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历史系毕业就业方向(6篇)

来源: 时间:2025-08-09 手机浏览

历史系毕业就业方向篇1

当我们想要进一步的深入探究时,却发现相关的资料甚少且很零散,甚至在国内许多图书馆、资料馆里对这段历史的记载都是空白!研究这段音乐人才培养的历史和培养模式,对现代音乐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燕京大学与音乐系

从1840年开始,美国基督教会在北京陆续建立了一些幼儿园、小学、中学直至几所大学,分属多个不同的教会。1918年美国董事会决定把在北京的几所大学合并成一所,考察后选择了出生在杭州后来成为美国驻中国大使的美国人司徒雷登先生担任校长,分男生部和女生部,1919年这所合并的学校正式定名为燕京大学,这一年也就成为了燕京大学的建校之年。经司徒雷登的多方奔走游说,许多在美国的基督教会成员个人筹资,在1926年建成了一片颇具规模的校址,即现在北京大学的校园。燕京大学属于综合性大学,有四大学院: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和宗教学院。与当时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齐名,被称为北京的“3甲大学”。直至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燕京大学被终止办学,各个系分别并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高校。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关于司徒雷登先生和燕京大学的一些史实近几年才得以披露,而对燕京大学(以下简称为燕大)音乐系的文字记载极少。

燕大音乐系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1、初期课程开设(1919―1925)

1919年,音乐系成立女生部。

1924年,扩至男生部。

1925年,开始招收音乐主修生。

2、完善发展时期(1926―1940)

1926年,搬入燕大新校园。

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日宣战,日本人占据燕大校园,扣押了司徒雷登和许多外籍教师,一些著名的中国任课教授亦未能幸免,燕大被迫迁至成都继续办学。

1945年日本投降,燕大在京恢复了课程,南迁部分陆续返回。

3、鼎盛时期(1945―1952)

1945年正式重建音乐系。音乐系步入稳定发展的教学阶段,直至1952年。

在音乐系的办学过程当中,任课教师先后共有39位,专任外籍教师9位,兼职教师5位。其中代表人物有:苏路得女士(MissRuthStahl),从建校就在燕大工作,是音乐系的奠基人,担任了第一届系主任(1923―1927年间),主要教授钢琴课。她知识渊博,教学踏实认真,既严厉又很关心体贴学生,直至1948年初退休回美国,终身未嫁,为燕大音乐系奉献了一生,培养了很多钢琴主修学生,如刘金定、李菊红、程娜、刘培荫等。

范天祥先生(Mr.BlissWiant),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卫斯理大学,在中国居住28年,始终任教于燕大音乐系,担任第二届系主任(1929―1940)。他主持开设了多门课程:钢琴、西洋音乐史、音乐欣赏,音乐分析、和声等等,教学经验丰富,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给学生指定很多的参考书,为学生广泛汲取知识进行了有益的指导。他利用假期回美国完成了他的硕士及博士学位,论文分别是《中国复调音乐创作的可能性》及《中国音乐的文化特点与功能》,他还运用中国音乐元素进行创作,为中国的基督教编配了许多歌曲,并编辑成册出版。范先生非常热爱中国,他对中国音乐教育和宗教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也是不可磨灭的。他多年来一直指挥着燕大学生合唱团,该团的演出成为中国音乐界的盛事。他还在为孙中山先生举行的国葬仪式中担任管风琴弹奏。1951年4月,范先生回到美国,在美国田纳西州和俄亥俄州主持宗教音乐行政及教育工作。范天祥夫人(MildredAnty),中文名字范敏德,义务教授声乐课。她以正统的美声唱法授课,要求学生很严格,她的演唱声音饱满、有穿透力,经常在燕大演出的《弥赛亚》合唱中担任女高音领唱。

另一位声乐教师施美士夫人(Mrs.E.K.Smith),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欧柏林(Oberlin)大学音乐系,曾担任燕大《弥赛亚》中的女低音独唱。

