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间词话读后感范文5篇(5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1
《人间词话》,其实本身便是读后感。表面上,它脱离了原词,便成了只言片语;实际上,它又的确能独立存在。用字字珠玑形容,绝不为过。而珍珠本身,不事雕琢,无需镶嵌。
初读《人间词话》,是读词论;再读,便是读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是艺术的极致追求,也是全书的关键词。
词尤文也。小学生作文,要求结构清晰、语句通顺;中学生作文,要求文采华美、情感真挚;高中生作文,要求观点正确、立意新颖;文人作文,讲求视角宏大、境界高深。
境界是文章的精髓,却往往被人忽视。为文如登山,绝大多数人在山腰徘徊。这是一种局限,也是一种无奈。有些人,是自赏;有些人,是自欺;有些人,是无力;有些人,是无方。自赏,是被眼前山花所迷,忘却追求山巅之绝境;自欺,是自知低俗而不愿承认;无力,是听闻别有佳境,却身心俱疲,无力攀登。无方,是有心向上,精力十足,却难窥路径。其中,当是自赏与自欺者居多。无方者,往往将精力放在阅读积累、技法探析等文字的外在形式上,而忽略了内求自省。他们不懂得,再多的名言佳句、再妙的写作技法、再新的选材角度,都是平面拓展,不能真正立体建构自己独有的艺术境界。
江上之舟往来如梭,乾隆应是看到了盛世繁华,法磐却只看到两艘船,一为名,一为利。在游人眼中,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景致。至于划舟的人,应该是无心于欣赏或思索,看到的只是自己苦苦挣扎的人生。同样的事物,观者的身份不同,体会也不同。同样的写作对象,用不同的格局去写,便是不同的意境。
意境是虚构的精神世界的花园,作者作为导游,将读者引入自己的意境,便是共鸣。
境界有大小。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心怀家国者为大。少游词境最凄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感怀自身者为小。
境界有虚实。营造意境,便要写境;与造境;。写境;重写实,能与花鸟共忧乐;。虽然生动真实,但易流于浅白。造境;重想象,以奴仆命风月;。虽然瑰丽神奇,但易失于空洞。文章是理想与现实的反映,写境;与造境;相结合,便可回避无本之木的尴尬,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境界有高下。《人间词话》中,最为人们熟知的,莫过于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凄清孤独,不为人知,前路漫漫。第二境,上下求索,不悔不弃,历尽磨难。第三境,豁然开朗,空灵顿彻,无心偶得。
这是艺术的三种境界,也是人生的三种境界。人一生所悟甚多,吃一堑,长一智;是凡夫之悟;退步原来是向前;是智者之悟。每一种悟里,也都有这三种境界。悟之境界,便是人生境界。
境界有有无。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有我之境,从我;的角度去写景状物,外境随着人的心境而变化,作品带着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无我之境,我;的心境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这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儒家的仁;,也是佛家的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放下自己,才能包容万物、关爱他人,也才能真正建构与他人共赏的艺术境界。境界有大小、境界有虚实、境界有高下、境界有有无,文章境界,便是人生境界。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2
词话寻得亦人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这是我对王先生最早最粗浅的认识。后来虽然知道了王先生的生平,却一直未曾拜读先生的大作,直到才拜读了《人间词话》这一本著作。
饶是知道了王先生的盛名,我依旧没有想过这本名作竟这样短小,六十四小段,最短者仅一句话,最长的也不过一百五十余字。也没考虑到这样晦涩难懂,需要时不时的网上查询检索。第一遍读完我竟对大多数段落依然是毫无头绪。没办法,我只好寻找注释版来阅读。
还好,参考着注释附带着诗词原文,再将《人间词话》细细读来,我最起码知道了王先生因何事做点评,点评的是何人。慢慢地,我竟也读出一点心得。
写文章首先应有境界。无论描写的任何事物,都应该有作者自己的见解或是阐发。哪怕只是小情哪怕只是小感。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虽然境界有大小,但不因为这点去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哪里不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又怎么比不上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呐?
