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体裁作文 > 读后感

大秧歌作文550字(整理18篇)

来源: 时间:2025-09-02 手机浏览

大秧歌作文550字

我的家乡在都安的一个小县,那里虽无都市的繁华,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尤其是小县的大秧歌,更是小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提起大秧歌,那真是家喻户晓。家乡的男女老少,个个都能扭上一段!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小县大大小小的广场上便响起了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唢呐声,这声音像一种号令,过不了一会儿,人们便陆陆续续地来到了广场上。他们有的手中拿着扇子和手绢;有的携妻子和儿女。小商贩们干脆在周边支起了小摊床。一时间,广场上变得热闹非凡。

大秧歌扭起来了。虽然队伍中多是中老年人,可他们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尤其是手中的扇子和手绢,舞弄得出神入化,舞出了别样的风采,尽情地挥洒着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此情此景,引逗得一些青年人和孩子心里发痒,也争着加入到秧歌队当中,那一条条彩色的长龙也越来越长了。队伍的四周围满了观众,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唠家常,自在悠闲。唢呐不时的变换曲调,秧歌的队形和动作也随着变化,让人就看不厌不疲。这样喧器的.场景一直会持续到夜深才结束。

家乡的大秧歌,不仅是人们每日的精神大餐,也是节日庆典必不可少的项目。每到节日,秧歌手们便身着彩装,那些孩子们喜欢的大头娃娃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也粉墨登场,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喜庆。

啊!家乡的大秧歌,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甜,沉醉了家乡人的心。


大秧歌550字作文

我的家乡在都安的一个小县,那里虽无都市的繁华,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尤其是小县的大秧歌,更是小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提起大秧歌,那真是家喻户晓。家乡的男女老少,个个都能扭上一段!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小县大大小小的广场上便响起了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唢呐声,这声音像一种号令,过不了一会儿,人们便陆陆续续地来到了广场上。他们有的手中拿着扇子和手绢;有的携妻子和儿女。小商贩们干脆在周边支起了小摊床。一时间,广场上变得热闹非凡。

大秧歌扭起来了。虽然队伍中多是中老年人,可他们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尤其是手中的扇子和手绢,舞弄得出神入化,舞出了别样的风采,尽情地挥洒着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此情此景,引逗得一些青年人和孩子心里发痒,也争着加入到秧歌队当中,那一条条彩色的“长龙”也越来越长了。队伍的四周围满了观众,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唠家常,自在悠闲。唢呐不时的变换曲调,秧歌的队形和动作也随着变化,让人就看不厌不疲。这样喧器的场景一直会持续到夜深才结束。

家乡的大秧歌,不仅是人们每日的精神大餐,也是节日庆典必不可少的项目。每到节日,秧歌手们便身着彩装,那些孩子们喜欢的“大头娃娃”“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也粉墨登场,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喜庆。

啊!家乡的大秧歌,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甜,沉醉了家乡人的心。

有关秧歌的作文大秧歌作文【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秧歌的作文大秧歌作文【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的大秧歌作文300字篇1

我的家在东北,虽然那里不是什么大城市,也没有那么繁华,但是却有独特的韵味,尤其是家乡独有的大秧歌,它给我们的家乡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大秧歌~,在我们的东北,人人皆知,家喻户晓,谁都能扭上一段~!每当夜幕降临之际,大小的广场上,挤满了人,伴着欢快的唢呐声和鼓声,从不起眼的小队,排成了长龙似的队伍扭起来,有的小孩子也从旁边扭来扭去的。他们不分男女老少都扭着手中的扇子和手绢开心的`不得了。

广场上的小贩小商在秧歌队旁边支起了小摊一时间广场上更是热闹非凡。四周的观众一边欣赏,一边聊着家常话。唢呐的乐曲不断的变换,秧歌的队伍不断的变化着,真是让人百看不厌,这样的场景一直持续的深夜。

每个庆典或节日,过年也少不了秧歌,每到这时候,扭秧歌的人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有的人装扮成传统戏曲里的人物,还有的人骑着小跑驴,他们用各种动作和舞姿给人们送来了欢乐。

啊!家乡的秧歌,你为我们东北撒下多少欢笑多少喜悦!你给人们带走了多少疲劳和烦恼,你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美酒,醇香甘美,陶醉着家乡人的心!美化着家乡人们的生活!

大秧歌作文篇2

我的家乡在东北的一个小镇上,那里虽然没有都市的繁华,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尤其是家乡的大秧歌,更是小镇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提起大秧歌,在我的'家乡那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家乡的男女老少,个个都能扭上一段,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小镇大大小小的广场上便响起了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唢呐声。这声音像一种号令,不一会儿,人们便陆陆续续地来到了广场上。他们有的手中拿着扇子和手绢,有的携着妻子和儿女。小商贩们干脆在周边摆起了摊儿。一时间,广场上变得热闹非凡。

大秧歌扭起来了,虽然队伍中多是中老年人,可他们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尤其是手中的扇子和手绢,舞得出神入化,舞出了别样的风采,尽情地挥洒着他们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此情此景,引逗得一些青年和孩子们心里有些发痒,也争着加入秧歌队伍当中,那一条条彩色的“长龙”也越来越长了。

