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的读后感(收集11篇)
关于名著的读后感篇1
有这么一个人,在猛烈的炮火下,依然奋战;在痛苦的煎熬下,依然坚强;在曲折的命运中,依然辉煌!他,就是保尔。他让我知道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让我明白了生命是如何度过的。
在雨水般的子弹中,在锋利的刺刀下,保尔倒下了。难忍的痛苦使他成了活死人,生命危在旦夕。保尔是倒下了,可是他那顽强的意志并没有倒!他硬是忍着,鲜血洪水般涌出来,面如菜色。但是他一直嘀咕着:我要继续战斗!我要把我的身体全部奉献给我的祖国!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信念,死亡之神渐渐退缩了,仿佛被那炽热的心下倒了!就在保尔慢慢康复的时候,大伙儿如释重负,他却提出了要继续战斗!大家不允许,只让他做一些文职工作。保尔拖着伤病的身子,早出晚归的工作,哪怕严寒酷暑,他一刻不止。这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是这种精神,才练出了钢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流水般过去了。经过战争的洗礼。病魔的吞噬,保尔成了一个残疾人。他的眼瞎了,耳聋了,就连整个身子也动弹不得。保尔如置身于火炉,痛苦难堪。但这些困难怎能吓倒他呢?他想:人的一生应当有意义地度过,不能躺在病床上等待死亡,我要作最后的战斗!于是,保尔拿起了手中唯一的武器——笔,开始写小说。最后,他成功了,他谱写了自己人生辉煌的'篇章!
可见,一个人只有有了顽强的斗志,才能让生命变得更加精彩;才能在逆境中不徘徊,不退缩,勇往直前;才能做出可歌可泣的成绩。
在我们周围,不也有许多想保尔一样的人吗?海伦·凯特,桑兰,陈帆红……他们不都是有着顽强的斗志吗?他们在困难,在磨难面前,不都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吗?
让我们展开强壮的翅膀,迎接惊涛骇浪;让我们燃起心中的火焰,照亮前进的道路;让我们意志坚强,勇往直前,练出坚硬的钢铁来吧!
关于名著的读后感篇2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现选一例作以说明。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关于名著的读后感篇3
两千多年前,有这样一个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中,后人难以企及更无法超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死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后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发愤着书,全力写作《史记》。
我相信现在的人很少有他这种毅力和勇气。常人从狱中出来,就自甘堕落,萎靡不振,别说做点有用的事了,就是活出精彩的自身都有点。
史记虽然没读明白,很多古文都看不明白什么意思,可总是读过一遍了。本纪,世家,记住了一个个人物,可是要表达什么也看不明白。唯有“太史公曰”让我记忆在心。
说的不好听点,司马迁就是一个太监,一般的太监活的就是一条狗,虽然是皇上养的狗,可到底也是狗。没办法,只能按照自身主子的意思行事。
我看,苦,吃的太多容易让人对生活比较畏惧。如果不吃苦,就回不珍惜生活,不为生活付出努力。我长这么大,没吃过什么苦,太懒,相信如果让我放弃现在父母给我的一切,自身的生活都会成问题。
曾经一次和父母吵架,就离家出走。出去两天,虽然有工作的勇气和信心,但没有机会。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司马迁为写史记付出了多少努力,我就是一时冲动,就想找到一个好点的能挣点钱的工作。太费劲了。至此,我不在相信船到前头自然直,我只相信自身的努力一定要有回报。认定的目标一定要努力实现,因为没有人会帮我,有些人不愿意帮,有些人是相帮帮不了。司马迁就是个例子,靠的就是自身,就是曾经的努力,现在的坚持,未来的信心。
他成功了!