苏路得教授退休后,由法国教授邵可侣(Mr.Reclu,同时兼任西语系法文教授)和美国教授葛维廉(Mr.WilliamGilkey,朱丽亚音乐学院的毕业生)先后担任钢琴课教师,他们在教学上各有特色,除了在琴上示范、帮助学生分析,还把学生请到家中听唱片,边听边启发学生,加深他们对乐曲风格的理解。邵可侣、葛维廉两位教师均在燕大举办过独奏音乐会,邵可侣演奏了李斯特的钢琴协奏曲等作品,葛维廉演奏了海顿及欧洲各个流派的钢琴作品,他的演奏以细腻见长。葛维廉还开设了“钢琴作品分析与创作”课程,边弹边讲解,并为学生的创作提出很好的修改意见,使学生们受益匪浅。

中国专职教师6位;中国兼职教师多是1949年以后聘任的,先后有19位。其中有杨荫浏、张肖虎、许勇三、马思聪、沈湘、张权、赵、李焕之、肖淑娴等。许勇三教授担任重建后的音乐系主任,同时还开设了和声、曲式、对位、创作等课程,他的教学循序渐进,对学生反馈出的各种想法进行合理的引导。马思聪先生开设小提琴、理论作曲等课程,他经常告诫学生要打好基础,先掌握各个流派的和声风格,不要急于摸索自己民族的和声风格,否则就会杂乱无章,什么都不像。课余时间马先生还举办了几场独奏音乐会,吸引了当时北京各所大学的学生前来欣赏。中外教师都很受学生们的爱戴与尊敬。

报考燕大由学校组织统一的入学考试,没有文理之分,音乐系也不单独考试其专业。考试科目包括:国文、数学、物理、化学、英文、智力测验;入学后采用的是学分制,对专业和专业以外的课程都有一定的学分要求,课程学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

1、基础课通修:全校一年级的的新生都要必修西语、国文和历史等课程,没有文理之分,而是统一按照入学程度来分班。还有一些选修课程如:心理卫生等。

2、跨院选课:在第一学年当中,音乐系(属于文学院)的学生除了系内的必修课以外,还要在理学院和法学院各选一门课程学习,但是不硬性规定必须是哪一种课程,可以选数学、也可以选物理、或是生物等等。其他不同院、不同系的学生都可以进行自由选择其他院系的课程,音乐系的合唱、声乐和音乐欣赏等课程是系外学生喜欢选修的。

3、专业选择:各院、系的学生在两年之内,经过与系主任商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转院、系,这被看做是正常学习的一个过程,这样经过一定时间的衡量与调整,学生们基本都安心于自己爱好的专业学习之中了,音乐系有好多学生都是由于深爱音乐而从文学院的其他系转来,当然音乐系的主修生也有转到其他系的;文、理、法、神学院之间都有互相转院的学生,这也与入学考试不分文理有很大的关系。

4、转学考试:燕大是当时许多学生所向往的学校,一些其他大学的学生通过了燕大组织的统一转学考试后,也有机会成为燕大的学生,这个考试包括三项内容,英文、国文和智力测验,然后根据学生在原学校所修科目和学分,决定其在哪个学年就读。

当时音乐系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有钢琴、风琴、视唱练耳、乐理、和声、和声分析、欧洲音乐史、中国音乐史、音乐欣赏、对位、键盘和声、曲式分析、配器、合唱等,其中钢琴开设四年,同时也有少量的选修课:声乐、小提琴等,选修课程开设时间的长短是根据学生的潜质与发展来决定的。

