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读后感(10篇)
《悉达多》读后感1篇1
这些天的燥热总惹得我心烦,读这本书倒像泡在河水中一般找到了宁静。
黑塞的书我不过读了两本,前一本是《在轮下》,正是它优美畅达的语言和对生命的思索,带我走进这位作家的世界。今天想说《悉达多》,也不免提到它,这两本书有同样的母题——生命,或生活,又或人生(我不负责任的猜测着,它也许也是作家的母题)。
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天才少年。
《在轮下》说的是天才少年的凋零,一株揠苗而成的植物,仓促绽放匆忙凋零。
《悉达多》则是一株河边苍翠的树,坚守着一条河或本心或时间,经历风雨而化归自然。从书名也不难看出的,它生长在印度,它讲述佛法,这是一个青年在尘世与佛法中轮回的故事,他出世入世,一次一次得到新生。与佛学挂钩的部分写得像语录体的.哲思散文,我不大懂,让我惊喜的在于以小说的形式阐述佛法的部分,悉达多的几次悟道,几次洗净,他如何体会人间,如何因伤痛而达到圆融,直是故事的写法。这本书是一场布道,一位贤人的传奇,又更像,像生命本身——它最终达到的大同与圆融,也正是生命本身。
从《在轮下》到《悉达多》,在作者也有十六年之久,从窥到生命的无望到寻得人生的圆满。
《悉达多》读后感篇2
这本书很短,总共137页,我大概花了一个多小时看完了。
这本书讲的是印度文化,讲印度文化永远跳不开两个永恒的话题,一个种性制度,一个是宗教信仰。
这本书的语言表达很美,很浪漫,很温和,不急不躁。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印度男子的一生,少年时期身为婆罗门的'后代,从小跟随长辈学习这个种姓的文化,婆罗门在印度,职能是祭司。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类似苦行僧的沙门,于是他追随沙门,他曾幻想过自己成为鹰,尸体,石头等世间万物,体验不同的人生。直到某一天,他又醒悟了。
此时,他遇到了佛教的老祖达摩,但是他却没有追随佛教,而是找到佛教的漏洞,在此与他的朋友分道扬镳。
最后他听到自己心底的呼唤,他要活在炽热的人世间。他作为他自己悉达多活着,在红尘中沉沦数年。
后来他终究还是腻了红尘岁月,他逃离了这个世界,成为一个摆渡人。
这个故事我似懂非懂,似乎,这是一个轮回,每个人的人生,最终都是要自己走,自己感受痛苦,自己体验喜悦,自己慢慢追寻自己的一生。
父母,朋友,爱人,孩子,都只是一段时光里的陪伴者,若要走,不挽留,让他走。
《悉达多》读后感篇3
我最早读赫尔曼·黑塞,是他的未完之书《德米安》,近乎零死角的自我洞悉与接近哲学层面的自我剖析令人感叹,并与极具正能量的蓬勃之气共同裹挟而至。如果说《德米安》是站在一个敏感多疑、充满希望的少年肩膀上烦恼这世间纷扰的作品,那么这本《悉达多》就是站在一个思想更加深远明晰、自我追求更加强烈的知识分子身上,观察并试图大胆解释众生之相的杰作。
《悉达多》取自佛祖乔达摩·悉达多“八相成道”的故事,但黑塞对其进行了一种全新的演绎:佛祖在他笔下更像一个“凡人”而非令众人信仰的“神”。传说中的“八相成道”不过是一个铺垫,最具传奇色彩的“左肋入胎、右肋出胎”的托胎情节被省略,选取的片段反而是当年佛祖形体枯瘦的六年沙门苦行,苦行结束时牧女神圣的乳糜之供被世俗化,演变成人性欲望的缺口、游戏业的开端。
但这所谓的“凡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相对于黑塞本身而言的。赫尔曼·黑塞出身于一个很有文化的家庭,浓烈的宗教意识几乎贯穿他整个生命,会让他下意识地疑惑、思考与追寻,故事中的悉达多就是他在佛教领域的化身,他将其塑造为一个思想者、一个学者。而所谓“思想者”,所谓“学者”,与当下相比,我个人觉得,知识分子这个称谓可能更加贴切。
小说中的悉达多扮演的“凡人”,有着极为强烈的知识分子代入感。其中贯穿他一生的东西,是知识分子的三重“唵”:少年时的“读万卷书”,中年时的“行万里路”以及老年时的“本我即世人”。
“唵”在小说中表示圆满,三重“唵”即人生三个阶段渴望的理想达成。
