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收集3篇)

来源: 时间:2024-09-04 手机浏览

工商管理课程体系范文篇1

Abstract:Modelof"WorkingandCommerceIntegration"whichaimedatcultivatingtotheunionofhighqualityskilledtalentsisexploredbySuzhouInstituteofTrade&Commercebasedonpractice.ThepaperraisedprinciplesaboutthecurriculumsystemconstructionoftheExhibitionPlanningandManagementMajor,thenputforwardacurriculumsystemwhichcontainsthreecoreskillsofmarketing,planningandservicesandfourmajorfieldsofexhibition,convention,enevtandincentivetravel.

关键词:工商融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核心技能

Keywords:Modelof"WorkingandCommerceIntegration";theExhibitionPlanningandManagementMajor;curriculumsystem;coreskill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177-02

0引言

随着会展业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急速上升,我国从2004年4月15日教育部批准上海师范大学成立全国第一个会展管理系以来会展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行业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会展人才紧缺的局面并没有得到缓解。高职院校是培养基层会展人才的重要基地,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经贸学院”)经过多年探索建立了能“工”会“商”的工商融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工科专业群学生的职业能力中融入管理、财会、营销、经济等通识能力,在商科专业群学生的职业能力中融入工艺、流程、工具、平台等技术素质。该校于2010年开设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其课程体系中虽然也融入了《计算机平面设计》、《网页制作》等工科课程,但与会展实际的工作任务无法衔接,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实用性不强。因此,有必要对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探讨,结合学校工商融和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更科学的课程体系。

1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现状

随着各高校会展专业的开设,对会展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也发展迅速。饶雪梅(2003)提出会展专业课程体系应分成公共课、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知识四大模块。周国忠(2008)将会展专业课程体系分为模块课程、项目课程和实践过程系统化课程三大体系。肖婷婷等(2010)对上海、武汉等地的在校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得出会展营销课程的学生支持率高达95%。魏仁兴(2010)提出要在分析会展活动典型工作内容和能力的基础上构建课程体系,发展职业能力。陈平(2011)指出要构建凸显会展服务、会展营销“双核”技能的高职会展专业课程体系。黎玲(2013)认为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分为职业公共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职业操作课和职业选修课五个模块,其中,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职业操作课的课程设置应考虑会展类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赵宁(2015)指出应结合会展行业实际,构建层次模块+基础模块+实践模块的课程体系。

经贸学院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由职业素质类课程、职业知识类课程、职业能力类课程、职业拓展类(工商融和类)课程构成,总计42门课程,对经贸学院2010-2015级,共242名学生进行的课程设置情况调研显示,学生支持率和满意度较高的专业课程有会展概论、会展策划与实务、会展营销、节事活动策划与组织、会议运营管理、会展文案设计;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的课程有苏州话、导游基础、导游法规、旅游地理等,此外,学生还希望开设会展接待服务、场馆管理、展台设计、奖励旅游等课程。

2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2.1体现工商融和特色

课程体系设置要体现工商融和的特色,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是一个需要文理兼修的专业,会展行业要学生既懂会展策划、会展营销和会展服务等商科的知识,又要掌握一定的会展设计技能,故应开设广告策划、平面设计、CAD制图等工科课程。工商融和的课程体系有利于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既保证了专业知识的广度,又体现了专业知识的深度,能更好地满足会展行业的岗位需求。

2.2涵盖展览、会议、节事活动和奖励旅游四大领域

会展活动主要有展览、会议、节事活动和奖励旅游四种形式,会展专业的学生要有宽泛的理论知识,要对会展活动十分熟悉。所以,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涵盖展览、会议、节事活动和奖励旅游四大领域,保证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结合这四大领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开设会展策划、会议运营管理、节事活动策划与组织、奖励旅游等专业课程。

2.3凸显会展服务、策划、营销三项核心技能

会展行业对人才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会展专业人才除了具备宽泛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独特的策划创意能力和娴熟的营销技巧。因此,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凸显会展服务、会展策划与会展营销三项核心技能,以满足会展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

3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与内容

根据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分成职业素质类课程、职业知识类课程、职业能力类课程、工商融和类四个模块(见图1)。

3.1职业素质类课程

职业素质类课程是会展策划与管理人才基本素质的培养课程,主要是学校要求的通识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类、心理健康教育、英语、应用文写作、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体育和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共11门课,3分。这些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3.2职业知识类课程