队伍的四周,围满了观众,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唠着家常,自在悠闲。唢呐不时地变换着曲调,秧歌的队形和动作也随着变化,让人久看不厌。这样喧嚣的场景一直持续快到深夜才结束。

啊!家乡的大秧歌,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甜,沉醉了家乡人的心。

大秧歌的作文篇3

去年寒假我是在姥姥家度过的。姥姥家在农村,春节年味很浓,贴春联,放鞭炮,吃年糕,但我最喜欢的是看扭秧歌。

大年初二,姥姥姥爷一大早就起了床,扫干净院子里长长的甬路,放上大圆桌,摆上瓜子花生、香烟、糕点和热腾腾的茶水,然后大人们高兴地聊着天,我和妹妹则兴奋地欢蹦乱跳,时不时跑到门口张望。今天秧歌队第一个来我家拜年咧!

终于鸣锣开道的锣鼓家什响起来了,一会儿就看见一群穿着花花绿绿服装的大妈、老奶奶向我家走来了,我和妹妹向着院子里的大人们喊:“来啦!来啦!”一位老爷爷走在最前面,一进了院子,就双手拱拳,说:“过年好!过年好!”姥姥姥爷忙迎了上去,也说:“过年好!”然后热情地招待他喝茶吸烟。

一只烟后队长令下:“开始!”锣鼓响起来了,时而轻,时而重,时而慢,时而快。秧歌队员们随着鼓点扭了起来,她们左手挥着五颜六色的手帕,右手摇着鲜艳的扇子,有时排成一字长龙,有时又分成红绿鲜明的两列。当她们的手帕和扇子一起挥向空中时,天空中像飞起了一只只的彩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了,淘气的大孩子们都爬上了墙头。姥姥也迫不及待地想跳了,她跑进屋,拿出了扇子和手帕,也加入了秧歌队,还不时和有的.队员逗着跳,引得大伙直乐。慢慢地慢慢地,锣鼓声停下来了,胖胖的姥姥筋疲力尽了,可也和姥爷笑开了怀。

这时一个精干利索的小伙子拿起鼓槌有力地敲了起来,两个鼓槌忽高忽低,上下翻飞,加上锣声的配合,真像鞭炮炸开了花儿,连躲在巢里过冬的喜鹊都被惊得喳喳叫着冲向蓝天。终于,所有的声音都停下来了了,姥姥姥爷忙不迭地请大伙坐到圆桌前休息,大家吃着糕点,聊着天。

我问妈妈:“为什么过年要扭秧歌?”妈妈告诉我:“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北方汉族人辛苦一年了,为了庆祝丰收,娱乐乡亲,大家组织起队伍唱歌跳舞。敲锣打鼓则是要吓走一切妖魔鬼怪,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逐渐地,就成为了现在的秧歌。清朝时,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了。”原来这红火热闹的秧歌还有这样悠久的历史呢!

大秧歌的作文篇4

随着录音机里播出的大秧歌鼓点,站在阳台上的奶奶欢快地扭动起来,那潇洒的脚步,那快乐的神情,谁能相信这是个年近六十的老人呢?看着奶奶如今大大方方地扭秧歌的样子,我不禁想起了往事。两年前,奶奶退休了,整天呆在家里,摆弄着锅碗瓢盆,实在是腻歪人。她心里一烦,病就都找上来了,这里痛了,那里痒了,火气也大得不得了。爸爸妈妈劝奶奶扭一扭大秧歌,活动活动身子骨,奶奶却没好气地说:“扭来扭去,像鸭子一样,这么大岁数出这洋相,别人不笑我,我自己也羞死了!”爸爸妈妈不吃那一套,给奶奶买了不少大秧歌磁带,没事就在屋里播放。

有一天,电视里播放着“东北大秧歌”,奶奶坐在电视前,看得入了神。爸爸趁机说话了:“妈,看看人家不也那么大岁数吗?”奶奶听了抿嘴一乐,没有说话。一次我放学回家,路过广场,一群穿着花花绿绿的`老爷爷老奶奶们正在欢快地扭着大秧歌。在队伍中,有个人的身影是那么熟悉,是奶奶!看着看着,我忍不住大叫一声:“奶奶,你扭得太好了!”奶奶一惊,脸“刷”地红了,但是马上又神气起来,扭得比刚才更欢快了。

现在,奶奶已经是秧歌队里的老成员了,还参加过市里举办的扭秧歌大赛呢!奶奶的身体也变好了许多,心情开朗了,腰也不疼了,背也不痛了,大家都说奶奶越活越年轻了。

大秧歌作文篇5

我的家乡在黄河边的一个小镇上,那里虽然没有城市的繁华,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但最能吸引我的还是家乡那赫赫有名的大秧歌!

