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6篇)

来源: 时间:2025-10-01 手机浏览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篇1

本研究共收集两批独立的被试,被试均为普通大学生。其中一批被试作为探索因子结构的被试,即探索样本;另外一批被试针对探索的结果进行验证,即验证样本。探索样本共814人,有效被试795人,其中男性420人,女性373人,2人未报告性别,M=20.059验证样本共包含被试458人,剔除空白问卷和胡乱答题的被试后,有效被试449人.其中男性112人,女性322人,8人未报告性别,M:t.}=19.634,51片1.730.511.404.

2测f工具

2.1矛盾寻求问卷

根据自我矛盾性的理论,矛盾寻求是单维度的问卷,测量自我动机中主动寻求自我概念中的矛盾性的程度。根据这一理论框架,经过访谈与专家讨论,初步编制11道题目,经过144名大学生被试的初步施测,删去3道语义不清晰的题目,最后确定的问卷为8道题目。问卷采用7点李克特式量表。1代表“非常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o

问卷编制的原则总体上与研究一相似,主要的区别在于自我矛盾性问卷中未设置反向计分题目。未设置反向计分主要原因是根据自我矛盾性的理论,矛盾寻求与矛盾回避是两种不同的动机,两者的作用机制彼此独立,因而两者不应视为同一尺度上的两极。换言之,矛盾寻求问卷的低分应该代表“不寻求矛盾”,而非“矛盾回避”。此时设置反向计分题,实际上测量的是“矛盾回避”,会产生概念的混淆。

2.2自我提高动机

采用Gtegg,Heppet和SedikideS等人((2011踢制的自我动机问卷中关于自我提高动机的两道题,测量被试的自我提高动机(Self-imptovementmotive)(SedikideS&Heppet,2009)。两道题目分别为“总体而言,我喜欢听到别人说我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好”和“总体而言,我希望发现我能够通过努力使自己获得提高”。被试在7点李克特式量表上评分。I代表“非常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问卷的信度可以接受,(tonba(ha=.629.

2.3成就动机表

使用GjeSme和Nygatd(1970)编制的《成就动机量表》(TheA(hievementMotiveS(ale)测量被试的成就动机,使用由叶仁敏和Hagtv叫1992译的中文版.该问卷包括两个分量表,分别是趋向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动机,每个量表15道题目,一共30题。本研究中使用5点李克特式量表计分。该量表两个维度的信度均较高,其中趋向成功动机分量表的(tonba(ha=.856,避免失败动机的(tonba(ha=.888.

2.4其他问卷

与研究一相同,使用《ToSenbetg自尊问卷》((tonba(ha),《自我概念清晰性问卷》((tonba(ha),《大五人格问卷》((tonba(ha).

3程序

所有被试均集体施测,被试首先填写人口学信息。施测者朗读指导语后,被试即填写问卷。最后由施测者简单检查是否存在空白回答,并将明显空白、胡乱回答的问卷直接剔除。探索样本中被试完成所有问卷,而验证样本仅用于验证因子结构,被试仅完成《矛盾寻求问卷》。

4数据分析与结果

4.1描述统计由表巧中的描述统计结果可见,被试在矛盾寻求问卷上的得分总体接近正态分布。

4.2项目分析

根据理论的问卷结构计算量表的总分,以此为基础检验题目一总分之间的相关。结果见所有题目与总分的相关均在.585-.935之间,所有相关均达到.O1的极显著水平.

4.3因子分析

首先使用探索样本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考察《矛盾寻求问卷》的因子结构。KMO系数达到.836,且Battlett球体检验显著,表明该样本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与研究一相同,使用主轴因子法(ptin(ipalatiSfa(toting)抽取公因子。使用主轴因子法(ptin(ipalatiSfa(toting,PAF)抽取公因子,并使用方差最大法(vatimat)进行因子旋转.结合特征值为1以上以及碎石图,判定公因子数为2个,可解释方差的53.049%。表中可见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的因子结构。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存在两个共因子,因子1对应第2.3,4,5题,因子2对应第1,7.8题。题目6的因子负载较低,删掉题目6后,探因则可得出与理论相符的单因子模型。

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这一单因素模型的拟合程度进行检验。与之进行对比的竞争模型是原始的8题目的单因素模型,以及删去第6题后由7个项目构成的两因素模型。同时,使用验证样本与探索样本进行对照,检验模型的跨样本适用性。

此处主要考察三个模型:模型1为理论上的8题目的单因素模型,模型2为通过对探索样本进行初始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的两因素模型。两因素模型仅包含7道题目,其中第1,7,8题属于一个维度,而第2,3.4,5题属于一个维度。模型3是删除第6题后的单因素模型。在每个样本中,模型之间两两差异均显著。比如验证样本中模型2与模型3的卡方变化最小,但是两者的差异仍然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亡1I.972,Dat}l,p=.0010

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两个样本中,删除题目6均能够显著提高模型拟合程度。单因子模型和两因子模型的比较则存在差异。在探索样本中,两因子模型拟合程度远好于单因子模型,在验证样本中,单因子模型的拟合虽然比两因子模型略差,但本身拟合程度己经很高、考虑到问卷的理论模型是单因子模型,两因子模型在理论上不易解释,且在两个样本中单因子模型的拟合指数本身较好(唯一的不足是探索样本中单因子模型的TMSEA略高),本研究仍然采用删除题目6后的单因子模型作为矛盾寻求问卷的因子结构。

4.4信度

在本研究使用的两个样本中,(tonba(h'S。值均较高,在探索样本中(tonba(h'Sa为.811,而验证样本中(tonba(h'Sa为.782a为计算重测信度,独立的“名被试分别在半个月时间段内填写两次问卷,最终51名被试完成两次测验。针对这一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可见矛盾寻求问卷的重测信度较高=.7300

4.5效度

与研究一相同,采用《矛盾寻求问卷》的因子分与相关的变量进行相关分析,为其提供效度证据。由于因子结构可能存在争议,分别根据单因子模型和两因子模型计算因子分。从相关分析的结果中可见因子一与自尊(t=196)、趋向成功的动机(t=..467)、自我提高动机(t=.556)、外向性(t=.215)、开放性(t.=359)、宜人性(t=.244)、尽贵性(t=.176)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因子二与趋向成功的动机(t.367)、自我提高(t.433)、自我概念清晰性(t}-.161)、外向性(t=.122)、开放性(t=.295)、宜人性(t=.117)、尽责性(t=.121)均存在一显著相关。矛盾寻求的两个维度均与神经质不存在相关(pS>.120),表明情绪稳定性等神经质对应的人格特征均与个体是否主动寻求与自我相关的矛盾信息不存在关联。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两因子之间存在极高的相关(t=.838),与验证性因子分析中的结果类似,但是两者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联存在区别。比如,因子一与自尊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t.=196),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t=164),但因子二均与这两个变量不相关。此外,因子一与自我概念清晰性之间不存在相关,但因子二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存在显著负相关(t=161)。这一结果表明两个因子可能确实存在实质的区别。