文章的关键从来就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积,词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可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梦窗之后,则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绣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
文章的关键应在与意境,就是作者通过文字究竟是想论述何事,阐述何种观点,实质就是作者构建出怎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虽作艳词,但终有品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求学之路,首先在于立志,志存高远,方能在求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望尽路之尽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求学的过程中唯有历经苦辛,努力打拼才会有所成就吧。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唯有经过前面的踏破铁鞋无觅处;,才会有得来全不费功夫;偶然惊喜。
虽王先生在此谦逊地说可能词人们会不同意,但就我的见解,词人们一定毫无疑义。此三重境界不只在于文章,也不仅限于治学。其实我们对于整个人生意义的追求和对人生过程认知不也是如此吗?
篇相关文章:
1.《人间词话》读后感范文
2.人间词话读后感
3.人间词话
4.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
5.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800字
6.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读友吧
7.《人间词话》读后感范文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3
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而宋词闲适优雅的意境很是值得称道。一方面,宋代在政治上重文轻武,再加上国家的内忧外患,统治者对外政策的软弱,宋代文人将很多注意力都转移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禅宗和老庄思想在宋朝的盛行,也让很多文人心性更加的超脱、达观。而宋朝经济的发达,享乐风行,歌舞升平、酬宾赠妓、留恋光景者特别多,青楼楚馆成为文人经常光顾的地方,也反映了文人生活的闲适(虽说有一部分排遣内心抑郁的因素)。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我,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我觉得宋词更多的将物我融为了一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文人只有通过词作来反映自己对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例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似写春意阑珊的幽怨,却实是在写自己对于政治的幽愤。
二、王国维评价李煜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之所短,亦即为词人之所长处。;对于李煜,我们不能单方面的评价他的好坏,作为一个帝王,他没有承担起他的责任,纵情享乐,挥霍无度,让他最终沦为阶下囚。但也正是人生巨大的反差造就了他的才气。诚然他有一定的天赋,君王时期的作品却多是描写其后宫旖旎生活的,在艺术和思想上并没有太大的成就。而这次人生变故让的许多思想上有了升华与自我感悟,才让他的作品能够流传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亡国之主内心的凄哀。
三、王国维的三境界。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注定要接受世俗的眼光,或者说高处不胜寒;吧,很多时候,在成功之前,你的梦想在世俗面前只是遥不可及的幻想,没有触及的可能。这个时候不要太在意外界的看法,成功者必须先要学会忍受孤独。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同样成功没有捷径,而机遇只会宠幸有准备的人。在奔向成功的道路上,艰苦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就像那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地三境界也。追逐梦想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收获成功的喜悦却是无法复制的,仿佛仿佛追寻已久的梦中女神,恍然间就在自己触手可及的地方。这种心情还可以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追逐梦想太过不易,在绝境中一次次告诉自己在坚持一下,那是一种不甘放弃的心在一次次坚持终见到希望后的颤动。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4
一词诉万绪。
不同于唐诗的豪放不羁,我更喜欢词的婉约。
寂寥无人的月下,坐在窗前,看月光与灯光交融,品《人间词话》,让灵魂在古词中得以冲涤,然后缓缓地,被牵引着,带入到另一个境界,远离白日的喧嚣与繁华,我所见的,是春之暮野。
境界,是王国维先生所写的精神核心所在。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言一出,如金石掷地。若无青莲居士的旷达之境,怎会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千古气象呢。若无欧阳修深沉之境,怎会有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慨叹?若无稼轩的豪放之境,怎会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塞上绝唱?若无李后主幽婉之境,怎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幽怨之曲?若无容若的落拓不羁,又怎会有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之言?