1949年以后又增设了课程:民族乐器、钢琴作品分析与创作、合唱指挥、苏联近代音乐状况和小提琴选修课等,前后加起来共有课程20多门。

1949年以前外籍教师占绝大多数,都是用他们的母语授课,英文授课居多,国文和中国历史由中国老师以中文授课。

二、专业培养方式与教学特点

虽然音乐系每个同学喜好的专业方向不同,有作曲、钢琴或是声乐,但是系里开设的专业课程绝大部分都是必修课,这是燕大音乐系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其中体现了司徒雷登校长“培养专业人才”的办学思想,保证了每一个学生对于音乐发展规律的全面与深入的理解,和对技能技巧的熟练掌握与应用,为使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成为音乐专业佼佼者而打下坚实的基础;钢琴课每周一次课时,单独授课,根据学生们不同的程度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有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派和印象派、近代乐派的音乐,也有车尔尼的练习曲等,每一学期至少一次的公开演奏会,经过四年认真的学习,燕大副修钢琴学生的程度都达到了很好的水平。和声、对位课程各两年,教师非常注重学生作业的批改,每堂课都直接在课堂上为每一位同学边弹边修改、边讲解,通过对各种习题的讲解,学生们受益很大,一个一个步骤的学习、一个一个音响的听辨,在理论与听觉两方面同时受益。和声的构成有其一定的规律,但是又有太多的可能性,创作的可能性也是无限的,学生们的作业有各种情况出现,教授们以自己渊博的知识,随时根据教学的需要来调整授课内容。

根据四年各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们要举行毕业音乐会,根据个人主修方向,选择音乐会的形式。钢琴方向的同学举办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程娜(离休前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钢琴教授)在钢琴毕业独奏音乐会上演奏的是拉威尔的《水的嬉戏》、舒曼的钢琴协奏曲等。李菊红(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钢琴共同课主任)毕业独奏音乐会演奏的是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等,都由她们的主教老师Stahl教授来协奏,主教老师为学生协奏也成为燕京音乐系的一个优良传统,刘畅标的毕业钢琴独奏音乐会曲目:贝多芬的“黎明”奏鸣曲、肖邦的三首练习曲、李斯特的“弄臣”,近代钢琴曲法雅(西班牙)的“火祭舞”还有拉赫曼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葛威廉协奏。

作曲方向的同学要进行作品音乐会,许勇三毕业作品音乐会节目单的标题是《许勇三国化乐曲尝试作》。

声乐方向的同学,学习的是美声唱法,演唱曲目以艺术歌曲为主,毕业要举行独唱音乐会。娄彰后的毕业独唱音乐会举行了两场,一场是外国艺术歌曲,另一场是中国歌曲,由刘畅标担任钢琴伴奏。

历史系毕业就业方向篇2

实习任务一:苏州城市建筑设计的学习地点:苏州人民路

实习日期:07.3.3(晴)指导老师:aa

实习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历史文化古城——苏州,苏州素有人间天堂之称,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第一次来苏州,感觉没什么特别的,不是我们想象的高楼大厦。听老师介绍说:苏州进行现代化建设,受到诸多保护条文规范的制约,关注建筑风格成为规划审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建筑风格的要求,以某种法制法规的形成存在,并对苏州城市建筑的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城市规划方面采取对古城风貌的保护的原则,所以现代化的建设要兼顾到历史文化遗产的留存与合理利用。

根据资料介绍:这种源自保护城市风貌的举措对于创造地方特色而言,并不是一个完全相同的概念,应该承认前者可以用较为稳妥,保守的手法来达成保护的效果,在某些特定场合,甚至可以沿用传统样式和仿古建筑。而后者相对来说是富有开创性,探索性的创造过程,它关注地方文化,自然环境,建筑历史等众多地域因素,其表达方式和设计手法具有相当的差异和丰富性。在苏州,总体文化背景的相对保守和保护任务的紧迫性所导致的对建筑风格的专注是苏州创作环境的一个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苏州地方主义或地方特色的再创造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所以,苏州市区的建筑,不论是什么结构,都要维持这种现状,表现苏州城市的特点。在我们参观的人民路与干将路的城市建筑是反映苏州地方建筑的一对绝好例子。人民路是苏州古城结构的历史延续,最北端的北寺塔,中段的观前街,怡园,文庙和南端的城市园林——沧浪亭使得人民路从北到南有一个完整的景观序列。干将路着重体现地方性符号以及与城市文脉的关联,其开发规模较大,改造力度较强,但在追求条理化和程序化的过程中又体现了人文关怀的场所精神。最典型就是人民路上苏州图书馆新馆,是一栋着力体现苏州地方文化特色建筑。其轻巧灵秀的立面造型手法,与早期人民路建筑古朴厚重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也隐藏了时代文化上的对比。对地方“风格”的关注在苏州图书馆就集中地表现出来,这种现象和江南其它地区的表现相比更显突出。