4.6矛盾寻求因子分的描述统计

基于探索样本,选取7题目的单因子模型的因子分,考察被试矛盾寻求得分的差异与分布。由图7可见,被试在矛盾寻求上的得分总体上接近正态分布,这一点也与数据的偏度(-.153)与峰度指标(.466)相吻合。因子分的全距为5.451,也表明被试在矛盾寻求的程度上存在差异,并非完全相同。

5讨论

本研究编制了《矛盾寻求问卷》,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基本支持了理论上的单因子模型,同时,本研究为《矛盾寻求问卷》提供了初步的信效度检验。虽然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产生了两个因子,且验证性因素分析中两因子模型的拟合指数更好,但是基于理论以及可解释性的考虑,本研究仍然认为单因子模型更适合该问卷。

首先,虽然验证性因子分析中的两因子模型拟合效果更好,但是无论是探索样本还是验证样本中,单因子模型本身的拟合指数已经很好,不宜仅因数据上的拟合指数作为判断因子结构的唯一指标。完全依赖数据驱动会很可能会导致数据上更“漂亮”,但理论上无法解释的因子结构。比如,在数据驱动下,更复杂的模型倾向于会使拟合指数提高,但失去了实际的意义。其次,即使在两因子模型中,两个因子之间的相关极高,表明将两者人为划分开的意义不大。最后,从理论上,单因子模型更有理论依据,而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的两因子模型无法解释。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篇2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男女矛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213-02

一、提出案例

首先我们来看一则案例:

不管老公如何掩饰,晓梅还是发现他有了外遇。晓梅是一个比较理智的女人,面对任何问题都会寻找最智慧的解决方案,这次也不例外。一开始晓梅装作一无所知,在暗中了解他和小三究竟发展到了什么地步。种种迹象表明,他们已经同居,并且在私下里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

二、案例分析

问题一:出了一件这样的事情,你认为晓梅应该离婚吗?为什么?

通过晓梅的努力,获取了小三老公的联系方式。通过聊天发现,小三老公明轩是一个很儒雅的商人,这几年一直做服装生意,他们的夫妻感情也没什么太大的波澜。

当晓梅告知,他老婆和晓梅老公有婚外情关系时,甚至还怀疑晓梅的动机。但当晓梅诚恳地结合他的感情现状,向他讲述了晓梅老公和他老婆的发展状态,并提出晓梅预想的解决方法时,他才对晓梅产生了信任,并且被晓梅的豁达所感染,决定与晓梅携手一起拯救婚姻。明轩通过小三的闺蜜得知,她之所以出轨,是因为她和明轩之间存在误会。半年前明轩的一个初中女同桌患上了胃癌,明轩和她有很深的友谊,私下偷偷去医院看望她几次,并且陪她一起散步,被明轩的老婆看见了。他老婆断定他出轨了,心理不平衡,后来明轩忙于生意,对她疏远。她和晓梅老公一起出差,在途中不小心摔成骨折,晓梅老公将她送进医院细心照料,让她对晓梅老公产生了异样的感情。而晓梅老公碍于工作上的因素,没有轻易拒绝。

明轩在他们结婚8周年纪念日的那天,向她老婆如实讲述了他看望女同桌的全部过程和心理路程。而晓梅,除了对老公更加的好之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试探地问他,现在压力大不大?他说,挺大的,结婚时候定下的目标是五年之内换房买车。晓梅饱含深情地对他说,其实这都不是绝对的,我们的感情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只要我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一切困难都能解决。不然,如果有再多的钱,再富裕的生活,没有了感情,又有何用?

那天,晓梅看见他和小三又一起进了餐厅,晓梅尾随其后,要了两份炒菜打包,提着菜走到他们桌位旁边,装作意外碰见。向他们打招呼:“这么巧!”当时老公特别紧张,支支吾吾地向作介绍“这是我老婆,这是我同事。我们谈工作呢……”晓梅笑脸相迎,向她握手,“很高兴认识你!我老公做事情毛手毛脚,以后在工作中还请你多多照顾,先谢谢你了!”她有些手忙脚乱:“哪里,哪里。”晓梅说:“有时间去我家玩吧,最近我又学会了一道菜,做给你吃!”她尴尬地笑着说:“好好好,一定!”

问题二:明轩老婆与晓梅老公出轨的原因各是什么?

问题三:从某个角度讲,男女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怎么理解?

男人总希望让自己的基因得到更多的延续,女人则希望更多的男子提供优质的基因,谁都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个矛盾决定了男人希望自己出轨,老婆守身如玉,女人希望男人守婚如玉,自己的基因努力传递,男人用体力与心术制约着女人,女人或者用武力或者文化制约着男人,基本对等的矛盾双方斗争不已,男女斗争性贯穿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在斗争之中,谁都要提高自己,谁都要影响孩子,因此,将基因与文化都不断的提高,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是矛盾的斗争性的一面。

没有男人,女人完成不了幸福的生活与基因的传递,男人提供着与女人不一样的基因,男人能够抵御更加大的外界伤害与危险,女人怀孕与照料孩子的时候,男人负责着生活资料的生产,为基因的发展与幸福提供着物质基础,没有男人,女人不成其为女人;女人负责着孩子的生产与照料,是生命延续的主体,女人以遗传上的重要性吸引着男人,女人以母亲的柔弱体现着爱的力量,没有女人,男人就不成其为男人。

以上男女双方的相互依存,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一个方面。同时,男女双方相互渗透,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比如,在一定条件下,在亚马逊人的部落里,女性占统治地位,并为部落而战,而男性则操持家务,就生物而言,有的生物没有雄性,那么雌性变成雄性,这是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男女矛盾的相互渗透,相互贯通。体现着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二个方面。

问题四:四个人构成了几对矛盾,他们分别是什么?

回答:明轩与晓梅、老公与情人、晓梅与老公、晓梅与明轩老婆、明轩与晓梅老公、明轩与老婆,一共六对矛盾。

问题五:这六对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各是什么?