在《人间词话》中古人造境不外乎以下三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境虽过于平直,然登高远望,无遮无拦,妙在深远、旷达。凡造此种境界必以气象取胜,无大胸襟,大豪气难以为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是也,读罢令人心旷神怡。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境虽有些柔弱,然感触细腻,凄婉动人,妙在情真、意切。凡造此种境界必以性情取胜,无细致的感受,痴迷的情怀难以为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也,读罢令人柔肠百转,缠绵悱恻。
此二种境界易造,古诗词中出现也最多,若论造境之难,之高妙当在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境之妙在于顿彻;,要入乎物中,又要超然物外,无宇宙间的大智慧而不可得。或许唯灵性;二字可当之。凡含此境之作必为神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也。
造境之种类有三,造境之法却只有一个真;字。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欲成大事者,必须下定决心在自己的路是一直走下去,披荆斩棘,百折不回。然而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却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成功的灵感或许就在于你莫名奇妙的一个回头,冥冥中有个方向指引着你,说:看,他就在那呢。
忘不了李后主之词--那以血书成的文字。在他的笔下,词不再是风月笔墨,而是生命与亡国之恨的长吟。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李煜的词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无论顺境逆境,他都保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国破家亡,从君主沦为阶下囚的命运不但没有吞噬他的赤子之心,反而使他的性情愈发纯粹,而他的痛苦也愈发深刻。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份深切的亡国之痛,也许深深触痛作为前清遗老的王国维先生,在他的内心引起了激烈的共鸣。作为前清遗民,眼看国运日下,世道苍凉,王国维先生却只能是徒有心焦,也许他也曾感慨过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也许他也想褪下长袍马褂,换上盔甲,一如东坡笔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保家卫国。
在昆明湖畔,王国维先生纵身一跃,带着一腔的热血以及满怀的无奈与愤懑,在年富力强之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也许那人心动荡的民国乱世,无从存放他的信仰,只有那方悠悠清泠的湖水,才是那颗赤子之心安眠的归宿。我轻抚书册,昔人已去,然而这由几十条短句组成的著作,仿佛珠玉之声,在每个爱词者耳畔轻奏。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5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虽然以传统的词话为形式,但结构上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思想上引入西方哲学及美学中诸如主体与客体,真实与虚构,理想与写实,优美与壮美的概念,内容上则不限于以词之一体为对象,其核心概念为境界;,而境界;的核心是真;。
《人间词话》全书共有64则,均围绕境界;来阐释的。第一则总领全书的主题,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歌,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这一句话点明了三个相互支持的因素:一,词以有境界为其美的追求;因此,用评论词作的形式来讨论审美鉴赏判断问题的外在形式。二,有无境界,这是衡量诗词作品是否美的前提。三,词史上最美的作品集中于五代、北宋时。第二到第九则是对境界;加以分述,从七个层次来分析境界的种类、出处等。第十到六十四则就以境界说;为核心,以时间为序,从七个方面,分别评述历代词家,补述、深化、完善以真景物;、真情感;为核心的境界论。
在第一则的总领下,王国维在接下来八则就具体讲述了境界;形成及分类。第二则讲述作品的境界可以分为创造的境界和写实的境界,而这两种境界是出于人们对文学艺术本质认识的区别的。一种认为,文学艺术处理的是虚构、想象的世界,而另一种认为,文学艺术描写的是真实、存在的世界。王国维也指出,这两者是很难区分的。因为伟大的诗人所创造的世界,也必然合乎自然的真实,而他所描写的境界也是充满理想的。第三则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类。有我之境;是用自己的感官来看世上的物,所以描绘的景物都染上了自我的感情色泽。无我之境;中,自我的感官情绪消失,纯粹的欣赏外界景物的美感,将自己和景物融为一体,分不清实物还是我。王国维用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和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来阐释有我之境;。问;、乱红;、春寒;、杜鹃声;等我们都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因为这些是通过作者所见所闻所赶来描写的。无我之境;使用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和元好问的《颖亭留别》来举例说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我们所能感受到得出了宁静还是宁静了,已经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身影了,作者也已完全沉浸于这宁静的风景中了。