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初中作文 > 初三作文

爱心作文(收集6篇)

来源: 时间:2025-08-31 手机浏览

爱心作文篇1

我是一把彩色的伞。几天前,我的小主人从商场里把我带回家,然后他就让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了门后。背贴着冰冷的墙壁,我不由得伤心极了。

这天,小主人吃过早饭,背起书包准备上学去。我看见小主人走到阳台上和盛开的花儿说再见,我看见小主人猫下腰亲昵地和拉拉熊握了握手,我还看见小主人跑到厨房和妈妈拥抱了一下……我多么希望小主人能够让我陪在他身边,可是,小主人已经哼着歌跑出了家门。

小主人走了,屋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只有钟表“嘀嗒、嘀嗒……”,像唱着一首寂寞的歌谣。不知过了多久,房门“啪”的一下子被撞开了,是小主人折回来了。

“妈妈,下雨啦,快把伞给我,我要迟到了。”小主人焦急地喊着。

哇!下雨啦!我心里乐开了花。

小主人,让我来保护你吧。小主人把我撑起,走在上学的路上。雨不疾不缓,“哗哗”地下着,我努力地挺直身子,不让一滴雨滴落小主人的身上。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都有伞在走动。那些红的、绿的、紫的、花的、彩色条纹的`……各式各样的伞在雨中亲热地簇拥着。

忽然,小主人举着我奔跑起来,我在空中顶着雨,迎着风,挣扎着,我的脊梁扭曲得好痛、好痛啊!

小主人终于放慢了脚步,把我高高举过一位老奶奶的头顶。好神奇啊!所有的伞都仰头看着我。雨点“噼噼啪啪”敲在我头上,老奶奶在我的掩护下笑呵呵揽着我的小主人,不停地说着:“谢谢,谢谢小朋友,你真是好孩子!”

我骄傲地挺着脊梁,仰着头,仿佛世界都在我脚下。

爱心作文篇2

有一天早晨,我醒来揉揉眼睛,然后就坐了起来,我觉得全身发烫,连忙把婆婆叫来,说道:“外婆,我发烧了。”外婆听了二话不说,拉着我急匆匆的跑到车站,这是刮起了大风,我却没穿外套冷得全身都缩成一团,外婆见了,就把她的外套给我穿上,我说:“外婆,您也冷了。”外婆却说:“我不冷。”外婆偷偷地笑了,她那慈祥的目光让我难以忘怀。

这时迎来了开往人民医院的`公共汽车,刚好,我们也要去人民医院。于是,我们上了这辆拥挤的车。车上非常多人,我找不到位置坐,有一位阿姨对外婆说:“您这么老了,还要带着孙女真不容易,这位置您坐吧。”又一位叔叔说:“小妹妹你也这么大了,还要外婆抱,这个位就给你坐吧。”我连忙说:“谢谢,谢谢!”我从心里感谢他们,他们真有爱心。

世上的好人真不少,只要你随时随地帮助别人,人家就会感谢你,爱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为别人做一丁点事,哪怕只是一件很少的事,只要你付出爱心,就一定有收获。

爱心作文篇3

“我要妈妈!我要上学!我要和平!战争何才能结束?”这是一位在美伊战争中受害的伊拉克儿童的呐喊。伊拉克位于亚洲西南部。在海湾战争之前,伊拉克人有个历史悠久,美丽富饶,资源丰富的家园。伊拉克人口约2240万,面积约有44万平方公里。那里物产丰富,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是世界储油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同时,伊拉克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名胜古迹比比皆是,有数百个带有金色塔尖和蓝圆顶的清真寺;有举世闻名的巴比伦古城的遗址和被誉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

而如今,伊拉克却是“伤痕累累”,一架架战斗机,一辆辆坦克,不停地发射着炮弹。那数也数不清的炸弹却是那样的“无情”,是那样的“冷酷”,炸毁了一座座古老的建筑物,炸伤了无数的平民和战士。