丈夫与晓梅矛盾:晓梅对老公太强势(说老公毛手毛脚),老公做出了让一切女人痛恨的事情,这是斗争性;两人有感情,有共同的家庭,有了同样的社会关系与生活方式,有孩子,老公会害怕没有家庭与女人,这是同一性。

丈夫与小三矛盾:两人有各自的幸福家庭,晓梅老公喜欢老婆,小三也不敢丢掉明轩,丈夫可能看她是上司而与她在一起,这是斗争性;两人在一起,女人既是上司,同时又主动对他,喜欢追求婚外刺激,有点的感觉,这是同一性。

晓梅与明轩矛盾:两人素不相识,而且面临人生最耻辱的事情,这是斗争性;两人都要保卫婚姻,明轩儒雅,与他交流又多了一个蓝颜知己,这是同一性。

晓梅与小三矛盾:斗争性是都爱并抢一个男人;都是女人,都爱晓梅的丈夫,都对家庭眷恋,这是同一性。

明轩与其老婆矛盾:明轩老婆出轨,这是一个男人最耻辱、最难以忍受的事情,这是斗争性;明轩对自己的老婆比较喜欢,明轩感情上比较慢,有点木,这是同一性。

明轩与晓梅老公:斗争性是夺妻与爱情的拦路虎关系;同一性是会被老婆与道德约束。

问题六:对这些矛盾应该用什么总的哲学态度去处理?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事物是以矛盾的形式存在的。除了上面所说的男女矛盾外,机械运动有作用与反作用的矛盾,物理运动有排斥与吸引的矛盾等。以物理运动来讲,破碎的玻璃无法接合,但玻璃熔化后经过接触挤压即能接合说明分子间存在吸引力;若分子间仅有相互吸引力,则分子会无限靠近而受到压缩,最后压缩为一个几何点,没有如此,正说明分子间还存在排斥力,吸引与排斥的矛盾维持着分子的运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要研究矛盾的两个方面,这样才能把握事物,这就是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对此说:“将来有将来的两点,现在有现在的两点,各人有各人的两点。总之,是两点而不是一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于明轩,虽然素昧平生,但是为了共同的目的,用理性与正确的语言感动他,他会对自己产生敬意,对于自己,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就是保卫婚姻。

问题七:在这些矛盾当中,主要矛盾是什么?如何平衡各种矛盾?

就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在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居支配地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的地位,起次要作用,主要矛盾的解决规定着次要矛盾的解决,次要矛盾的解决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在这个案例中,主要矛盾是丈夫与情人的矛盾,拆散他们才有可能保卫自己的婚姻。“打蛇要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等,讲的就是抓主要矛盾,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重点论。按照解决的重要程度排列,次要矛盾有明轩与老婆的矛盾,自己与老公的矛盾,自己与明轩的矛盾,自己与情敌的矛盾,明轩与自己老公的矛盾,这些矛盾影响与制约着主要矛盾的解决。既注意主要矛盾,又注意次要矛盾,就是通常所说的“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和“学会弹钢琴”,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两点论。

问题八:为什么说处理这六对矛盾方法不一样?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才会产生如上面所说的六对矛盾,同时矛盾又是有特殊性的,六对矛盾各有其性质,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存在性。因此,就要求我们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面对自己的老公,选择的是温柔与原谅,面对情敌,选择的展示自己的魅力与釜底抽薪,这就是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结合的道理。

问题九:晓梅运用了一些什么计策面对矛盾?

第一是笑里藏刀计,趁两人在一起吃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温柔的对待两个人,用自己的魅力打击情敌。

第二是以逸待劳之计,当明轩与老婆谈后,明轩的老婆或者只是图新鲜,或者被老公的态度镇住,或者生怕丢脸丢失一切幸福,或者良心萌动,两人出轨出现疲态之时进行打击。

第三是欲擒故纵之计,既给了退路让老公与情敌都有家庭回归,又进行了三次敲打:一次是自己与老公的,对老公用温柔攻势,表示自己在乎他们感情,老公应该知道进退;二是明轩与老婆谈话,让小三的出轨没有道德基础;三是自己面对老公与情敌一起吃饭的谈话。这样,在矛盾的同一性中看到矛盾的斗争性,在矛盾的斗争性中看到矛盾的同一性,做到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第四是借刀杀人之计,让明轩与自己老婆谈,有剥夺小三的幸福与地位、让她违背社会道德与感情道德的风险,效果更好。

第五是围魏救赵之计,通过明轩进攻自己的情敌,让他缴械投降,这样,老公对自己的斗争性就没有了基础,赵国的围困自然得到缓解。

第六是瞒天过海之计,找到QQ号,偷偷联系明轩,两个情敌蒙在鼓里,然后与明轩联系,研究好对策。

问题十:通过这个案例还有哪些值得我们注意:首先是熟悉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它包括承认矛盾的方法,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方法,一分为二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的方法等。其次,晓梅的错误可能在于认为自己比老公强,忽视了老公的看管,导致出现了婚姻的危机,虽然保卫了婚姻,被老公伤害的苦果还得承担,我们应该防止不利于我们矛盾的出现。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篇3

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心理素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的必修课,其中包含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内容都是些难以理解艰涩的词语和语句,其中的原理并不是我们教给学生的最终目的,在教学中最核心的应交给学生运用其中原理分析问题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核心的是他的唯物辩证法部分,其中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这一规律包含了:同一性、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矛盾分析法。我们在讲授这一原理的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包含着广泛而深刻的内容。

一、要一分为二看问题

一分为二看问题是由矛盾的特性决定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所以要求我们分析问题时不要孤立的看问题而是要全面看问题。

1.对于“生”“死”

我们不仅要看到“生”,也要看到“死”。有弟子问孔子:“何为死。”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其实孔子在回避死,这不应是辩证的思维方式,我们往往以“生”来推活,叫生活,我们很少以“死”来推活,为什么有些人会“谈死变色”,我们惧怕死因而往往回避死,平时很少谈论有关“死”的问题,因而一些病人为什么一旦确诊癌症后往往很快就生命就终止了,其中大部分并不是病本身把人击倒了,恰恰是自己的惧怕把自己打到了,因而我们就迫切需要一种健康的心理素质,离不开辩证的思维方式。

2.对于“义”“利”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在回避“利”,在他看来君子只看到“义”,显然不是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现在我们国与国交往都秉持“互利共赢”的原则,我们不再回避“利”的问题,其实,我们把二者的关系可以转化为“利他”和“利己”的关系,或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我们在“利他”的同时也是在“利己”,而不仅仅是单一的一面,我们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就实现了“个人自我价值”。正如郭明义说的:“温暖别人就是温暖自己。”

3.对于“个体主义”和“群体主义”

