真实的手法,将一幕幕往事交织在一起,迟暮之年的夫妇俩在老病相催之际,用真挚的爱相互支撑着度日,直让人心里一阵阵发紧,令人扼腕叹息。

  读着文字,一幅幅令人动容的画面浮现眼前,比如清冷的古驿道上,“我”来来回回穿梭于客栈与寓所之间,步履蹒跚、一脚一脚走进又走出万里长梦。当女儿阿媛住院一年无效不幸去世的部分,小说中是这样写的:“她鲜花般的笑容还在我眼前,她温软亲热的一声‘娘’还在我耳边,但是,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就没有了。”“我心上盖满了一只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起流下泪来。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啪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读这样的文字,感同身受,泪流心伤。白发人送黑发人,从此生死两隔,刻骨之痛!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追叙“我们仨”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回忆“我们仨”相互温暖着共同走过的一幕幕之前,作者向我们道出了“家”的含义,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学者家庭的悲欢离合,看到了他们在面临种种困境与苦难时依然保持着与日月同辉的人格魅力——

  “三里河寓所,曾经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

  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我们仨”其实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们三个或四个五个不等。只不过各家各样罢了。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是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家是什么?家在哪里?也许,诚如杨绛所言,家只是生命中一个必经的客栈而已。它不是归途。归途是一条通往没有终点的远方的路。尽管没有确切答案,我还是在杨绛的笔下,读出了“家”的存在意义。一个倾注了爱的家,不仅仅是一个可供安身的栖所,而是历经聚散离合,始终牵系于心的一份情;是日日夜夜跋山涉水依然走不出的一个万里长梦,是梦里梦外心心相印始终不渝的旷世之爱……

  书的末尾这样写道: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寻觅的归途在哪里?‘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这一声问,这一声叹,如敲窗的夜雨,不断敲打着我的心。我依稀看到九十二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在经历了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等生命的种种际遇,饱尝了人世间的悲喜浮沉之后,是在怎样一种蚀骨的思念中,以最朴素也最真挚的文字写下了“我们仨”的琐细点滴。

  读完《我们仨》,我想,一本书的流行,不在于它辞藻之华丽,不在于它情节之曲折,只要有情,有真情,那就够了。


我们仨读后感2000字 


  囫囵吞枣似的读完了《我们仨》,其实好多内容我读不太懂,留学生涯,“三反”运动,改造、各种开会等,这些都是我不曾经历过的,我也不理解。但我对书中描述的温暖的家庭生活印象很深刻。我只能谈谈给我留下触动的几点。

  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想这种相似,就是央视主持人撒贝宁说的“精神上的门当户对”吧,高山流水琴瑟和鸣需要一个词“懂得”。《我们仨》中有一段我做了标识: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会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这一段是最让我感动的,看似朴素简单的描述,可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家庭真的是很难得。“推开家门,把世事纷扰关在门外”,尽管也会遇到各种的难题和麻烦,但这一家人聚在一起总是开心快乐的,彼此关心,一起玩乐,其乐融融。

  杨绛在《我们仨》中讲到: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郁,人间也没有永远。是啊,这一家人也面临好多苦恼,政治、疾病的袭击,可是一家人在一起,相依相伴。拥有温暖家庭生活的人始终是会更经得起生活的打压的。

  记得我准备结婚时,我身边的一些大姐就开始传授驯夫秘诀:“婚姻生活,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你一定先拿住他,首先要没收他的工资,每个月给一点零花钱,从经济上管死他。”,听得我心惊胆战,怎么感觉要上战场似的。但我确实不懂这些招数。当时新婚的我感觉自己在智商情商上都被老公碾压,很多社会上遇到的困惑我都很依靠他给我来解,所以我真的很战战兢兢我怎么有能力管死对方,一想到“婚姻生活,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句话,我就赶紧想点别的。

  这次读完《我们仨》,我终于找到了新的体会,“好的婚姻生活,不是战场,而是游乐场。”

