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对科技进步的认识范例(3篇)

来源: 时间:2025-07-01 手机浏览

对科技进步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问题

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是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科技化发展的必然途径,农业科技大力推动农业的全面发展,反过来,农业全面发展又作用于农业科技的发展,使得农业技术更好的指导、服务与现代化农业的建设。只有在农业生产中,进一步推动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才能保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科学化的发展。

1现阶段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问题与不足

1.1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比于传统农业,农业技术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与科技素质,很难完全理解。推广农业技术,不仅需要文化素质作为支撑,还需要思想觉悟的引导。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只有全面认识到科技的力量与作用,才能让农民积极采用新技术,积极探讨新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问题。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民的综合素质普遍比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科技的推广与使用。

1.2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到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农业科技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成功。科学研究是最基础的,是技术推广的第一位,更重要的是将科技推广出去,真正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让广大农民群众获得利益,全面认识到应用科技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现阶段,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存在断层现象,近10年来,几乎没有大学生愿意考试分配到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来参加工作,现在在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真正能承担起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得很多新技术、新科技得不到快速大面积地推广,缺乏很完善的推广体系。另外,在新技术、新科技使用过程中,缺乏专门的指导人员,出现问题不知道向谁请教。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到位,严重制约着农业技术的推广。

1.3强制性指令推广

部分乡镇在进行科技推广时,选择强制性指令的方式进行推广。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是因为相关部门对于此技术未进行全面研究,就充分肯定其为农业经营带来的效益。但是,由于广大农户对新技术的不了解,这种单方面强制性的推广,很难让广大农民群众接受。即使技术得到了推广,也无法真正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是进行农业生产的主体,如果无法调动其积极性,就很难在技术推广中获得效益。

1.4资金短缺

目前来说,资金短缺是制约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关键问题。一般来说,县级的科技推广经费比较充足,而且来源丰富,有来自于上级财政专门拨款以及同级财政拨款等多种形式。而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资水平比较低,大部分推广人员只能通过经营方式求发展。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2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推广乡镇农业技术

2.1强化科技种田意义,全面提高人们对农业技术推广重要性的认识

全面提高社会各界对农业技术推广重要性的认识。从政府机构、乡镇部门到广大农民都要充分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好处。只有提高了思想认识,达到认识水平的一致性,才能真正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对农业科技推广认识,必须落实到行动上,针对不同乡镇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推广活动。制定合理的推广方案与推广计划,并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真正在技术推广中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人们采用新科技的积极性。加强宣传与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与认识水平,从而更全面的掌握新科技,最终在真正农业生产中获得经济效益。

2.2明确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

明确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通常情况下,其负责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贯彻农业标准实施、预防重大植物病疫、信息服务、环境监测以及学习培训等给多个方面。除了公众性质的职责之外,还需要切实提高其服务职能。对于乡镇机构来说,必须加强农技、农机及其他相关站所的合作力度,并进一步确定管理职能以及工作责任。全面贯彻县级管理为重点,县级、当地政府的双重管理模式,为乡镇技术推广人员提供安定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使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中来,进一步提高农业推广的工作效率。

2.3全面改进技术推广方式,提高工作效能

全面改进技术推广方式,提高工作效能,这是全面做好技术推广的重要措施。推广乡镇农业技术必须与当地农民群众需求相结合,与市场发展情况相结合,充分考虑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的到位率与覆盖率,强化服务创新新模式,进一步改善推广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果,最大限度满足农民的实际生产需求,提高其满意度。与此同时,必须积极转变生产服务理念,彻底改变传统的强制性指令推广的方式,进一步向营利方式、科技示范方式转变。另外,明确推广服务目标,从追求推广数量的提升积极转向推广效益的转变以及推广质量的提高。加强服务形式的转变,改变过去单一的服务方式,逐渐向综合型服务方式发展,同时,不断扩展技术推广服务内容,不仅要重视生产前的服务推广,更要重视生产中以及生产后的技术服务,不仅要重视农业的科技推广,还应重视农林牧副渔等各行各业的技术转变。