两个方面我们都要看到,有人说西方的文化是“个人主义”,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群体主义”,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两种单一的文化都是有缺陷的,而应该在“个体”中看到“群体”,在“群体”中也要重视个体。

二、要在同一中看到对立,在对立中看到同一

所谓“同一”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相互分离。同一和斗争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是不能割裂的。

1.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从形式上看,竞争和合作是对立的,而从本质上看,二者又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获得胜利,通常总是某一群体内部或多个群体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合作也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就缺乏活力。竞争促进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合作又增强竞争的实力,正是这种竞争中的合作和合作中的竞争,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因此要鼓励竞争、提倡竞争、保护竞争,同时又要提倡合作,提倡相互关心、相互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2.国共统一战线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共产党和有两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以一大的召开为标志,从而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基本上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是在合作中(同一性),没有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没有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也就是只看到同一性,没看到斗争性)结果,发动“4・12”反革命以及发动“7・15”反革命,最后导致第一次统一战线破裂。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国内的阶级矛盾让位民族矛盾,那么这次合作我们汲取经验,必须对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3.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形态

针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形态,从意识形态上他们是对立的,但我们不只是要看到对立(斗争性),也要看到他们的合作(同一性),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使得他们有很多合作的空间。因而我们要好好反思中国那句古老的谚语了:井水不犯河水,到底是否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呢?

三、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矛盾分析法还要求我们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也就是说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很多谚语揭示这一道理: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们既要全面看问题也要把握重点。例如,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诸多的矛盾,我们都要清晰的认识到,如东西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需要和生产之间等诸多矛盾,但是这些矛盾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其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要找到主要矛盾才能明确我们努力的方向。同时,这一主要矛盾的双方即“需要”和“生产”之间的地位也不是平等的,我们要找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即落后的社会生产,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把握事物的性质,因而这一原理也成为邓小平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哲学依据。

学生学习这一原理,关键是运用这一原理全面的看待社会、生活、工作、学习各方面的的矛盾并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运此原理来科学的对待人生环境,主要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篇4

关键词:粘土结构;荷电性质;粘土-水系统性质;辩证思维;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085-02

粘土是无机材料的重要原料,粘土的结构与性能是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的重要内容和重点内容之一,牵涉到无机材料的结构、陶瓷的成型工艺和烧成工艺等。而牵涉成型工艺的粘土泥浆和泥团性质,由于其内涵丰富、牵涉面广且和生活、工程密切相关,是无机材料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和精彩内容之一。如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辩证思索理解其中的理论内涵以及延伸出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是本部分内容教学中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这样的一种考虑下,本文尝试对《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的粘土结构、泥浆和泥团的课程知识进行一些辩证法解释,并探讨辩证教学在本部分内容的本科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和措施。

一、粘土结构和胶团的辩证分析

伊利石结构和蒙脱石结构均属于二层硅氧四面体中间夹一层铝氧八面体的复合层结构。复合层中间的铝离子起到了平衡层状硅氧网络阴离子因为断网而产生的部分负电荷,而尚未平衡的部分负电荷,由氢离子悬挂于硅氧网络的非桥氧上,形成化学结合水。层状硅氧网络阴离子和作为构成硅酸盐中“盐”的“碱”组分来源的铝离子和氢离子一道,构成一个电荷平衡体系,这是伊利石(水云母)类矿物和蒙脱石类矿物的共同特征。蒙脱石类矿物是在该三层复合结构的铝氧八面体中以低价的镁离子对铝离子取代而得到,而伊利石是在该三层复合结构中的表面硅氧层中以铝离子对硅离子的取代而获得,这两种取代产生的层内负电荷,均需要复合层间的阳离子来平衡。但由于二者复合层内负电荷的源头和复合层表面的距离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性质。在有了上述结构方面的基础知识之后,可以借用辩证分析的方法来进一步理解二者在吸水性方面的差异。根据库仑定律可以得出,伊利石复合层间用于平衡复合层内负电荷的阳离子和复合层内负电荷的吸引力较蒙脱石大。因而,伊利石不容易吸水,蒙脱石容易吸水且产生膨润的效果。二者的区别可用水分子进入复合层间的动力和阻止水分子进入复合层间的阻力这对矛盾加以分析。就动力而言,通过考察复合层间的情况,可以看出,其一,复合层间有氧离子,和水分子存在氢键的作用;其二,复合层间的阳离子容易形成水合阳离子,对水有一定的结合力;其三,复合层间的水分子和复合层面的原子存在范德华力。就阻力而言,复合层间阳离子和复合层内负电荷的作用力有使层间域变窄、将水挤出的作用。对伊利石而言,因为其复合层内负电荷和复合层间阳离子的作用力较大,因而阻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对于蒙脱石而言,水进入复合层间的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水分子进入层间动力和阻力的矛盾,还可以细分为复合层间阳离子形成水合离子的动力和复合层间阳离子和复合层内负电荷吸引力的矛盾,复合层面上氧离子通过氢键结合水的动力和复合层间阳离子和复合层内负电荷吸引力的矛盾,以及复合层面上的原子和水分子的范德华力与复合层间阳离子和复合层内负电荷吸引力的矛盾。对于膨润土和伊利石的吸水性而言,第一个矛盾是主要矛盾,第二、三个矛盾是次要矛盾。而矛盾不同方面所占据的主导地位不同,导致了吸水能力的差异。

