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早产儿的护理要点(收集3篇)
对早产儿的护理要点范文篇1
[关键词]早产儿;发生率;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7-123-01
早产儿(PretermInfant)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体质量2500g以下的活产新生儿,是新生儿时期死亡的首要原因。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尚不成熟,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抵抗力弱,其患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足月新生儿,有效的治疗和良好的护理质量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的关键[1]。本研究现对本院收治的110例早产儿的临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10月-2010年6月我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且资料完整的早产儿共110例,所选患儿均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2]:妊娠28足周到不满37周之间终止者,胎龄评分与实际孕周相符合。110例早产儿中,男孩58例,占52.73%;女孩52例,占47.27%,男女比例为1.12:1。出生体重平均为2.4千克,孕周平均为35.143周,住院天数平均为14.00天,出院体重平均为2600.00克。体质量平均每日增加10~30g,出院72h内生命体征正常,无再次住院者。
1.2临床治疗方法患儿母亲入院后立即给予地塞米松10mg/d口服,连用3d;针对早产儿出生后所患疾病及时给予吸氧、抗感染、维持酸碱液体平衡及对症处理。同时在此基础上增加各种监护仪器及呼吸支持如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仪等严密心肺监护,抓好体温、呼吸、营养多项管理,严密监测患儿血糖,预防颅内出血。
1.3临床护理措施
1.3.1保暖早产儿体温较难维持,大多需保暖。房间温度应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为防止体温下降出生后应将早产儿置于事先预热到中性温度的暖箱中,根据早产儿体质量不同调整温箱温度。
1.3.2监测血糖早产儿容易发生低血糖。对可能发生低血糖症者生后1h开始喂5%葡萄糖溶液,2-3h开始喂奶,血糖
1.3.3呼吸道管理及供氧
早产儿出生后呼吸功能不成熟,呼吸肌发育不全,有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等,此时应及时给予浓度为30%~40%氧气吸入,但不要长时间、高浓度的给氧,以免引起晶体纤维组织增生,导致患儿引起视力损伤。
1.3.4预防感染
早产儿普遍免疫功能差,预防感染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在处置前要消毒双手、带口罩,避免造成医源叉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通风换气两次;患儿房间定时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日照射l-2小时;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暖箱,箱内用品每周更换消毒一次。
1.3.5健康教育
早产妇往往有焦虑和紧张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心理护理和指导。态度要积极热情,加强与产妇的沟通和交流,耐心帮助解决产妇所遇到的困难,使产妇增强信心。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及正确有效的喂哺方法,鼓励她们与早产儿尽早和频繁的接触。指导产妇主动地观察孩子的异常变化,以便及时发现病情。
2结果
110例早产儿,经及时的治疗和良好的临床护理,最终治愈86例,占78.18%;好转17例,占15.45%;自动出院4例,占3.64%;死亡(因呼吸衰竭)3例,占2.73%。同时治愈或好转的患儿预后良好。
3讨论
早产儿发生率近年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文献报道[3]:早产儿一般死亡率为12.7%~20.8%,患儿胎龄越小,体质量越轻,其死亡率越高。早产儿各器官发育均不成熟,免疫功能低下,这说明早产儿出生率与新生儿死亡率仍有着重要联系[4]。因此,提高早产儿救治和护理水平是减少患儿后遗症和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关键。
早产儿临床表现往往病情复杂,变化快,应做到严密观察。护理人员除监测血压、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外,还需观察患儿面色、精神状况、哭声、肢体末梢的温度、患儿进食情况、大小便次数等情况,并将发现的情况详细记录。若发现病情出现变化,护士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及时做各项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同时对早产儿还要采取一些积极的发育护理措施,以减少后遗症发生率,如皮肤抚摸,被动运动操,视觉听觉刺激等。总之,早产儿的生理功能发育不成熟、死亡率偏高,临床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密切注意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及抢救措施,以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提高我国出生人口的素质。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7-138.
[2]GhezziF,TibilettiMG,RaioL,eta1.Idiopathicfetalintradterinegrowthestriction:apossibleinhe6tancepatternPrenatDiagn,2003,23(3):259-264.
