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收集3篇)

来源: 时间:2024-09-21 手机浏览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范文篇1

据统计,除外,在我国青海省,已经有80%的消费患者在使用藏医药进行救治,并且疗效高费用低,已经成为传统医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一些特殊的高原药材,正在成为目前一些比较难以痊愈疾病的首选药物,藏医药的特殊魅力正在缓慢推进与传播当中。

最近我们已经看到一些藏医药企业通过高原医药认证,正在大力推广与发展当中,但是在传统的营销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与提高,需要结合目前的医药市场环境进行调整,同时需要对藏医药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传播与推广中,有比较独特的运行模式。关于藏医药营销的步子与方式,笔者认为在以下一些方面值得探索与思考。

传统藏医药营销缺乏创新

一直以来,藏医藏药由于与内地市场沟通不是很畅顺,在营销领域上不是很重视内地整个市场,近些时间以来,许多藏企业家发现,藏药不仅能够服务藏区,还需要走出去,需要不断更新力量,重新开拓藏医药的优秀领域。

藏医药走向市场必须依托于企业对于现有营销时局的把握,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藏医药一部分企业已经在向这方面努力与发展,但发展的步子远远跟不上整个行业营销领域的变化。这些年奇正藏药已经走在整个藏医药经营的前面,为藏医药走出高原,走向内地起到了一个领军作用,使我们看到藏医药走出高原的希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藏医药营销的发展需要接轨在整个行业营销的尖端浪潮上,如何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如何能够继续发展而不至于停止,企业家们有更多的思考。

藏医药营销需要审视的关键

藏医药需要有更多的目光加以审视,才能够发现其中无与伦比的奥秘,而这些医药领域的奥秘,就是我们面对大众需要阐述的医药精品,才是我们把藏医藏药传播给大众的方向。首先,我们对于藏文化的向往是非常神圣的,内地消费者对于这块宝藏有着许多无法知晓的情节,所以,在了解藏医藏药的时候,是与一种向往的文化分不开的。其次,藏医药离我们非常遥远,对于远方的医药,需要有更多的机会加以融合,加以了解,这一点上,更加需要在营销领域的沟通,才能够让消费者接受。最后,一种独特的文化也好,医药也好,均需要有机会结识,因而,需要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加以传播,吸收,推广。

在营销领域当中,一些关键的部位,比如品牌、效能、服务等都是企业传播的有力武器,作为藏医药来讲,消费者无法亲身体验,因而需要加大在营销中传播藏医药、藏文化的传播力度。

把藏医与藏文化告诉大家

一种以文化与医药互相联接的传播办法,是现今藏医药登陆内地的有效途径。

把藏医药藏文化告诉大家,要切合实际需求,要从市场的角度去看,什么样的文化是能够融合的,什么样的药物是能够被接受的,都是非常关键,需要筛选,更需要提炼,要把能够传播的或能够让消费者接受的文化与药物推广出去。

停下来让消费者审阅

怎样让文化与医药停下来,面对面让消费者看得到,摸得着,是对能否实行藏医药传播的关键,这就需要有一个能够与消费者沟通的条件,首先就要提供这样的机会与模式。

首先,让文化与医药落地,不能够停留在表面上,否则无法确定传播途径。奇正藏药主要的办法是建立一整套文化营销的经营模式,在直面消费者的同时,告诉消费者能够看得到藏医药与藏文化,主要的办法是建立一个藏医药文化展示馆,让消费者通过展馆亲身体会藏医药与藏文化的奥秘,然后,集中时间推广藏医药,使消费者能够感受到药物的原创性。

其次,建立庞大的消费者客户群体,让消费者不断进行参观学习与交流,从而不断扩大其影响力,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快对文化与药物的宣传,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对产品的推广。

最后,做好服务工作,解释藏医药服务的特殊功能,让消费者能够再次享受到来自雪域高原的医药魅力。

打造特色藏医药营销之路

打造特色藏医药营销之路,已经十分现实,也具备了必要的条件,现在主要还是需要有一套关于藏医药营销的模式与方法,才能够彻底放开手脚,进军市场。

在营销的定位上,传播高原药力是藏医药营销工作的核心,也是一种独有的营销定位,要把高原药力反应在各项营销传播当中去,在有传播载体与平台后,充分发挥高原药力的准确时机,才可能在竞争中确立不同的口径,以提高传播的由头。

做好消费者的听众是藏药企业的必需,因为两种不同文化交汇在一起,两种的传播模式与药物功效,需要更加倾听不同文化下消费者的声音,为此,营销的重点要放在对藏医药使用后消费者的声音上,努力完善消费者所需要的健康要求。

服务客户是一般企业都在做的事情,藏医药企业必须要付出更加多的艰辛,在服务客户上要保持自己的特色,要经常运用文化的力量,让客户参与藏医药客户的建设中来,特别是极具民族特色的客户服务方式,充分运用好藏文化的优势力量。

藏药营销,路并不远,关键是抓住现有的有利时机,充分营造藏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与医药的特色经营道路,这样的营销才是我们非常愿意看到的。

