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费分析(收集3篇)
农村消费分析范文篇1
关键词:消费结构;因子分析;ELES模型
中图分类号:F31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44-02
AnalysisofConsumptionStructureofRuralResidentsinXinjiang
LiuHuilong
(UrumqiCentralSub-branchofthePeople'sBankofChina,Urumqi,830002)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optimizationofXinjiangruraleconomyandsocialstructure,theconsumptionstructureofruralresidentshasalsochangedgreatly.TakingtheconsumptionstructureofruralresidentsinXinjiangastheresearchobject,thispapermakesempiricalanalysisontheconsumptionstructureofruralresidentsinXinjiangduring1997-2012withthefactoranalysisandELESmodel.TheresultsshowthattheconsumptionstructureofruralresidentsinXinjiangisgraduallyimproving,butitisstillinthetraditionalconsumptionstageasawhole.
Keywords:consumptionstructure;factoranalysis;ELESmodel
近十年来新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消费结构也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但整体上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结构也不够合理。因此,研究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对于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和自治区经济结构的调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通过对新疆1997年-2012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并运用因子分析的原理和ELES模型对新疆农村居民消费变动情况和变动趋势进行研究。
一、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分析
消费结构变动度(K),是指某地区一段时期内消费项目构成变化值的绝对值之和,用来考察消费结构变动程度,K越大说明消费结构的变动程度越大,将K除以观察期年数得到年均结构变动度(K)。
从表2可以看出,1997~2004年新疆农村居民年均消费结构变动度为7.29%,2005~2012年为5.82%,消费结构变化较大,并呈现下降趋势。从时间段上来看,1997~2004年消费项目的k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食品、居住、医疗保健、交通、其他、文娱、衣着,其中K值最大的食品贡献率为30.86%,最小的家庭设备,贡献率为3.52%;2005~2012年消费项目的k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食品、居住、文娱、医疗、交通、衣着、家庭设备、其他,其中,k值最大的食品,其对年均消费结构变动度的贡献率为26.80%;小的其他,贡献率为3.29%。
二、实证分析
(一)消费结构的ELES模型分析
将1997-2012年新疆农村居民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纯收入和各项消费支出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ELES模型分析,得出如下结果(见表3)。
从表3的结果表明了,八个回归模型均通过了F检验,模型整体显著;调整的拟合有度数值较高,拟合效果非常好;DW值也表明了各个回归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同时模型参数大多数通过t检验。整体上看,新疆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为0.369,即收入每增加一元平均0.369用于消费。分项消费中,食品、居住和交通通讯边际消费倾向排在前三位,剩余项目边际消费倾向依次为医疗保健、衣着、家庭设备、文教娱乐和其他服务。
从消费结构看,食品和居住消费边际消费倾向较大,依然占居民消费较大比重,表明了农村居民还处于传统消费阶段,同时交通通讯边际消费倾向增强,主要是国家第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交通路网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的出行更加便利,用于交通通讯费用增加;在国家惠农政策下,“新农合”得到广泛推广,农民就医得到了一定保障,医疗保健消费倾向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家庭设备、文教娱乐消费很低,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软环境”的提升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短板,也是到202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
(二)因子分析
按上述分类标准,将新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分为8项。它们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百分比分别用xi(i=1,2,...,8)。运用spss20.0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所得结果见表4和表5。
通过因子分析,得到两个公共因子,其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见表4。前两个公共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6.5%,即两个公共因子能很好的解释8个变量。经过旋转得到因子载荷矩阵和因子得分矩阵,见表5。
由表5可得旋转后的因子得分函数:
F1=-0.245x1+0.007x2+0.232x3-0.221x4-0.078x5+0.189x6
-0.262x7+0.084x8
F2=-0.025x1+0.299x2+0.080x3+0.509x4-0.228x5+0.045x6
-0.226x7+0.204x8
(三)结果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公因子F1在食品、居住、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等四方面有较大的载荷,而F2在衣着和家庭设备两个方面有较大的载荷。从F1的因子载荷矩阵和因子得分矩阵可以看出,居住和交通通讯两个方面的载荷数和得分均大于0,这表明在居民消费结构中这两项呈上升趋势,其中上升较快的是居住,其次交通通讯。而食品和文教娱乐两个方面的载荷数和得分均小于0,即在居民消费结构中这两项呈下降趋势,其中下降较快的是食品,其次文教娱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教娱乐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从2005-2012年都是持续下降的,这说明农村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消费有待进一步的拓展。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在不断改善,但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虽然食品在因子分析中呈下降趋势,但在消费变动度和边际消费倾向上均是最大值,这说明新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整体上还处于传统消费阶段;交通通讯方面消费所占比重的不断增加和边际消费倾向的不断增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疆的发展成果不断惠及农村。
为进一步拉动新疆农村消费市场、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政府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加大对农村居民的信贷支持力度和农村、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引导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大力开拓农村精神文化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申秋红.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研究[J].财贸研究,2007(5):36.