作为一个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大学阶段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对我们大学阶段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不但使我们各方面的知识系统化,而且使所学知识实践化。毕业设计实习是在毕业设计前进行一次系统的综合考察,结合所学知识及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选择自己的设计方向。通过毕业设计实习,使我们能够了解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培养我们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并锻炼我们调查研究的能力,对毕业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实习任务一:苏州城市建筑设计的学习地点:苏州人民路

实习日期:07.3.3(晴)指导老师:aa

实习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历史文化古城——苏州,苏州素有人间天堂之称,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第一次来苏州,感觉没什么特别的,不是我们想象的高楼大厦。听老师介绍说:苏州进行现代化建设,受到诸多保护条文规范的制约,关注建筑风格成为规划审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建筑风格的要求,以某种法制法规的形成存在,并对苏州城市建筑的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城市规划方面采取对古城风貌的保护的原则,所以现代化的建设要兼顾到历史文化遗产的留存与合理利用。根据资料介绍:这种源自保护城市风貌的举措对于创造地方特色而言,并不是一个完全相同的概念,应该承认前者可以用较为稳妥,保守的手法来达成保护的效果,在某些特定场合,甚至可以沿用传统样式和仿古建筑。而后者相对来说是富有开创性,探索性的创造过程,它关注地方文化,自然环境,建筑历史等众多地域因素,其表达方式和设计手法具有相当的差异和丰富性。在苏州,总体文化背景的相对保守和保护任务的紧迫性所导致的对建筑风格的专注是苏州创作环境的一个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苏州地方主义或地方特色的再创造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所以,苏州市区的建筑,不论是什么结构,都要维持这种现状,表现苏州城市的特点。在我们参观的人民路与干将路的城市建筑是反映苏州地方建筑的一对绝好例子。人民路是苏州古城结构的历史延续,最北端的北寺塔,中段的观前街,怡园,文庙和南端的城市园林——沧浪亭使得人民路从北到南有一个完整的景观序列。干将路着重体现地方性符号以及与城市文脉的关联,其开发规模较大,改造力度较强,但在追求条理化和程序化的过程中又体现了人文关怀的场所精神。最典型就是人民路上苏州图书馆新馆,是一栋着力体现苏州地方文化特色建筑。其轻巧灵秀的立面造型手法,与早期人民路建筑古朴厚重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也隐藏了时代文化上的对比。对地方“风格”的关注在苏州图书馆就集中地表现出来,这种现象和江南其它地区的表现相比更显突出。

历史系毕业就业方向篇3

[关键词]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新“国标”;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121-02

一、序言

《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委会等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文件的精神而制定的。新版《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出台,要求日语专业学生应掌握日语语言文化知识、国际形势相关知识,具备坚实的中国语言文化基础,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跨文化知识

结构。因此,解读国家标准的总体框架下的课程体系,建设适合新建本科院校日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

二、解读《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总体框架下的课程体系

新“国标”对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课程体系都有明确的规定。新“国标”的出台,对日语专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解读新“国标”,探讨新形势下的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趋势愈显其意义的重大和深远。

新“国标”下的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四部分,由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环节组成。

(一)公共课程

公共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军事理论与训练、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第二外语等方面的课程设置。

(二)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三方面。专业核心课程又包括外语技能课程(听、说、读、写、译等)和专业知识课程(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基础课程,以及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中的技能课程有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会话、日语视听说、日语演讲与辩论、日语阅读、日语基础写作、中日笔译理论与实践、中日口译理论与实践等。专业知识课程有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基础课程,以及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有日语语言学概论、日本文学概论、日本概况、跨文化交际、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等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要拓展学习领域,提高对所学专业的整体把握能力。有中日语言对比、日语词汇学、译文赏析、日本文学选读、日本文学史、比较文学、日本文学研究与实践、日本社会与文化、日本历史、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由各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根据办学优势及特色、师资力量等灵活设置。有商务日语系列、旅游日语系列、科技日语系列、信息日语系列、翻译系列、区域研究系列、管理学日语系列、影视动漫日语系列等课程。