基于第三则中提出的两种境界,在第四则,他又从审美角度来分析这两种境界。王国维认为,无我之境是作者在宁静中得到的感觉。而有我之境是从动中取静时得到的。所以无我之境是一种优美,有我之境是一种宏壮的美。第五则则与第二则相呼应,解释境界无法界定写实与理想的原因。因为,自然界中事物相互联系和限制的境况不可能完全的被写入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通过这一原因进一步指出艺术境界的写实与理想是相对而言的。在第六则中,王国维从景物的境界的角度提高到人的心灵境界的角度。王国维认为人的情绪也是境界的要素。只有真实地描绘自然景物,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才能称作是有境界的。第七则是说明如何在真情真景(第六则)的基础上,创造境界。就是在创作过程中注意字词的斟酌。王国位举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和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来体现注重字词的运用而体现出来的境界。第八则中,王国维开篇就提出境界有大小之分,但不能由境界的大小而判定境界的好坏。在这一则,王国维用杜甫的两首诗和秦观的两首词作比较。细雨;、微风;、燕子;哪里比得上落日;、风萧萧;、马;体积大,同样闺阁怎能与渡口相比,但是我们都不能就此判定细雨;、微风;、闺阁;所创造的境界不如落日;、大风、渡口;所创造的境界。第九则是对前面七则地总结,王国维认为自己提出的境界;标出了唐诗宋词之所以好的本质。通过王国维这八则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境界;是一个可以被感觉、被认识、被分析的存在形式——对象的形式;——我们可以视这个形势是美的载体,令人情感愉快、悲哀的,令人精神升华、变化的美的诸种因素可以被安置;在里面。
王国维的境界说;可谓是中国美学方面的重要审美方法。他提出的境界创造的两种派别和两种境界以及境界的核心真;开创了审美的新理念。造境;与写境;是从创造艺术的角度所作的分类,但表现在作品中的境界,不论是造;的还是写;的,是没有差别的。境界作为诗词的追求目标,其本身必然是作者的理想,而这种理想又依赖于自然景观,依赖于自然材料。艺术作品之所以会由境界,则是因为大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锈之文字;。因而境界说尽管是对艺术美的概括,但从根本上看,它是本源于自然界的。当诗人对客观事物关照时,其审美形式被诗人所感受,诗人将这种形式以文字形式表达,这就是写境;。诗人观物后有遗世之意;的审美感受,并将对象准确地描绘出来,使读者也同样获得遗世之意;的审美感受。所谓造境,是指诗人在生活当中有了某种遗世之意;的感受,尽管可以嗟叹一番,但这种嗟叹则难以传达给读者,为了把这种感受传达给读者,或者说是完全为了表现这种感受,诗人就要造境的抒情。造境是诗人联想的结果,当一些综合因素使诗人产生了某种感受,而这些因素不以用来直接表现时,诗人就可以用他联想到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造境和写境是从创作方式上论境界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则是从读者的审美感受而论的。王国维又把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分别归为宏壮;和优美;。王国维的壮美和优美的区分是从关系;方面考虑的,结合审美主体的美感特征而产生的,他认为一直由此而被忘却的无我之境;是由美,而意志由此而破裂的有我之境;为壮美。王国维强调创造境界;必遗其关系,这关系既可看成物与物的关系,也可以看成是物与我的关系,也可以看成是物与我的关系。无我之境;正是物我同构的无关系;的境界,它的形成是主体的心理结构与外物的结构和谐地统一的结果,在这统一之中,物我的关系也融合了,即形成了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的物我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变化,即由动变静。在由动到静的过程中,美呈现给主题,主体就可以看到境界。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以我观物;是把外物纳入我;之中。外物的一切属性都不再是漠然与我的,从外物中抽象出来的东西可能和从我;中抽象出来的东西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上统一。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本无高下之分,只是它们给人感受不同,在其结果上又统一于静;,使人超越了我;,摆脱了意志。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核心思想是境界;,而境界;的核心是真。《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强调要用作真实的语言,来表达情感,而不必雕饰。王国维所提得真可以概括为三种真:景物的真,情感的真和语言的阵。要求创作者反映真实的自然和社会,使王国维对真;要求的第一个层面。在创作中,往往要通过真实自然景色的描摹,来传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纳兰容若能以自然之舌言情;。通过真实的物体传达人们的感情,显得无真情也真。在真景的基础上,注入创作者自己的真情,才能架构起境界。王国维要求: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而这里的赤子之情;就是创作者的真性情。只有在真景物中注入自己的真性情,才能达到另一个真的更高境界。体现在创作者的作品中就是语言的阵,通过语言,展现出一个真诚的文学世界。用以体现文学作品的特点,实现文学作品的功用:呼唤读者心中的真性情。在《人间词话》中,就成为通过艺术评论来传达对人生真义的思索——对真;的不懈追求。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最重要的理论就是境界;说以及境界的核心——真;。这就极大地丰富了境界的内容,使词的抒情功能提升至美学境界的高度。《人间词话》还是中国古典诗学终结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