向司马迁学习,不求名垂千古,只求无愧于心。
关于名著的读后感篇4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我在上个学期读过的,这本书虽然没有其他书装帧那么华丽,但是,它里面的精神和丰富的价值观念却给人带来了深刻的回忆与难忘的追寻。
《爱的教育》里有许多让人动容的瞬间,我记忆犹新的一则是这样的:一位烧炭工的儿子在学校与一位同学发生了矛盾,那位同学就像雄狮一般毫不相让!说那位烧炭工的儿子简直就是“一个乞丐!”烧炭工的'儿子很不服气,便把这件事报告给了老师,老师连忙叫来了双方的家长。那位那个好斗的孩子家长却是一位绅士,他很有礼貌地与这位父亲握手,并且庄重地告诉她的儿子:“你去他的父亲诚恳的道歉!”他的儿子也不得不听从照做了,就这样一场矛盾在和平的在温馨的环境中解决了,而这位老师却说‘这是本学年上的最精彩的一节课。’
其实,这是对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家长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有些孩子闹了矛盾,家长却大打出手,甚至恶语相加,而文中的家长彬彬有礼,具有绅士风度,这何尝又不是我们学习的呢?其实在人与人在生活中,最作文重要的就是宽容,宽容犹如大海宽容水滴,才能汇成浩瀚的汪洋,宽容在人们的世界中而占据着一个不可多得的角色,他是人们的关系紧密,世界更加和谐,生活更加美好。宽容的力量在于能把别人的不足看作一场微微的波澜。我们一定要学习这种美好的品质。
还有一则事例:几个孩子玩雪球时,一个孩子一不小心失手把一个老者的眼睛砸伤了,路人赶忙报了警。那位警察气急败坏的问:“是谁干的?站出来!”那个失手的孩子吓得哆哆嗦嗦躲在人群里不敢出声,而他的好朋友就在他的旁边站着。他的朋友语重心长的说:“你一定要勇敢的承认错误,只有敢于承认错误的孩子才能得到应有的宽恕。”他照做了,结果老人非但不怪,反而却热心地给他买了一盒巧克力来表扬他这种勇气,这种勇敢,这种信心。我们在生活中也一定要学习他这种诚实善良的品质,在犯了错之后就要勇于承认,做一个正人君子。
生活在世界上,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也应该培养许多美好的品质。如同《爱的教育》一样,将爱与真情播撒到世界。
关于名著的读后感篇5
《爱的教育》这本书的《纳利的保护人》令我最难忘,可怜的驼背纳利,昨天也看了的行军。他脸上的表情好像在说:“我永远当不了兵!”他的母亲是一位苗条的金发女人,也穿着黑衣服。母亲很疼爱他,担心他出校门时被学生挤倒,常在放学时来接他。因为纳利驼背,很多孩子嘲笑他。
一天上午,卡罗纳猛跳起来说:“谁敢在动纳利一下,我就狠狠揍谁,打得他转三圈。”
弗兰蒂不相信这话,当真尝了卡罗纳的老拳,一拳打去果然转了三圈。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敢捉弄纳利了。纳利尤其爱着卡罗纳,他到教室里,一定要看卡罗纳有没有到,回去的时候,没有一次不说:“卡罗纳再会”的.。卡罗纳也一样,纳利的钢笔书本掉到地上,卡罗纳不要纳利费力,立刻弯下腰去替他拾起来,还处处帮他的忙。
后来,好像纳利把从前受人捉弄、自己偷偷哭泣、幸亏一个朋友保护的事告诉了母亲。纳利的母亲为了感谢卡罗纳送给他一个项链。
这个故事让我体会到了卡罗纳看到纳利在这种情况下,帮助了纳利,他们两个相互帮助,有一首诗作文句可以表达互相帮助:帮助别人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帮助。我要向卡罗纳学习,学习他乐于助人的精神。
我感受到了卡罗纳是一个想着别人的人,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亲自出手去帮助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赞扬。
记得有一次,我也发生过一次帮助他人的事情。
我从网上看到了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向雷锋叔叔学习”!当时我还不知道为什么向他学习。最终,我从知行手册上知道了,原来雷锋天天做好事,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所以毛泽东说了“向雷锋叔叔学习”。从那以后,我一直在向雷锋学习做好事。
有一天,一个别的班的同学抱着很多书本,看起来非常的重,突然,一个同学疾驰而过,一不小心撞上了,那个同学没有一起捡,跑回了班,书本全掉到了地上,我看见他一满脸的汗水,于是,我帮他一起去捡,最后这位同学说了声谢谢便去了办公室,我觉得自己做了件好事,美滋滋的去教室上课了,做好事真好,因为能得到别人的赞扬,以后我一定继续做好事,希望有的人也能向我学习做好事。
关于名著的读后感篇6
《飘》,是我最喜爱的书。喜欢斯佳丽的勇敢坚强,喜欢瑞特的机智果断,喜欢玫兰妮的外柔内刚。
对于斯佳丽这个人物,我的感觉是矛盾的,是讨厌却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物,她一生中爱了两个男人,而她却没一个是了解的。如果她了解阿希礼,那她就不会爱他;如果她了解瑞特,那她就不会失去他。
对于她,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对土地的执著,佩服她能在那种环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干活,佩服她能不顾社会上的言论而开创自己的事业。
我喜欢斯佳丽像个小孩子一样,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异常执著,而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却不屑一顾。一面在拼命让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断地把幸福推离,把爱人推向深渊。斯佳丽是个矛盾体,可又有谁不是矛盾体呢?