2.4强化经费投入力度,提高服务质量

现阶段,强化经费投入力度,提高服务质量是做好技术推广工作的关键。这就要求各级财政部门,需要将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以及服务机构的工作经费、人员经费真正纳入到财政预算体系中来,按照福利体系、人头经费与当地公务员同水平的标准,保证资金的足额、按时到位。与此同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资源的合理使用,增加来源渠道,通过支农资金、财政拨款等形式全面筹集技术推广资金。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现阶段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以及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问题与不足开始入手分析,从四个方面:强化科技种田意义,全面提高人们对农业技术推广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全面改进技术推广方式,强化经费投入力度,提高服务质量,详细论述了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推广乡镇农业技术。

【参考文献】

[1]蒋和平,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2(09).

[2]吕剑红,等.创新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1(05).

[3]张文菁,等.农业科技与农业发展问题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1(14).

对科技进步的认识范文篇2

关键词:道家思想;老子;庄子;科学技术;制约

法国前总理克理孟梭有句名言:“战争太重要了,不能单由军人来决定。”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比由此引出另一句名言:“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单由科学家来操劳。”诚哉斯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与行为,它深深地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道家思想就是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道家思想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道家学派,始创于老子,大成于庄子,其他重要的思想家有杨朱、列子等,老子和庄子是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合称“老庄”。本文所述道家思想主要出自于老庄学说。道家思想,其体系完备,既有完整的自然观、宇宙观(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又有认识论(“涤除玄览”、“致虚极,守静笃”等),人生观(“无为而无不为”、“贵柔”、“守雌”等),不象儒家、法家等偏重于政治伦理、社会规范,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多认为,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干。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象大树没有根一样。”[1]对于道家与科学的关系,李约瑟说:“道家……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最主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是有头等重要性的。此外,道家又根据他们的原理而行动,由此之故,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他们同希腊的前苏格拉底的和伊壁鸠鲁派的科学家有相似之处……道家深刻地意识到变化和转化的普遍性,这是他们最深刻的科学洞见之一。”[2]道家为追求长生不老、羽化登仙,在炼丹的过程中观察到各种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反应,也能按照固定的操作程序制造某种具有特定形式和结构的物质,是为近代化学的先导。正如恩格斯所言:“化学以炼金术的原始形式出现了。”[3]韦尔奇•霍姆斯也说:“道教运动有时被称作西方科学在中国的相应之物……在很大程度上,道士们实践了经验科学。他们不愿在逻辑推理法或者实验法之间做前提性的选择,但是他们最终还是走上了实验的道路。是他们,对染料、合金、瓷器、药物、指南针和火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假如中国的这些最好的思想没有为儒家正统所排挤,他们会发展的更多。”[4]正是这样的意义上,李约瑟指出:“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5]

