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体裁作文 > 读后感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7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5-10-29 手机浏览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篇1

在阅读《大学古本序》的过程中,我深感其中蕴含的“回归本真、追求至善”的哲理之深邃。王阳明在序中强调,“至善无恶,人之性;可善可恶,人之心。”这让我意识到,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由于后天的环境和经历的影响,我们的心灵可能会变得复杂和矛盾。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修炼来回归本真、追求至善。这种回归和追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反思、不断调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同时,《大学古本序》也让我认识到,“诚意”是回归本真、追求至善的关键。只有保持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自己和他人、去对待生活和世界才能让我们更加接近真理和至善。

总之,《大学古本序》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之作。它告诉我们只有回归本真、追求至善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同时它也强调了“诚意”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只有保持真诚的心才能让我们在追求真理和至善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篇2

《大学古本序》是王阳明先生的一篇重要著作,读后深感其对于心学理论的阐述之深邃与独特。文章虽然篇幅简短,但其中的深意却值得反复琢磨。

王阳明先生提出的“致良知”理论,为心学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良知,被视为人生来具有的对于真理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仅是对外在世界的感知,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洞察。王阳明认为,只要人们能够认真寻求内心的良知,就能达到对一切真理的认识。这种思想,让我对于“心”与“理”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文章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句,更是让我感受到了儒家思想对于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重视。明明德,即是要彰显内心的光明与德行;亲民,则是要将这种德行恩泽于亲人朋友,乃至整个社会;而止于至善,则是一种不断追求完善与美好的境界。这种追求,不仅要求我们在个人层面上不断自我完善,更要求我们在社会层面上积极担当,为实现更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大学古本序》,让我更加坚信,内心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能够坚守内心的良知,不断追求完善与美好,就一定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篇3

王阳明先生的《大学古本序》是他的心学理论体系中一篇重要著作,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阳明先生以"致良知"解《大学》之致知,扩充良知,诚意即涵摄在其中,深得孟子之心传。致良知,此知非袭义而取,而是本性之知,直承孟子性善说。

王阳明心学思想突出了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能动精神,客观上提高了人的价值和作用;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体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阳明心学确立了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的弊端是一剂对症良药;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对于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引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引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引领"有借鉴作用。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篇4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

我个人的理解是,一个人在世上必须树立一个终生奋斗的目标,你所有的行为了都会围绕这一生目标,才能心无杂念,可以抵制个人的懒惰的.心,忽心,燥心,嫉妒的心,贪心,骄傲的心,小气的心,等等的心生起就反思志向不立。放到现在社会就是正确人生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员工如果没有一个目标就等于天天混日子,那么他将不会有长远的发展,干部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目标让更多的人为之奋斗,那么这个团队也将不会有大的发展。人,这一生可以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要持之以恒的去守候自己的信念和志向,总有一天会实现梦想,成为自己想做的那个人。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篇5

三读《大学古本序》,我对于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有了更深的认识。

文章认为,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首先,修身是基础,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德与能力,才能为后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齐家是关键,一个人的家庭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其事业的成功与否。一个和谐的家庭可以为人提供坚实的后盾,让人在事业上更加从容与自信。再次,治国是升华,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家庭层面,更体现在对于国家与社会的贡献上。通过积极参与国家治理与社会建设,可以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最后,平天下是终极目标,一个人的最终追求应该是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思想,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帮助;而一个人的价值实现,也离不开对于社会的贡献与付出。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参与社会建设与发展,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个人修养与家庭和谐的建设,为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篇6

再读《大学古本序》,我对于其中的“诚意”与“致知”有了更深的理解。

文章中提到,“诚意”是追求真理的关键。一个人如果没有真诚的意愿,即使再努力,也很难达到真正的目的。而这种真诚,不仅体现在对待自己,更体现在对待他人和社会上。只有真诚地对待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只有真诚地面对社会,才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致知”也是追求真理的重要途径。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我们可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而这种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实现自我价值。

在我看来,“诚意”与“致知”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真诚地追求真理,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只有不断地学习与实践,才能更好地坚守自己的诚意。这种追求,不仅要求我们保持内心的纯洁与高尚,更要求我们在行动上积极担当,为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篇7

《大学古本序》是阳明先生在治理南赣后写下的一篇文章。阳明先生秉承孔子"述而不作",一生没有太多著述,但对于五经之一、《礼记》中的《大学》,却是多次进行阐述和讲解,并特意写了《大学古本序》、《大学问》和《大学古本旁释》。而《大学》也是弟子入王门前的必读。

《大学》讲的是"大人"的学问,那什么才是"大人"呢?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大人之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达"大人"的路径。《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阳明先生在这篇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政商关系,一个"亲"字,一个"清"字。"亲"是儒家的核心,"清"是道家的.核心。我们学习《大学》离不开这个"亲"字。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就是亲天下、通天下、利天下。虽然它只是一个倡议,没有强制性,各国却纷纷愿意参加,为什么呢?它与其他方案有什么不同?答案就是共赢共享,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

《大学》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诚意",一个是"亲民".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亲天下、利天下。如此,才能真正在未来成就更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