《飘》中,我最为喜欢的人物就是瑞特。他勇敢、执著,他能那么深地爱着斯佳丽十几年不变。他说过,再永恒的爱也会有磨光的时候,而他的爱,是被斯佳丽愚蠢的固执磨光的。当他女儿离开他时,他的心,再也回不来了。他说过,他从来没有那个耐心把剪碎的裤子缝好,再告诉自己这就和新的`一样,自欺欺人罢了。碎了就是碎了,再也回不去了,即使修好,上面仍然留有裂缝,再也不是原来那条了。
瑞特是个复杂的人,他有良好的家世,但却仍和旧时代格格不入,他有锐利的眼睛,可以在乱世找到自己的处身之道,他对国家有热情,即使他明知必败无疑,却仍在最后关头入了军。他爱斯佳丽,但他更了解斯佳丽,所以他从不说,只是通过行动表达,而斯佳丽却从来不想去了解他。最后,他绝望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再也没有勇气再去尝试,他累了。
《飘》绝对是部值得再三品味的好书,文字优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虽然其中由于作者的主观因素,对于美国南北战争的评价并不客观和全面,但以文学角度来说,这绝对是一部绝世佳作,值得一看。
关于名著的读后感篇7
说起中国四大名著,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详,对我印象很深的是西游记,因为它陪伴了我整个童年,也是我想做英雄的最初的梦想,谁不曾想拥有72般变化,谁不曾想降妖除魔,踏上取经的金光大道。这段时间从新翻看了一下西游记,以此廖记我那逝去的青春。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取得真经成圣成佛的故事。该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明代社会现实。《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典籍版本众多在此就不深究及评价,只是浅显的说一下我自己的认知及理解。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物: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一人、一猴、一猪、一龙马,我们不妨大胆的猜测一下,在明代的社会这些人物为主会不会是为了体现出来当时人们的生活是不是就是不如牲畜般疾苦的残喘。
故事情节: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取得真经成圣成佛的故事。我觉得是为了给人希望,希望当时的大社会环境人们也应当一步一步的、不畏险阻奔向幸福的.生活。
而在故事情节中我还认为,要想取得“真经”,团队合作很重要,需要德的唐僧领导,需要勇的悟空前行,需要务实的沙僧,需要调剂的猪八戒,需要陪伴的白龙马,大家一起合作、团结才能取得成功。
典型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我觉得在古代的社会环境,不管哪个朝代都会存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作者也只能在虚构的小说中去寻找理想的生活。
以上就是我的拙见,有感。
关于名著的读后感篇8
秋季,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虽然它没有春天那样,有嫩绿的小草,有争奇斗艳的鲜花,有翩翩起舞的蝴蝶;不像夏天那样生气勃勃,有蝉在吟唱,有葱翠的大树;也不像冬天那样雪花飞舞,有孩子在堆雪人,滑雪橇。但是,秋天在我心目中是最美的。秋季,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虽然它没有春天那样,有嫩绿的小草,有争奇斗艳的鲜花,有翩翩起舞的蝴蝶;不像夏天那样生气勃勃,有蝉在吟唱,有葱翠的大树;也不像冬天那样雪花飞舞,有孩子在堆雪人,滑雪橇。但是,秋天在我心目中是最美的。
秋天的一个早晨,我到楼下去玩,那时,天空不在是灰蒙蒙的了,变得湛蓝湛蓝的了。云轻飘飘的,越飘越高,越飘越高,虽然高,但我还是觉得,我跳一下就能抓住,云彩软绵绵的。比小羊羔的毛还要软。明媚的阳光在草尖儿上顽皮的跳舞,漂亮级了。
我在林间小道上散步,一阵秋风吹来,枫树金红色的叶子落下来,就像春天那五彩斑斓的蝴蝶,抬头望去,还能望到变化无常的朝霞。天空好像一个爱美的小姑娘,一会儿把衣服换成蓝的,一会儿换成红的,一会儿换成紫的。十分美丽。
秋天还是个让人喜悦、快乐的`季节,庄稼丰收了,农民伯伯的脸上笑开了花。一想到我们爱吃的水果丰收了,我们也非常高兴。
秋天到了,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美丽的季节,也是我最爱的季节,让我们微笑着迎来秋天吧!