每当我在报纸上看到许多伊拉克儿童伸着手,向美英联军要水的画面时,我都十分的难过,像这样令人心酸的一幕幕,在伊拉克,真不知还有多少啊!人的一生中,最难忘,最快乐的时候要数童年了。而那些伊拉克儿童是多么的不幸啊,一枚枚“无情”的炸弹炸毁了他们的家园,使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失去了美好、快乐、难忘的童年,他们只能在饥饿和恐惧中度过。从伊拉克孩子那天真、善良的双眸中,可以体会到他们是多么渴望和平,多么希望能走进学堂,学习新的知识。他们那种强烈的对和平、对学习的渴望是无法抗拒的!让我们再回想一下那幅图,伊拉克儿童就连喝一上口干净卫生的水都是那么困难,由此可见,他们吃饭,住宿的困难更是无法形容的'。

有的伊拉克孩子的亲人就是在战火中身亡的,这对天真、善良、无知的孩子来说,他们幼小的心灵将会受到多大的打击啊!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多大的危害啊!美伊两国的领导人有什么事不能好好谈一谈呢?为什么非要动用武力呢?

战争到最后只能弄得国家毁于一旦,无辜百姓和战士死伤,大量的经济财产损失,可问题还是解决不了啊!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各个国家的领导人为什么不能多为百姓想一想?退一步海阔天空。我再次呼吁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同时,多给生活在战火中的人一片爱心。

爱心作文篇4

你们都有一次献爱心的经历吗?我有过,那时候是我和我的同学们一起去献爱心,我和我的同学们组成一个爱心小组一起去帮那些贫穷的人捐钱,捐书等等等,接下来我就和你一起来诉说一下我的经历吧!

星期天早上,老师说要和同学一起组织一个小组名叫爱心小组。我就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去农村里面,我们看到了许多贫困的家庭,我们到了一个叫果果的家庭里,可发现一个小孩子的`,家里面什么都没有只是外表那么壮观,可是里面可不怎么样?

我和我的小组一起讨论,我们准备给这些贫困的人盖房布置家庭……我们先是给我们的家人打电话,让家人们给我们那里送一些书,钱……来。送来的时候我把这些书一一的发给这些贫穷的人们。发完之后我把那些钱一个家庭分四百多。最后我们的我们的爱心小组整体就走了。

从此之后,我知道了贫困山区的人们是多么的那些可以帮他们改变的钱和那些书……我以后一定要帮他们改变山区,改变他们的未来。

爱心作文篇5

10月22日下午一点,上课铃声刚刚响过,寂静的后操场顿时热闹起来。

原来,学校领导决定开展一次爱心义卖活动,同学们拿着从家里带来的书籍,文具,生活用品等,带到了学校,参与这次爱心义卖,在领导宣布爱心义卖开始了大家的热情高涨,准备的积极充分,推举了信任的同学当售货员。

此时的操场,成了嘈杂的市场,同学们把商品围着四周摆放,各班有自己的地盘,按照事先规定的位置,放好。就这样,爱心义卖的市场开张了!

看看这家的买家,好卖力气,大着嗓门的赵昱嘉喊;“瞧一瞧,看一看,停一停,站一站,要看商品谁家好,只有我家全是宝”。只见王超越站直了身子,两只手晃动着《查理九世》喊着:便宜啦,便宜啦,每本只要3元钱,3元钱,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物美价廉,过期没有你会后悔”。只见我班的美女们,在炎炎的烈日下,管不了那么多,也没有了往日的秀气,蹲下身子跟买家讨价还价,更有甚者,方象群的商品很受欢迎,连好多老师都频频光顾,很快他的商品被“抢劫一空”,皮肤黝黑的刘志儒,一下午回来,呵呵,整个人都是黑了一圈,只是脸上流露出的全是笑,进到教室就喊,老师,我们组的商品都卖完了,一脸的得意之相!

卖家很是尽力,买家也是兴致极高。

看我们班的小不点典典,一会跑到老师跟前大声地说:“老师,你看我买了一个本。”一会又跑到老师跟前说:“我又买到了平时喜欢但一直没舍得买的书。”一会,王龙涛摇着扇子对大家说:“我买的东西好看吗?”正当我四处观望时,一个面具女生站到了我的面前,闷声闷气的`说:“你看我是谁?”吓了我一跳,原来是淘气的陈华玉,兴高采烈的告诉我,她捡到个大便宜,原来,平时这样的面具,平时要10元一个,而今天只用了1元就买到了,同学们奔走相告,他们今天的超级收获,他们兴奋的状态也感染了我,随着人流,我也转了一周,好东西琳琅满目,买卖声此起彼伏。

时间过得好快,2节课的时间很快的就到了,收摊的时候,学校举行了爱心捐献,把这次义卖的款项捐给了有困难的孩子,同学们回到了自己的教室,把今天的收入捐给了我们班的高婉琪,看着同学们真诚的笑脸,也感动了她,她激动的说:“我一定要努力学习,让这样的爱传递下去。”

在一首歌曲《感恩的心》中,结束了这场爱心义卖,商品有价,情谊无价!