二、粘土-水系统的工程应用实例的辩证分析

粘土-水系统的工程应用和粘土在水中形成胶团有密切关系。当粘土颗粒处于有水的环境中时,复合层间的阳离子将由于和水结合而与层内负电荷距离增大,根据库仑定律,复合层间阳离子和粘土颗粒吸引力降低。当水分足够多时,就形成了水合阳离子和带负电的粘土颗粒所组成的胶团,构成了新的电荷平衡体系。胶团的存在,根据含水量的不同,使粘土泥团具有可塑性、使粘土泥浆具有稳定性。而胶团中负电核心颗粒和水合离子的静电引力作用,正是粘土-水系统具有粘性的根源所在。首先考虑粘土泥团的可塑性。可塑性的定义为加力可以变形而撤除力后可抵抗重力的作用而形状得到保持。泥团受力变形的原因为胶团带来的水膜提供的作用,而力撤除后形状得到保持的原因在于粘土泥团的内聚力。水的作用,起着调节矛盾运动过程的重要作用。水少时,粘土颗粒的内聚力大,但此时,水膜比较薄,泥团变形容易开裂。反之,水多时,水膜比较厚,泥团容易变形,水分足够大时,粘土胶团之间还有自由水存在,不能保持变形后的形状。对粘土泥团变形后又可抵抗重力作用而保持形状的这样一个性质进行矛盾分析,可以看出,既有泥团内聚力和重力之间的矛盾,也有水膜破裂和变形量之间的矛盾。而前者又可以细化为重力和粘土层内负电荷与周围阳离子之间作用力的矛盾;胶团内部的氢键和重力的矛盾以及毛细管力和重力之间的矛盾。考虑粘土泥团基于其层间阳离子而带来的较大的可塑性,可以分析得出,诸多的矛盾中,粘土层内负电荷与周围阳离子之间作用力与重力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而水在矛盾主次方面的转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里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当水分含量较少时,可塑泥团的毛细管力和粘土层内负电荷与周围阳离子之间作用力的作用力,到底哪个对泥团内聚力起更大的作用?而粘土的粘性,到底是毛细管力起主要作用还是静电引力起重要作用?从辩证的角度来看,目前有的教科书的观点也尚有可以探讨之处。再来考虑粘土泥浆的稳定性,这里就必须涉及到动电电位,当粘土-水系统水较多时,粘土颗粒的胶团在水中分散存在,以带负电的胶核为中心,周围吸引阳离子形成电荷平衡体系。由于含水量大,胶团之间有了距离,这就产生了胶团热运动的可能性,胶团热运动中,同样有保持电荷平衡的倾向,但与此同时,胶团外层的电荷由于和胶核负电荷的作用力较小,在胶团运动过程中,就会跟不上胶核的运动速度,因而就构成了一对矛盾。这对矛盾有诸多的转化条件,譬如温度、胶核负电荷平衡阳离子的种类。条件的变化导致了矛盾关系的变化,矛盾关系的变化则导致了动电电位的变化乃至反转。掌握了这种矛盾关系以及其转化条件,则掌握了由动电电位变化而导致的泥浆性质的变化,如聚沉、悬浮等等。

三、辩证教学的实施

基于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的知识是在老师的指导和外界的刺激下,由学生自己而不是其他人通过一定的方式不断构建而成的,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是内因,而老师只是一个辅助者,是外因。学习的成效如何,学生的因素始终是主要因素,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同样处于课堂之中,同样在听课并且在认真听课,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速度和理解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其本质上反映了学生之间思维能力的差异。实施辩证教学,其本质是帮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学会从辩证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国的学生有一个优势,就是通过中学和大学低年级的哲学课程的学习,对唯物辩证法的理论都有一定的掌握,因而在课堂中,只要结合科学知识进行矛盾分析进而进行更为深入的辩证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根据笔者经验,在辩证思维能力方面均会有较大提高,从而在对知识的深度思考方面取得进步。

当然,辩证的教学其实也存在需要和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的适应性问题。辩证思维的开放性尽管可以使内容变得非常丰富,但内容的丰富性其实也带来相应的复杂性。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知识的量以数倍的比例增长,甚至是指数增长,如果追根究底,花费的时间会和有限的课时冲突,其二是也会碰到老师也给不了所谓“正确”答案的难题。这是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曾燕伟.无机材料科学基础[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篇5

关键词:孙子兵法;决策思想;辩证思维

中图分类号:EO-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32)01-142-002

一、前言

《孙子兵法》作为影响深远的军事经典,因其蕴涵着丰富的东方哲学智慧,故其经受住了历史长河之水的冲刷荡涤而独领青春永驻。决策思想是《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孙子兵法》所蕴涵的管理思想的核心和关键,深刻包含着敌我、众寡、攻守、奇正、虚实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思维,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甚为精妙和生动。

现代管理决策理论虽然是西方商业文明的产物,但在《孙子兵法》中所包含的决策类型、程序思想在现代管理决策理论中也可找到相似或相通之处,这就极大的丰富了现代中西方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我们进一步的去学习探讨《孙子兵法》中的辩证决策思想,有利于更好的去理解借鉴优秀传统文化来完善今天的现代管理决策理论,从而更好的为当代社会管理、经济决策管理服务。

二、《孙子兵法》对决策的思辨性认识

孙子非常重视和强调管理的决策功能,使得决策思想不仅是《孙子兵法》军事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孙子兵法》的核心及精华所在。在《孙子兵法》中以“计”为首,所谓“计”,“计算策划也,即计划、决策之意。”《计篇》中的决策思想,首先,明确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总括“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然后,提出用之必胜的计策,予以保留,用之必败的计策,予以淘汰的准则,并用“因利而制权,因敌而制胜”的原则论述了示形、因敌等策略(诡道);最后,用“以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概括了他的决策思想。此外,孙子反对因循守旧的决策思想,主张“践墨随敌,以决战事”,要破除墨守成规,随着敌情的变化而变化,以决定作战行动。他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其中,孙子很形象地用流水作比喻,能够像水的流动那样,机动灵活地用兵,做到“因敌制胜”,从而达到“至人而不至于人”和“形人而我无形”的目的。孙子的这种灵活变通的决策思想在当时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孙子兵法》中的决策思想,充满着思辨性论述。比如,关于战略目标,有战与和、胜与败、速胜与久胜、全胜与不全胜、战而胜之与不战而胜等;对于战争中两军的力量与活动的认识上,有知与不知、算与不算、先知与后知、得道与失道、乱与治、怯与勇、弱与强、利与弊、动与静等等;在致胜策略上,有可为与不可为、先胜与后胜、任势与逆势、奇与正、形与无形、致人与致于人、虚与实、有限性与无穷性等。这都体现了孙子对矛盾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这些矛盾双方不仅互相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向对立面转换,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特点为在战争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三、《孙子兵法》在决策中强调的辩证思想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提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决策是在对外部环境和自身内部条件的基础上制定的决策目标,“为保证目标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组织内部的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一个动态性的管理过程。”《孙子兵法》十三篇,从开始到结束,孙子提出了从“经之以五事”到“校之以计”到“索其情”到“知天知地、知彼知己”,最后到“知胜负”的决策制定程序,其中贯彻了能动辩证的思维方式,即以对立统一的观念与方法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视野与途径,体现一种哲学的大智慧。