少年时的悉达多是一个俊美聪慧的男孩,出身于高贵的婆罗门,一心追寻法义与真知,视周围的一切为幻象,试图通过读“抽象”的万卷书来发现世界的本质与潜藏在冥冥之中的真理。这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分子心理,是孩子极度渴望获得知识的本心,所以他宁愿成为一名清心寡欲的沙门(苦行僧),希望通过感知他者的痛苦来获得更高的奥义。
这种感觉就像自己小时候在课堂上学会什么知识,回家后兴冲冲地与父母言说,从中得到的表扬与喜悦即是慰藉。但这也导致自己视抽象、复杂为更高的境界,并过于关注虚无缥缈的概念,从而模糊了看得见的与看不见之间的关系,升腾出一种年少轻狂的傲慢与满足。
正如老年的悉达多所反省的那样:“如果一个人要在一本书中探寻意义,他便会逐字逐句去阅读它,研习它、爱它;他不会忽视每一个词、每一个字,把它们看作表象,看作偶然和毫无价值的皮毛。可我,我这个有意研读世界之书、自我存在之书的人,却预先爱上一个臆想的意义。我忽视了书中的语词。我把现象世界看作虚妄。我视眼目所见、唇齿所尝的仅为没有价值而表面的偶然之物。”
到了中年,悉达多已经敏锐地发现只是“读万卷书”会让他失去生活的实感,于是“行万里路”成为新标准。何为“行万里路”?其实就是实践与经验,用肉体去切实感受人生,感受世界。
放在如今来看,就是离开学校,融入更加复杂多元的社会,融入枯燥琐碎的工作,融入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家庭。融入到这些当中去的知识分子,就像进入了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所有格格不入的锋芒都会被磨平,生活所有全新的褶皱都会趋于柔软陈旧。
这表现在《悉达多》中,被衍生为一种“堕落”:悉达多一边向名妓迦摩罗学习“爱的'艺术”,一边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商人,穿金戴银,享受舒适奢华的生活。他自认为是在研究“如孩童般的世人”,认为自己是“极少数,如同天际之星,沿着固定的轨迹运行,没有风能动摇他,他内心自有律法和轨道”,但实际上却是渐行渐远,从研究世人到变成世人,不过是一步之遥。
但至此,他也明白了自己不过就是一个“世人”:“世人和思想者、学者相比应有尽有……思想者只是思想的孩童般的世人而已。”
如果一个人扼杀了感官意义上的偶然之我,却喂养思想意义上博学多能的偶然之我,他是不会寻得自我的。两者,思想和感官,均为美的事物;两者背后均隐藏终极意义;两者都值得倾听,值得参与;两者均不容蔑视亦不必高估。
在这样的基础之下,老年的悉达多学会同时用精神和感官来感受世界,秉持着一个知识分子的钻研精神,他选择向河流学习,在这条河中——
他认出“自己的生活也是一条河,这条河用幻象,而非现实,隔开少年、成年和老年悉达多。悉达多的前世并非过去,死亡和重归梵天并非未来。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他开始明白,就算是一颗再微不足道的石头,都有自己的价值,它并非幻想,它可以成为动物,成为人,成为神,而自己爱它的理由并不是这些,而是它的本质。
世间的每一瞬间皆为圆满。一切罪孽都承载宽赦,所有孩童身上都栖息老人,所有新生儿身上都栖息亡者,所有将死之人都孕育永恒的生命。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同时消亡,同时存在。知识分子的三重“唵”,三次探索,其实一直都处在一个平行关系中,每一次都并没有更接近这个世界的真相,与之相反,这个世界本没有什么真相,你看的即是真相,即是结果,即是圆满。
所以,也许“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才是最好的选择。
《悉达多》读后感篇4
我在《箱庭疗法》一书中读到了“自性化”这个心理学名词,刚好手头上黑塞的《悉达多》一书也读近尾声。在我看来,黑塞书中描写的主人公悉达多,他就是在追求和实践着他的“自性化”。