提起大秧歌,在我们那儿算得上是家喻户晓了。家乡里的女人,小孩和老人,哪一个都能扭上一段!只是那些年青力壮的`男人们只愿意坐在家里看电视,而不愿意出来做这别具一格的饭后运动。

每当夜幕降临之际,小镇里的广场上响起了咚咚的锣鼓声和那优美的唢呐声,那些乐器是从自己家里带的,可是这声音像是一种号令一样,过不了多长时间,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走出家门,陆陆续续的来到广场上。在人群当中,有的带扇子;有的带手绢;有的竟在周边支起了小摊床。一时间,广场上热闹非凡。

大秧歌扭了起来,你看队伍中大多是中老年人,你可别小瞧他们,他们虽然年龄上大了点,可是他们个个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尤其是手中的扇子或是手绢舞弄得更是出神入化。

啊!家乡的大秧歌,你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乃至生活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美,醉着家乡人的心!

大秧歌作文篇6

我的爷爷奶奶在吉林省的长春市,我小时候每年都要去一趟那里。大东北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尤其到了春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街小巷热闹非凡,到处都充满了当地的民俗色彩。我最喜欢的就是东北的大秧歌,大秧歌是东北过春节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

还记得那一次,大年初二,我一大早就迫不及待地让爷爷奶奶领我去大街上看大秧歌的表演。我们才刚刚一下楼,就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锣鼓声。我拿出百米冲刺的速度跑过去。只见五颜六色的秧歌队正浩浩荡荡的往我们这边扭来。秧歌扭起来时,那场面果然名不虚传,非常壮观。

秧歌队中欢快活泼的唢呐声、锣鼓声,在半空中被舞动起来的绸带,马上把我吸引到了队伍最近处。只见队伍中有的男男女女都穿着红色或桃红色的上衣、绿裤子,头上再戴上朵鲜艳的大花,别提多精神了。有踩高跷的,有舞旱船的,还有迈着轻盈脚步扮演成神话人物的。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还有很多不知名的仙女。我最喜欢的.是扮孙悟空的那位叔叔,当他路过我身边时,还拉起我的手,让我到队伍中和他一起扭秧歌。我开始很害羞,但是看还有很多小朋友已经加入其中,我也就鼓起勇气跟着鼓点一起扭了起来。队伍的四周满是观众,唢呐声不时地变化,不断地传来掌声和喝彩声。每个人脸上都布满了笑容,这样愉快的气氛一直持续很久。每次回忆起这次活动,我的心里都充满了快乐。

东北大秧歌,展现了东北人豪爽的性格。东北大秧歌,给人们的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有机会,你也像我一样亲自上场扭一扭东北大秧歌吧!

大秧歌的作文篇7

秧歌原来是人们为了祭神或庆祝丰收的游艺性化装表演,而现在,家乡人格外喜欢扭秧歌,因为它既是娱乐活动又能强身健体。在富锦,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几岁的孩童,都会扭秧歌。

平日里,一到傍晚,每处宽敞的空地上都有人们自发组织起来的秧歌队。他们身穿盛装,手摇彩扇,腰扎彩绸,几十人或数百人排列成队,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欢快地扭,尽情地跳,为锦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每逢春节、正月十五等重大节日,扭大秧歌是必演的节目。我至今难忘的是今年夏天,中央电视台《倾国倾城》栏目组来富锦拍摄的“万人秧歌会演”。

那天早晨天刚亮,我和妈妈便来到富锦中央大街。中央大街真是人山人海,街中间是演员,街两边围满了观众。演员们身穿艳丽的服装,手拿漂亮的彩扇,腰扎飞舞的彩绸,每支秧歌队都有统一的服装、统一颜色的扇子和手绢,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8点整,演出开始了。锣鼓喧天,唢呐阵阵,演员们面带微笑,排着整齐的队列,走着“十”字步,在中央大街上欢快地扭着。每支秧歌队都有自己的标语,如“打造北方秧歌城,共建和谐社会”“搭文化台,唱经济戏”……每支秧歌队还有两个指挥(也是领舞)。瞧,这支队伍前面有两只雄狮在滚绣球呢。快看!又过来一队,二十几个小伙子在舞龙。只见蛟龙在队伍中穿梭,时而冲上云霄,时而急速下降,时而仰头长啸,时而低头沉思……每支秧歌队不断地变换着动作,让人眼花缭乱。瞧,“唐僧师徒”来了;两只“蝴蝶”飞来,原来是“梁祝”;“老爷爷”和“老奶奶”挎着装满南瓜米、大蒜的`筐来了,他们笑着、扭着,庆祝丰收。演员们的表演赢得了观众阵阵喝彩。

万人秧歌会演为家乡争得了荣誉,也把富锦的民间文化呈现给了全国的观众朋友。作为一个富锦人,我感到特别自豪。

点评:小作者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秧歌入手,写出了秧歌的尽兴之美,尽情之美。看似单一的秧歌原来有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内容,“唐僧师徒”“蝴蝶”“丰收图”,这些场面都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可见,小作者已完全陶醉在秧歌带来的欢乐中了。

大秧歌作文篇8

说起家乡的文化来那可是多不胜数,例如吃饺子,剪纸皮影等等。但是让我记忆最深的是过年的大秧歌,每年过节人们都会提前一个多月准备大秧歌,然后再春节的那天表演,还到市里比赛呢!

