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基础理论知识(收集3篇)
测试基础理论知识范文篇1
按照职位性质,报考职位分A、B两大类,报考人员只能选择一个类别中的一个部门或单位报名。A类职位主要包括:从事政策、法规、规划等研究拟定工作,指导、监督、检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机关内部综合性管理的职位;B类职位主要包括:从事机关内的专业技术工作,对机关的公共管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且对外设有行政管理职责的职位,直接将各项具体规定施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政执法职位。
笔试分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
公共科目的笔试内容和方式:
根据2014年国家人事部确定的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所遵循的原则,即“分类考试,突出能力”,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时A类职位的考生公共科目笔试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和《申论》两科。《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包括常识(涵盖政治、经济、法律、管理、人文、科技等)、言语理解与表达(包括听力测试)、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等五个部分,全部为四择一的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00分;《申论》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考查其运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法律和行政管理等理论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综合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全部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00分。报考B类职位的考生公共科目笔试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类)一科。《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类)在题型、题量、难度等方面会有所不同。
从2014年举办过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省、市、区来看,各地的公共考试科目不尽相同:北京、福建、云南、天津等市与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时设置公共科目,此外,还要考《公共基础知识》。如上海市实行的办法是本、专科考《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三科;硕士只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两科;博士则无须笔试,直接进入面试。河北、浙江等则统一考《公共基础知识》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两科。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些地方不单设《公共基础知识》科目,但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邓小平理论基础知识、法律常识、行政管理知识、公文写作基础知识经常作为常识题型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科中出现。如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中20道常识判断题就有4道是《公共基础知识》的内容,占20%之多;《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类)中20道常识判断题就有5道是《公共基础知识》的内容,占25%之多。因此,在不考《公共基础知识》科目的地区,为备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不妨参考《公共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至少它能把常识判断的大部分内容集中到一块,便于复习。
从要考《公共基础知识》科目的地区来看,这门考试的题型相对稳定,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客观题分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是非判断三种题型,约占整个试卷分值的70%;主观题包括案例分析、论述、公文改错三种基本题型,约占整个试卷分值的30%。其中各部分知识测验比例分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约占15%,邓小平理论、时事政治约占20%,法律约占30%,行政管理约占15%,公文写作与处理约占20%。
专业科目的笔试内容与方式,由各招考部门自行确定,不作统考。
二、申论应试中的注意事项
(一)认真阅读材料
拿出足够的时间仔细地阅读给定材料,是申论答题技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阅读材料的时候要先理清资料的逻辑联系,总结出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同时还要把握住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事件的环境和条件,这种既定的条件是你提出的对策是否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
(二)注意题目的限制性要求
题目的限制性要求包括以下几点:1.题目具体要求的限制
阅读完材料以后,要认真审读题目要求,因为每年申论测试的题目要求可能有一些变化。比如,“概括主要问题”和“概述主要内容”的指令虽然同样是针对考查考生概括能力的要求,但二者的要求却不甚相同。前者要求考生抓住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把主要问题是什么概括出来;后者要求考生梳理清楚给定材料所反映的情况,并予以概述。考生要注意这些具体的答题要求,以免文不对题。
2.“虚拟身份”限制
考生在答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中为你设定的“虚拟身份”,把握好角色定位。一般而言,申论要求考生提出和解决的问题大多属于行政公务方面的问题,属于政府职能部门的一般性工作问题。要检测的是考生是否具备公务员应有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而绝不会突出哪一专业、岗位的专业化知识。然而,与此要求相反,不少考生往往习惯于自身角色,缺乏模拟思维,无视考题要求,撇开“虚拟身份”,着力于自身实体或专长,以突出“实”,导致自身定位不准确,其结果只是自觉分析论证精深独到,实则相去甚远。
3.字数限制
概括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一般要求在150字以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简要说明,一般要求在350字以内;申述、论证应试者对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要求在1200字以内。超过或不足的字数的比例一般不超过要求字数的10%,否则要扣分。
(三)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
申论测试的主要功能是考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反映在答题中便是要求考生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申论测试切忌坐而论道,学究气十足,提一些不现实的、笼统的方案。
(四)考前做适量模拟题