我在网络上查询自性化的解释,如下: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一种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主人公悉达多正是如此,年少离家、追随过佛陀、沉浸过人世,后来在摆渡人的指引下思索追寻,最后也成为了一个摆渡人,成为了他自己。书中这样描述他与佛陀的相遇和相离:“这位佛陀夺走了我的一些东西,悉达多想,他是剥夺了我什么,可赐予我的更多他夺走了我的朋友,这个朋友原来听我的,现在却信奉了他。然而他把悉达多送给了我,把我自己送给了我”,在我看来,悉达多的这番悟道十分精妙,他不是一个盲目追随他人的人,他听从着自己内心,即使与自己一同修行的朋友信奉了佛陀,即使千万人跋山涉水来求教于佛陀,悉达多也没有因此被敬仰蒙上双眼。他说道“我无权对别人的生活做出评判!我只需要为我,对我自己一个人做出判断,做出选择,做出舍弃”。
悉达多是坚定的,从离开家庭走上苦行僧式的'生活开始,他没有动摇过自己的心,虽然不曾清晰地呐喊出“我要什么”,但是在修行的过程,他清楚“我不要什么”。反观自身,我是一个内在修行“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人。大学时,我才开始懵懂地去认识自我。我在心理被试的经历中漫想,在友谊、爱情、亲情的建立和破碎中探求,在初入社会、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中思考,和悉达多一样,我离开家庭后,才开始了自己的修行。但我的修行却很飘忽,很容易跟随,很容易放弃,有点像悉达多对商人迦玛斯瓦弥的评价——“他和我一样聪明,可他心里没有归宿”。是的,我缺乏自己的思想体系,记得曾经在朋友圈转发过一句话,核心意思就是一定读书,否则自己的思想只能来自于亲戚朋友了。原句很犀利,直戳心脏。那时候是四年前的冬天,我刚签完工作,意气风发,但直面内心也会意识到思想水平不高的残酷现实。
从我开始真正生活的时候,我就像一个搭积木的小孩,曾经和父母一起搭好的那个城堡被推翻了,或者是我的建造材料出现了改变,我要以不同以往的方式自己搭建了。但是在搭建的过程中,我原有的思维方式和新接触的观点产生了碰撞,我频频回头寻求父母亲人的指导,也慌张地追随人生的新鲜感。读完悉达多的故事,我感觉他好像就是完全脱离了以往一样,循着自己的光,一路前行不曾回头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但同时,这场修行,他也迷惘过,在与拉玛和商人的生活阶段里,他自如地享受着世间一切,但到了那么一天他幡然醒悟,又像当初离开家庭一样,再一次地离开。“我的路还会把我引向何处哟?这条路愚蠢痴傻,弯来弯去,也许是一直在兜圈子呗。随它爱怎么着怎么着,我愿意顺着他走下去”,多么洒脱,就像我敬仰的东坡先生。行文至此,我内心豁然开朗,我也要像悉达多、像苏轼一样接纳我的生活,我纠结着、焦虑着、不安着,这是我看到了未来,但没看好现在的原因吧!现在的我,“你不必,你已经是我的骄傲了”!
我前年夏天阅读过《自卑与超越》一书的部分章节,其中提到“真正的生命意义在于个人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生命的意义在于懂得关注他人、与他人合作;在遇到困难时,能不用损害他人利益的方式解决”。在书中,悉达多与家人、与朋友、与佛陀、与拉玛、与摆渡人、与儿子等等人物交往,这都促进了他自我认识的深化。这对我也是启发和要求,在与人合作这方面,我很欠缺,但是目前我还没有掌握到合适的改进方法。日后,我一定要多阅读一些合作的书籍,以期进步!“书写有益,思考尤佳,明达有益,忍耐尤佳”。
以上,就是我初读《悉达多》的感悟,我还会再读,相信会有新的见解。
《悉达多》读后感篇5
乔达摩·悉达多为佛陀的本名,文中主人公以悉达多为名,悟爱世界之道,表现了作者对东西方思想的融汇。
当一个人开始思考内心中那个“我”的时候,他的人生就注定无法平静下来,直到他找到真正的那个“我”:
1、少年的悉达多主动逃离尘世,通过长久的苦修淬炼出一套思考、等待、斋戒的本领,却发现苦修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只能如酒精般短暂麻痹自己;与佛陀交谈,发现佛陀的悟是看尽了人间繁华后的大彻大悟,但却无法通过言语教导传给别人,真正的领悟需要每个人自己去寻找。
2、青年的悉达多领悟到真理存在于“我”中,必须通过亲自体验去寻找,历经尘世之欢愉,被世事的'潮水所裹挟,修行的灵魂最终被物欲的肉身所腐蚀,他忘却了思考、等待、斋戒的本领,也失却了爱,于是他再次主动逃离尘世。