说起秧歌队啊!你们可能不会猜到他会是怎样的一个队伍呢!他是有什么样的人组织的呢!等等的疑惑吧!我将会一一告诉你们这一家乡的文化。

秧歌队是由一群老奶奶和老爷爷组织而成的;最大的70岁;最小的50岁;别看他们老;他们可一点都不显得老啊!那秧歌跳起来;恐怕没有人说他们是老人了;那活泼;起劲别提多热闹了。

毛驴、彩扇、烟管、腰长镂等等,在前面带队,一跳一蹦的;再往后面则是一个囚抬轿子,里面有一个新娘,一走一退跳着秧歌。在后面则是大队秧歌队了,五彩缤纷的彩扇,五颜六色腰彩带挥舞着那场景美丽极了。

嗡咚-~嗡咚~嗡咚,什么声音?哇!原来是秧歌队的大鼓响了,人们跳得更是起劲了,丝毫没有感觉到自己的身份,自己还是一位老人,他们脸上充满了欢笑,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

怎么样?我的'家乡是不是很吸引你啊!这只是其中的一个而已,还有呢!我就不再一一说了,是不是也吸气啊了你的舞动之心呢!在秧歌响起的时候,你也随之动摇了呢!那欢迎你来我的家乡吧!见证我们家乡更多的家乡的文化吧!

大秧歌作文篇9

我的姑姑住在东北的一个小镇上,春节里我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那里都市繁华,而且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尤其是那里的大秧歌,更是小镇一道独特的风景。

提起大秧歌,那可是家喻户晓,那里的男女老少哪一个都能扭上一段呢,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小镇上大大小小的广场上便响起了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锁呐声,像一种号令,不一会人们就到了广场,有的拿着扇子和手绢;有的带着妻子和儿女。小贩则在周边支起了小摊床。

大秧歌扭起来了,虽然队伍多是中老年人,可他们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尤其是手中的扇子和手绢舞弄得出神入化。让人目不暇接,她们也在尽情的挥洒内心的喜悦和幸福。一些青年和孩子,心里也有些发痒,不时地加入秧歌的队伍当中。条条彩色的“长龙”也在不断的加长。队伍的周围围满了观众,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唠着家常,自在悠闲。锁呐不停地交换着曲调,秧歌的'队形和动作也随着变化,让人久看不厌。这样喧嚣的场面一直到深夜才会结束。

大秧歌不仅是人们每日的精神大餐,也是节日庆典不可少的项目。每到节日,秧歌手们身着彩装,那些孩子们喜欢的“大头娃娃”、“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也粉墨登场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喜庆。

东北小镇的大秧歌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它就像陈年美酒,醇香甘甜,醉着小镇上人的心。

我盼望着来年再到那个让人留恋的小镇上去。

有关秧歌的作文大秧歌作文【作文】篇10

在我很小的时候外婆带我去过东北的一个小镇上,那里虽然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但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尤其是那个大秧歌。一提起大秧歌镇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不管是男女老少都会给你扭上一段。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小镇上大大小小的广场上就会想起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唢呐声,这声音就像有了魔力一般,之后全镇的都陆陆续续的到广场上,有的手里拿着扇子,有的拿着手绢,有的就空着手。一时间广场上就热闹了起来。

大秧歌开始了。虽然队伍中大多都是中老年人,可他们瓷胎优美,脚步轻盈,动作十分的协调,究其是他们手里的扇子和手绢,舞起来出神入化,尽情挥洒着自己内心的喜悦和幸福。一些青年和小孩心里也有点痒痒,不时的加入队伍之中跳了起来,一条条色彩的“长龙”不断的快长。队伍四周的一些围观的人,他们有的在一边欣赏优美的舞姿一边拍手叫好,有的不会跳也跟着学,左脚前,双手回来回去。吹唢呐的人时不时的改变曲调,秧歌的动作和队形也不停的随着音乐更换,让人看就了也不困。这样的表演若演到晚上是绝对不会结束的。

大秧歌已经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美,醉着我的心。

有关秧歌的作文大秧歌作文【作文】篇11

朋友,您看过大秧歌吗?如果您正月十五能到我们家乡做客,您一定会被那粗旷豪放的场面所吸引,在流连忘返中,说不定您也会情不自禁地加入这狂欢的行列,身不由己地扭起来。

你听,锣鼓声声,鞭炮齐鸣,锁呐响起来,大街上一拨儿秧歌开始打圆场了。领头的是“沙公子”,他头戴小生帽,身穿白衣,手持大折扇。后面紧跟的是乔装打扮的大姑娘和小伙子。“七冬锵,七冬锵,七八弄冬锵……”随着这铿锵的锣鼓,秧歌队在“沙公子”的指挥下踏丁字,迈十字,彩绸飞舞,龙步生风,自然排成两行,穿花打场。看秧歌的人们见到这雄浑的气势自然停住脚步。走场两圈后,只见“沙公子”跃步跳入场心,双手抱拳作揖,唱个贺年的大调,热闹的小戏便开始了。这时琐呐换调,锣鼓的韵律,也变得更加昂扬,一对对旱船如同在水上漂,手持“船桨”的老汉在前面像醉翁一样扭来扭去,那水灵灵大多男扮的“姑娘”扭作丑态。正扭到高潮处,后面却冲出几个“刁老婆”。她们手拿棒槌,身穿黑色布衫,耳朵上还挂着一红一绿的大辣椒,脸还有一个豌豆大的痣,黄脸朱唇,气势汹汹,大有“棒打鸳鸯”之势,三跳两跳来到了旱船前,与“老汉”开始周旋。棒、桨相撞乒乒乓乓,相方相对互不相让,他们似撕似打,似挑似逗,似舞似扭,真叫人忍俊不禁。正在难解难分之时,高跷队冲了上来,这才冲散了这堆“冤家”……

朋友们。来体验扭秧歌吧!