职业知识类的课程主要是与会展行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会展概论、会展英语、会展文案设计、会展策划与实务、会展营销、会议运营与管理、节事活动策划与组织、奖励旅游、会展行业研讨、场馆运营与管理、会展接待与服务等14门课,48学分。这些课程涵盖了展览、会议、节事活动和奖励旅游四大领域,也包含了沟通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方面的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养,要求学生掌握会展活动的基本运作过程,能进行展览、会议、节事活动和奖励旅游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3.3职业能力类课程

职业能力类课程是职业知识类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是实践教学的主体部分,包含专业认知实习、会展礼仪实训、会展营销实训、办公自动化实训、会展策划与实务实训、校园展会实训、会展现场运营实训、会展文案设计实训、会展行业工学交替等10门实训课程,58学分。实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会展岗位的职业能力,通过职业能力课程的学习,锻炼学生策划、营销和服务三项核心技能,基本能够策划展览、会议、小型节事活动和奖励旅游,做好这些活动的营销和服务工作,实现与行业的无缝对接。

3.4工商融和类课程

工商融和类课程以工科课程为主,旨在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意策划能力和动手能力,包括广告策划、计算机平面设计、PHOTOSHOP、网页制作、展台搭建与装饰、会展设计模型创作,6门课程,24学分。通过这些工科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懂得一些技术,掌握一定的展台设计技巧,能工会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就业面。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四个模块是相互联系的整体。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展览、会议、节事活动和奖励旅游四大领域有深入的了解,基本掌握会展策划、营销和服务的技能,能够从事会展行业的相关工作,为行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勇,肖轶楠.我国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J].旅游科学,2005(2):75-78.

[2]杨燕.英美会展专业课程体系探讨及其对中国会展专业建设的启示[J].人文地理,2012(5):153-156.

[3]魏仁兴.会展策划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探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8):49-54.

工商管理课程体系范文篇2

课程设置及体系结构的改革

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实行“1+1+2”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年级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二年级学习学科基础课程和部分公共基础课程;三、四年级学习专业课程及毕业设计。增加选修课,实行主辅修制,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课程模块的设置原则:课程设置上必修课相对稳定、选修课及时更新。按模块设置有: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专业选修课,以及第二课堂教学七大模块,及相互之间的模块整合。

落实学分制

(1)平台课程建设。学校将按照“厚基础、宽口径”,规划设置一些最为必要且最有价值的课程作为平台课程的重点建设,努力使学生掌握大学里最为基本的知识和能力,同时把最良好的教学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平台课程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及学生兴趣需求实行分级分类教学。平台课程建设实现课程归口分级管理,由本学科最为资深的教授作为本项目的负责人,按照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力争把最为优秀的教师吸引到本科教学第一线。(2)课程资源共享,必修当中有选修,选修当中有必修。目前,多数高校的各种教学资源的配置,都是按照学院、系、专业来配置。不仅在校级层面上,就连在院级层面上实现资源共享的也不多,这就使得原本就不够的教学资源显得更加紧张。

优化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特别是那些在企业管理中易变的技能。在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时候,应坚持以能力为本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由军训、实验、社会实践、实习、毕业论文等组成,构建了三大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基本、专业和综合素质提高。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观念、终身教育观念、“全人”教育观念、个性化教育观念、整体知识教育观念、教育国际化的观念。教育思想观念的先导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要转变教育思想,确立现代教育观念,只有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才能不断的深化和完成。因此,教育思想观念转变要贯彻教育改革实践的全过程。

坚持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灌输书本知识,教师辛苦,学生乏味。所以,要结合国内外最新、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案例参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起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尝试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师生互动机制

工商管理课程体系范文篇3

Abstract:Inthispaper,basedonthepersonneltrainingobjectivesinCityCollegeofJilinArchitecturalandCivilEngineeringInstitute,aswellaspersonnelcultivatingprogramofbusinessadministrationmajornewlyestablishedin2012,thebasiccontentofthecurriculumreformwasanalyzed,andthemeasurestoachieveobjectiveswereproposed.