[2]新疆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Ol3.
[3]刘晓红.南京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J].江苏商论,2008(4):3-5.
[4]乌德政,刘鸿渊,曾艳琳.影响农民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及化解[J].经济体制改革,2007(1):109-112.
农村消费分析范文篇2
关键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消费结构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415-02
一、引言
消费需求是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消费结构是消费内容和消费质量的具体体现。对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研究,近年来一直备受众多学者的关注。笔者以1978年-2012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对重庆市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进行定量分析。为重庆市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建言献策。
二、重庆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
截止2012年末重庆市总人口为3343.4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为2026.19万人,占总人口的60.60%。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26.01元,增长到2012年的7383.27元,年均增长率为12.72%,仅占2012年重庆市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2968.14元的32.15%,且比2012年的全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7916.60元少533.33元。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从1985年的275.81元,增长到2012年的5018.64元,年均增长率为11.34%,仅为2012年重庆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16573.14元的30.28%,且比2012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5890.00元少871.36元。虽然重庆市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由饥寒到贫困,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较之重庆市城镇居民及全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均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恩格尔系数分析
由图1可知,改革开放34年以来,重庆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除少数年份有所波动外,大体呈下降趋势。其中1978年-1979年,分别为74%、72.9%,居民生活处于饥寒状态。1980年-1999年在60%-70%之间波动,最终降为1999年的60.7%,这20年农村居民的生活一直处于贫困阶段。2000年-2008年在50%-60%之间波动,人民生活处于温饱阶段。2009年-2012年期间,从2009年的49.1%递减到2012年的44.2%,居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但就2012年与全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9.3%及重庆市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1.5%(2007年-2011年在37.2%N39.6%之间进行波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从各项消费的比重来分析
对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动态的分析,可以了解居民消费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为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提供决策依据。本节选取自重庆市直辖(1997年)以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类消费支出中除食品支出比重下降,其他均有所增加,但就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各自的消费序次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且与城镇居民相比存在显著差异。
1.1997年-2012年居民食品支出占比和其他商品与服务支出占比序次分别为第一和第八。虽然由1997年的65.8%下降至2012年的44.2%,但与重庆市城镇居民41.5%(2007年-2011年在37.2%N39.6%之间进行波动),及全国农村居民食品支出占比39.3%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2.1997年-2012年期间(除2005年居住支出占比排名落后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比)居住支出占比仅此于食品支出占比,排名第二。就人均住房面积来说,从1997年的24.74平方米增加到2012年的40.99平方米,比2012年重庆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17平方米(1997年为8.65平方米)还要大8.81平方米。但就居住质量来说,无论是建筑设计、建筑质量还是内部装潢以及配套设施,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都要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