大秧歌的作文篇12

我的家乡在都安的一个小县,那里虽无都市的繁华,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尤其是小县的大秧歌,更是小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提起大秧歌,那真是家喻户晓。家乡的男女老少,个个都能扭上一段!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小县大大小小的广场上便响起了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唢呐声,这声音像一种号令,过不了一会儿,人们便陆陆续续地来到了广场上。他们有的手中拿着扇子和手绢;有的携妻子和儿女。小商贩们干脆在周边支起了小摊床。一时间,广场上变得热闹非凡。

大秧歌扭起来了。虽然队伍中多是中老年人,可他们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尤其是手中的扇子和手绢,舞弄得出神入化,舞出了别样的风采,尽情地挥洒着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此情此景,引逗得一些青年人和孩子心里发痒,也争着加入到秧歌队当中,那一条条彩色的“长龙”也越来越长了。队伍的四周围满了观众,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唠家常,自在悠闲。唢呐不时的变换曲调,秧歌的队形和动作也随着变化,让人就看不厌不疲。这样喧器的场景一直会持续到夜深才结束。

家乡的大秧歌,不仅是人们每日的精神大餐,也是节日庆典必不可少的项目。每到节日,秧歌手们便身着彩装,那些孩子们喜欢的“大头娃娃”“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也粉墨登场,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喜庆。

啊!家乡的大秧歌,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甜,沉醉了家乡人的心。

大秧歌的作文篇13

在我家乡,流传一种风俗习惯,这种风俗习惯便是唱大秧歌。这大秧歌既独特,又喜庆,是每逢节日必不可少的娱乐节目。

这大秧歌,家户喻晓,每个人都能知道它的含义,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他的那股热情,别人都能从中得到难以忘怀的乐趣。只要你投身其中,便快有一种入乡随俗的感觉。不管男女老少,只要大秧歌一想起,人们便会像蜜蜂收到信息一样,连忙地围在一起,激起一股又一股的热流,尽情忘我的融入其中。这大秧歌是在晚上进行的,每当快要夜幕来临的时候,村里的广场上便会聚集一群村民,大秧歌的气氛带到高潮,村民有的敲锣打鼓,有的吹喇叭,有的在拉二胡当各种各样的乐器接二连三的发出各种尖锐的声音时,人们便会从四面八方涌来,顿时,广场就成了人的花海,人在天堂。从广场上空俯望下来,你会感受到人流的拥挤,你会感受到人潮的壮观,你会感受到大秧歌的凝聚力。这些村民也是忙得不亦乐乎。观看的村民有的手上抱着个娃娃,这是他们从小培养自己孩子对大秧歌的了解和乐趣;有村民拿着像芭蕉一样的扇子,一边给自己扇凉,一边观看着精彩的大秧歌;有的拿着手绢,为的是让自己更漂亮一些;有的干脆在空地里搭起了床,让自己躺在床上也能观赏这精彩的'大秧哥。各种各样的活动,把村子里顿时搞活了,村子一晚都沉浸在狂欢当中。

当这大秧歌一鼓动起来,现场的不管是表演的还是来观看的村民,都一起加入了这喜庆洋洋的节目当中,一些小孩拖着自己的父母,也随之扭动着屁股起来,感受着大秧歌带来的乐趣和健康。再看看老年人,他们的身子像没有年轻够一样,尽情的摇摆着,比一些年轻的还要有活力,他们脚步轻盈,舞资也阿娜多姿,动作极为干脆利落,看上去完全不像老人家。他们还会利用他们手上带来的东西,他们手上的扇子和手绢,都是用来张衬大秧歌的修饰品,这原本平凡无奇的扇子和手绢,经过他们手上的活儿,顿时被他们弄得出神入化起来,像飞舞的蝴蝶,像盘旋的火凤凰,像剧烈的龙卷风他们的各种各样的动作,为这原本就已经精彩的大秧歌,增添了一份独有的魅力,让大秧歌更为精彩,他们用自己的心血把大秧歌看待成是自己的家人一样,和大秧歌一起精彩,和大秧歌一起尽兴,无不表现出他们对大洋歌的热情和热爱。一些平常忙里忙外的小商贩见了,也放下了手中的活,投入了大秧歌的行列当中,和老老少少的村民们一起激扬,一起狂欢,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便知道了这大洋哥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这大秧歌的队伍随之也变得庞大起来,就像一条长长的人流巨龙,在村里的广场上涌动着,形成了一道独特而新奇的风景线。因此,大秧歌也成了村里的独有标记。