(三)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重视培养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践环节包括专业见习与实习、课外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国际交流等。

(四)毕业论文环节

毕业论文环节是培养学生研究并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可采用学术论文、翻译作品与翻译实践报告、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可以用日文或中文撰写,使用中文撰写时,字数不少于6000字,同时须有不少于2000字的日文摘要;使用日文撰写时,字数不少于8000字,同时须有不少于800字的中文摘要。

通过新“国标”分析可以发现,日语专业核心课程中要求有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而专业选修课程突出了中日语言对比、日语词汇学、比较文学、日本历史、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课程。实践环节增加了国际交流。毕业论文(设计)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三、新建本科院校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与新“国标”相匹配,但是仍有部分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一)日语专业核心课程

日语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与新“国标”匹配。分为外语技能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外语技能课程主要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完成。听的技能由日语视听A(一)~(五)、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说的技能由日语会话A(一)~(三)、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读的技能由日语阅读(一)~(二)、高级日语(一)~(二)、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写的技能由日语写作、日语论文写作、日语语法(一)~(三)支撑;译的技能由日语笔译(一)~(二)、日语口译(一)~(二)、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

(二)专业知识课程

专业知识课程包括语言、文学与文化的课程。主要通过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专业选修课程与专业特色课程完成,开设日语语言学概论、日本文学、日本概况、市场营销c、国际商务谈判等。

(三)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由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开设日文录入实践、日语专业行业模拟实践、日语翻译实践等实践课程。

(四)毕业论文环节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的毕业设计要求单一,要求学生用日文写出6000字的毕业论文。

通过与新“国标”的对比可以发现,我校日语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体系与新“国标”匹配。而专业知识课程中的课程名称与新“国标”不完全匹配。例如现开设有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日汉笔译实务;日汉口译实务课程。但新“国标”中的名称为中日笔译理论与实践、中日口译理论与实践。同时日语专业知识课程中没有设置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另外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中缺少中日语言对比、日语词汇学、比较文学、日本历史、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

另外,日语专业的特色课程、实践课程和毕业设计的改革创新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完善课程体系才能达到新“国标”人才培养的要求,真正实施全人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结语

历史系毕业就业方向篇4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专业技术

民族传统体育学于199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批准,被设为体育学下的4个二级学科之一;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高校学科专业目录,将武术专业拓宽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自1999年开始招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其业务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教学内容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内容体系框架,并进行了适度的拓展与延伸;在教学目标上,注重武术文化的传承、突出学生武术能力的培养和发挥武术的育人功能;在课程学习的评价方面,强调对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因此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1.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毕业生与就业现实脱节。北京体育大学武冬的调查表明,北京体育大学武术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一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很难进入各级运动队从事教训研等工作;二是社会上还没有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设定的固定岗位,我们培养的人也不可能进入这样的岗位工作;三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流向大中小校,主要从事公共体育课的工作,以武术套路专项学生为例。[2]北京体育大学的张明廷等人的调查数据表明:近三年的就业形势表明,毕业后从事专业运动训练的学生人数占毕业总人数不足2%;毕业后从事教学的学生人数占毕业总人数不足20%;从事公安的学生占到15%以上,有不少学生选择了自谋职业。而且,通过在校学生及其家长的调查显示,有45%左右的学生和38%的家长希望毕业后从事公安工作;有30%的学生和35%的家长希望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只有8%的学生希望从事教练员工作。[3]

1.2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不严密。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何建东的研究认为:首先,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不够深刻,对其内涵与外延仍需进一步界定;其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存在不科学的现象,“重技术轻理论”是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基础理论和民族传统文化课程严重欠缺;再次,课程结构的设置未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必须优化。[4]

2.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主干学科含义的分析

近年来有关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研究表明,一方面疾呼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并采取了暂停招生的方法应对。另一方面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尝试以新的途径应对已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对本专业主干学科理解不透彻。

2.1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主干学科能指。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明确指出,本专业的主干学科为:体育学、历史学、中医学。它暗示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方向分别为:体育学――以身体方向发展为主;历史学――在延续具有民族内涵内容的基础上,发展社会需求的以身体为主的体育活动内容;中医学――首先考虑培养对象取得中医行医资格,其次研究开发以中医理论为主的面向社会所需的健身理论和身体活动方式。这三个学科给本专业带来了三个方向的生源和多方面的毕业生就业渠道,也是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忽视的关键之处。

