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体裁作文 > 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9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5-09-14 手机浏览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1

一个淡定友爱的母亲和一个热情开朗的父亲,会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氛围。(题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写的一部心理案例的合辑,看过这本书,就会明白,在人生长河里没有谁是你的摆渡人,除了你自己!

该书主要讲述了蛤蟆先生曾经一向爱笑爱闹,后来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它一个人躲在屋子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动物朋友们非常担心它,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通过十次心理咨询,蛤蟆先生在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文中有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人生的坐标有四个象限,分别是“我好,你也好”;“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也不好”。蛤蟆先生在咨询之初,处于“我不好,你好”的状态,对自己十分不自信。如果发生了问题,都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认为自己十分差劲,认为别人都比自己好。后来,蛤蟆先生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了自己,开始慢慢变得自信、友善,终于来到了“你好,我也好”的坐标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记得我曾经也有过蛤蟆先生这样的感受,如果出了什么问题,总会认为是由自己引起的,然后就陷入无尽的自责中而郁郁寡欢。

罗伯特戴博德曾将人生比作一条河流,看似静静流淌,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危机重重。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遇到汹涌的暗流,如何才可以跨过人生的暗流,成功通向彼岸?正如苍鹭说的;心理咨询必须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双方都必须处于自愿,为咨询负责的只可以是自己,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人。

人生苦乐无常,我们总会受伤,也总会有许多迷茫。请不要灰心,更不要沮丧。只要能沉得住气,扛得住难,你自己就是那股最强大的力量。当你在自我治愈的路上,主动迈出第一步时,新世界的大门,已随之为你悄然打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2

前言

周日白天闲来无事儿,晚上还要见人,但是我想出去走走。所以早早的就出发了。到了目的地,吃个午饭,然后找个书店买杯喝的,一坐一下午。其实中午刚吃完饭掏出书来看的时候是昏昏欲睡的,总感觉下眼皮和上眼皮空前的团结,自己却在强撑,大概过了十分钟,可能是咖啡劲上来了,开始精神起来了。我翻出来的一本书是23年五月份加入想看书单的书。一直因为没啥兴趣也没看,这不是闲来无事儿,找了本电子版看了起来,一共没多少页,但是很多人说是属于心理学的入门了,让人知道心理咨询是怎么回事儿的启蒙读物,所以拿来读了读。

这本书的评价两极分化挺严重的,豆瓣评分的分还挺高,但是给差评的人也有不少,但是多数差评都集中在内容太浅了,故弄玄虚,不能共情。如果你给他当作给不懂心理学是怎么回事儿的人看,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一些意义的,对于一些想要自救的抑郁人来说,不失为一种引路的方式。

书对于我来说还是有一些触动的地方的,有些地方是经历过一些内心的挣扎,有些地方写的好似鸡汤,但是如果经历过,你会理解书想表达的是什么,如果没有经历,就会觉得是在无病的呻吟。如果你看完书没共情,那我还挺羡慕你的,毕竟那种经历确实是不想再经历过一次了。

介绍

书的简介很短: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如今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他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这简介看起来就像是给小孩看的童话故事一般,但是这个确实披着童话故事外壳,且实实在在的初级入门心理咨询科普读物。

先说我没做过心理咨询。但是我参加过入门的教练课程,虽然仅仅参加两次,但是感觉他们两者之间还是有相通之处的。

有些人会认为心理咨询是,你说说你的状态,然后会希望从心理咨询师那里得到一个一个睿智的话,让其醍醐灌顶,瞬间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在故事里苍鹭这个心理医生最开始并没有直接切入主题直接谈蛤蟆的问题,而是引导让蛤蟆知道,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和访谈者的合作,双方都需要出于自愿,而不是因为想取悦谁才做咨询的。虽然是蛤蟆朋友让他来做咨询的,但是蛤蟆和咨询师苍鹭却是合作关系,那么对于咨询者蛤蟆来说,他得为自己得为咨询担起责任来。然后他也知道了,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

简述一下书里十次的的咨询咨询师都做了什么。

第一次,苍鹭引导让蛤蟆知道,咨询的意愿一定是自发的,蛤蟆得为自己的咨询担起责任来,他和咨询师是合作的关系。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改变。