大秧歌不仅在晚上有的进行,白天的时候也快进行。来到白天,虽然没有晚上的情景那么热烈,但却有着别人没有的惬意的韵味。白天的大秧歌也显得特别生动有趣,这个时候的人们,穿着各种大物登场,只见台上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哪扎等一批传奇人物,在台上尽情地表演,带给台下的人们无比的乐趣,为这白天稍有平淡的大秧歌涂上了一抹活气,让白天的大秧歌变得另类而不失喜庆。

家乡的大秧歌真是精彩啊!大秧歌就像精神粮食一样,哺育着人们,带给人们喜庆和幸福,就像一口陈年的好酒,甘润香甜,风味犹存,小口小口地陶醉了家乡人们的心房。

大秧歌的作文篇14

说起我们朔州独具特色的舞蹈,那么,毋庸置疑就是我们朔州的大秧歌啦!

跳舞这门艺术,我奶奶可是精通得很呢!奶奶年轻时就爱跳舞,退休后组织了一个中老年的舞蹈团。她们在各个地方表演,因为这样,奶奶的人缘很好。奶奶还给我讲过朔州大秧歌的`由来。

朔州大秧歌形成于清初,是由踢鼓秧歌和小秧歌衍变而成的。朔县地处边塞,民风尚武,各大村寨都没有专门教练武术的“武场”。为了增加娱乐性,练武者腰佩花鼓,击奏发声,使拳术逐渐舞蹈化,于是产生了踢鼓秧歌。小秧歌是两三人表演带有简单情节的歌舞小戏,以民歌演唱为主,以歌赢人,群众喜闻。后来两种表演方式相互渗透,融合壮大,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表演方式,即载歌载舞,俗称“土摊秧歌”。

大秧歌还有“过街”的表演。小时候,奶奶带我去看过一次,是在人民公园里。一列列的人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表演服装,身上挂着锣,手里拿着镲,嘴里叼着喇叭,还有人扮演着猪八戒。人们伴着欢快又喜庆的音乐,边跳舞边向前走去。

朔州大秧歌寄托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我们大朔州的独特的民风民俗。

有关秧歌的作文大秧歌作文【作文】篇15

我的家乡在都安的一个小县,那里虽无都市的繁华,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尤其是小县的大秧歌,更是小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提起大秧歌,那真是家喻户晓。家乡的男女老少,个个都能扭上一段!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小县大大小小的广场上便响起了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唢呐声,这声音像一种号令,过不了一会儿,人们便陆陆续续地来到了广场上。他们有的手中拿着扇子和手绢;有的携妻子和儿女。小商贩们干脆在周边支起了小摊床。一时间,广场上变得热闹非凡。

大秧歌扭起来了。虽然队伍中多是中老年人,可他们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尤其是手中的扇子和手绢,舞弄得出神入化,舞出了别样的风采,尽情地挥洒着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此情此景,引逗得一些青年人和孩子心里发痒,也争着加入到秧歌队当中,那一条条彩色的“长龙”也越来越长了。队伍的四周围满了观众,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唠家常,自在悠闲。唢呐不时的变换曲调,秧歌的队形和动作也随着变化,让人就看不厌不疲。这样喧器的场景一直会持续到夜深才结束。

家乡的大秧歌,不仅是人们每日的精神大餐,也是节日庆典必不可少的项目。每到节日,秧歌手们便身着彩装,那些孩子们喜欢的“大头娃娃”“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也粉墨登场,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喜庆。

啊!家乡的大秧歌,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甜,沉醉了家乡人的心。

关于大秧歌的作文(通用1)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大秧歌的作文(通用1)。

大秧歌的作文篇16

我的爷爷奶奶在吉林省的长春市,我小时候每年都要去一趟那里。大东北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尤其到了春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街小巷热闹非凡,到处都充满了当地的民俗色彩。我最喜欢的就是东北的大秧歌,大秧歌是东北过春节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

还记得那一次,大年初二,我一大早就迫不及待地让爷爷奶奶领我去大街上看大秧歌的表演。我们才刚刚一下楼,就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锣鼓声。我拿出百米冲刺的速度跑过去。只见五颜六色的秧歌队正浩浩荡荡的往我们这边扭来。秧歌扭起来时,那场面果然名不虚传,非常壮观。

秧歌队中欢快活泼的唢呐声、锣鼓声,在半空中被舞动起来的绸带,马上把我吸引到了队伍最近处。只见队伍中有的男男女女都穿着红色或桃红色的上衣、绿裤子,头上再戴上朵鲜艳的大花,别提多精神了。有踩高跷的,有舞旱船的,还有迈着轻盈脚步扮演成神话人物的。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还有很多不知名的仙女。我最喜欢的是扮孙悟空的那位叔叔,当他路过我身边时,还拉起我的.手,让我到队伍中和他一起扭秧歌。我开始很害羞,但是看还有很多小朋友已经加入其中,我也就鼓起勇气跟着鼓点一起扭了起来。队伍的四周满是观众,唢呐声不时地变化,不断地传来掌声和喝彩声。每个人脸上都布满了笑容,这样愉快的气氛一直持续很久。每次回忆起这次活动,我的心里都充满了快乐。

东北大秧歌,展现了东北人豪爽的性格。东北大秧歌,给人们的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有机会,你也像我一样亲自上场扭一扭东北大秧歌吧!