爱心作文篇6

我从未敢亵渎过教育的神圣,并始终将它视为一种高尚的存在。我的整个中学时期都对老师充满着无比的敬佩之情,这不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对老师的溢美之词,更不是矫情,而是我这颗种子在老师的爱心与汗水的悉心浇灌下开出了花儿来。我最终选择师范类的专业也与此有着莫大的关系。但我除接触课本外,几乎未曾主动涉猎教育学类书籍,今日恰逢教育学老师布置了这项“作业”,便得已真正地来读一读与这“高尚的存在”相关的书籍。

该读什么呢?由于我对这类书籍了解甚少,只觉得龙应台的《目送》及《孩子你慢慢来》很有教育意味,可以择以阅读,但我却又明白这些还不能完全归类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学类书籍,于是准备另寻几本。在打开百度搜索之前,我的脑海里又忽然闪过《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做最好的老师》、《刻意练习》等书名——我在微信朋友圈里见过,我母校高中的(张)校长在朋友圈里分享了他购置的书籍并推荐我们进行阅读,于是我有这个印象。搜索过后,面对浩如烟海的“教育学类书籍”,我仍然未决定好要阅读哪本。“索性去问一下张校长吧”,我心想。于是在微信里询问了他的建议,他向我推荐了《终身成长》、《刻意练习》、《认知天性》这三本“当下最火的书”,并称“这三本书会改变你的认知”,所以我很期待阅读。(由于对这三本书我没有快捷获取的途径,所以准备假期阅读)一个多星期以前,也同样是通过朋友圈,我得知《做最好的老师》的作者、中国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来到我的家乡讲学,虽未能到场聆听,却也很是激动,我便再次搜索了李老师的著作。《爱心与教育》一书赫然映入我的眼帘,这个标题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我拥有想要立刻翻开这本书阅读的冲动,我似乎找到了我一直在寻找的.....

“《爱心与教育》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其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这是对这本书的总体简介。也有人称此书是真正的“例证式教育”,是的,书中不胜枚举的真实案例,一桩桩,一件件,无一不是李镇西老师倾付真心、施与爱心的体现。我不知道大多数人如何看待,但于我而言,相较于长篇大论的理论叙述,我更喜欢平铺直叙的事例描写。这些真实发生的事情,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更易于走进文字的背后,当它被赋予了教育的意义,便高于生活。

我从网络上找到了这本书的阅读资源,于是闲暇时便一页页的阅读着,像一棵幼苗一点一点地汲取着地下的水源,又像一枝花朵一点一点地吸收着灿烂的阳光。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在逐渐成长。

《爱心与教育》的引言部分从素质教育谈起,李镇西老师在“素质教育”一词还未被正式提出时便有了这样的理念:仅仅关注学生成绩而忽视其综合素质的应试教育必将为时代所抛弃,社会真正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是有独特心灵世界、有充分主体意识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和“考试机器”......这些理念可以说超越了那个年代,却又显示出无比的前瞻性和正确性。但在为师之初,他也曾有过打学生的错误行为,事后他进行了自我教育和反思,并开始有意识地自觉寻求理论帮助。这时,他接触到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也成了他“教育理论真正的启蒙读物”。在随后的日子里,他发现自己的想法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有许多共通之处,他也从中受到了众多启迪。按照李老师自己的描述,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他“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

后来“素质教育”的提出,一下子照亮了李镇西老师十几年教育实践中潜在而朦胧的思想萌芽,他进而提出了他的“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民主”的教育便是要发自肺腑地爱每一个学生,要把自己视为学生的朋友和同志;“科学”的教育是要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同时要符合学生心理的实际和他们的认识发展规律;“个性”的教育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及其精神世界,尊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在李老师看来,“民主”是学生观,“科学”是教育观,“个性”是人才观。如此种种论述,赢得了我对李镇西老师的崇敬与景仰之情,因为我从中看到了所谓“人性的光辉”,而这也是一位真正的教育者所应该具有的。