对早产儿的护理要点范文篇2
【关键词】早产儿;健康教育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是指胎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新生儿科2004年8月至2005年3月收治早产儿95例,出院时按随机分配原则分成两组,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观察组50例,其中男31例,女19例,胎龄29+1~36周,出生体重1430~2305g,住院4~58d。对照组45例,其中,男26例、女19例;胎龄30~36周,出生体重1410~2230g,住院6~52d。两组早产儿出院时均达到出院标准。两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指导方法对照组早产儿出院时由责任护士按常规对其母亲进行一般性的出院指导。观察组由专人负责按制定的健康教育指导内容对其母亲进行指导,先与其母亲交谈,根据其母亲对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早产儿的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将健康教育指导内容(保暖、喂养、感染预防,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知识)印成书面资料,发放给观察组早产儿母亲,并进行一对一的讲解和示范,使母亲了解护理早产儿的相关知识,掌握护理早产儿的基本操作(沐浴、喂养的正确姿势、测量体温)等。出院后每月进行一次随访,遇到问题及时联系,并有针对性的纠正不良行为。
2结果
两组早产儿患病率及再住院率比较见表1。
两组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统计学意义。可见在早产儿出院时对家长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可减少出院后疾病发生,有利于早产儿的健康成长。
3讨论
早产儿是特殊的人群,身体各器官发育不成熟,生活能力低下易并发各种疾病而需住院治疗,而短期的住院治疗远不能满足早产儿的需求,需要在家中进行长期的护理。早产儿出院后疾病发生与家长安全育儿教育有直接关系,提高早产儿护理水平决不仅限于医院内的医护人员,更重要的是靠家长来配合,把提高早产儿护理水平贯穿于入院、住院、出院及出院后的全过程。本结果显示,实施健康教育指导的早产儿患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早产儿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可提高父母护理早产儿水平,降低再住院率,减轻家长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3]。对早产儿父母亲实施健康教育指导,把知识和技能传受给患儿父母亲,使其熟悉早产儿的病理生理特点及临床表现,掌握护理早产儿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有效的预防早产儿因护理不当而引起疾病,使患病率降低;健康教育指导可提高父母亲护理早产儿的水平,使父母亲能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就诊,使早产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降低了早产儿的再住院率。开展早产儿健康教育指导,有利于搞好优生优育工作,保障早产儿的健康,从而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因此,早产儿的护理工作不仅仅是住院期间的护理,更重要的是出院后的健康指导工作,它可改善早产儿疾病的预后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2-193.
对早产儿的护理要点范文篇3
【关键词】新生儿;临床资料;观察;护理个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12-02
一、前言
所谓的早产儿就是指妊娠满周期在28周与37周之间出生的婴儿,一般情况下这类婴儿的体重都不会超过2500g,虽然他们在出生后也能维持生命,但毕竟周期不足,没有充分吸收母体体内的营养,器官没能发育完善,所以免疫力较低,很难在围产中存活。经过相关调查了解到早产儿的死亡率高达75%。对早产儿的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是为了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工作,通过对早产儿的特点、护理方法以及常见问题等几方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早产儿比较常见的几种疾病有窒息、肺炎等,所以在进行护理的时候必须要加强喂养、保暖等方面的工作。
二、早产儿护理的有效措施
早产儿的护理工作是非常复杂的,不仅涉及日常观察、喂养、保暖等几方面内容,还要预防感染以及低血糖。所以,为了能够有效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就要积极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采取相应措施,具体内容为:
2.1注意日常观察
