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人才培养方案范例(3篇)
康复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医学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本科教育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康复医学及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健康以及伤病的康复。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全国部分体育院校及医学院校陆续开设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我院2012年开始筹备运动健康与康复申报工作,2013年正式获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运动康复与健康(四年制本科)专业”,该专业于2013年9月开始面向全国招生,主要培养能在各类康复医疗机构和健康机构从事物理治疗师和运动损伤防护治疗师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出社会满意的专业人才是高校教师神圣的职责。
一、专业由来与发展前景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健康和医学交叉结合的前沿学科,2004年经教育部首审批“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为在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专业代码为040206S,修业年限为四年,学位授予门类为理学。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和天津医科大学是首批开办该专业的高校,天津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玉林师范学院、泰山医学院等15所高校相继开办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2009年第一批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目前已有四批毕业生已经毕业。
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其中5000万人有康复治疗需求,结合我国家庭和社区康复的巨大需求,康复治疗师的需求至少为50万人,然而我国康复治疗师仅11.47万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康复技术人员与人口的比例太低。以物理治疗师为例,目前世界各国物理治疗师的人数与人口的比例平均大约为70人/10万人口,而我国大陆仅为0.4人/10万人口。据估计,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70。显然目前的人才培养规模无法满足社会对康复治疗人才快速增长的需求。综合以上原因,康复相关专业在我国发展潜力巨大,诸多业内人士都对该专业的发展前景看好。
二、培养目标的制定
运动人体科学是运动康复与健康的前身。运动人体科学的培养方向是各级各类训练基地、体育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医药卫生系统、社区康复治疗师;各级各类教学单位师资,可以看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属于方向发散培养,既可做康复治疗师,也可做营养指导师、体育保健师、教师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方向定位不够清楚,想要培养全才,然而结果却并不让人满意。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看似就业口很广,但每个就业口都受到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一种大背景下,我院开办了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我院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能在各级康复医疗部门、运动训练基地、健身会所和体育科研机构,主要从事物理治疗师和运动损伤防护治疗师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可以看出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较运动人体科学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清晰。
三、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
在充分比较国内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并结合天津体育学院的教学、临床和科研优势与特色,在我院培养方案制定小组共同研讨下,拟定了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详见表1。从课程设置来看主要分为运动康复与伤害防护两个方向,运动康复方向重点学习物理治疗技术和特殊疾病的康复治疗学,比如心肺疾病康复治疗学、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治疗学和肌肉骨骼疾病康复治疗学。伤害防护方向重点学习运动伤害处理、运动创伤、运动医学、运动员管理等专业课程。
四、考试及学位授予
按正常教学进度表规定进行学期或学年课程考试外,专业课考试形式多样化,更多地注重测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创新实践的学习习惯。修满学分,成绩合格,符合学籍管理规定者准予毕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工作条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符合卫生部科教司2003年9月1日颁布的《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准入标准(康复治疗师)》试行条例规定,毕业生可以参加国家康复治疗师资格统一考试而获得康复治疗师从业资格,也可以通过相关资格考试获得私人教练和健康咨询师等从业资格证书。
我院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本科教育刚刚起步,存在一些经验不足,比如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师资力量不够充足等的情况,今后将继续努力,相互交流,不断探索与完善,向国际办学标准努力,为我国康复事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高水平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戴红,卓大宏,卫波等.我国康复治疗技术岗位需求预测研究,中国康复医学,2003,18(12):739-742.
[2]卓大宏.关于我国康复治疗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2004,19(6):406-410.
[3]张凤仁,李洪霞,崔泓.国内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6):599-600.
康复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篇2
关键词:康复治疗技术;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内容
近几年,康复医学发展迅速,为相关学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然而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背景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在教学方面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专业素水平与素质,各学校和教师需要注重教学大康、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1科学制定教学计划
1.1明确培养目标康复治疗师的工作单位为康复或者有关的机构,属于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对患者实施康复治疗,其职责主要是进行心理治疗、康复工程、言语治疗、物理治疗等综合康复治疗,提高其身体功能,缩短康复时间。在培养人才时目标应当是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医学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文化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熟练掌握运用传统及现代的康复治疗操作技能,适应能力良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可以在各类各级的保健机构与康复医疗机构担任康复治疗工作的人才。
1.2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学校和教师应致力于高级康复治疗人才从培养,要求学生一专多能,在设置课堂体系与教学内容时,要以各种康复训练方法与康复治疗技能为中心,同时也要为专业教学打好基础,加强临床医学知识与医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具体而言,在设置课程时,除了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课程外,还要安排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心理学、药理学、生理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等职业基础课,针灸推拿治疗学、针灸推拿基础学、临床康复学、运动疗法学、言语治疗学、作业疗法学、康复评定学等职业技能课,社会康复学、营养与保健等职业选修课,公选课以及职业技能培训。
1.3教学大纲与教材的改革,现阶段,全国范围内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还没有编制统一的教材,所以学校可根据该专业的人才标准、培养目标、岗位任务等明确教学要求与内容,制定教学大纲,并且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编写实验指导丛书与专业教材,实现素质、能力和知识的育。