3、中年的悉达多主动寻死,却在河水边聆听到“唵”的醒悟,开始重新爱世界、爱别人,并向摆渡人学习摆渡。经历情人身死,儿子的背离,恍然间好似世事轮回,并在摆渡人瓦树地瓦与河水的启发下逐渐形成了万物圆融统一的思想。
4、老年的悉达多在上一任摆渡人度己之后,成为了新的摆渡人,找到了万物轮回统一和要爱世界爱一切的真谛,也终于获得内心的平静……
《悉达多》读后感1篇6
其实谈不上什么读后感,就是随便写写,做个笔记。
黑塞的作品,最早知道作者是老是有人引用他在《在轮下》的一句话,什么碾作粉尘,是很有名的德国作家。
发现印度人对水非常迷恋,恒河是印度的母亲河,应该是圣河。水是永恒的流动,虽然人不可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里,但是昨天的河,今天的河,明天的河变化很少。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印度没有时间观念的原因。
中国人也喜欢水,老子把道比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出世法,中国人还是比较喜欢山,所谓仁者乐水,智者乐山。
古代印度都是城邦国,太子在少年时要跟着老沙门去历练人世,习得本领,去过一段远离名利的事情,获得内心的宁静,这样出世入世皆可。
悉达多就是走的'这样的心路历程。首先说,修道,追求内在的生活都是有经济条件的人才可以的,在古代对文化有贡献的人都是贵族,因为他们解决了生活物质来源问题,有大量的时间可以打发,有追求的人就会追求内在的生活。
悉达多先是离开家,远离熟悉的故乡和亲人,放弃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跟随老沙门学道,后来觉得不究竟,又遇到佛陀,他的朋友皈依佛陀后,他又离开朋友,离开佛陀。
转而向他一直厌恶的世俗的美女,商人学习,直到厌倦。最后和摆渡人一起生活,一起向水学习。
就像一条河经历春夏秋冬一样,悉达多经历不同的生活,最后归于平静,简单。
他的内心就像一杯水,能看到的是染污,沉淀,到最后他看到了透明的水。
《悉达多》读后感篇7
最初听说这本黑塞的小说《悉达多》是在慈怀读书会上,知道这不是一本传记小说。
之所以想读这本小说,是因为总是觉得自己太单纯,太简单,太肤浅,没有一点江湖经验,更不要说人生智慧!我想向佛陀——悉达多祈求,我的智慧在哪里?
可是当我翻开这本诗一样的小说时,我震撼了,激动了!这哪里是小说,分明是诗!黑塞是一个有深厚宗教信仰和宗教观的作家,正如他自己所说“诗必须是信仰,我进行实验,把我的信仰写成了一本小说,这就是《悉达多》”所以,这是一篇自我探求智慧的书。我激动着,很多时候都是高声朗读地看的,我也想从小说里是否能找到我的智慧。
佛陀的生平世人都知道,小说巧妙的把佛陀分解成两个人——真正的佛陀加泰玛和婆罗门之子悉达多。作品叙述了一个婆罗门贵族青年寻求人生真谛的一生,他从锦衣玉食到游学为僧,又从骄奢淫逸到摆渡济世,最后悟道成“佛”!而我要着重强调的是,所有这一条条道路的抉择,都是他自己确定的!而不像他的青年好友戈文达,那是个好好学生,是个勤奋求学的弟子。就仿佛是我们这时代那些坐在教室里等着老师灌输知识和思想而不知自我领悟和探索的孩子一样。
悉达多是佛,也是人,佛说人人皆具佛相,而成佛之路,人皆不同,各有早晚曲折吧!因为人最终要走上自我之路,才能更好地感知体悟,一如悉达多。
小说的第一部中,在悉达多与圣人加泰玛对话之前,不管他是斋戒祈祷的婆罗门之子,还是森林里的游学僧人,他都在用一种主观意识在思索着,不愿意将目光投放到客观的现实世界中去,我把这理解为唯心主义,或者说一味的向内求,闭门造车!而加泰玛要求悉达多来听听他的学说,做他的弟子的时候,悉达多讲了一大段话,指出了加泰玛没有告诉他的弟子和众生,每一个人要亲身生活的经历和感受!所以他还要继续流浪!他要“自己一人去攀登我的目标,或者去死亡。
”直到此时,也许他从加泰玛的对话中体会出了一点:亲身经历!实践!也是直到这时,我似乎也有点明白,干嘛要羡慕别人,学习别人!我就是这么简单又怎样?每个人的经历和领悟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正应验了那句话,实践出真知!