纵观全书,最使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手记一:“爱心与童心”这一篇章了。这一篇章又可以细分为五个小部分,除第一部分外,每个部分都详细描述了自己与学生相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有生活中平凡的小事,也有所谓的“大事”,但始终不变的是李老师对待每件事的态度(实际也是他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背后透出的教育理念。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一篇章给我的感受,那一定是“感动”!不,甚至可以用“震撼”来形容!李镇西老师的思想境界是如此之高,但他却把自己的身段放得很低。他形容自己是一个“有童心”的人,所以他可以和学生们整天“泡在一起”,也真正成了孩子们的朋友;所以在他因工作劳累过度,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而不得不去住院的时候,学生们从其他老师那听到了这个消息,教室里哭成一片;所以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去他宿舍询问他的身体情况,然后又是因担心他身体而眼角含泪......学生也是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对别人好,唯一的,对方给予了他们直抵人心的关怀与爱。李老师由于对学生很好,家长也很感动。学生汪斌的家长有一次给他提来了一筐鸡蛋,说让他补补身体,李老师心想他怎么能收学生家长的东西呢?(这与如今某些老师的想法和做法相比可谓高尚地多)于是推让了很久,但家长硬是要他收下,他只好收下了。收下后总觉得不安,便想了一个处理鸡蛋的办法——每天定时煮一个鸡蛋给汪斌吃,持续了整整一个月。还有一件事,一个学生在开学报到的第一天夜里突然肚子疼得厉害,她的室友赶忙来报告李老师,那时已是半夜了,但他没有犹豫,急忙用自行车载着生病的学生去医院,为了把学生送到位于山顶的住院部,他一步一步地把学生背上去,然后守在病房,望着输液瓶里的点滴,一夜未眠......

其实,他对学生的付出与关爱还远不止这些。那么可能有人会问:他为何要对学生如此付出呢?何苦呢?又何必呢?他自己的解释是:他无以报答学生的厚爱,他所做的这些都只是在“还债啊”!

让我感动并言之为震撼的不仅仅是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更有学生对李老师的信赖与感恩!李镇西老师为学生做的一切,学生们都看在了眼里,也永远记在了心里。于是学生们不止一次“爱屋及乌”——因为爱他,进而爱他的家人。李老师的爱人生了孩子后,读后感他当时带的那个班级竟背着他每人从家里拿一些鸡蛋来,趁他外出开会的时候,把鸡蛋送到她爱人床前!当班里的学生听说了李老师的妹妹因病住院了,他们会策划“秘密行动”——“背着”李老师去医院给他的妹妹送慰问品......

李老师与学生间这种似乎“你来我往”的情谊体现在他与学生相处的几乎每个时刻,虽然有的事件很平凡,但却因其真实与“平易近人”而着实打动了我。我受感动的还有一点在于:我在一些事件里仿佛看到了自己与同学老师(尤其是我的高中老师)的身影。这使我记忆的匣子被悄无声息地打开,回忆之海被掀起阵阵涟漪。我虽不是李镇西老师的学生,但所幸我也拥有过许多待我很好的老师。所以当我阅读到相关事件的时候,我便会不自觉的联想到自己以前同那些老师相处的经历。在书中描写宁玮的那一部分,我不知落泪了多少次!宁玮的经历我仿佛能感同身受一般,同时也为了她那时而遭遇的不幸而揪心......

其实关于本书,我们能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件件李镇西老师与学生相处的故事,更能透过这些事情窥见背后传达出的教育理念。感动背后,是我们对教育的反思,要向李镇西老师学习,真正地走到学生中间,其实也就走到了学生心里,这样的教育又如何不会成功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从书中或李老师的讲座里学到的终究是精神层面的理念,要想踏实地干教育,还得将理论付诸实践,毕竟我们面对的是有血有肉的人,是这个竞争残酷的现实世界。作为一名师范专业的学生,我在读了本书之后并没有觉得老师更加神圣(没有任何不敬的意思),反倒应是教育神圣(就像李镇西老师在一篇文章里写的那样:虽然舆论往往会无限拔高教师的形象,但我们也不必讳言教育的神圣与伟大),而且,我觉得我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作为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很有可能),干的是一个看似小小的职业,坚守的却是一份伟大的事业!

最后,就像本书引言部分的第一句话说的那样,让我们“高扬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旗帜”,向成为一位真正的教育者迈进,向实现中国新教育的时代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