1.“杂于利害”的对立统一

孙子决策过程中考虑了涉及军事领域中的诸多矛盾,如众寡、强弱、攻守、进退、奇正、虚实、动静、迂直、勇怯、治乱和胜败等一系列矛盾。分析事物过程中强调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孙子兵法》考虑和处理问题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孙子兵法》的辩证思维。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九变篇》)。这句话,可以说是孙子认识和解决战争中各种矛盾的一把钥匙。《孙子兵法》特别强调趋利避害,这正是它实用理性的显著体现。在孙子看来,如何对待战争,是否从事战争,怎样驾驭战争,做出最合理决策的出发点是考察事物本身的利益大小、得失多少。因此他一再强调“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火攻篇》)、“非利勿动,非得勿用,非危不战”(《火攻篇》)。其根本宗旨,就是要以尽可能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然而,孙子的利害观不仅仅止步于“趋利避害”,其高明之处是能够辩证地看待利弊得失问题,能够认识到利与害是辩证统一的。孙子认为利与害处于同一事物之中,两者如影相随,“夫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尽知用兵之利也。”所以,高明的决策者或战略家,应该将“利与害”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考虑对待,见利思害,见害思利,统筹兼顾。

决策过程中,决策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利与害错综交杂在同一事物的内部,其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应该在不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利条件,才能够便于任务的完成;在顺利的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才能够解除可能发生的祸患。这要求决策者在驾驭“利与害”关系的时候,能够把握大局,区分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抓住主要矛盾和处理次要矛盾,分清轻重缓急,不能单纯的只求“利”而不避“害”。

2.将之“德”与“危”的质量互变

孙子重视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间的关系,注重对事物运动变化中“度”的把握。事物发展都有一定的限度,“度”是事物发展的关节点,超过了一定的“度”,事物就要走向反面,也即如何在战争中寻找平衡点的问题,如何让各种力量在战争中的博弈趋于均衡,这也是我们中国哲学“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所谓“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孙子兵法》中一方面强调为将者要具备五种品德,而另一方面又要求为将者要避免五种弱点。孙子在一开始的《计篇》中就强调:“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然而,在《九变篇》中却又对应的提出:“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初次接触到这段话,我们有可能会产生困惑:“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这些不是将领应当具备的品质吗?怎么会成了五种危害呢?但是,如果站在决策者的角度去深入思考的话,就会发现孙子的这些思想已经超越了普通人的见解,反映了将领或决策者驾驭战争全局时必须要遵循的客观规律。

本为“将之五德”,但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或数量,长期积累就会产生性质上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可能是完全相反或对立的,甚至是为将者的五种品德优势就可能成为为将者的五种致命弱点。所谓“必死”,是英勇无畏,但过分坚持死拼硬打就可能被敌人所诱杀。不怕牺牲某种程度上讲是决策者所应该具备的素质,但这种不怕牺牲必须建立在对战争情势的充分了解基础上,否则盲目的拼杀就会造成无谓的牺牲。所谓“必生”,是指将帅以最大限度保存军队的有生力量和自己的生命为最高准则,这样就会消极应战,贻误战机,被俘虏。所谓“忿速”,是指将帅没有面对战争时应该具备的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过于急躁冒进,这样就容易失去较为理性的判断,从而失去战争的主动权。所谓“廉洁”,是指将帅过于爱惜自己的名声,不允许因为失败对自己的声誉造成影响,这样在战争中就容易因为急于取胜而被非理智的因素所牵引。所谓“爱民”指的是战争中过于仁慈,没有区分好利害关系,没有区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一味的仁慈用兵,就可能因失去战争的目的性而导致失败。将帅的“仁德”,应该是一种从大局出发的“大仁”,以取得战争全局的胜利为最高目标。否则,就会被敌人的暴行所烦扰,为敌所诱,忙于应付,以致最终危及全局。将帅英勇无畏、保存实力、果断速度、廉洁自尊、仁慈爱民本是美德,但要视情况而适度,这样才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应变无穷。

从“五德”到“五危”的辩证转化,《孙子兵法》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到质变,提出了决策者对原则性与灵活性如何更好把握的问题。他启示我们在具体的决策管理过程中,决策者要具有全局观念,要对各方面因素进行辩证的认识和全面分析,从战略决策的做出到政策的具体执行,都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要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同时,也要有根据具体问题调控各方面力量的能力,积极推进优势“量”的积累来促使“质”的飞跃,也要避免劣势“量”的堆积产生“质”的恶化,从而做到游刃有余又高瞻远瞩。

3.矛盾的运动及其螺旋式发展

事物是运动的,事物中的矛盾现象是发展变化的。孙子在《虚实篇》中形容说:“夫兵形象水”,“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战争像流动的水,时刻处于动势之中,水没有固定的形态,战争也没有固定的格局,都在永恒地变化着。他在《势篇》指出:“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这就是说治与乱,勇与怯,强与弱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恃治而怠则生乱,恃勇而骄则生怯,恃强而懈则生弱。进而言之,事物可以向正的方向发展,也可向反的方面转化,说明众寡、勇怯、攻守、奇正、虚实等矛盾不仅处于运动中,而且这种矛盾运动还往往是相互转化的。

孙子还指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斗争。战争是由敌我矛盾双方构成,离开敌我双方就谈不上战争,敌我双方的矛盾斗争是推动战争发展的根本原因。他在《势篇》中说:“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双方相互“动敌”推动战争的发展,战争的过程就是敌对双方矛盾斗争的辩证发展过程。竟然如此,决策者就要适应这种发展变化,认识这种环境下矛盾的运动和转化,善于临事应变,根据敌之变而定我之变。

矛盾的运动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是螺旋性前进,而非直线性上升,所以要重视把握和利用好矛盾双方的变化和转化,理解理想计划与现实实践的差距。如孙子在论证“全与偏”的辩证关系时,指出兵的最上乘的境界是“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主张用“全胜”之策角逐于群雄,争胜于天下——“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谋攻篇》)。能有这样的境界,无疑是崇高的理想主义者,但孙子同时又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又强调决策者更不应该为追求万全,争取圆满而患得患失,瞻前顾后,导致出现“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的局面。这势必给决策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一定认识到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和矛盾之间的联系,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关键,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四两而拨千斤,“以正合,以奇胜”。

四、结束语

《孙子兵法》的军事战略决策思想,在战争的分析决策中显露出浓厚的辩证思想光芒。正因为这种深刻的辩证思想,才使它有着一种永恒的生命力和无限灵活的力量,也才使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淡化或消失,以至对当今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管理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朴民.《孙子兵法》的哲学精髓及其现代价值[J]滨州学院学报,26-30

[2]张立丹.《孙子兵法》管理哲学及其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D]华中科技大学,2005

[3]徐学军,陈炳富.《孙子兵法》决策理论的科学价值[J]南开经济研究,1997.(1):38-43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篇6

关键词:有机改良剂;重金属污染;土壤;自然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4.007

ReviewonOrganicAgentsinRemediationofHeavyMetals-ContaminatedSoilfromScopeofNaturalDialectics

DANJunhao1,QIShaowu1.2,ZHUYi1,JINHuiyong1,LIANGZhongzhe1,HEQihong1

(1.CollegeofAgronomy,Hu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128,China;2.HunanHybridRiceResearchCenter,Changsha,Hunan410128,China)

Abstract:Organicagentsplayedanimportantroleintheremediationofheavymetals-contaminatedsoil.Thearticleintroducedtheresearchprogressoffourorganicagents,theyareinopolycarboxylicacid,organicacid,humicacid,biosurfactants.Thepracticeofapplyingagentswascombinedwiththetheoryofnaturaldialecticstoreviewtheprogrss.Itwillprovidereferenceforcreatingtheorganicagentswithgoodeffectofsoilremediation,environmentfriendlyandhigheconomicbenefits.