  钱钟书和女儿在家玩得不亦乐乎,“阿瑗站在床和书桌间的夹道理,把爸爸拦在书桌和钢琴之间,阿瑗得意的说“当场拿获”””

  八十四岁的钱钟书要去“开会”,女儿还会编儿歌来给他壮胆“呼噜呼噜毛,我们的爸爸吓不着”。

  二、好的婚姻,夫妻会懂对方的不容易。

  如果说糟糕的婚姻,夫妻是彼此的差评师。比如我曾坐一对夫妻的顺风车,那一对夫妻真是互不欣赏、互相打击的高手,用尽全力做彼此的差评师。男的车开的快了,女的就在一旁提高声量吼道:“这车是这么开吗?神经病”,那男的不甘示弱:“我一个市桥人,竟然娶个石楼的,还要住在石楼,搞得每天那么早起”,听得我目瞪口呆:市桥和石楼有很大区别吗?又不是北京的找个越南的。

  每个人都有短板,钱钟书在生活自理方面很糟糕,连杨绛坐月子期间,他都不能照顾自己,经常打坏东西,但杨绛总是安抚他,从不埋怨。

  “钟书这段时期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都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我说:“不要紧,我会洗”。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我问明是怎样的等,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满面忧愁,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不能关了,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我住产院时他做的种种“坏事”,我回寓后,真的全部修好。

  也就是杨绛吧,能把这些繁琐的事情变成如此浪漫有趣的事情,换做别人,月子期间遇到这些,早开口骂人了。《幸福三重奏》里面蒋勤勤和陈建斌的相处模式,引发网友热烈地讨论,有些网友对陈建斌口诛笔伐,原因就是陈建斌不会做家务,怀孕八个月的蒋勤勤又要做饭又要清洁,于是网友们就一边倒地同情蒋勤勤,大骂陈建斌是“渣男”,批判陈建斌在生活中也把自己当“皇帝”。其实我觉得夫妻之间,只要双方能适应彼此的相处模式就行,外人那么多批判干什么,因为不爱做家务就“渣男”啦,一点事就上纲上线,脑补各种剧情,也是“受迫害妄想”症,蒋勤勤需要被同情吗,人家的生活不知比普通人优越多少呢。(貌似又扯远啦)

  钱钟书虽然不善家事,但是对杨绛也很关爱。杨绛因为工作忙碌,觉得自己对家务事潦草塞责,没有尽心尽力,心里愧疚,于是对丈夫和女儿说:“等我退休了,我补课,我还债,给你们一顿一顿烧好吃的菜”

  钱钟书说:“为什么就该你做菜呢?你退了,能休吗?”

  三、夫妻之间,别为小事抓狂

  如此恩爱夫妻,也有吵架的时候,不是为重大抉择的分歧,而是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小事情。

  “我和钟书在出国的轮船上曾吵过一架。原因只为一个法文“bon的发音。我说他的口音带有乡音,他不服,说了许多伤感情的话,我也尽力伤他。然后我请同船一位能说英语的法国夫人公断。她说我对、他错。我虽然赢了,却觉得无趣,很不开心。钟书输了,当然也不开心””

  事后,夫妻一起反思:我们觉得吵架很无聊,争来争去,改变不了读音的定规。我们静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

  这样的糗事我们也有过,有一次我老公给孩子讲英文绘本,我马上跳起来,大声纠正他的英语发音,并指责他不负责任,教坏孩子。他也气急败坏起来,骂我懒惰,给孩子买一堆英文绘本,结果自己从来不讲,全推给他,还反问我:“你除了英语比我好一点之外,还有哪一点比我强”,于是又引发一场口水战,一个周末不欢而散。

  读到《我们仨》吵架这一段,我忍不住笑了起来,原来名人、大师也有这样的经历。不过杨绛钱钟书的反思很好:发音无所谓,不必求同。推广一下:既不要为小事抓狂,很多事都没有争吵的必要,和谐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