大秧歌衰落与广场舞兴起论文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田野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烟台市营盘村体育文化活动大秧歌与广场舞的发展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由于人口流动,老艺人老龄化;农业技术发展,解放农村劳动力,农耕文化渐淡;电视、网络的传播;思想观念的改变等使大秧歌衰落与广场舞兴起。

关键词:农村;大秧歌;广场舞;

1、研究的目的

自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农村体育仍然是我国体育产业中的薄弱环节,因而引起政府和学者的高度重视。张小林、白晋湘等曾提出: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农村体育已逐步成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体育工作的重点也已从县逐步转移到乡镇,现在已经具备延伸到村落的条件。卢文云认为:农村体育研究的边缘化还表现在研究的“纯体育化”,缺乏把农村体育放在地方社会文化变迁的背景中进行调查分析,使农村体育的研究融入社会学、人类文化学和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之中。

虽然现有不少文献对农村体育进行研究,但多数是以少数民族地区有传统体育项目的村落,或是经济较发达的农村为研究对象,对经济发展并不突出且没有传统体育项目的农村体育研究,鲜有报道。文章以一个普通行政村为研究对象,以大秧歌与广场舞为切入点,探寻农村体育文化活动的发展。

2、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2.1、研究的对象

文章以烟台市桃村镇营盘村为研究对象,营盘村位于烟台市中部,山地多丘陵,南北邻山,有耕地面积1830亩,果园面积220亩;有400余户村民,近1200人口,其中党员39人,两委成员6人;交通较为便利,村内多数路为硬化水泥路。农耕操作基本以人工为主,机器为辅,地势原因尚未形成大型机械化生产的格局;该村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花生等,主要经济作物有大樱桃、苹果等。在物质生活上,营盘村绝大多数农民较为富裕,电话、电视机等几乎全覆盖,多数年轻家庭中安装有网络。在文化设施上,该村有老年活动室1个,硬化文化广场1个(安装健身器材),篮球场1个,硬化村委大院约200平方米。

2.2、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文章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了农民体育、大秧歌与广场舞相关资料。

(2)田野调查法。笔者深入当地进行考察,以体育管理学和体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选取了活动项目、参加者、活动时间、场地设施、组织管理5项为观察指标。

(3)逻辑分析法。结合大量文献资料,对田野调查中了解到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整理并作逻辑分析,得出本结论。

3、研究结果

3.1、营盘村大秧歌的发展

营盘村与海阳市邻近,其秧歌表演形式与海阳大秧歌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秧歌队伍主要有执事(包括三眼枪、彩旗、香盘、大锣)、乐队(包括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大镲、小镲、堂锣等)、舞队(包括指挥、花鼓、小嫚、霸王鞭、锢漏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老头与老婆、猪八戒背媳妇、跑驴、高跷等)三部分组成。

早在十五六年前,几乎村村都有秧歌队,节庆时邻近几个村庄的秧歌队会相约“斗舞”,相互切磋学习,秧歌的表演形式保存较为完整。作为一种民间的艺术,并没有固定的教材或是史书记载,只是人们一代代地传承下来的,多数以村为单位,组建秧歌队,以老带新进行传授指导。但近十年间各村秧歌队相继解散,营盘村的秧歌队也在解散与再成立、再解散的曲曲折折中摇摆,已看不到当年的辉煌,老艺人们年事已高,年轻人少有学习秧歌,人数规模越来越小,节目也越来越简单化,而在今年再次成立的秧歌队中,执事缺失,舞队中已不见曾经的花鼓、霸王鞭和高跷等项目。

3.2、营盘村广场舞的发展

五六年前,营盘村的广场舞开始兴起,晚饭后在村委大院开灯,由两三个文艺爱好者网上学习领舞,村民自愿跟在后面跳,其主要参与人群为35~70岁女性。与城市中广场舞扰民等众多负面新闻相比,村民对广场舞持有积极态度,每当村委大院大灯开启,音乐响起,吃完饭的村民喜欢聚集到村委大院门口跳舞,看热闹,聊天或到对面的文化广场锻炼。

3.3、大秧歌与广场舞的异同

大秧歌与广场舞作为营盘村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具有锻炼身体、丰富村民文化生活、观赏等特征。但从时间上来看,大秧歌主要集中在节庆前后,而广场舞在日常的晚饭后;从参与人群来看,二者参与人群有重合,但大秧歌中有男性老年人(村中的老艺人)参与,而广场舞参与者都为女性,且有较为年轻的群体参与;从排练目的来看,大秧歌的排练以节庆的庆祝、表演为目的,广场舞是为了锻炼身体;从表演形式来看,大秧歌带有传统的农耕、祭祀等色彩,广场舞注重动作优美、整齐、欢乐、健康;从妆容上看,大秧歌锣、鼓、钹、镲等道具众多且不可或缺,表演人员戴红花、涂红腮,广场舞仅需一个音响,道具简单,且无须特定妆容。