应试者首先要了解甚至熟悉申论测试的试题结构以及各类题型的答题角度与答题技巧,以免在考试现场手忙脚乱,影响临场发挥。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考试时间的安排,把握做题的速度,找到对时间的“感觉”,以免直到交卷那一刻还在“奋笔疾书”。
(五)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申论测试的题目更贴近现实生活的趋势,要求考生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参考一些新闻媒体的意见后形成独立的判断和思考。建议考生经常浏览《人民日报》等权威性媒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可以帮助你把握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大致思路。
第一节申论测试的目的与性质
一、申论
“申论”一词取自《论语》的“申而论之”。申,即说明、申述;论,即分析和说明事理。不难理解,申论就是一种具有申述、申辩、论证、论述内涵的文体。
二、申论测试的目的
简单地说,申论测试的目的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国家公务员考试之所以设置申论测试科目,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应试人员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提炼能力、加工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检测,考核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法律、行政管理等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选拔出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才,充实国家公务员队伍。
一般来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均会先有相关职位及要求,后举行公开招考。为了对申论测试目的有一个感性的了解,我们在此列举几个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职位条件。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法制司的一个职位要求:“起草、审核、修改法律草案、行政法规草案及其他政府的法规”;
农业部办公厅处的一个职位要求:“负责分管地区农民群众及农业系统职工来信来访工作、重要案件的调查研究,建立、整理、保管分管地区来信来访档案及本处行政后勤工作”;
建设部人事教育司的一个职位要求:“日常机关公文写作,机构、编制管理,行政管理体制及其职能设置研究”;
国家保密局的一个职位要求:“拟定、修订有关法规,收集信息,工作调研等”;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一个职位要求:“政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办公自动化和网站管理”;
中共中央宣传部的一个职位的资格条件:“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熟悉党的基本理论,有独立研究能力和较强的文字能力,能熟练操作微机”;
全国总工会的一个职位的资格条件:“本科以上学历,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能力强”。
三、申论测试的性质中国公务网2014-10-623:33:31
申论测试,是模拟公务员处理日常工作的能力测试。但是由于考试时间以及其他条件的限制,申论所给的背景材料不是原始的信息,而是经过加工的半成品资料。这些半成品的背景材料,头绪不很清楚,条理顺序也较为混乱,究竟反映了什么问题,需要考生研究、梳理、归纳。
申论测试命题中的背景材料会涉及到公务员社会活动方方面面的现实问题,包括一些社会热点与大众传媒所关注的焦点等。
测试基础理论知识范文篇2
说明:
1、各科考试科目及专业代码以国家的为准,招生人数以当年招生计划为准。
2、2018年招生各专业领域的学习形式为全日制,学制两年。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加试科目
055101
英语笔译
055102
英语口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11翻译硕士英语
③357英语翻译基础
④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①综合面试(口试)
②英语笔译(笔试)
①综合英语
②英语写作
055104
俄语口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12翻译硕士俄语
③358俄语翻译基础
④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①综合面试(口试)
②俄语笔译(笔试)
①高级俄语
②俄语写作
055108
法语口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14翻译硕士法语
③360法语翻译基础
④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①综合面试(口试)
②法语笔译(笔试)
①综合法语
②法语写作
055110
德语口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15翻译硕士德语
③361德语翻译基础
④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①综合面试(口试)
②德语笔译(笔试)
①高级德语
②德语写作
055114
西班牙语口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17翻译硕士西班牙语
③363西班牙语翻译基础
④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①综合面试(口试)
②西班牙语笔译(笔试)
①高级西班牙语
②西班牙语写作
055106
日语口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13翻译硕士日语
③359日语翻译基础
④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①综合面试(口试)
②日语笔译(笔试)
①综合日语
②日本概况
055106
日语口译
日语口译(日朝双语)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13翻译硕士日语
③359日语翻译基础
④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①日语/朝鲜语水平测试
②综合面试(口试)
③日语/朝鲜语笔译(笔试)
①综合日语或综合朝鲜语
②日本概况或朝鲜语实用语法
055112
朝鲜语口译
朝鲜语口译(朝日双语)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16翻译硕士朝鲜语
③362朝鲜语翻译基础
④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①综合面试(口试)
②朝鲜语笔译(笔试)
①综合朝鲜语
②朝鲜语实用语法
055116
阿拉伯语口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18翻译硕士阿拉伯语
③364阿拉伯语翻译基础
④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①综合面试(口试)
②阿拉伯语笔译(笔试)
①综合阿拉伯语
②阿拉伯语实用语法
045101
教育管理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202俄语203日语
③333教育综合
④811教育管理学
①综合面试(含外语测试)
②学校管理学(笔试)
①课程与教学论
②德育原理
045108
学科教学(英语)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3教育综合
④812英语教学专业基础
①综合面试(含外语测试)
②英语教学论(含口语)
①课程与教学论
②综合英语
045118
学前教育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202俄语203日语
③333教育综合
④813学前教育学
①综合面试(含外语测试)
②幼儿园课程论(笔试)
①学前儿童心理学
②幼儿园游戏论
045120
职业技术教育
专业方向:
1.电子商务
2.商务英语
3.商务日语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202俄语203日语