成语生气勃勃: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人或社会富有朝气,充满活力。如: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全国各方面皆生气勃勃,精力弥满。”又如:生活中最主要的仍然是那些向上的,生气勃勃、充满热情和活力的,带有极大想象的东西。——《特写选·序言》
成语五彩斑斓:五彩:指青、黄、赤、白、黑五色。指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七章:“黑色的枝杈,红色的枣子,黄绿相间的树叶,五彩斑斓,迷人极了。”又如:在五彩斑斓的水石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碧野《天山景物记》
关于名著的读后感篇9
《名人传》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觉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每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成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非常凄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急躁而奇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喜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贝多芬的一生是凄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胜利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
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胜利,是由于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胜利的秘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常常想到的就是恳求他人的关心,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肯定要解决。而贝多芬,由于脾气奇怪,没有人情愿与他做伴侣,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士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战胜。
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布满机遇,我们渴望胜利,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或许会让我们糊涂一些。
关于名著的读后感篇10
是谁,在逆境中不屈不饶,战胜了挫折?是谁,在人生的道路上用毅力架起一座座通往成功的桥梁?是谁,与命运之神斗争了整整87年,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又是谁,在无边无际的黑暗深渊里执着地追求光明,终于踏出一条光明之路?她,就是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在她一岁半时就因为一场重病身陷于盲聋哑的世界里,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竟凭着自身不屈不饶的意志,学会了说话,并掌握了五种语言,最后毕业于哈佛大学,一生创作了14部著作,成为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慈善家,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绽放出生命的辉煌。读着她的故事,我的心灵一次又一次的被震撼了,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样一个与世界几乎完全隔绝的人,竟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难怪马克吐温把她和拿破仑相提并论,称他和拿破仑是19世纪最杰出的两个人物。
我再次翻开《海伦·凯勒》这本书,细细品味着她的故事。我仿佛看到小小的海伦正独自坐在书桌前,面前摊着一本书,她的双手正认真地逐字逐句地慢慢摸读盲文,那稚嫩的小手以至于被凸出的盲文磨破了皮,鲜血染红了书本,可倔强的小海伦没有停止学习,依然如饥似渴地摸呀摸呀,她通过书籍感受到了这个五彩的世界,她在心中感受着世间万物,她心中感受到了光明,她更知道如何去寻找光明,寻找幸福……她硬是用毅力点燃了生命之光,引领自己走出了黑暗,走向光明。事实证明她成功了。
想想我们平时的`生活,我不禁羞愧,虽然我们是健康的人,但当我们遇到困难与挫折时经常选择逃避;当我们面临一场灾难时,我们往往选择后退;当我们受了一点儿小伤时,我们会又哭又叫;当我们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时,我们却不能坚持。每当这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想到海伦是如何战胜困难和挫折,如何取得成功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读完这本书,我决心以海伦·凯勒为榜样,珍惜光明,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努力学习,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战胜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困难,做一个成功者。
关于名著的读后感篇11
一直以来我偏爱看一些死去的人写的东西,我觉得这些书或散问或笔记至少经过时间的筛选,到现在都能存在就是一个证据。所以较少看现代的,在一个比较偶然的机会下有幸阅读了《平凡的世界》后,虽谈不上荡气回肠,却令我呆呆地思考了半天。平凡的世界,是的,我们的人生可能很平凡,我们的世界也可能很平凡,不平凡,不简单的,是人,是我们自己^
路遥用深厚的'基础,描绘了多个人物的性格,不失客观地书写了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下各种小人物闪烁的人性光芒,我无心去理会别的,使我震撼的,是孙家两兄弟,和他们的恋人,农村与城市双重撞击下的各种美德。
无疑少安与少平如果在同样的环境下,读一样多年的书,他们的各方面几乎是惊人的相似的。但是命不由人,少安13岁就开始了当时看来永无止境的苦力活,而少平在大哥的帮助下读完高中,就是因为读完高中!他们的人生观在几乎相同的时候又几乎完全不相同!少平追求的是一种理想,他与钱财无关,与前途无关,只是一种美好的梦想,只是不甘心一辈子与土地依伴的心理,这是我的理解,因为我自己正处在这样的挣扎。路遥写得如此深刻,写得如此真实,身为80后,不看<;平凡的世界,实在是一种遗憾。这句话可能有广告的嫌疑,呵呵。
少安是一种比较老成的性格,这是由于他身为兄长的一种天性。当了老大,血液里总有一种照顾小弟小妹们的情感,我家族的大伯当年也是如此,少安!就象我父亲的义弟,我的叔叔,他们这类人,勤勤恳恳,不怕苦吃,只为了家里的人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至于自己,无所谓。他们可以说是自私的,因为他们只为了家人,亲人。他们却是伟大的,因为他们的精神境界在这个年代已经很难寻找。少安面对爱情时的退缩,胆怯,可以说是理智的选择,虽说贫富悬殊已不是问题,可是要看你悬殊到如何的境界。我不可以想象润叶可以象秀莲一样下地干火,烧砖,磨满手老茧,整天灰头土脸,少安如果与润叶结婚,幸福的期限不会超过一年。
这本书里的人物形象无数,辉煌的人物性格也是缤纷至极,让人恨不得一个一个地读到骨子里去。强烈推荐。特别是少安与少平,或许能让我们懂得,人,为什么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