3.4、大秧歌衰落与广场舞兴起的原因

(1)人口变化。当地农民从以农业为生的世代定居状态,发展成了外出求学、务工的迁移变动状态。多数年轻人不在村中,老艺人们一代代老去,传统的大秧歌,无法以老带新地代代传承。村中的广场舞是从网上学习,是中青年人带领老年人锻炼。

(2)技术改变。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机械化广泛使用,大大缩短了农忙时间,农民不再仅仅指望春节农闲时的娱乐与喧闹,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锻炼身体、追求享受生活。

(3)文化传播。在农村老一辈中,识字的人很少,随着社会的变迁,大多数中老年村民接受了学校教育,自身文化知识的增长,有利于对新事物的接受。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视、网络的普及为村民提供了增长见识的挈机,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也使之可以与时俱进,广场舞的风靡,令村民纷纷效仿。

(4)思想观念与主观努力。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最简单的说法是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的替代。烟台作为国家首批对外开放港口城市,许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投资进驻到烟台的县城和乡镇,部分农村人因此转变为工人或农闲时在周边乡镇打工,他们以农为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观念和思想也逐步在变化。节庆时,农民不再拘泥于表演秧歌;生活方式更愿意效仿城市,希望摒弃“乡土”气息,向往时尚、简洁的生活,因此更容易摒弃传统的大秧歌,接受“外来的”广场舞;对传统农耕文化中祭祖、祭神、祈求风调雨顺的仪式不再感兴趣,更加相信自己,注重身体锻炼。

4、结论

无论是大秧歌还是广场舞都是丰富村民娱乐生活、锻炼身体的重要体育文化活动。大秧歌是村民丰收、节庆时表达喜庆、欢乐和希冀的草根艺术,是农村祭祀、祈福、娱乐的需求,也是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我们应该取其精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

从节庆时的大秧歌到日常的广场舞,营盘村民丰富业余生活、增强身体锻炼的意识在不断增强,除此之外,健身器材的频繁使用,散步、羽毛球、乒乓球等多种形式的锻炼,全民健身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小林,白晋湘。国内外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研究述评中国体育科技[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6):97-103.

[2]卢文云。中国农村体育研究述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4):451-453.

[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41.

[4]秦沙沙。北京郊区村落体育变迁与发展[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家乡的大秧歌作文300字(通用7篇)

导语:秧歌原来是人们为了祭神或庆祝丰收的游艺性化装表演,小编收集了家乡的大秧歌作文300字(通用7篇),欢迎阅读。

大秧歌作文篇17

最近,每天晚上都可以听到“咚咚咚锵锵锵”、“咚,锵”、“咚咚咚锵”的敲锣打鼓的声音。我很好奇,于是我昨天晚上,放下饭碗,去探个究竟。

在我家北边一个十字路口,聚集着许多老人。哦,原来在扭秧歌啊!其中两位老人,一个打鼓,一个敲锣。因为没有鼓,所以用塑料桶代替。“咚咚”和“锵锵”两种声音一唱一和,可又趣了!

跟着节奏,老奶奶们开始扭了,她们手拿一把漂亮的扇子,然后两只手左一摆右一摆地甩了起来,脚下前三步,后一步,左一步,右一步,停顿一下,就这样,跳来跳去,扭来扭去。奶奶们嘴里还说着:“咚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

有些调皮的孩子,不时还窜到人群中瞎扭一番,那手舞足蹈的动作,逗得人们哈哈大笑起来。细心稳重的女生,则在一旁观看。看着那奇怪的动作,我说:“怎么看怎么像是喝醉了酒的人,路都走不稳了。像是在耍醉拳!”“呵呵呵……”

几把椅子,一个塑料桶,几个铜板,几根棍子,加上几个“扭秧歌的演员,构成了一个小舞台。

九点了,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现场了。睡在床上,耳边又响起打鼓敲锣的声音。秧歌儿声伴着我进入了梦乡……

简评:文章来自现实生活。本文小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感悟,用简练的语言,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扭秧歌的场景,条理清楚,感情真实。

家乡的大秧歌作文300字篇18

我的家乡再东北的一个小镇,那里虽然无都市的繁华,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尤其是家乡的大秧歌,更是小镇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提起大秧歌,那可是家喻户晓,家乡的男女老少,哪一个不能扭上一段呢!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小镇大大小小的广场上便响起了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唢呐声,这声音像一种号令,过不多久,人们便陆陆续续地来到广场,他们有的.拿着扇子和手绢,有的携着妻子和儿女,一时间,广场上热闹非凡。

大秧歌扭起来了,虽然队伍中多是中老年人,可他们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尤其是手中的扇子和手绢,舞得出神入化,尽情挥洒着内心的喜悦河幸福,一些青年也不由自主地加入到了大秧歌的行列中,一条条彩色的长龙也在不断加长。队伍周围围满了观众,他们一边欣赏,一边捞着家常。吹唢呐的不时变曲,让人久看不疲,一直到深夜才结束。

大秧歌作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秧歌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