资料表明,武术专业拓宽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事实。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一直以来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用原来建设体育教育专业的方式进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建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从上述三个方面考虑,其专业建设需要历史、中医等方面的学者。实际情况是用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或者武术史代替历史学,导致真正的民族体育历史知识的欠缺,达不到民族体育锻炼、娱乐内容的推陈出新。

第二种方式是用发展竞技体育的方式建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从招生伊始,其招生目标集中在武术专项优异的生源上,目的是在以后的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客观讲,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生源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武术专项、历史、中医。武术专项优异的生源只占本专业的1/3,这种放弃2/3生源的选择导致专业建设只能向一个方向发展。

2.2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主干学科意指。有的研究者认为应重视武德思想教育,理由是武德是习武者必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实质上,武德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儒家思想的研究史上,把身体作为精神修养的呈现。孟子主张生命与道德合一,人身乃精神化的身体,用以彰显“上下与天地同流”之境界。将仁、义、礼、智收缩到内心里,以证明实践德行,达到境界时,道德都可以化为内心之德流行。仁德被体现,即有仁德之心流行;义德被体现,即有义德之心流行;礼德被体现,即有礼德之心流行;智德被体现,即有智德之心流行。四德体现,说明儒家所理解的身体是形、气、心贯通的结构,其形气面涵摄内外身体的生理功能,心气面涵摄意识与形上的功能,气化面则同时涵摄个体与万物同体的物质基础与形而上的基础。通过儒家以“修身”为其要义,实现儒学传统中所谓“天人合一”、“身心一如”。

2.3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主干学科所指。在观赏武术类的表演时,观众会被表演者所展现的身体能力征服,他的身体有着可以与动物媲美的轻快和柔软,以及比动物更优雅的特点并为此感到骄傲,会发自内心欢呼。细察其原因,表演者的身体活动,使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语言。此时表演者的思维通过身体这个工具得到表现,同时身体本身也在进行思考活动。或者说借由身体的观点和样态来思想,用身体的方式思想。一是隐喻每个人在肉体上高于动物一筹;二是隐喻现实社会里的强壮体魄。

3.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基本问题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主干学科能指,是把人的身体看作从“历史性”延展到“社会性”的场所。从这一角度思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需要把每一个培养对象的身体作为展现场所的身体,有别于西方认可的身体长期受灵魂的奴役,受心的驱使,彰显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性。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主干学科意指,是把人的身体作为精神化的身体,用以达成“天人合一”、“身心一如”。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主干学科所指,是以人的自然身体为主体,通过持续的锻炼,得以寿养天年。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基本问题在于在这三个维度上思考其发展方向,这三个维度可以互相辅助,最后达成学科的持续发展,也是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突破僵局的解决线索。

4.结论与建议

4.1制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建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出发点不符合社会需求。

4.2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需要重新认识本专业的主干学科,并衍生以身体方向发展为主体育学;在延续具有民族内涵内容的基础上,发展社会需求的以身体为主的体育活动内容的历史学;在中医学的基础上,研究开发面向社会所需的健身理论和身体活动方式。

4.3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立足理论基础研究,为促进本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厚实的根基。

4.4建议采用联合办学的方式,从体育学、历史学、中医学方面,完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师资力量。

4.5建议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从身体角度的三个维度上思考今后的发展。一是培养对象的身体作为展现“历史性”延展到“社会性”的场所;二是把身体作为表达“天人合一”、“身心一如”的主体;三是体现通过持续的锻炼,得以寿养天年的身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2]武冬.对北京体育大学武术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

历史系毕业就业方向篇5

历史学专业创新能力课内外结合

一、课堂教学中创新因素的渗透

目前不少高校存在着一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事实上,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还需要从课堂的五十分钟抓起。在课堂上教师注重将科研创新因素渗透其中,并时刻注意师生的有效互动。