2合理优化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就是为了选出最适合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过程中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关键就是动手能力的培养,需要紧密结合职业认证、职业技能与学历教育三个方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PBL教学法、临床情景模拟教学法和病案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由于该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所以在设计教学方法时,教师要遵循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原则,紧密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学校应当以实训室为开展专业课教学的主要场所,认真修改真实康复医学病案,使其可作为标准化教学病案使用。教师在病案展示环节中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学生可以快速融入临床情境,向其讲授理论知识,并在临床情境中进行模拟,教师组织学生扮演患者或医护人员,展示出整个康复治疗过程,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且提高其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例如通过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展开教学。康复医学不同于其他医学学科,学生除了要对传统医学知识加以了解,还要掌握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实时动态与发展情况。因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搜索和下载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还要对传统的考试方法与考核制度加以改革,重点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除了笔试外,还要引入角色扮演、并按分析、口试等综合考核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首先要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将实践性充分体现出来,着重培养学生能力,增加实践课时,增大其与理论课的比例。其次要在校内实验基地上加大投入。不仅要设立传统康复疗法实验室、理疗实验室、康复工程实验室、言语治疗实验室、作业疗法实验室与运动疗法实验室,还要配备电脑腰牵引床、电脑颈牵引仪、言语训练卡片、康复心理测试系列、简易上肢功能评价器、各种助行器和拐杖、肘关节牵引椅、胸背部矫正运动器、多电动理疗床、下肢康复训练器、髋关节旋转训练器、股四头肌训练椅、成套哑铃、上肢协调功能练习器、手指肌力训练、康复用电动跑台、平衡训练踏板系列、模拟作业工具、认知图形插板、作业训练器、腕部功能训练器、手指阶梯和升降式OT桌等康复实验设备,确保学生有效展开校内实训。最后要加强建设校外实习与见习基地。为了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教育目标,良好的职业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应当积极、主动地和市内或者省内的康复医疗机构相联系,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创造条件供学生进行校外实习与见习,使其可以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得到锻炼。
总而言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应当加强教学改革,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多个方面入手,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力平,刘畅格,徐冬青,等.运动康复治疗技术模拟临床实践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43-145.
康复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社区康复人才需求培养情况
社区康复是一种基层康复,它的优势在于低成本、覆盖面广[1]。笔者就广东省内社区康复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情况提出见解:
1.社区康复行业发展前景
(1)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医学作为一支医学新力军,正蓬勃发展,它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寿命的延长、环境污染的发生,残疾人、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等康复对象在社会人群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人们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康复和健康的愿望、要求和需求都会越来越大[2]。功夫熊、点妙手、点到等上门推拿服务的兴起也提示人们对家庭康复、社区康复的行业需求。
(2)社区医疗的发展:按照卫生部等四部门联合颁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中央编办发〔2006〕96号):3-10万居民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康复医疗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配比还达不到国家要求。国家目前正对医疗资源进行分级改革,将充分发挥社区医院、基层医院的分流作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比三甲医院的医保报销比例更高,这必定使社区医院或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有所发展,由此带来对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大。
(3)我国社区康复行业现状:供需严重矛盾。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94亿[2],约占总人口14%,远超于老龄化社会的10%标准。根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近5000万。到2015年,中国至少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目前各类康复技术人员不到3万人,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远远达不到实际需求。
尽管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增设专门的康复机构,要求二级和二级以上医院开设康复医学科,但目前康复的主要工作以三甲医院康复科为核心,康复机构的数量仍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康复需求。
我系2015年开展了社区康复从业人员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省的社区康复或基层康复部分从业人员是由其他专业医务人员兼职,普遍存在康复概念模糊,专业水平有限,且人才短缺的情况。
(4)广东省对社区康复的重视: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粤府〔2015〕25号),要求“各地要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设置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或培训项目,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加强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培训,开展养老护理员远程培训试点,加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
根据广州市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有多位委员的提案涉及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如5083号(附件2)提案建议:职业学院定向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在学期间考取养老护理资格证等。5090号(附件3)提案建议:依托职业学院做好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这些无不说明了广东省内社区康复、养老服务人员目前处于人才缺口,加速发展的状态。根据《广州市教育局关于提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工作情况的通知》(穗教高教〔2015〕15号)文件,市教育局更对此提出了人才培养摸底调查。
二、广东省社区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现况
目前,广东省内设置有康复相关专业的本科及以上康复人才培养的院校有广州中医药大学、暨南大学医学院、广东医科大学、广东药学院、中山大学等。其毕业生多数在机构康复就业,较少流入社区医院或养老行业。省内高职高专水平院校暂时没有开设社区康复专业。有部分体育院校开设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其就业方向主要针对运动对队医、保健按摩师等职位。省内河源卫校、东莞卫校等中专院校开设的康复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基层康复和保健企业。因此,目前广东省内还缺乏社区康复高职高专学历培养。
由于广东省内开设社区康复专业的高职院校暂时没有,因此没有招生就业的参考数据。通过我系对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调研,社区康复专业招生情况较好,社会对社区康复专业人才,特别是养老服务机构对该专业需求巨大,企业都愿意签订“订单式”培养合同。职业技术院校开设专业都是要以就业为导向,社区康复专业毕业生多到民政部门下属机构如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就业率较高,但毕业生对养老服务机构青睐度较低,但只要愿意,就业就基本不成问题。总体上,社区康复专业学生就业前景乐观,但需要在培养过程中改变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到基层。
综上所述,广东省经济发展较快,社区康复服务需求较大,要求较高,目前高职高专社区康复学历培养仍存在严重缺口,有基础的高职院校可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以满足社区康复未来发展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卓颐.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2,2(2):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