早产儿比足月出生的婴儿更加脆弱,由于其发育还不够健全,呼吸以及提问等都不稳定,所以医护人员要注意日常观察他们的生命体征,没个一小时就要进行一次记录,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体温不恒定以及呼吸不畅而造成的一系列严重后果。俯卧位的睡姿是最适合早产儿的,在进行观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早产儿的面色、呼吸、心率、以及血压,一旦发现异常就要立刻通知医生,这样才能及时的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抢救。
2.2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喂养
早产儿吸吮力弱吞咽不协调,消化吸收功能差,应首选母乳喂养,若吸吮力好有主动觅食者可直接哺乳,而吸吮力差,能自行吞咽者,可用滴管或小匙喂养,但吸吮和吞咽均困难,就只好使用管伺疗法。置入胃管的长度以印堂穴与脐带的方法为最佳测量法。初次喂奶2~3mL,每1~2h喂1次。每次喂奶前用5mL注射器接胃管回抽,观察胃内有无残余奶,以了解胃肠消化功能。随着体重的增长每隔2~3d增加奶量2~3mL,喂奶次数逐渐减少到2~3小时一次。有消化道出血者,采用静脉营养,首选周围静脉;各种营养液和抗生素应调配使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早产儿易缺乏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出生后均常规补充维生素K,以预防出血症。每日记录出入量、观察二便的变化,每周测体重一次。
2.3做好保暖工作
早产儿的体重较轻,一般都不会超过2500g,体内脂肪较少,很难进行良好的体温调节,所以必须要做好保暖工作,不然体温低了就会危及生命。一般情况下医护人员都会讲早产儿的体温维持在24℃到26℃之间,而湿度则在55%到65%之间,这样才是最适合早产儿正常发育的,但也会根据实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在早上的时候就要将温度提高到27℃到28℃之间。除此之外,还要根据早产儿的体重、出生月份以及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调节,每天都要进行4到6次的检测。如果早产儿的体重不足2kg,就要将其放在婴儿专用培养箱中,但由于每个早产儿的情况都是不同的,所以箱内的温度要要根据早产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各项护理工作也都要尽量集中的在蚊香内完成,这样才能让婴儿在最适合的环境与温度中得到良好的成长。如果没有早产儿专用培养箱的话,也可以用热水袋进行保暖,但其效果却没有前者好。而那些体重在2kg以上的早产儿就可以不用在暖向内进行保暖,只要适当的用保暖被和帽子进行保暖就可以。但是要进行采血、化验等护理工作的话,就要在专用的辐射台上进行,不然着凉了的话,可能会出现硬肿症,这将严重威胁到早产儿的生命健康。
2.4预防感染
早产儿的免疫力较差,很容易被感染,所以一定要做好口腔、皮肤以及脐部的护理工作,具体内容为:第一、口腔护理,应该每天都用生理盐水或1∶5000呋喃西林液轻轻擦拭口腔,预防口腔炎;第二、皮肤护理,早产儿的皮肤比足月出生的婴儿要敏感的多,不仅要经常清洗,选择较为舒适的衣物,时刻保持清洁与干燥,还要注意翻身与按摩,注意防止摩擦与粘贴;第三、脐部护理,出生2h内应注意脐部有无出血,24小时后撤去脐带纱布,每天用75%酒精或碘伏消毒3~4次。正常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一般在3~7d,早产儿要晚一些,多在6~15天左右。若脐窝潮湿或脓液,可用3%双氧水洗净,涂1%龙胆紫使之干燥。若脐部感染严重可给予抗生素。若已形成肉芽组织,可用5~10%硝酸银点燃后再以生理盐水洗净。
2.5预防低血糖
早产儿由于肝功能不健全,肝糖原合成血糖的功能减低,所以低血糖也是早产儿较易发生的症状,一般出现于早产儿出生后的2小时到36小时之间,这就需要医护人员细心观察,一旦发现早产儿反应较差、体温没有提升、喜欢睡觉、不爱哭闹以及呼吸暂停等现象,就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一般情况下,在早产儿出生一个小时后就可以喂水,等到三小时后就可以喂奶了,除此之外也可以喂5%的葡萄糖水,但那些体质较弱的早产儿就要静脉注射10%的葡萄糖。这样才能够保证早产儿体内血糖保持在正常状态,避免由于低血糖而影响早产儿的生命安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早产儿特点以及病情的分析与研究,可以了解到对早产儿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在早产儿出生后的24小时内倒要有专人进行时时监护,注意观察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异常状况就要组织专业人员及时的采取相应措施,及时的给予护理与治疗,组织病情的进一步恶化,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马玉明.早产极低体重儿的早期干预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1.11:18-20
[2]卫利华.早产危重新生儿的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0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