二、道家思想对科学技术的束缚作用

如果说道家思想对科学技术有促进作用的话,那也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罢了,无意插柳而柳成荫。究其本原而言,道家思想对科技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其一,“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严重抑制了社会对科技进步的需求。老庄所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极为混乱。“礼坏乐崩,瓦缶雷鸣”,“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老庄对严酷的社会状况痛心疾首,然又无可奈何。因此,只有开历史的倒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老子对其理想社会的描述是:“小邦,寡民,使仟佰之器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用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6]在这样的社会里,生产效率高的“什佰人之器”弃而不用,人民结绳计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根本不可能产生对科技进步的需要。庄子则比老子更消极,他所向往的是“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7]比老子那个“带着时代的创伤,逃向原始的乐园”的“小国寡民”社会更为古远,更为原始。恩格斯提出:“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愈来愈是对自然界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8]“社会上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的大高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9]一个社会只有形成了对技术的强烈需求,才能为技术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否则就会出现技术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同时,技术的发展只有较好地适应了社会的需求,才能获得不竭的社会动力。科学社会学的开山之祖罗伯特•墨顿在其著作《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书中,就通过对详尽的资料进行分析,指出在十七世纪英国正处于世界科技中心的地位之时,其科学研究的“30~60%,受到实际需要的影响”,[10]海上运输与航海、采矿与冶金、纺织工业、军事技术等都与英国当时的社会需要密切相关。既然科学技术进行的主要动力是社会需要,在“小国寡民”甚至是“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社会状况下,科学技术能有多大的进步,就只能是天知道了。其二,消极无为的思想状态,泯灭了科技进步的主观努力。王国维曾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独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才能到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最高境界。亚里斯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一书开篇也说,哲学和科学的诞生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是研究大自然的目的和动机;第二是“闲暇”,不为生活问题操心才有精力从事科学研究;第三是“自由”,不为其他目的和利益干扰,自由地做学问,自由地发展观点。科技进步是通过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完成的。认识活动的进行中,主体的兴趣、爱好、情感等主观因素往往起着理性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是关键的作用。德谟克利特宣称:“给我一个因果关系的解释,我宁愿放弃波斯王位。”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希腊人对知识的热爱。正是由于希腊人对知识的热爱,才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科学高峰,奠定了流传至今的科学精神。但在老庄那里,知识、技术等都是洪水猛兽,都是要毁灭人生的异己力量。《庄子•天运》中的一则故事,清楚地表明了道家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子贡过汉阴,见一老人抱瓮汲井灌园,事倍功半,大为不解,于是就问老人为何不用“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溢汤”的机械。很明显,用此机械事半功倍,劳动效率可大大提高。结果子贡遭到老人的一番训斥:“……有机械者必存机事,有机事者心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明知机械事半功倍,有利于人,不仅弃而不用,反而深以为耻。明知科技的威力,老庄为什么还要大加指责呢?那就是他们看到了科技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科技进步可能引起人们心机、心智的变化,从而引起人的思想道德的堕落,从而带来社会动乱、社会纷争。诚如马克思所言:“在我们这个时代,每种事物好象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为有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智慧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可能指明是技术)和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之间的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和无庸争辩的事实。”马克思还批评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种种错误论调,如反科学技术论,他说:“有些党派可能为此痛哭流涕,另一些党派可能为了要摆脱现代冲突向希望抛开现代技术……”[11]马克思的这段话似乎是对老庄等人的写照。老庄等人极力否定科技进步,主张让老百姓愚昧无知,没有欲望,过那种原始简朴的日子。老子说:“民之难治,以其智多。”[12]那怎么办呢?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突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也。”[13]一言蔽之,就是要让老百姓成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顺民、愚民。和老子的“愚民政策”不一样,庄子更多地追求人自身的精神自由,安身活命,以尽天年,而不屑于认识世界,追求知识,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14]他清楚地知道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但为了保全性命,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穷的这一点,他就顾不上了,只是想着如何泯灭人们的各种主观愿望,在思想上放松自己,麻醉自己。