Keywords:organicagents;heavymetals-contaminated;soil;naturaldialectics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由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愈加严重,其中,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其自然状态的含量,并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1]。重金属在土壤中以不同的化学形态存在,能在土壤中积累、迁移,并富集在作物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人类健康。由此可见,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目前,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主要有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以及组合修复技术,其中有机质改良法是重金属土壤修复的最佳方向之一[2]。有机改良剂的作用机制有吸附、沉淀、吸附、离子交换、表面络合、表面沉淀、腐殖酸具备的络合能力和胶体特性[3]。有机改良剂施用方便,成本低廉,对土壤改良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笔者就有机改良剂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与自然辩证法结合做简要综述。

1有机改良剂的种类与应用

1.1有机改良剂种类

有机改良剂主要分为氨基多羧基酸(APCAs)、有机酸、有机质、生物乳化剂等[4]。氨基多羧基酸主要有EDTA、HEDTA、DTPA、EGTA、NTA、EDDHA、EDDS等。APCAs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主要是通过沉淀或吸附土壤重金属离子,解吸重金属离子以增加土壤溶液离子浓度来实现的,另外在电动修复中也用作洗脱剂。有机酸包括柠檬酸、草酸、酒石酸、苹果酸等,有机酸能降低土壤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并可以降低重金属离子对土壤微生物和作物的毒性。有机质含有多种有机官能团(―COOH、―OH、―C=O、―NH2等),能与重金属络合,形成稳定的金属有机络合物,使土壤中重金属的水溶态和交换态减少,从而降低重金属的可利用性和作物的吸收[5]。生物乳化剂是一类由生物产生的具有表面活性的化合物,其毒性小,可降解,并能吸附和固定土壤污染物,能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活动性。

1.2有C改良剂的应用

氨基多羧基酸能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从而固定土壤中重金属[6]。Matange[7]的研究结果表明,对镉污染土壤进行淋洗修复,加入EDTA做洗脱剂可去除90%镉。研究表明[8-9]:EDTA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较小,对Cu、Zn的活化效果较好,降解速率较快,螯合效果较好;在电动修复中添加EDTA可增加Cu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去除大量的Cu。ASDA与EDTA的化学结构类似,能提高土壤水溶液中Pb的浓度,但其用量较多,不够经济。EDDS能有效活化Cd、Pb,能较好地螯合重金属。

有机酸能与金属离子形成可溶性络合物,从而增加金属离子的活性和移动性。林琦等[10]发现:柠檬酸与草酸对Pb、Cu的络合作用影响了土壤对其的吸附量,柠檬酸降低土壤对Pb、Cu的吸附,而草酸则增加土壤对Pb、Cu的吸附;柠檬酸可降低Pb对作物的毒害。陈英旭[11]研究有机酸对铅、镉的毒害作用的结果表明,有机酸不会影响不同化学形态铅的优势顺序,柠檬酸和酒石酸分别对铅、镉有较好的解毒效果。钱暑强等[12]发现,在电位修复Cu污染土壤时,用柠檬酸做清洗液,可去除土壤中89.9%的Cu2+,柠檬酸在电位修复过程中对pH值影响较小,能有效地避免目标组分发生沉淀。

有机质的主要作用有吸附和固定土壤中重金属离子,能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陈同斌等[13]发现,水溶性有机质(DOM)能抑制土壤对镉的吸附,且土壤肥镉的最大吸附容量主要受液相中DOM的影响。腐殖酸是用于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主要有机质之一,它能与土壤重金属离子螯合。王晶等[14]在研究腐殖酸对土壤重金属形态影响中发现,腐殖酸在棕壤土上能使可溶态镉和铁铝(锰)氧化态镉含量下降,说明腐殖酸可明显降低镉在土壤中的活性,这主要取决于腐殖酸的螯合能力与胶体特性。李光林等[15]在研究镉在胡敏酸上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时发现,胡敏酸对镉的吸附能力与介质pH值有关,当pH=6.5时,胡敏酸对镉的吸附主要为配基交换作用。有机肥作为重要的有机质,可调节土壤pH值,减少土壤酸性,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华珞等[16]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施入有机肥能明显降低有效态Cd和有效态Zn的含量,并减轻Cd2+与Zn2+对作物的毒害。陈建斌发现,在潮土中添加稻草和紫云英能降低土壤外源Cu的生物有效性,且减少交换态Cd和氧化锰态Cd,从而降低了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生物乳化剂按分子量的大小可分为:低分子量生物乳化剂即生物表面活性剂;高分子量生物乳化剂即生物聚合物。生物表面活性剂可生物降解,对生态环境的毒性较低。时进钢等[17]发现,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鼠李糖脂对重金属的去除效率较大,当鼠李糖脂溶液pH=10.0时去除效率最大,最终能去除80.1%的镉与36.5%的铅。朱清清等[18]的研究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皂角苷浓度为50g・L-1,pH值为5.2时,土壤中Cd、Cu、Zn和Pb的去除效率分别可达45.6%,24.4%,19.0%和17.6%,说明皂角苷浓度的增加和皂角苷淋洗液pH值的降低都能提高重金属的去除效率。生物聚合物中的有效成分相互作用产生聚合阴离子,具有较强的生物吸附能力,田建民[19]在研究用微生物外红硫螺菌属形成的生物聚合物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的结果表明,当液体pH=6~7时,胞外生物聚合物对Cu2+、Zn2+的去除效率均达到99.7%。

2有机改良剂修复土壤研究的自然辩证法分析

2.1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

自然辩证法界通常将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概括为对于自然界不同层次物质运动的整体联系、演变、转化和发展图景[20]。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根据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规律,找到了自然科学发展的方向,阐明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发展的关系、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之间的关系,并着重指出辩证的思维方式对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如今人类从事科学活动的目的是认识自然,科学的历史是人类对自然界逐渐认识并不断深化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的自然观不断改变和丰富的历史。恩格斯强调了自然科学家学习辩证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并指出自然科学家一旦忽视辩证法而走入歧途,便会从经验主义滑向唯灵论。