当悉达多离开森林,将那位佛陀圣人留在后边,将自己的朋友戈文达留在后边时,“他才感到,他也已将自己迄今为止的生活遗留在身后的树丛之中,自己也已和它们相脱离”。他走向了觉醒之路,证悟之路!
接下来出现的美女卡玛拉,商人卡马斯瓦密以及那些“儿童似的人”其实都是佛陀加泰玛幻化出来以帮助悉达多思考和证悟的!当然,他的“堕落”也是自甘情愿的,这就是他的成佛之路。不惜把自己迭到尘埃里去!
最让我感动的是摆渡船夫华苏德瓦陪着他一次次的摆渡行人过河,一天天的教给他倾听河水的声音。我知道,这是佛陀最后一次的幻化,给了悉达多成佛的一剂加速度!他对于悉达多的行为和言语从不多说,只是那样温柔地默默的坐在河边倾听着,也让悉达多学习倾听,悉达多不断的.向河水学习着。学习它以宁静的心境,有所期待和敞开的心灵,没有痛苦、欲望,评论和见解,静静的倾听的本领!直到此时,我已领会到这条河水,不就是我们的心之河吗?悉达多从这里领悟到“万物无过去,也无将来;世上万物只存在本质和当前。
”这是否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另一种表述?
证悟后的悉达多每天在河边倾听着生活的声音,神圣的声音,“永恒的未来的声音。”他是宁静的,幸福的!然而,佛陀加泰玛涅槃后还要给予他一次更严厉的考验!当他的亲生儿子愤然离他而去的时候,他承受着爱而不得痛苦,他的那些伟大思想毫无用处,他折磨着自己,任凭心灵的伤口久久不能愈合!此时,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孩子是最大的桎梏!
还是华苏德瓦,用河水的声音幻化出了悉达多的每一个亲人的图像,这是要告诉他,每个人的目标都象这河水一样,流向不同地方。“他目前所见的河流不属于他或其他任何人,而是属于它自己,所有这些浪花和流水急匆匆地,痛苦地流向自己的目标,流向无数的目标……”
“但是河水的声音已经改变。它仍然探索着、充满痛苦地呜咽着,但是已经有另一种声音掺入其中,那是既欢乐又痛苦、既美好又丑陋的声音,那声音既喜笑颜开又低沉悲哀,是上百种声音,上千种声音的混合。”
这段描写我非常感动,读着有些哽咽。这即是河流的写实,也是人性的写真。追求,奋斗似乎成了一种众生的目标,但痴念和贪欲生成的目标使人痛苦!
这时候,悉达多的灵魂和河水已经融合在一起,但却不同“任何一种声音相关联,”能够随时出离。这就是我理解的和谐统一!
小说的结尾从戈文达的角度把加泰玛和悉达多统一到一起了!当戈文达最后吻了一下悉达多的额头时,他看到悉达多脸上的笑容和加泰玛活佛脸上的笑容一样,这张脸“平静地微笑着,轻轻地,温柔地微笑着,”
看完这本小说,我也徜徉在自己的灵魂之河中久久不愿出离。
也许世间就是这样,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而最后的大同净土就是那佛国!当下,我们只需要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殊途同归吧!