③333教育综合
④814电子商务基础
815商务英语基础
816商务日语基础
①综合面试(含外语测试)
②课程与教学论(笔试)
①教育学原理
②教育心理学
045300
汉语国际教育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202俄语203日语
③354汉语基础
④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①综合面试(含外语测试)
②现代汉语基础与中国文化(笔试)
①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②中国文学史
025400
国际商务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202俄语203日语
③303数学三
④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
①综合面试(含外语测试)
②国际贸易实务(笔试)
测试基础理论知识范文篇3
【关键词】认知诊断;认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
1、引言
心理与教育测验的发展从传统的经典测验理论(ClassicTestTheory,CTT)到以项目反应理论(ItemResponseTheory,IRT)为特征的现代测验理论,理论的发展对解决许多心理、教育等学科中的实际问题起了很大作用。但无论是CTT还是IRT指导的测验,其关注的焦点都是考生的分数,对分数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内部加工过程、技能和策略以及认知结构/知识结构等无法提供进一步的信息。也就是说传统的测量和评价与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相分离,忽视了测量与评价对教育指导的促进作用。[1]
如何从测验中被试的作答过程了解被试的内部心理特征,认知心理学家和测量学家都在做各自的尝试。其中认知心理学家主要考虑的是“新一代测量理论”应该测量被试的“什么信息”的问题,而测量学家们则主要致力于对于这些信息该如何测量与分析的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探查被试的这种内部心理结构,就需要测量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两者的结合,共同为探查被试内部的心理结构做出贡献。许多测量学者,在项目反应理论(IRT)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代表内部心理过程的参数,以期通过对这些参数估计的实现找出与被试能力相关联的试题属性特征,并希望通过认知心理学家的贡献来对心理结构属性进行解构,进而使被试和教育者获得更多的有关教育评价方面的信息。
2、认知诊断的内容述评
从八十年代开始,随着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个体心理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过程以及内部知识结构,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在心理测量学界,如何通过被试的外显行为,来推测其内部心理结构并加以描述,也成了心理测量学家们在测量内容方面努力的新方向。在这种背景下,认知诊断就作为一个新的研究和应用领域而产生。Nichols把这种将认知科学与心理测量学结合,发展起来的新方法称为认知诊断评价,很多时候也译为“认知诊断理论”。[2]
认知诊断是根据一定的认知诊断模型进行的,在认知诊断理论的发展中,有至少14种诊断模型。这些诊断模型基本上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第一类模型是以Fischer线性逻辑斯蒂克模型(LLTM)为基础;第二类模型是以Tatsuoka’s的规则空间模型(RSM)为基础。[3]
3、认知诊断的意义
在测验飞速发展的今日,传统的测量理论显然不能满足测验发展的需要,急需一个能够解决“测什么”和“为什么”的理论。与此同时,实质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兴起,给人们提供了理解“统计结构”这一“黑箱”的思路及相关的丰富理论成果,这使得测量学专家看到了揭开“统计结构”内在心理学意义的希望。因此,以认知诊断为核心内容的新一代测量理论也就应运而生了,它是测验发展的需要和认知心理学理论成果融入到测量学的结果。
3.1认知心理学与心理测量学是认知诊断的基础
认知诊断的实现需要认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成果为基础,它们是认知诊断的两大基本支柱。
一方面,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为认知诊断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心理测量应该基于一种在实际中被证明有效的心理理论,因为有理论依据的心理测量才可能使我们了解心理活动真实的结构、过程和功能。而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正好满足了此需求,摆脱了测验理论的尴尬。另一方面,项目反应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量化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可能。虽然项目反应理论模型估计个体在潜在变量上的能力时,并没有明确定义潜在特质的内涵,但是由于它所具有的项目特征函数的揭示与参数不变性的特点就使得它与认知理论的结合更具有优势,可以使得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变量能够融入到模型中,从而弥补认知心理学较难量化个体差异的局限性。目前,经过心理测量学家的努力,已经开发了多种可用于实现认知与测量相结合的模型,包括分析项目刺激对项目难度影响的线性逻辑斯谛克潜在特质模型(LLTM);分析认知过程成分的多成分潜在特质模型(MLTM);解答项目时有不同策略的多策略多成分潜在特质模型(MLTMforMS)等。
3.2个体的认知过程是认知诊断的追求
标准测量理论只是注重个体的作答反应结果,在宏观上给出个体一个笼统的测验总分。然而,个体所得测验总分相同或者在传统测验上的行为表现一致,并不代表他们可能有相同的心理加工过程,他们可能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一个单独的笼统的总分往往会掩盖这些差别。认知诊断理论注重个体解答项目的认知过程,从微观的层面上分析个体项目解决的心理加工成分、策略、所需知识结构等内部心理机制。
这些分析的结果为考察个体在不同心理加工成分上的表现、所选择的策略、知识结构等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注重对认知过程的分析,使得进一步考察个体在心理加工成分所对应的能力提供了可能。
3.3诊断与补救是认知诊断的特色
认知诊断的任务不仅仅是参照团体对测验分数进行解释,更为重要的是从个体在测验上的作答反应结果提供他们“会什么”、“缺陷何在”的具体诊断信息,为个别辅导提供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训练活动。认知诊断很好地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成果与现代的统计方法结合了起来,开发了很多引入认知变量的统计模型,能够深入地分析、考察个体内部的心理机制和微观过程,从而为个体下一步的矫正、培训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4、结论
认知诊断是新一代测验理论中的先进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与心理测量学的结合,从实用功能上看,走出了传统测验领域的只注重结果忽略过程,只注重成绩而忽略了补救的弊端。认知诊断理论从学生的认知特征与属性的掌握入手,对学生学业的不足提供了良好的诊断方法,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不足与欠缺处进行弥补性的教学,这无疑是认知诊断的一个巨大亮点。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认知诊断理论会成为教师与学生的知心伙伴,伴随着教学的进步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祝玉芳.RSM改进及多级评分AHM的开发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