第二次,咨询师从感受出发。咨询师引导蛤蟆说出自己一直被自己忽视的真实感受,并将感受具像化,用感受温度计为自己打分。蛤蟆给10分满分的温度计,蛤蟆毫不犹豫的在1-2之间打了记号(PS,解释一下:书中说,温度计有10个刻度,最低为1,代表感觉非常糟糕,可能还有自杀的想法。中间是5,带表感觉还不算糟糕。最高为10,表示非常愉悦。)。可见蛤蟆的状态非常的差。明确了概念之后,咨询师再次问蛤蟆,感觉如何。咨询师通过积极倾听以及适时的发问的方式,让蛤蟆能觉察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时蛤蟆更加敏感,更容易捕捉情绪。并且让蛤蟆自己重新审视自己。并且根据蛤蟆的叙述,引出了“儿童自我状态”的概念。

第三次,苍鹭为了更好的让蛤蟆理解概念,切换到老师的讲解模式,有些概念还是需要咨询师去切换一下讲解一下,也便于被咨询者能更好的明白和表述清楚当前所处的状态和和所处状态的特征,苍鹭详细解释了“儿童自我状态”和具体内容,某些基本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基本情感包括,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这些情感加在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儿童自我状态”。而且儿童自我状态还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苍鹭也说了很多,并且也强调了探索儿童自我状态的意义。最后苍鹭还给蛤蟆布置了了一个任务就是回忆童年。

第四次,咨询师和蛤蟆一起回忆童年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并在蛤蟆说出的具体往事中分析他的行为模式。在此过程中,咨询师对来访者做到了充分的共情,这无声的支持和理解给予来访者直击灵魂的力量。听着蛤蟆的`讲述,苍鹭尽力的去走进蛤蟆的回忆,去体验蛤蟆的情绪。蛤蟆感觉到了无声的支持和理解,有时候人和人的相处就很神奇,静静的坐着,一句话不说,也能感受到那份力量。通过回忆那份童年的记忆,蛤蟆找寻到了自己一些行为的原因,并且惊讶的发现成年后有很多行为是从童年学来的。而且蛤蟆意识到自己目前还是没脱离依赖关系,还没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第五次咨询,具体分析上一次咨询遗留的问题:愤怒。蛤蟆说他不会愤怒,经过分析,他并不是不会愤怒,而是采用了另一种形式,比如怄气、郁闷、拖延、厌烦等等的方式来发泄愤怒。

第六次咨询,借由咨询前发生的獾想劝说蛤蟆退出校董事会的事儿,通过蛤蟆的表述,苍鹭引出了另外的一个“可怜弱小的我”的游戏,遇到事儿的时候,他能让所有人都能让对尽上风,而自己一直是被欺负的弱势群体,其实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自己偷偷的无意识的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了不快,就是在这场游戏里,输的人才是赢家。其实这时候发现在心理咨询里,通常会引入一些反直觉的概念,很多概念乍一听会显得很蠢、不合逻辑,或者是让人害怕。但是人一般都会对突然不和逻辑得事儿产生抵触情绪,而且越是深入探讨自我的概念,越容易引发激烈得抵抗,因为它会打破我们的心理平衡,从拒绝到接受,过程往往痛苦。但是如果能打开学习和接纳的这扇大门,可能会对自己有更深刻的领悟。通过这个引出了另外的一个概念,“父母自我状态”,自己表现的如同父母那般,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然后犹如一个法官,用自己的道德和标准在控诉别人和给别人定罪,之后顺利成章的惩罚他们,自己处在这种状态的时候,不一定是审判别人,有时候就是在审判自己,而且审判自己往往会更强烈,书中原话说的是,“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通过沟通,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蛤蟆一直在审判着自己。

在第七次咨询之前,在去河鼠家吃饭的路上,其实通过描述看出来蛤蟆心态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去河鼠家的路上,他仿佛卸下了之前的盔甲,各种感官视力开始变得敏锐。草木得颜色分外显眼,以前怎么没发现绿色得层次这么丰富。能感受到了万物得存在,审视着自己得内心,而且也能感受出心情还不错。甚至自己拿情感温度计测量得话,他愿意给自己打8分。

