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基本途径(收集3篇)
脱贫基本途径范文篇1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脱贫攻坚战略,更好地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提高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和内生动力,深入而有效地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特制定以下制度。
一、总体目标
建立结对帮扶的工作机制,发扬我党密切联系群众,关心人民疾苦的优良传统,促进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带领群众致富,在全村营造结对帮扶、提高脱贫质量和效益,做到“困难有人帮,贫困有人扶”,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进加依村脱贫攻坚工作深入持续的开展。
二、基本内容
1、对全村贫困户进行结对扶贫,实现全覆盖。
2、对具备一定致富条件,但缺乏资金、技术、项目、途径等情况的贫困家庭,有针对性的开展结对帮扶。
3、对年老体弱,文化偏低,流动较大,学习有困难的贫困学子进行结对助学。
4、对在思想认识与行动上尚有差距的群众,进行结对帮教提高。
三、方法步骤
(一)深入调查,确立帮扶对象
以医院干部和工作队为主体,摸清贫困群众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整合,形成全村完整的帮扶对象档案。
(二)自愿结对,确定帮扶目标
根据各自特点自愿选择帮扶对象,明确帮扶的内容,确定短期、长期帮扶目标,制订具体的帮扶措施;签订相应的责任书,落实到人,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三)定期检查,确保帮扶成效
对帮扶对象及帮扶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把帮扶结果作为单位和个人年度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内容。
(四)建立帮扶台账,确定帮扶主体,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抓好落实。
四、工作要求
(一)要定期和不定期到帮扶家庭中走访,及时了解帮扶对象具体的思想动态与家庭情况,全力挖掘其内在发展的潜力,既讲求快速高效,又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实际困难。
(二)要重点发挥党员干部主观能动性。对帮扶对象要通过有机组合,借助“科技扶贫”、“知识扶贫”及安排转移就业,产业扶贫等多种有效途径,变简单的“输血”为自我“造血”,让贫困户真正走上发展和致富之路。
(三)对脱贫有困难的贫困户,要注重实效,不同对象采用不同方法。对长期在外,无法正常走访入户见面的贫困户,可通过发送信函、电子邮件等形式加强交流沟通,帮助其加强学习。对文化偏低、年老体弱的党员,除送学上门外,也可通过组织一些小范围的适合其特点的文体活动来帮助其学习。
(四)村第一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就定期组织贫困户学习教育,对特困户指派1-2名素质较好的党员专人联系帮扶,努力促进其自我转化,通过组织实实在在的帮教活动,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增强素质。
脱贫基本途径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按照“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以实现稳定脱贫为重点,切实做好精准帮扶工作,持续巩固贫困村出列成效,全面加快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确保打好全年脱贫攻坚战。
二、目标任务
进一步落实帮扶任务,扎实做好146户已脱贫户防范返贫和1户未脱贫户的脱贫工作。促进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村集体经济进一步激活,产业发展进一步壮大,持续巩固提升村脱贫成果。
三、主要措施
一是细化精准帮扶。认真做好14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帮扶工作,通过入户走访等方式,全面了解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状况,逐户了解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所需所盼、“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和返贫风险点。在充分征求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因人因户科学制定年度帮扶计划,做到帮扶政策无遗漏,措施精准可操作。通过持续加大帮扶力度,巩固脱贫成果,确保所有贫困户“一过线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
二是强化政策落实。督促本单位所有帮扶责任人按月开展走访帮扶贫困户活动,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和需要,围绕落实十大扶贫工程各项政策,切实帮助贫困户享受到产业、就业、健康、教育、危房改造、金融等扶贫特惠政策。不断增强月走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明确每月帮扶工作重点和要求,加大扶贫政策宣传,持续落实巩固脱贫措施,并帮助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扶贫政策精准落地。
三是深化产业发展。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举措和贫困户稳定增收的根本途径,努力打造带动脱贫能力强的特色产业。结合该村实际,继续推动稻虾共养产业,壮大畜禽养殖产业发展,确保2023年帮助实现全村发展稻虾共养产业养殖户达到全村总户数的45%以上,发展麻黄鸡养殖户达到全村总户数的40%以上。充分发挥朗德鹅产业扶贫基地带动作用,帮助发展长效特色产业。同时帮助引导全村党员、贫困户成立稻虾养殖合作社,增强贫困户抵御各类风险能力,实现稳定增收。
四是完善双基建设。帮助争取至等村组道路建设,争取群众文化广场建设项目落地,不断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乡风文明建设,丰富和提高全体村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建立管养机制,加强全村村组道路、当家塘、抗旱井等维护管理。积极争取各类资金与项目,不断加大对村的扶贫投入力度,持续加强道路、水利等建设,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水平。