1.课堂教学中注重科研因素的渗透

任何创造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历史教学要创造条件给学生以广博的历史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丰富的历史知识成为学生创造的向导。所以,教师必须重视教学和引导,通过多种渠道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把科研创新的因素渗透进去。教师可以通过形成知识链条、介绍研究现状、了解专家学者、设计科研课题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这些环节之间都是互相渗透、互相递进的,前面的环节是后面的环节得以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最后一个环节是前面所有过程的结果。其实现,需要教师对所讲授的内容、所从事的领域中的研究现状、专家学者等都十分熟悉。

通过课堂教学,把科研创新能力渗透到讲课环节中,让学生从教师的点拨、问题设计中获得启示,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通过课堂教学,学生了解到学科前沿知识,设计出合适的课题,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2.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的互动

教师课堂的讲授是一门艺术,教师在课堂讲授中不要“一言堂”,要师生互动,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动起来,教师首先要大胆地提问。在讲解《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科举考试时,就可以问学生“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和规律是什么”,也可以问“宋代在防止科举考试舞弊上采取过哪些举措”,这些问题的讨论和解决,便于大家掌握科举考试的重点和难点,也便于提高大家的总结概括能力。

此外,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如讲授《明清史专题》时,提前让学生查阅来自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的明清史专家的研究资料,上课时给全班同学讲解,教师和学生点评,便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外实践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历史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内教师讲授课程的渗透外,课外实践中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意识的培养也很关键。这些实践包括:“走进图书馆”活动,让学生了解历史文献的分布与使用方式;组织学生创建学科资料库,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和储备资料准备条件;组织安排有创意的活动,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来打开学生创新的路子。

1.走进图书馆

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必须让学生掌握和钻研史料,因为一切历史的结论都来源于对史料的分析和研究。学生要掌握更多的史料,仅靠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远远不够,必须走进图书馆。对学生与图书馆的关系,有研究者提出“应当将新生入馆教育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并列入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同时,还要让这项教育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对他们在各个学习的阶段进行跟踪服务,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他们的助手和伙伴”。

为了让历史系学生走进图书馆,我在我们院系的学生中开展了“走进图书馆”活动,请图书馆及我系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组织一些学生对本校图书馆书库、数据库、检索方法、历史类书籍分类调查,要求他们将本校图书馆的数据库与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数据库进行对比。活动结束后,他们写出调查报告,在大会上向全系学生汇报。

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了“查阅资料比赛”、“从读一本好书做起”等系列活动,使全系学生对本校图书馆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掌握了到图书馆查找书籍、检索数据库的基本方法。

2.创建学科资料库

大学各种学科的学习,既需要教师的认真备课和授课,也需要动员大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学科资料的创建工作。这项工作在高校的教学中是一个新事物,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创建历史学科资料库,他们把零散的历史知识整理、归纳、分类,便于课下复习或将来考研。这种资料库的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自参与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隔膜性较小,易于进入大脑的记忆系统中。指导学生创建学科资料库是件未雨绸缪的事情,是为学生以后的发展铺路的举措。

大家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学科资料库的创建。指导教师向学生申明了创建资料库的原则和方法之后,班级负责人就要向大家分配任务、落实任务、检查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分配任务时,把所要分配的内容,按学号统一安排,让所有学生都承担一部分,最后由班长或学习委员统稿,依序排列,组成一份完整的学科资料,将电子版统一发给大家,获得资源共享的效果。期间,我强调要认真对待,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将资料库做的更完整、扎实。学生把自己的智慧和热情都融入到这项活动中了。

3.组织有创意的活动

(1)魅力历史

历史是有无穷的魅力的,每年,团委、学生会在系主任的指导下组织一系列活动,如“历史知识竞赛”,教师出题,学生抢答,优胜队奖励“历史知识讲座”,学生作为主讲人,内容由教师指定或大多数同学推荐,或讲解学生普遍感兴趣的问题,或揭秘历史上的所谓“疑案”等;“历史上的今天”,运用手抄报、展板等形式向全校师生介绍生动的历史。毕业前夕,组织大型的“毕业生历史才艺”表演,形式多样。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更加热爱历史。