其实我也曾有过这种经历,当真正的开心,是看到日常的烟火气,平常再平常不过的东西都心生欢喜,那你一定开始热爱了生活,而且那时的当下一定开心快乐。

第七次咨询,总结蛤蟆的变化,引出蛤蟆的变化是由“成人自我状态”产生的,成人状态,就是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因为在成人的状态下,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能合理的安排,不被父母的声音驱使,不被童年的情绪困扰。而且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并指出,一个所谓成功的人生中,儿童、父母、成人状态都是必须的,每一种状态都很重要,但是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理性考虑,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因为儿童状态只能体会过去的情绪,父母状态会重复从父母哪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而且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而且越是争辩,大家越是固执己见。只有处在成人状态的时候,这时候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当苍鹭指出来自己处在哪种状态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引发蛤蟆激烈的阻抗,苍鹭那一句“你还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别人多久?”。让苍鹭和蛤蟆展开了探讨,蛤蟆意识到,当有些已经过去并且无力改变的事儿最后只能原谅,我们不能总拿过去来惩罚着自己。通过这次和苍鹭的对抗,蛤蟆很生气,并且他意识到,产生冲突的地方可能就是成长中的经历,所以蛤蟆决定要聊一聊他所有的经历。

第八次咨询,蛤蟆从他最早的记忆讲起,一直到现在。咨询师和蛤蟆一起探讨原生家庭,在聊的过程中,苍鹭协助蛤蟆将自己的经历和行为进行了串联,以及这些事儿是如何影响的他。蛤蟆也通过这个事儿,渐渐的获得了一种能力,他能更客观的看待事务的能力,不再谴责自己。苍鹭那不带评判地倾听蛤蟆的过往,给了他非常大的慰藉。也让他认定了让自己活的真实一点。活得真实一点,其实就是真诚的回应当下的需求。

第九次咨询,提出人生坐标、自证预言和心理游戏概念。这次的讨论对蛤蟆来说有点难懂,他们相约的下一次再进行讨论。

第十次咨询,详细分析各种人生坐标中的心理游戏,在咨询的过程中,蛤蟆感觉很不舒服,蛤蟆的感觉是苍鹭好像总是让他承认他的错误和失败,一直也没从苍鹭嘴里听到是如何看待他的。而且一直以“你感觉怎么样?”“你怎么看?”“你打算怎么做?”等反问的语句来进行提问。这次咨询蛤蟆做了一次很有意义的爆发,而且蛤蟆自己发现了自己即使爆发也不像从前,也不用扮演那个卑躬屈膝的角色了,他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而且还能说得掷地有声。通过这次的爆发之后,蛤蟆决定和苍鹭再来最后一次咨询。

在去最后一次咨询之前,蛤蟆反思了一下他和苍鹭上一次面谈发生的事儿,他发现他生苍鹭的气了,但是他生气并没有失控,他知道这种对抗是有意义的,他不在像之前的孩子了,这次的冲突是有成果、有建设性的。而且冲突过后也改变了他和苍鹭之间的关系。

最后一次咨询前,蛤蟆翻看自己的日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志本上除了和苍鹭定期面谈的记录,几乎什么都没有。而且就在他陷入抑郁而且鼹鼠还没去找他的那个阶段,他曾有过一段可怕的空虚状态。时间如没有路标的沙漠一样,他的生活只剩空虚。慢慢的他发现,随着他心情的变好,内心世界的改善,他发现他的社交也逐步增多了。而且最能证明的转变的一句就是,蛤蟆想办一家新企业这一条了。这一条也是因为和苍鹭聊过了之后,他明白了,想要继续成长和完善就得又目标,现在他当下想做的就是去拼、去赢!

最后一次咨询,蛤蟆和苍鹭探讨前一次咨询中的情绪爆发的意义。蛤蟆对苍鹭的发火,那是因为蛤蟆对咨询师发生移情,将咨询师当做曾经的那个父亲,情绪爆发实为反抗对父亲的依赖。并和蛤蟆一起总结十次咨询后发生的变化。

并在最后还讨论了一个情商的问题。他们认为高情商的人是,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行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并且他们有共情能力。

严格来说,蛤蟆一共做了11次咨询,前10次参与其中,最后一次总结过往。蛤蟆也从依赖的状态,对抗依赖,然后到独立的状态,这就像是一段心理成长之路,虽然蛤蟆还是那个蛤蟆,但是实际上那个蛤蟆已经不是曾经的那个蛤蟆了。

故事到了最后,在我看来好像一场电影的大结局,蛤蟆去赴约河鼠的午宴,这次的宴会是河鼠庆祝蛤蟆的康复而举办的,因为他认为,人们太容易让重要的事件就这么过去了,往往时候才明白这个有多重要。在一场其乐融融的一场宴会中结束了故事,大家各自有了新的前程,蛤蟆还决定卖了自己的大房子,并且买了一栋小房子,并且用他特有的管理经验去负责更好的楼盘,去做房地产公司。