五是提升集体经济。从村实际出发,因村制宜帮助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积极探索发展村级经济的新途径,不断增强村级组织自身“造血”功能和服务能力。强化村集体水面出租、朗德鹅产业扶贫基地发包、光伏电站、带资入股等项目的管理,确保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力争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4万元以上。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三家包村单位要高度重视定点帮扶工作,成立联合帮扶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帮扶工作。要加强工作投入,分解落实脱贫攻坚工作任务,积极组织协调落实、统筹各方资源,确保定点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责任落实。联合帮扶领导小组要加强与乡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的沟通,与驻村工作队紧密配合,切实让帮扶措施落地生效。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听取帮扶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压实帮扶责任,确保帮扶措施落实。
脱贫基本途径范文篇3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说过,“建档立卡是各项扶贫举措能够精准的基础和前提,务必要精益求精,既要经得起现在的检验,更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因为到2023年宣布实现全面脱贫后,建档立卡数据库就是‘共和国脱贫攻坚的档案库’,谁脱了贫、谁来扶、怎么扶,成果一目了然。”足见,做好新时期脱贫攻坚档案工作意义深远而重大。
脱贫攻坚战役号角吹响以来,国内各省、市、县高度重视脱贫攻坚档案资料的收集、归类和整理,档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有效服务于脱贫攻坚大局。2016年9月,国家档案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做好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办法》两个政策文件,旨在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精准扶贫档案工作。在这两个政策文件出台之前,已有部分省、市、县先后出台关于加强脱贫攻坚档案的意见、办法,制定了具体的归档标准和操作方法。
贵州省出台《关于推进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贵州省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办法》;四川省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的意见》、《四川省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办法》、《四川省精准扶贫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山东省德州市建立《全市脱贫攻坚档案管理规范提升标准》;江西省黎川县健全《精准扶贫档案管理规范》等等,在档案建设管理等方面做出坚实的努力,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然而,部分地方依然存在脱贫攻坚档案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发动不到位,建立不规范、归档不及时、资料不齐全,内容信息不精准、动态管理机制不健全,档案成果转化不足、开发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只有密切联系实际,在工作中加以探索和实践,才能谋求脱贫攻坚档案效用的最大化。
脱贫攻坚档案建设管理事关贫困村“摘帽”、贫困户“销号”,事关改革大计,事关民生福祉,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山东省烟台市认真贯彻上级关于做好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的部署要求,密切联系本地实际,突出抓好建档立卡动态管理、项目储备实施、资金投入使用等重点领域的建档归档,全力做好县、乡、村三级档案资料精准完备工作,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脱贫攻坚档案管理新思路和新模式。
脱贫攻坚档案是扶贫开发各项工作顺利推动的重要基础和佐证依据,烟台市按照省级总负责、市级抓统筹、县乡抓落实以及“谁主管、谁负责”、“谁建档、谁管理”的总体要求,对本级召开的会议、出台的方案、部署的任务、制定的文件逐一进行归档,对扶贫对象的总体情况、识别退出的动态管理情况、作战图、年度减贫计划、项目进展、资金来源及使用、金融推进、帮扶责任、宣传培训、督查考核、贫困户档案及配套资料等M行分门别类的登记造册,明确责任人,分级归口管理,真正落实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努力实现脱贫攻坚档案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针对当前存在的建档立档范围不全、门类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着力设置科学完善的框架体系,建议将下列基本内容纳入归档范围。
县级档案资料归档范畴包括基础性资料、扶贫开发工作手册、精准识别动态管理资料、产业发展项目档案、资金管理、社会扶贫、扶贫宣传、教育培训、督查考核、扶贫协作等。
镇村级档案资料归档范畴包括本级扶贫对象基本情况(包括省、市扶贫工作重点村数量及分布、贫困户数量及分布、涉及贫困人口数量及分布等以及开展精准识别、精准退出的主要情况);精准识别、精准退出资料;减贫成效;帮扶责任人;扶贫工作重点村资料(省定、市级分类整理);贫困户档案;产业项目资料;金融信贷;社会帮扶(工商资本、民间组织、社会团体、个人等吸纳就业、捐资、捐建佐证材料)等。
为加速信息化建设和成果转化,提高脱贫攻坚档案服务水平,烟台市全面加强扶贫开发信息化建设,这项工作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程,是提升精准脱贫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有效方式,更是推动脱贫攻坚档案管理成果利用转化的关键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