―背景资料―

藏药企业目前能生产360余种藏药,其中218种已经列入了国家标准。藏药生产企业目前已发展到18家,年均工业生产总值达30多亿元。有24种藏药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品种目录》,其中14种藏药是国家中药保护品种。有2000多年历史的藏医药业是中华医学宝库中的一枝奇葩。藏药材资源分布广泛,储量丰富。目前自治区政府已确定,要把建成全球最大的藏药材科研、生产、出口中心,藏医藏药正成为西部大开发中的投资热点。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范文篇2

关键词医药产业偏离-份额法区域经济

一、引言

医药工业的十二五规划中将“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作为第六项主要任务,规划指出:要发挥东部地区引领医药产业升级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受资源约束、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合理有序转移;鼓励中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医药产业,鼓励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的格局。如何确定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各省份医药产业结构发展是否合理,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是完成第六项任务的首要工作,基于此,本文通过偏离-份额分析法,简称SS(Shift-Share)分析法对我国各省份医药产业结构效益和竞争优势进行实证分析。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选取

(一)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应用简介

偏离-份额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于1942年提出,1943年,美国劳动统计局专家Creamer运用此方法对美国制造业就业地理分布进行研究,[1]1961年Missell将其应用到劳动力与资本在企业内流动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效应研究,[2]同一时期,美国学者Dunn提出了总偏离量由差别偏离和比例偏离两部分组成,[3]即演变为现在经典模型中的区域分量和结构分量,Dunn对于偏离-份额模型的提出和推广功不可没,此后,在诸多学者的研究推广下,偏离-份额分析法得以广泛应用。

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核心是将一定时间段内的地区发展状况同参照区域(如全国、全省)的发展相比较,找出其优于参照区域和劣于参照区域的方面,从而发现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4]偏离-份额分析法认为区域总增长量(G)由地区增长份额(N)、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竞争力偏离份额(D)三部分组成。

(二)模型构建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结合我国医药产业实际情况,构建相适应的分析模型,现假设:表示期初,表示期末,代表期初全国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代表期末全国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代表医药子产业i(如化学药制剂、生物制剂、中成药)期初全国工业总产值,代表医药子产业i期末全国工业总产值,其中(i=1,2,…,n)代表本文研究的各个省份医药产业包含的子产业;代表j省份期初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代表j省份期末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其中(j=1,2,…,m)代表本文研究的我国各个省份;代表j省份医药子产业i期初工业总产值,代表j省份医药子产业i期末工业总产值。根据上述假设及偏离-份额分析法原理,则有:

表示j省份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期末实际增长与j省份医药产业各子产业工业总产值按照全国医药产业各子产业工业总产值增长比例增长总和产生的偏离。

(三)数据选取

为研究我国各省份医药产业区域结构发展情况,本文选取期初2004年到期末2011年我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化学药制剂、生物制剂、中成药的工业总产值等数据进行研究(海南、青海、宁夏、缺失大量数据,予以剔除)。数据来源:中国医药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米内网(部分年份数据通过米内网数据计算所得)。

三、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一)数据处理

根据前文构建的我国医药产业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对2004年到2011年我国27个省份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及三个子产业工业总产值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如表1所示:

(二)结果分析

由表1中实际增长总量(G)数据来看,从2004年到2011年,我国各省份医药产业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增长量最大的是江苏省,医药工业总产值共计增长902.45亿元,山东、广东等医药大省紧随其后;增长量最小的省份是新疆,8年间医药工业总产值只有7.01亿元,这也与新疆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医药产业发展规模相适应。从增长速率来看,江苏省以15.19倍的增长速度稳居榜首,增长总量不大但是增长速度超过两位数的辽宁省位居第二,与之相比,山东、广东等医药大省的增长速度不是太明显,虽然新疆增长量最小,但是其增长速度却超过了很多省份,说明新疆自治区的医药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力,增长较为缓慢的省份是重庆市、贵州省和甘肃省,增长速度都在3倍以下,说明这些省市医药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产业结构和竞争模式亟须调整。

从表1中总偏离分量(P+D)数据来看,在研究期间,总偏离分量为正值的省份共有11个,占所有研究省份的40.7%,也就是说,只有这11个省份在2004到2011年之间,医药产业发展总体状况优于全国水平,而剩下的16个省市医药产业发展均没有达到预期值。从增长量方面来看,总偏离分量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其中东部地区总偏离分量为正值的省份有5个,分别是河北、辽宁、上海、江苏和山东,除上海市总偏离分量增长较少以外,其余4个省份增长量都非常大,尤其是江苏省,总偏离量高达553.73亿元;在中部地区,总偏离分量为正值的省份也有5个,分别是黑龙江、安徽、河南、湖南和湖北,从总偏离量来看,中部五省与东部五省有较大的差异,中部地区除河南省总偏离量在100亿元以上,其余四省相对都比较少,说明我国中部地区各省份,医药产业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中药材发展比较突出的这5个省份;在我国西部地区,只有内蒙古自治区一个省份总偏离量为正值,且增长量相对来说比较小,其余8个省份均为负值,说明我国西部地区医药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于全国水平,增长远远没有达到预期。

