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初中作文 > 初三作文

河南作文(收集5篇)

来源: 时间:2025-08-31 手机浏览

河南作文篇1

清晨,晶莹的露珠从草尖上滚落下来,太阳刚刚探出头来,多么美丽的清晨啊!在一个简陋的小茅草屋前,一个衣着褴褛的男人正在读书。他一会看看书,一会抬头看看远方,眼中充满了忧虑。这就是大诗人杜甫,杜甫一家就住在这茅草屋里。

杜甫无心看书,他想到了自己和家人这几年颠沛流离的生活。都是“安史之乱”惹的祸。唉,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见到日思夜想的`父老乡亲啊!这场战乱什么时候才能平息啊?

想着想着,杜甫不由悲伤起来。他凝望着远方,好像看到了家乡的摸样。

忽然,远处传来“杜兄杜兄!”的喊声。杜甫顺着喊声看去,原来是远在他乡的三弟正向这边跑来。他跌跌撞撞地跑着,好像很激动的样子。杜甫忙站起来,迎上前去,只听三弟气喘吁吁道:“杜兄,好......好消息!”

杜甫忙将他让进屋,惊讶地问:“这年头会有什么好消息呢?”三弟兴奋地说:“杜兄,你有所不知。我刚刚听说,咱们的河南河北被收复了!”杜甫紧紧地握着三弟的手,用颤抖的声音问道:“这....这是真的吗?”三弟大声说:“千真万确!”杜甫泪流满面,欣喜若狂。他用力摇晃着三弟的手,发自内心地说:“好!太好了!河南河北终于被收复了!”

这时听见开门的声音,回头一看,妻子和孩子从里屋跑出来了。他们刚才听见了杜甫和三弟的对话,他们也特别激动。妻子不停用袖子擦拭着幸福的眼泪,孩子们高兴的又蹦又跳,大声喊着:“我们要回家了!”

这喜讯真是来得太突然了!慌乱之中,杜甫不小心碰翻了桌上的墨汁,却浑然不觉。他把桌上的诗书胡乱拢了拢放在一边。他搬出一坛平时舍不得喝的好酒,准备与三弟畅饮。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心里充满了期盼,想早日回到盼望已久的家乡。酒过三巡,他们越聊越开心,杜甫还哼上了家乡的小曲。

喝完了酒,杜甫和家人商量着明天返乡的计划,明天一早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从襄阳回到洛阳。

时间不早了,三弟该回去了。送别三弟,望着远处家乡的方向,不由百感交集,挥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河南作文篇2

春天,

百花齐放,桃红柳绿,姹紫嫣红……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

蜜蜂忙着采花蜜。

夏天,

绿树成荫,蝉儿鸣叫……

宽阔的草坪像绿色的地毯。

秋天,

一望无际的玉米地里,

一个个玉米长出了金黄的“珍珠”;

高粱地里,一棵棵又细又高的`高粱笑弯了腰;

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金灿灿的梨……

把枝头压弯了。

冬天,寒风刺骨,大雪纷飞,冰天雪地……

每到下雪天,街道两旁、家门口、公园里……,

白茫茫的一片,

像铺了一张白色的地毯,

也像冬爷爷撒下的白砂糖。

河南作文篇3

我的家乡在漯河,她在河南省的中部,这里空气新鲜,景色优美。

我的家乡有两条美丽的'河流,一条叫做沙河,一条叫做里河,河上有许多大桥,一座座大桥,象一条条美丽的彩虹,夜晚,一个个彩灯照着她们,显得更加美丽迷人。河边公园里,绿草茵茵,一年四季常有鲜花盛开,一棵棵形态各异的大树像一个个战士一样,笔直的站在河边,守卫着我们。

到了春季,大片的油菜花开了,象一块块黄地毯,铺在河边,到了夏季,天天渐渐的暖和了,人们都到河里去游泳,清清的河水真凉爽呀。秋季来了,玉米、苹果……都成熟了,一片丰收的景象。

你看,我的家乡美吧,要是你到我的家乡来,我来当导游吧!