关键词:工商管理;课程体系;3+1模块

Keywords:businessadministration;curriculumsystem;3+1module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231-02

0引言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院校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在这十年中,独立学院为了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基本都是定位在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这种大的趋势也决定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本质原因也是由于社会中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向的变化,这种变化影响着学校对工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而课程体系的设置又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依据学院的不同定位而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1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3+1培养模式

对于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来讲,工商管理专业更应该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实品质,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现代企业管理等方面基本技能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和沟通技能,未来能够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采用“3+1”教学模式为本次培养方案修订的改革重点,即将理论课程集中在前三学年进行,最后一个学年集中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此种教学模式具有突出实践环节的特点,可以提高学生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突出的成效。

2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3+1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

工商管理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由通时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平台和公共课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选修课模块、专业或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专业或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等七个模块组成的“平台+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

将现有的全部专业课程按照课程性质划分为三大类:经济管理类课程、法规类课程、房地产类课程。每一类课程中的具体每门课程在课程的内容上进行整合,将教学内容重复的部门删减掉,适当增加学科前沿和职业资格考试方面的内容: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缩减不必要的课时,重新分配学时,对于能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适当增加课时量,调整课程设置的顺序。

3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3+1模式现状

工商管理专业的生存发展需要在学生的就业和职业选择上下功夫,本专业的发展一定要结合市场需求和未来学生的职业发展。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上倾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城建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有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估价师和物业管理师等,在培养方案中我们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如房地产制度与法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估价等,学生在校期间就经过这些知识的系统培训,对就业后在职业资格考试中的通过率也有所提高。

3.1理论课程现状“3+1”课程体系改革中的“3”指的就是在三年中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在改革初期,很多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对于此种设置存在了一种错误理解,认为就是要把四年的课程都压缩在三年时间内完成,认为教与学的担子都太重。实际上,“3+1”模式的本质要求是在不违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将难学的课程和简单掌握的课程相结合,主修课程和辅修课程相结合,很多教学内容重复的课程相结合。

3.2实践类型课程现状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仍然采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前三年半学习专业知识,最后半年进行实习,在最后半年的实习中,还要不停的往返于学校和企业之间,忙于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近几年,通过和学生的不停接触和实际工作体验,发现此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理论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在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中难以平衡,一直是令学校和社会备感困扰的问题。根据重新修订的课程安排,工商管理专业的实习一共有三种类型,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其中“3+1”模式中的“1”年实践,主要是集中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相结合。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招生规模大,学校安排和组织实习难度大,单位接收实习也难,所以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集中实习的模式在操作中是有一定困难的。目前建立能满足学生数量的实习基地还存在一定困难,第一方面,实习基地的选择难,实习基地本身缺少课程实习教学的必要条件、应有的经验以及接待学生的时间。现有的实习基地中,能够指导学生的工作人员,由于水平和素质的关系,并不能完全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而本校的教师也是常年注重理论教学,脱离实践,对于工商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甚了解,难以指导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学校经费有限,不能满足企业所期望的回报,反而有时候会因为接待实习学生给企业造成间接损失,对后期的指导实习课程往往也加以推辞。

4实行3+1课程模式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3+1”人才模式培养的过程中,“3”的课程是“1”实践的基础,这两者在人才培养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如果没有好的“3”的课程设置,学生没有掌握好基本的知识、基本的思路、基本的原理、基本的技术以及基本的操作实践,“1”实践中也很难开展,学生在实习乃至工作中便会感到诸多问题。如果没有“1”实践,所学和所用严重脱节,那也失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专业课教师配备“3+1”教学模式的教师配备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过去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要求就是能够按照教学大纲完成理论教学任务。改革后,除了完成要求教师能够讲授理论教学,对于“1”实践的内容,教师也要求给予大量的实践性指导。还要求教师具备带队去企业实习中,能够给予及时的合理的理论性指导能力。要努力建立一支适应工商管理教育特点的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也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允许其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深入社会和企业开展科研立项,管理咨询等工作。

4.2教材配备合理“3+1”教学模式的适用,会整合大量相似和重复课程及内容。那么以往的教材就都存在过时和不配套的现象,所以编写适合“3+1”模式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专用教材,又是另一个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

4.3建立工商管理专业实训基地“3+1”模式中的“1”实践,是学生在本科四年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佳途径。目前的学生自主实习和学校集中实习相结合,都有其弊端。独立学院的优势之一就是办学形式灵活,可以借助校企联合,建立实训基地,实训师资,为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提供了基地。

参考文献:

[1]赫桂梅,李珊,黄晨.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双线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价值工程,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