故事的梗概大体如此。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3

读点心理学不仅是为了了解自己的行为和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也为了了解其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就能从不同的视角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解读。

书中写到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模式是在小时候形成的,“婴幼儿会从经验中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仅涉及用脑思考,也涉及全部的自我。我们学到的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这套应对行为会跟随我们一生,直到我们改变它。“我们一直深受行为模式的影响,直到有一天你看到它,并决定改变它。“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独特看法,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在我这里的世界。”此后的一生我们在不断的强化自己构建的世界观,“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书中谈到了心理学的专业概念“自我状态”,“自我状态是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成人,儿童。”三种自我状态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对对应的人,成人的自我状态是理想的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行事,它能让我们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处在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只是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怎么做。”处在父母的状态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想要把控所有事件。处在儿童的状态依赖心强,存在逃避责任。

为什么相似的事情重复发生,是你决定了别人可以怎么对待你,以前不是很理解这句话;人有时候都很难自己,如何能控制其他人?在书中找到了答案。“为什么你总是遇到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最后都让你显得很蠢,让对方占了上风,让你感觉又变回那小时候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纯属倒霉,还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听起来匪夷所思,实际情况可能就是这么回事。“以往的经历教会我们在相似的情境下,不经大脑就自动做出反应。”

感受是基于外部事件的影响还是基于我们的选择,阿德勒心理学强调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决定了我们的感受,而不是客观事件本身。同样这本书中写道“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人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从对于自己的信任和他人的信任的两个维度,划分出四个现象。我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其中我好你好是一种理想状态,“他们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得懂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我好你不好的典型特征是挑剔父母型,对应生活中总是挑别人毛病的人,生活中这类人可能是某个挑剔的同事。我不好你好处在悲伤的儿童阶段,存在自卑,对应生活中自尊水平较低,总是在自我否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4

因为惰性,20xx年的读书计划没有完成,于是打算跟着“有书”APP一起读书,20xx年共读的第一本书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因为来不及买纸质书,于是下载了“微信读书”APP,首次阅读电子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作者英国作家罗伯特˙戴博德,听书名像是一个童话故事,实则是延续了《柳林风声》的故事主角(20世纪最著名的童话作品之一,作者是英国肯尼斯˙格雷厄姆,该书以动物为主角,以浪漫的笔调塑造了一系列可爱的动物形象。有机会也要读一读这本书),讲述了得了抑郁症的蛤蟆先生通过与心理咨询师苍鹭的10次心理咨询走出自卑、软弱、忧郁,重新开启独立、自信、快乐的人生,从这本书了解了心理咨询是怎么回事,咨询师如何通过倾听、分析、共情、沟通等技巧,带领病患走出忧郁。

曾经自己也有忧郁和不自信的一面、很久以前网名叫“蓝色忧郁”,后来的日子,老公以他的热情、开朗、宠溺,把我慢慢从自卑、敏感和软弱中引领出来,这样想来与书中的蛤蟆先生还是有共鸣和共情的点。

蛤蟆先生抑郁的根源多半来自他的原生家庭,父亲古板严苛,母亲懦弱无能,父母从未给过蛤蟆爱和温暖,只有指责和冷漠。这样的伤痛,带着他来到了成人世界,年幼时形成的自卑、敏感的性格,始终折磨着他,虽然他极力让自己看上去像个乐观的“开心果”,但内心的.脆弱,让他日渐忧郁。一个人的童年,竟是如此重要,童年的烙印,将伴随人的一生,很多父母因为无知不知道这一点,把孩子带到世上,却不能爱、不会爱,让这世界多了一个不快乐的灵魂。

文中有一段也引起我的注意,人生坐标有四个象限,分别为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在咨询之初,处于我不好,你好的状态,对自己不自信,如果发生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自己好。经过治疗,蛤蟆先生在苍鹭的带领下,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了自己,慢慢变得自信、友善,来到了我好、你也好的坐标上,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记得自己曾经也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有错误或问题,总觉得是自己引起的。

罗伯特˙戴博德曾将人生比作一条河流,看似静静流淌、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危机重重。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遭遇无常,遭遇汹涌的暗流,如何才能跨过人生的暗流,通向彼岸?正如苍鹭告诉蛤蟆先生,心理咨询必须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双方都必须处于自愿,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人,治愈自己也一样。的确,人生的长河中,能够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篇5