河南作文篇4

河南省著名特产之一的信阳毛尖,产于南到大别山北坡的谭家河、李家寨,苏河、卡房、箭厂河、天瀑等地。

关于信阳毛尖,有这么一个传说。它开始种植在鸡公山上,叫“口唇茶”。这种茶沏上开水后,从升起的雾气中会出现九个仙女,一个接一个飘飘飞去,品尝起来,满口清香,浑身舒畅,能够医治疾病。这种口唇茶原是九天仙女种的,她们怎么会来到人间茶呢?这事还得从鸡公山谈起。先前,鸡公山没有名字。有一年,山上害虫成灾,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只神鸡,把害虫叨个一干二净,住了下来。它天天报晓,啼叫一声,响遍天下,因此人们就给这座山起名鸡公山。各种害虫再不敢在这里逞凶了,鸡公山上从此草绿树旺,鸟语花香,成了人间仙境。

信阳毛尖的采摘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每年清明节过后采摘,茶汛便开始了。

阳春三月,茶芽开始萌发,“清明节”过后开始采摘,“谷雨”前普遍开采。春茶采摘时间为40天左右,五月底以前采的为春茶,也叫做“头茶”,开采的头两天,数量很少,称之为“跑山尖”,多在“谷雨”前采制也称为“雨前毛尖”。

把细嫩的嫩叶芽均整,炒制一公斤的信阳毛尖需十万多芽头,接着开始炒,渐渐地,你会问道一种香气扑鼻的味道,这时茶叶不焦、不断,可香气扑鼻了。

夕阳西下,在院中摆上一张桌子,取一套茶具,倒上刚刚烧开的'温开水,分别放一小撮信阳毛尖,轻轻抿上一口,可真是爽啊,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啊!那种香气也会传向世界的四面八方。

信阳毛尖以它的香、味,取得了上万人的爱戴,这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可真不愧是十大名茶之一。

河南作文篇5

我国因其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形成了许多带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形式——方言,如闽南话、东北话、山东话、北京话、河南话等。各具特色的方言是中华文化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同的方言中的音调和标识性语言成为地域文化的典型符号。“这疙瘩”生长的是东北人,山东人是好“伙计”,河南人常在嘴边徜徉流动滴落的则是一个“中”字。

我以为,在所有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标志性语言中,河南人的“中”如果不是最具深层文化底蕴的,起码也是最具文化底蕴的标识性语言之一。

河南人喜欢“中”字,爱讲“中”字,讲的时候甚至还带着几分得意和自豪。有的时候不假思索,讲的率直,率直中隐约着豪情;有的时候锵铿有力,讲的气度非凡,气度中充满着中肯;有的时候和风细雨,讲得随意随缘,随意中显现着包容;有的时候充满疑虑,讲得委婉,一个“这会中?”真切地表达了“我”的人生态度和对客观事物的价值判断……“中”之内涵是丰富的,丰富的鲜有可比,“中”的形式是简约的,简约得无以复加,“中”是富有的,也是干练的,因丰富而见厚重,因简约而透射凝练之美,形式和内容在这里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实现了高度的和谐,真是“中”。

“中”是一种地理区域的宣示。“中”是“当中”,“中间”、“居中”、“正中”的意思,看看今天的中国版图,河南几乎不偏不倚地雄踞中央,历史上古代九州,豫州居中,八州朝圣,至今“中原”依然故我地仍旧是河南之代称。我们的国家叫中国,其简称就是一个“中”字,如“中文”、“中方”等。河南人说“中”的.时候,也就是在向世人宣示了自我——“明白吗?我是中国人,我是河南人,来自中华文明的故里!”,在河南人说“中”的时候,没有一丝的自卑,沁溢着的却是几分快意和自豪。

当河南人说“中”的时候,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哲学信仰。“中”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适度,矫枉但不过正,恰到好处……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中”是我们认知客观和人生道德实践的双重标准和目标。认知事物要不偏不倚,从容客观;为人处事,不失偏颇,不走极端。凡事之要务在酌“中”,立“中”,为“中”。河南人之所以把“中”挂在嘴边,对“中”的厚爱和执着追求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厚爱和追求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因为它契合了河南人厚重而有容的品性。

当河南人说“中”的时候,既表达了自己对客观的人和事所持的立场和看法,在别人征询意见时,一个“中”字,同时也包含着对对方的一种肯定和赞许,那意思是说你对事物的认识不错,干得不错,很有本事,做的事中规中矩,得体适度。这种既善于表达个人意见,又特别注重肯定赞美对方的思维方式和人生实践,也当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在河南人这里已经存在了几千年,风行了几千年,恒长持久,生命鲜活,其原因就在于它作为河南人的一种文化伦理信念一直在涌动着、生发着。

此外,当河南人表达“中”、阐述“中”的时候,又何偿不是一种提醒呢?既提醒自己,又提醒别人,做人做事以“中”为本,认识事物不偏颇,为人处事不偏激,干事创业不偏废,中庸守道,中规中矩,中标中的,中正和谐。这也正河南人的人文文化精神。

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使河南人与“中”得到了粘合,是河南人选择了“中”,还是“中”选择了河南人,抑或相互倾慕、一见钟情,由相互吸引而自然地走到了一起。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不管是谁选择了谁的,选择本身都透射着智慧的光芒,结合得如此紧密、天衣无缝,着实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