从表1结构偏离分量(P)数据来看,在研究期间,我国共有13个省份结构偏离分量为正值,说明在2004到2011年间,接近半数的省份医药产业结构优于全国水平,在这些省份中,发展较快的医药子产业所占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江苏省和上海市具有较大的结构优势,在结构偏离分量为负值的14个省份中,吉林省和贵州省的医药产业结构对其医药产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可能与这两个省份医药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有关。从地域角度来看,结构偏离分量的地域差异更加明显,除河北省之外的东部地区所有省份医药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均为正值,说明东部大部分地区医药产业发展迅速,结构相对合理,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有山西、安徽和河南省的结构偏离分量为正值,但偏离增量也都比较小,说明这3个省份的医药产业结构虽然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依旧有改进和升级的空间;在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的医药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为负值,说明这些省份发展缓慢的医药子产业较多,产业结构亟须调整。

从竞争力偏离分量(D)数据来看,我国超过半数的省份医药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共有15个省份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值,说明在2004到2011年间,这15个省份中医药产业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子产业占据了较高的比重。其中竞争力偏离分量增量最大的依旧是江苏省,高达195.14亿元,远远超过其他省份,说明在江苏省,其医药产业各子产业均有良好发展,发展速度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相比之下,天津、上海和浙江省医药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差,对其医药产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阻碍。竞争力偏离份额的地域差异相对较少,东、中、西部地区具有多个省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竞争力偏离份额增量正值最多的地区不是东部地区,而是中部地区,甚至西部地区也多于东部地区。充分说明了我国医药产业结构正在不断调整当中,医药产业发展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东部地区医药产业各子产业的竞争优势在不断减少,中西部地区医药产业各子产业发展逐步走上正轨,竞争力不断增强。

四、结语

通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我国医药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医药产业总体处于稳定增长趋势,但大部分省市增长没有达到预期,仍然有继续发展的潜力。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此差异与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基本吻合,东部地区各省份医药产业发展较快,医药产业结构相对完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即东部地区各省份医药产业竞争力优势逐渐减少。中部和西部地区各省份在医药子产业方面的竞争力优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产业结构相对比较落后。我国不同省份医药产业发展仍面临很多问题,只有根据各省份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医药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医药子产业竞争力水平,才能促进我国各省份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为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

[作者简介:徐怀伏,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医药产业结构与政策研究。王欣,男,硕士,主要从事医药产业结构研究。基金项目:本文系受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硕士)项目支持,项目编号:KYZZ_0192。]

参考文献

[1]CreamerD.Shiftofmanufacturingindustries,industriallocationandnationalresources.Washington:U.S.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43.

[2]王子龙,谭清美,许萧迪.基于SS法的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研究[J].统计观察,2004(9):58.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范文篇3

中医药和现代医学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和哲学体系。中医药确实在不少方面不符合现代科学特点,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科学只有500多年历史,并不代表所有的人类智慧,况且它还在不断纠错和发展中,不符合现代科学并不说明就是错误的。如果从文化上说,中西医更是没有优劣之分。现代医学和中医药应该和而不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中医要有自信,不能自我矮化。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一直到每个县都设有专门的中医院,中医药为广大群众解除病痛,在保障人民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把自己的民族传统医学保留得像中国这么完好。中医药今天不够景气,主要责任不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也不在有些人的反对,而在于中医药学界自己没有坚守好自己的宝贵财富和优良传统。如果中医师自己都不那么相信中医药,如果现在的中医师看病效果都不如前辈,如果中医院看病主要靠现代医学,如果连继承都成问题,那还谈得上什么发展呢?没有谁能打败中医药,能打败中医药的只有自己。

中医药不能排斥现代科学。当今世界,任何事物都要接受现代化的洗礼。中医药不能故步自封,要采用现代科学方法,证实确切疗效,揭示作用原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发展。

另一方面,我认为现代医学界需要谦虚一些,要看到现代科学和医学的局限性。人们可以不相信中医药,但如果要否定和反对中医药,最好先去弄懂中医药,这才是科学理性的态度。

对于当前中医药怎么发展,发展的瓶颈在哪里,怎么摆脱旧的不合理管理体制机制束缚,已经有不少好的意见和做法。我补充几个具体建议。

第一,鼓励发展民营中医诊所。政府要在资质认定、市场准入、行政审批、运营收费、饮片炮制价格等制度上给予松绑,在资金、场所等条件方面给予支持,对体制内中医师出来开办诊所给予鼓励。更多个体中医诊所开出来了,不仅方便百姓看病,还有利于刺激消费,有利于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

第二,建设一批示范中医院。在示范中医院,坚守“中医归中”,只看中医,不看西医。这样的医院当然不可能收治各类病人,但能够保持中医特色,相信会受到真正相信中医药的患者的欢迎和拥护。如果对若干种疾病确实有特别好的疗效,相信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病人,就能办得很红火。在这样的医院,不用大型现代医疗设备检查,降低药费,与此同时大幅增加服务收费,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医院也能得到足够的运营收入。更重要的是,如果这样的医院搞好了,能够充分彰显中医药的有效性,提高中医药的社会认同,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这样的示范中医院开始可以只办几所,取得经验,逐步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