前几天刚刚读完了我11月的第一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是由英国的一位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所写的。他借用经典童话故事《柳林风声》中的角色,讲述了原本热情、时尚又爱冒险蛤蟆先生抑郁之后,在朋友的督促下去见了心理咨询师,在十次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逐渐走出抑郁找回自我的故事。作者通过故事和寓言的形式,将看上去深奥晦涩的心理学理论、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通俗诙谐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简而言之,《蛤蟆先生》是一本不错的心理咨询入门书。

其实网络上对于这本书的评价实在两极化,有很多人觉得读完之后实在是没什么感觉。我倒是觉得可以理解,这本书的体量本就不大,想在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中插入大量深刻的思想与深奥的心理学理论,本就不太现实。不过也有相当多的人觉得,在阅读的过程中,在蛤蟆先生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整本书读完之后,收获了不少知识,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态度,让自己走出来阴郁。从这个角度看,我还蛮羡慕那些觉得读完之后没有感觉的朋友,因为他们大概率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童年与烦恼。就我自己而言,我倒是在很多方面都能与蛤蟆先生共情,所有读完之后我个人是觉得获益匪浅的,包括如何认识自己的情绪、如何选择积极向上的世界观……

下面就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所做的一些片段摘抄和随手记下的小感悟:

认识内心的情绪

探寻性格形成的原因

01.改变在于自己

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处于自愿。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6

在寒假期间,我看了三本书,其中一本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看完后我有很大的感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述的是蛤蟆先生有重度抑郁症,蛤蟆先生与一名叫苍鹭的心理医生经历过十次面谈后,蛤蟆先生心灵获得了巨大的成长,认识到自身一些问题确实存在,主动改变,重获快乐的故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了人的三种自我状态,第一种是“儿童自我状态”,第二种是“父母自我状态”,第三种是“成人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里,我们就像一个孩子,依赖父母或他人,被别人掌控着,就像是为了迎合父母所呈现出的样子。“父母自我状态”里,我们感到自己很有道德优越感,觉得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总是对的,喜欢指示和掌控他人,“父母自我状态”与“儿童自我状态”恰恰相反。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我们既不像孩子,也不像父母,“成人自我状态”里,我们更像是一个成熟的`大人,会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行事,无论是什么情绪,都能理智对待。三种自我状态中,“成人自我状态”是我认为最完美的长大成人后的样子。

这本书里讲了四种人生坐标,分别是“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好,你也好”讲的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就是信自己,也信他人。“我好,你不好”这种人总需要攻击或者谴责别人,但从来不会抑郁。“我不好,你好”这代表了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这一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他好。“我不好,你也不好”这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也很差劲。

理解我们的童年是理解我们自己的关键线索,情绪是自我的核心,要更好的理解自己就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他们。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7

这本书大概用一两天就能读完,我觉得挺好看的。在蛤蟆先生的10次心理咨询中,我们被科普了一些心理学基本常识。

蛤蟆先生与心理医生的`初次见面让我们了解到,心理咨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要自愿。这意味着患者要为自己而非取悦朋友等其他原因想咨询并且愿意与咨询师合作心理咨询才能够继续进行下去。患者是主动的参与者,需要为自己的咨询担起责任来,而非抱着坐等受教的态度面对咨询师。在初次见面时患者与咨询师还确定了面谈时间、频率以及费用等。值得一提的是当蛤蟆问道咨询师自己是否会好起来时,咨询师回答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都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遇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看完这些感觉我自己的心理咨询师也是愿意帮我并且相信我会好起来的,突然很感激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篇8

这本书是我开启心理学主题阅读的第一本入门书。这本书我做的笔记并不多,心理学的相关概念浅显地结合蛤蟆与苍鹭之间的对话,娓娓道来。我做笔记有一个额外的习惯,不单会标记感触的句子,也会把“概念”标记出来,回顾的时候,如果概念还是一知半解才知道从哪里巩固。浏览做过的笔记,大多数都与“实践”有关联,我在阅读时,多半会结合当下的心境进行扩充和思考,不由得会多加很多主观上的感受,即使作者没有这层意思在,所以我的每篇读后感都是当下心境的真实体现。