3.1997年-2006年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比除2005年(排名第二)外,其余年份均排第三,2007年-2008年排名第四,2009年排名第五,2010年-2012年排名第六。相比,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一直是城镇居民的第二大支出,所以说明文教娱乐消费在农村居民中普遍不是很受重视。
4.虽然衣着支出的绝对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并且支出占比大体也呈递增趋势,但是占比序次除1997年和1999年排第四,1998年排名第五,2000年和2004年排名四六外,其余年份均排名第七。而城镇居民的衣着消费支出占比序次多年来一直位居第二或第三,仅此于食品支出和教育娱乐文化支出。从而说明农村居民对衣着方面的消费没有城镇居民那么注重。
5.交通和通讯支出占比排名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中1997年-1999年排名第七,2000年排名第六,2001年排名第五,2002年-2006年均排名第四,2007年-2012年均排名第三。与2012年城镇居民相比在消费序次上市相同的,但在支出占比上农村居民的9.7%比城镇居民为11.48%还是有一定差距。
6.医疗保健支出占比在1997年-1999年期间及2005年序次为第六,2002年-2008年期间除2005年外均为第五,2000年-2001年和2009年-2012年均为第四。所占比重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说明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对于医疗支出也相应有所增加。但由于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相比城镇居民还很不完善。2012年城镇居民在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101.56元,序次仅为第七,所占比重6.65%,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482.24元仅为城镇居民在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101.56元的43.78%,与城镇居民存在一定差距。
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占比序次浮动较大,其中1998年排名第四,2001年-2003年和2006年-2009年第六,其余年份:1997年、1999年-2000年、2010年-2012年第五。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末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分别为:家用汽车3.17辆,冰箱78.28台,洗衣机63.17台,彩电107.78台,微波炉12.72台,家用电脑14.50台,空调28.94台,分别仅为城镇居民的27.86%、62.11%、67.57%、71.94%、18.31%、18.35%、17.04%。从而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在耐用品消费支出呈逐年递增趋势,但目前仍然与城镇居民存在较大差距。
三、优化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重庆市农村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虽然呈递增趋势,但与城镇居民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并且消费结构中存在明显的偏向:食品、居住类消费占总支出近60%,而对于文教娱乐、医疗保健、衣着等的消费虽有所增加,但从消费序次上来看,受重视程度较弱。
根据凯恩斯绝对收入消费理论,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所以要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就必须增加农村居民的创收,增收的渠道,使得居民有充足的消费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应该从消费观念进行引导,优化其消费结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活跃农村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居民创造更好的就业、创业、创新的机会,弥补农村禀赋先天的不足;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如创业资助、减免税、优惠信贷等。
其次,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农村居民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政府应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服务、基础设施服务机制,以便农村居民有着比较稳定的预期收入,为居民消费提供有力保障。
最后,改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加快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发展,促进居民文化娱乐消费。
参考文献:
[1]陈建.重庆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J].当代经济(区域经济),2013(16).