在从事科学研究时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能在很多方面预测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恩格斯认为物体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着的,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在因果关系的论述中,恩格斯认为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我们不能追溯到比对这个相互作用的认识更远的地方,因为在它背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了[21]。现代物理学正是从运动和相互作用在物理认识史中的相互关系出发,才注意研究物理运动的四种相互作用,即除了万有引力作用以外,还存在着电磁作用、高能物理学中粒子运动的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由此可见,自然辩证法对现代科学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它不仅给自然科学家提出了正确理论思维的辩证方法,也为解决当代自然科学基本问题,为研究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开辟了道路。所以,在从事科学研究时要以自然辩证法做思维导向,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

2.2辩证法思想在有机改良剂修复污染土壤中的应用

2.2.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所有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整体与部分两者不能单独存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2]。因此,在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时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整体着眼,并搞好部分,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地发挥。在用有机改良剂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时,应牢牢把握这个思想,在治理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整体前提下,也要考虑在土壤中施用的有机改良剂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改变、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在土壤中是否能生物降解等部分问题。

2.2.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矛盾,且矛盾运动自始至终存在于每一事物。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它在它的规定性里和它自身有自由的等同性,即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即事物的个性[2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依存,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个性在共性中得以体现,所有事物与其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同时也服从于这类事件的一般规律。对于不同有机改良剂的指标,如实用性、时效性、安全性、经济性等,不可能要求某一有机改良剂的所有指标都处于最佳,而只是一种整体上的效果最佳,这可以看作是矛盾的共性。同一种有机改良剂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时以上指标能达到一种总体上的平衡,这可以看作是矛盾的特殊性。目前改良剂的修复效果主要受重金属离子种类、作物、土壤类型等条件的制约,能同时达到高稳定性、高结合性、环境友好性、高可操作性的改良剂较少,目前科研人员也在尽力将矛盾的思想贯彻在改良剂研发中,为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研发更多的新型的土壤改良剂。

2.2.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属支配地位并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属从属地位,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为次要矛盾[24]。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要善于抓住和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也就是改良剂对土壤的作用机制,解决了主要矛盾,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问题也就得到了解Q。将有机改良剂施入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改良剂会解吸、固定、沉淀重金属,如果改良剂降解能力弱、不够经济低廉,那么解决这一矛盾时,改良剂的修复效果很可能不是最好。科研人员只有处理好改良剂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间的辩证关系,才能研发出修复效果好、可操作性强、经济实惠的有机改良剂。

2.2.4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条件,能促进或阻碍事物的发展;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与基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因,外因由内因引起[25]。改良剂施入土壤中,它能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对重金属进行吸附、与金属离子形成具有一定稳定程度的络合物等是内因,它的可操作性、对环境安全性等是外因。改良剂的开发,必须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观点相结合。

2.2.5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物质的世界是按照其本身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且它的本身规律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切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形式和状态,是两者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两者相互渗透。在研发改良剂的过程中,是先达到将土壤中重金属去除的目的,再逐步结合不同改良剂的优缺点。在多种改良剂配施入土壤时,改良剂的种类要把握适度,也要注意量的积累。

3结论

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问题的论文、札记和片段组成,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和理论[26]。在利用有机改良剂修复重金属土壤的科研活动中,应充分认识到自然辩证法的指导作用,把握好不同改良剂的发展前景,才能快速有效地进行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候俊,韩晓日,李军,等.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修复[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7):6-10.

[2]陈婧,王博,郭昱言,等.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修复技术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0(5):66-67.

[3]陈盈,颜丽,关连珠,等.不同来源腐殖酸对铜吸附量和吸附机制的研究[J].土壤通报,2006,37(3):479-481.

[4]孙小峰,吴龙华,骆永明.有机修复剂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6):1123-1128.

[5]王丽平,郑顺安,章明奎.土壤颗粒态有机质中铜和铅的结合特征[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7,33(6):667-670.

[6]王君,张向东,贾卫国,等.稀土-氨基多羧酸类配合物的分子结构及配位规律的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02,20(S3):30-36.

[7]MATANGED.Washingofcadmium(ii)fromacontaminatedsoilcolumn[J].Soilandsedimentcontamination,1998,7(3):371-393.

[8]宋静,钟继承,吴龙华,等.EDTA与EDDS螯合诱导印度芥菜吸取修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研究[J].土壤,2006,38(5):619-625.

[9]董汉英,仇荣亮,赵芝灏,等.EDTA淋洗修复Cu污染土壤的去除效率与适宜淋洗剂用量的选取[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9(3):135-139.

[10]林琦,陈英旭,陈怀满,等.有机酸对Pb、Cd的土壤化学行为和植株效应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4):619-622.

[11]陈英旭,林琦,陆芳,等.有机酸对铅、镉植株危害的解毒作用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0,20(4):467-472.

[12]钱暑强,金卫华,刘铮.从土壤中去除Cu2+的电修复过程[J].化工学报,2002,53(3):236-240.

[13]陈同斌,陈志军.水溶性有机质对土壤中镉吸附行为的影响[J].应用生B学报,2002,13(2):183-186.

[14]王晶,张旭东,李彬,等.腐殖酸对土壤中Cd形态的影响及利用研究[J].腐植酸,2002,33(3):185-187.

[15]李光林,魏世强,青长乐.镉在胡敏酸上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J].土壤学报,2004,41(1):74-80.

[16]华珞,白铃玉,韦东普,等.有机肥-镉-锌交互作用对土壤镉锌形态和小麦生长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2,22(4):346-350.

[17]时进钢,袁兴中,曾光明,等.鼠李糖脂对沉积物中Cd和Pb的去除作用[J].环境化学,2005,24(1):55-58.

[18]朱清清,邵超英,张琢,等.生物表面活性剂皂角苷增效去除土壤中重金属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0,30(12):2491-2498.

[19]田建民.用微生物外红硫螺菌属形成的生物聚合物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99,30(2):175-178.

[20]刘冠军.全面理解恩格斯的自然界历史观――《自然辩证法》学习札记[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13(9):37-41.

[21]兰群.量子力学统计规律性的实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6(2):14-21.

[22]王小松.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看马刺的团队哲学[J].山东青年,2015(8):193-194.

[23]门忠民.矛盾普遍性含义辨析[J].齐鲁学刊,1987(2):107-108.

[24]孙怀龙.浅谈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分[J].中小学电教(下),2010(7):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