(2)讲课大赛

讲课大赛分阶段安排较好:一年级举办教案展,要求每个学生针对自己所学的某门课程的某一章节设计出一份完整教案;二年级举办讲课大赛,要求学生根据一节课内容,写出完整教案并进行生动的讲解;三年级,专科学生实习后进行实结会,并举办二、三年级的讲课大赛。这样安排,循序渐进,经过三四年训练,学生的讲课能力有显著提升。

所有这些活动,都按照历史学专业学生的学年特点设置,到他们毕业时就可以在工作能力、个人能力方面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高度。

三、结语

针对高校历史学专业特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当前历史学教学改革的方向。课堂教学中创新因素的渗透、课外实践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模式。这种模式的要点是要从不同的角度,注重课内和课外一贯培养。这一模式极大地提升我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提高其他高校历史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龚奇柱.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几个问题[A].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程天芹.《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科研创新因素的渗透[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7).

历史系毕业就业方向篇6

松风水月,空明九霄。诗意凉山,是大地的恩赐。且看苍莽雄奇的螺髻山、神秘温情的泸沽湖,还有那灿烂绵长的阳光,都使得凉山穿透时空的风烟,携带千年的风雨,把岁月变迁、人文兴达的历史底蕴深深融会在这奇俊秀美的自然风貌之中。彝家节日、傈僳族红裙、女儿国的爱情、藏乡的神韵,每一个独特的生活场景,都能让你感受到美,感受到凉山各族人民生活的充实、幸福和安宁。原生态的多民族文化在此共同交融,孕育了风情万千的民风民俗。个性独特的人文精神滋养着这方山水、这方人,并传承着历史,演绎着今天,延续着未来。

两千多年前,有两条鲜为人知的著名古道经过凉山:一条是“南方丝绸之路”,一条是“茶马古道”。这两条古道不仅是中央王朝治政用兵的官道,也是中外文化交流重要的通道,并由此形成了我国西南的民族大走廊。社会学、民族学大家费孝通先生称之为古代“藏彝民族走廊”。古道的贸易繁荣,促进了川、滇、藏地区汉、藏、彝等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

今天在凉山世居的10多个民族的先民,就是通过这两条民族大走廊,在这里迁徙、繁衍、交往,共同开拓和保卫祖国的西南边疆。各民族文化共生共荣,为我们保留下一条特殊的历史文化沉积带,其中有些原生态文化,如彝族毕摩文化、摩梭人母系社会形态的婚俗等,至今都还“活”着,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凉山彝族自称“诺苏”,人口近200万。在彝族山寨,在彝族聚居的腹心地带,仍然延传着固有的生活方式。彝族的传统文化仍然保留着古朴、独特的原生面貌,传统依然是山地彝人所恪守和珍视的价值理念。

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核心。“毕摩”是彝语音译,“毕”意为“念”、“诵”或“读”,有“举行祭祀时作法祝赞诵经”之意,亦代指宗教仪式活动;“摩”意为“长者”、“老师”,是长老的尊称,毕摩即“掌天命神权的长老师人”或“吟诗诵经之长者”。彝族民众从古到今都认为毕摩是“智者”,是“知识最丰富的人”,他们识古彝文,掌握和通晓彝文典籍,是彝族民间各种祭祀仪式的主持者和组织者,又是彝族宗教和信仰的代表人物。毕摩“身系一族之本位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毕摩文化”是由毕摩们所创造和传承,以经书和仪式为载体,以信仰与仪式为核心,集成彝族古代的语言、文字、哲学、历史、谱牒、地理、天文、历法、民俗、伦理、文学、艺术、医学、农学、技艺等丰富内容的一种特殊民族文化,它是一种通过彝族“本土知识分子群体”和祭司毕摩世代传承下来的族群文化传统,因而被彝族人民视为历史的“根谱”和文化瑰宝。

因此,毕摩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彝族文明史中生长出来的一棵婆娑之树,凝聚了彝族民众特有的认识与特别的情感,为彝民族的民族认同、情感联结、文化传承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许多彝学研究者都认为,不了解毕摩及其文化传承就谈不上理解彝族的文化遗产。

新闻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