《悉达多》读后感1篇8
《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世人皆具佛性,佛陀是已经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
一名悉达多的青年,他出生于富贵之家,一直勤奋好学,随后加入沙门开始修行,偶遇了佛学,却并未停留,于是,他选择了入世,经历了爱情、财富、贪婪、纵欲、欺骗后,又再次遁入隐世,但却终难逃脱最强大的感情--亲情,经历过如此种种后的悉达多,最终领悟了。
这是本篇幅短小,但却意味深长的书。悉达多的每次转变都有着深意,都是一位智者在不断的'用着各种方式去追寻人生的真理。从自我怀疑,到体会到众生皆苦,到想要剥离自我,到逃避现实,而后,让我觉得最有感觉的是,悉达多又重新回归俗世生活,可以说,这是一种重新面对自我的方式,于是,经历诸般种种,他最终来到了河边。他意识到,这些最原始和冲动的欲望构建出生命的活力,也是人类能够存在的驱动力。
悉达多说,经历贪欲,追逐财赋都是必然的,体验绝望,并要学习抵御他们。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热爱它,并且不再以对它加以幻想,以归属它,而心存欢喜。
我认为这本需要有些人生阅历的人适合读的书。书中的很多精妙之处需细细体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可能读起来的感受会有不同。等3年后,我再二次阅读。
《悉达多》读后感篇9
上周读完悉达多后,我一直处于精神富足的状态,我第一次感到精神世界的充盈和平静感,心情也一直保持着乐观,积极,当时的我很想直接写下读后感,但被琐事耽误一直拖延。快两周过去了,现在的我心情趋于平静,精神世界也少有波澜,现在的我再来回味这本书,并写下我客观的评论,似乎也是个不错的时机。
在读这本书的伊始,我就被他诗一般的语言和简练而优美的文字给迷住了,如果不是它简明线性的描述了悉达多的故事,我甚至以为我在看一本诗歌,那些整齐的排比,精美的词汇,充满哲理的语句,让我一下子着了迷,我坦诚之前的我从没有读过这样特别的书,也是第一次我感受到了诗意的魅力,感谢我读的这版书的译者姜乙,将这本德语书的美通过中文展现了出来。
悉达多,印度婆罗门之子,这本书讲述的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悉达多从一个贵族成为沙门,从沙门成为世俗者,从世俗者成为船夫的故事。书只有小小一本,但这段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充满了悉达多对人的思考,对自我的思考,对世界的思考。黑塞描述了悉达多从出世到入世,又出世的传奇经历,通过他每一次重大抉择前的契机和内心的思想历程,为我展现了一个宏大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里面有太多佛家,道家和西方哲学的思考,我觉得,和很多文学作品一样,这个世界里,爱依然是核心中的核心,这个精神世界展现了太多形式的爱,对自己的爱,对亲人的爱,对世界的爱,对世人的爱,让我动容。
思绪良久,我实在难以形容这本书对我的思想冲击有多大,囿于词穷,我很难表达他是怎样影响我的精神世界的,这有些遗憾了。但是在我读完这本书那天的晚上,我在睡前闭着眼推导了一遍悉达多的一生和他的心路历程时,我从心底感到震撼,感动,感到一些东西被打开了,让我对这个世界和人生有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见解,那种感觉实在美妙,让现在的我依然能回味。我敬佩悉达多,我爱这个人物,我折服于他的思想,当然也折服于这部作品的作者,黑塞赫尔曼,看完这本书后我感觉我似乎找到了人生的新标杆,让我迫不及待去了解黑塞这个人,想去读他更多的作品,感谢这个伟大的作家,用这么美好的文字,描述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故事,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给了我极大的精神力量。
我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推荐了悉达多这本书,当然我也知道并非所有人都能沉浸在这个故事中,可是我实在太喜爱了,难以抑制自己想要分享的欲望。这本书有太多内容值得回味,因此我会再看第二遍,等再次读完或许又有新的见解,届时我会再次记录下来,细细品味。
《悉达多》读后感篇10
身边有好几个人在分享读了这本书的感受,评价都很高。我也在想着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看了下作者“黑塞”,一个哲学家的书,居然有这么多的人推荐,好奇感更强了w。之前一直在准备PMP的考试,就想着等考完再看吧。在国庆回家的旅途上就看完了这本书。
这是一本关于寻找自我的书。网上有很多这本书的简介内容,这里就不做过多的描述了。想要表达的是感触比较深的地方。
关于儿子,在这时候,他终于知道了什么是爱,当迦摩罗在临终前来找他,并告诉他,他有了一个儿子。在这之前,他可以说几乎都是顺风顺水的,而在这一刻,他开始陷入爱里,迷失了自我,或者说他终于感知到了自我的丢失,也通过这一段的煎熬,他也终于寻找到了自我,完成了这段旅程。
之所以这段的影响比较深,是因为我也为人母,开始在想我与孩子,我们之间的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应该怎么相处。在成人的世界里,总以为可以用我们的行动、语言以及所谓的悲悯、慈悲去影响、感化周围的人,但实际上,我们的子女,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只是经由我们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他有他的思想、有他的行为逻辑,以及他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我们做父母的能做的.是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替他暂时的遮挡风雨,最终他都是要自己去走自己的路,我们只能尽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成长为他自己。
想清楚了这点,我想以后我和他的关系相处起来也会简单一些,我们各自都会轻松一些。而且,我也会时常来提醒自己来回看这些文字,不用其他的东西去羁绊他,也不为自己增添许多麻烦。
希望我们能够各自成全彼此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