虽然阅读并不是为了实质性得到什么,但我从这本书中确实收获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关于人际对话。当蛤蟆接受完心理治疗,还沉浸在谈话中,并未来得及抽离时,苍鹭询问他是否没事,蛤蟆实话对苍鹭说,“我没事,只是你给我那么多东西思考,我的脑子嗡嗡直叫,头晕乎乎的。”看到这里时,我以为这仅仅是简单的问候,也许苍鹭会解释晕乎乎是为何,但苍鹭只是简单道,“那么回家路上小心些。”在这章的末尾,我本想急急进入新的一个章节,却在这里不由得停下思考,是否有一种“冷漠”的表达:并不是针对对方的回答而回答,而是基于回答联想到对方之后可能会涉及到的行为,以此提供一个新的角度的回答。所以有了上述的并不针对“晕乎乎该如何处理”,而是回答“那么回家路上小心”。“冷漠”似乎也谈不上,像是一种更加周到成熟的应答,这是我在这本书中意外的启示。

除此之外,我还获得了一些“内心声音的确认”以及“支持”。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篇9

读书的过程像是在各种书中搜寻出自己的形状的拼图,读的书越多,越发感受到自己如今只是拼起了拼图的一角。

是的,我认同,读的书越多是使人越谦和的。

从这本书里没有学到许多什么新的东西,但跟随蛤蟆先生一起去看心理医生的过程,让我回忆起我是怎样成长的,一路走来与自己无数次的冲突与和解是怎样的不易,让我意识到不管现在的我有多少缺点或缺乏,都要珍爱自己,都要热爱生活。逐渐成长的蛤蟆先生,以及蛤蟆先生成长的故事使我感到一种亲切,并从中获得了许多温暖、柔和又坚决的力量。

和蛤蟆先生成长的契机是相似的,我人格上的成长也是从回忆生活开始的。

在某一刻我的回忆中,我回忆的开始不再是事件本身,而是意识到这件事对我的意义,对我的影响以及影响的来源。

这让我进一步地看到,在我的过去中,一件件事情的发生实际上都不是“偶然〞,而是有顺序、有联系的“必然〞。一件事情它发生,它在一段时间内影响我,甚至重塑我的底层逻辑,使我成为拥有不同行为模式的人。

回忆中的成长像是进入长跑最后的冲刺阶段,让人在快速前进中感到一种撕裂与能量注入的拉扯,然后在跑过终点的那一刻得到一种巨大的满足与充实。

但确实只有悬置的、认真的反思才能为自己带来真正的成长。不严肃的反思,又或者说,从别处看来的自己认同的别人的反思只会让人有一种廉价的思考感,让自己觉得好似知道了什么道理,有了什么思想觉悟,但其实那还是在自己的价值观体系里的东西,哪怕不是,也不会因为看到时的认同感就成为自己的东西,看到了什么观点,以为“我也是这样想的`,只不过我说不出来而已〞,这就是虚假的反思和思考,你不是说不出来,你就是没有。只有自己严肃的思考过后反思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自己的东西。虚假的回忆与反思是如此的轻浮,它只是一种附庸风雅。

有很多曾经被认为是自己的“黑历史〞,想起就想对自己说声对不起的那些事又或者让我回忆起来脚趾能抠出两室一厅的为难事,又或者曾经让我很愤怒、很受伤的那些事,在经历了悬置的回忆和反思以后,已经理解为什么会发生那些事,会做那些决定,会产生那样的情绪,所以现在再去回想,已经可以确定自己不会再做出同样的事情,不会做出同样的“错误决定〞,所以过去那些已经发生、无法更改的事情已经不再使我对自己感到内疚,已经能够客观地去看待,与它们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当与所有的过去和过去的自己和解以后,就会迎来人格上的温和,我称之为一种真正的“温柔〞,这样的温柔它不是能听得见的软言细语,它不是能看得见的笑脸相迎,而是对各种事情各种人的理解、认同,以及不理解、不认同时也不会有刻薄、偏激、否认的言语攻击,是不会情绪化处理事情,凡事只跟随自己的喜欢与不喜欢、自己认为对与不对去表态,是会控制自己的冲动言行举止,从而防止轻率的决定和不妥当的行为。

在书中将此定义为“高情商的人〞:“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局部。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如同一个曾被殖民的国家重获自由一样。这当然没错,但共生性那么表达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和蛤蟆先生一样,我也认为“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的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愿每一个人都能够真正的、精神上的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在思想的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