农村消费分析范文篇3
【关键词】广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
0.引言
从1992年亚洲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计划”的启动,到2004年中越两国政府“两廊一圈”战略达成共识,再到2006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对外中国―东盟“M”型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构想,作为前沿地带的广西,对外贸易数额飞速增长,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有了很大变化。2009年广西农村居民最终消费979.18亿元,而1978年仅为35.9亿元。正确分析广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现状与变动情况,对于采取恰当的消费政策和消费途径,最终达到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增长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消费理论研究综述
由于西方已不存在所谓的“三农”问题,因此西方学者对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极为鲜见。近年来,我国学者借鉴现代西方消费理论,对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关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研究如下:卢嘉瑞等具体从中国农民消费结构的演变与比较研究、中国农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中国农民消费结构现状及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孙江明和钟甫宁(2000)研究指出,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会降低平均消费倾向和造成农村消费结构的断层和脱节。戴园晨和吴诗芬((2001)研究发现,在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中,农村消费结构升级滞后于城市,而且消费的地区差距以及层次差距也是在农村表现得尤为明显。唐玲(2003)指出农村消费结构升级的主题是温饱向小康型消费阶段迈进。
2.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动过程
2.1收入水平与消费支出及消费倾向的关系考察
依据西方消费经济学理论,居民的一切消费都是以收入水平为依据的。消费支出是指一定时期用于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按照消费函数理论,随着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即平均消费倾向APC,呈递减趋势。
表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居民纯收入、消费支出、人均消费倾向
资料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年鉴》历年
从表一得出,自1990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尤其是1994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千元大关,达到1107.02元,比上年增长25.1%。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980.44元,比上年增长了7.8%,比1990年的639.45元增加了3340.99元,年均增长10.5%。从表中的人均消费支出一栏可以看到,1990年人均消费支出仅为536.97元,2009年增长到3231.14元,年均增长10.2%。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要快于消费支出增长的速度。同时,从表中的APC一栏可以发现APC是呈下降趋势的,验证了凯恩斯关于平均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总的来说,从1990年到2009年广西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基本呈较快增长势头。平均消费倾向APC总体上呈递减趋势。
2.2恩格尔系数
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它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指食物支出与总支出的比例。恩格尔定律表明,食物开支占总消费数量比重越大,恩格尔系数越高,生活水平越低;反过来,食物开支占比重越小,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水平就越高。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表二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资料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年鉴》历年。
从表二可以看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渐呈现下降的趋势,说明广西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是逐渐提高的。广西农村居民在1990到1995年间,农村恩格尔系数一直大于60%,由此说明广西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一直处于贫困状态。直到1995年以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才维持在50%到60%之间,农村居民生活有了本质性改善,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2009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8.7%,逐步向小康社会迈进。
3.消费结构变化的描述
消费结构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
表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资料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年鉴》历年
从表三可看出,居民的食品支出从1993年的453.5元上升到2009年的1572.82元,增长3.47倍。与此同时,恩格尔系数由1993年的63.6%下降为2009年的48.7%,下降的幅度较大。按照恩格尔定律,恩格尔系数呈递减趋势说明广西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改善。
衣着支出从1993年的30.4元增长到2009年的91.82元,占总消费支出份额却从4.3%下降到2.8%。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衣着消费支出的比例呈缓慢下降趋势,持续在3%左右。从农村的实际衣着消费构成来看,衣着消费仍处于低级阶段,可见农村的成衣市场还是有极大潜力的。
居住是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资料,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有着较大的影响,从表中可以看到农民的居住消费从1993年的75.4元上升到2009年的677.92元,增长了近9倍,同时也是消费项中增长较快的一个,其占总支出的比重从1993年的10%增至2009年的21%。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分三阶段变化,第一阶段从1993到1996年,这一时期家用消费水平快速增长,收入的增加使得高档家用产品开始进入百姓人家。第二阶段从1997到2004年,家用消费此时一直徘徊在65元左右,无法再继续上升。其主要原因是广西农村居民所居住的山地环境给很多公共服务的提供带来阻力,致使家用消费支出完全处于停滞状态。第三阶段从2005年到2009年,家用消费水平快速增长。科学技术及经济的发展方便了农村居民电力与水力的供应,之前的山地环境不再成为很多公共服务的障碍,农村居民开始大量购买使用现代化的电器设备。
自1993年以来,广西农村居民的平均寿命由原来的68岁增至71岁,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持续加快,基本己超出了收入的增长速度,这深刻体现出农民越来越关心自己的身体,医疗保健意识逐步提高。同时,医保费用的高增长也反映出我国医疗体质改革在农村实施中的弊端,医药价格节节攀升,使农民的医疗支出加快,农民负担加重。随着广西交通通讯的发展,到2003年止,广西摩托车人均拥有量36.2辆,交通工具得到明显改善,乡村电话用户也大幅度增长,农村电话普及率已达到50%以上。■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编.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年鉴[Z](1990年至2009年).广西:中国统计出版社.
[2]覃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