他说,人“一受其成形,不化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平?终身役役而不见成功,…可不哀耶?”[15]为了避免这些人生的悲哀,庄子采取了主观的精神胜利法,希望实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达到了无牵挂、死生无惧的“真人”状态。庄子的这些观点,用荀子的话来说就是“蔽于天而不知人”,完全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取消了,支撑科技进步的精神支柱也就轰然倒下了。其三,片面强调直觉,否定理性思维,杜绝了科技进步必由之路。在认识的过程中,理性思维等理性因素与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相素依赖,理性因素保证认识的正确性,直觉、想象等保障思维的创新性,二者缺一不可。爱因斯坦曾说过,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他甚至讲,科技研究中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但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从中引申出理性因素无足轻重的结论。事实上,爱因斯坦非常注重理性因素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他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所发明的(欧几里德几何中的)形式逻辑体系和(文艺复兴时期)对通过系统的实验找出因果关系的这种可能性的发现。”[16]无论是逻辑体系还是科学实验,都是典型的理性思维方法:用数学来进行判断、推进和分析,并通过实验论证。即使是在与西方科学传统截然不同的中医研究中,也有“望、闻、问、切”等诊疗手段和经络、阴阳等中医理论。由此可见,在科学研究中是有许多共性的,但老庄对这些共性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反而将其称之为悟道的障碍。在老子那里,“道”是可以认识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但是“道”不能通过正常的学习方法来认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其出弥远,其知弥少”,[17]对外部世界接触了解越多,对“道”的认识就越少。老子彻底否定、排斥感性经验和感性材料的可靠性与客观性。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结论呢?老子认为:“五色使人盲目…五味使人口爽,五音使人耳聋。”[18]外部环境的刺激使人的感官都失灵了,于是老子主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杜绝人的感官的作用。同时,老子认为,语言也不能起到显示事物的特征的作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语言已成为认识事物的障碍了,怎么办呢?于是老子主张用心灵、思想去直接体验、体会“道”,“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览”。庄子也认为,要认识“道”,须用“坐忘”的方法,也就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19]同样也是用直觉去认识“道”。摒弃了感性活动,否定了理性思维,人对世界的认识也就只能停留在一片臆测与迷茫之中,最终只能导致神秘主义,归于荒诞迷信。其四,相对主义的认识论,违背了求真务实的科方精神。竺可桢指出:“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改换,而科学目标,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变的。”在短时间内,人们也许难以判断哪一种学说更科学,更接近于真理,但是,追求真理的总目标是肯定的。但庄子并不认同这一点,他对事物的性质、人们认识能力都提出了相对主义的观点,最后在真理标准上,他更是顺理成章地提出了“齐是非”的相对主义真理观,实际上是取消了真理标准。相对主义有其合理的方面。庄子看到了事物的差别,也看到了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在《齐物论》中,庄子指出,人睡在潮湿的地方会得腰痛病,难道泥鳅也是这样吗?人爬到高树上,就会心惊胆颤,猴子也这样吗?那么,人、泥鳅、猴子三者,究竟谁算知道合适的住处呢?对于这三者来说,确实不存在一个共同合适的生存的地方,但是庄子把这种差别绝对化了,从而提出了相对主义的结论。他说:“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事物的大小、有无都不是由客观事物本身性质所决定的,而是由认识者观察事物时的主观出发点决定的。列宁指出:“把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就必然使自己不是陷入绝对的怀疑论、不可知论和诡辩,就是陷入主观主义。”[20]庄子最后也确实陷入了绝对的怀疑论,这集中表现在“庄周梦蝶”的故事中。庄子梦见自己变为一只蝴蝶,醒后就开始怀疑、思考,到底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在庄子看来,认识主体与客体相互混淆,无法分辩,实际上是取消了认识的客体,也否定了主体。而科学研究就是主体认识客体、客体制约主体的过程。主客体不分,当然也取消了科技进步的可能性。

三、道家思想对其他学派的影响

对科技进步的认识范文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科技发展状况,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我们人类自身的发展。所以,本文重点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社会时期、古代农业社会时期、近现代社会科技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重点分析了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科技科技为人们所带来的益处及与人类的关系。

【关键词】

科技发展;人类历史;马克思主义

科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变化而变化,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主要标准就在于人类的活动称之为劳动,劳动也是推动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关键。劳动之所以称之为劳动是因为由科技贯穿于劳动的全部过程,并一直推动人类、手、脑、思维、意识、实践的进一步升华,从打造旧石器开始到钻木取火、直到三次科技革命后的今天,人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充斥着科技的踪影。人们不仅能造出如自行车、汽车、火车等路上交通工具,还能造出飞机作为空中交通工具,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自然界不能制造出任何机器,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结果”,也就是说这些都是人类的独创,也是人之所以是人和区别与其它动物的主要标志。科技在其运用过程中看似不是人的直接力量,却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体现及延续。科技不仅实现了人类的产生、进化、解放,还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的文明和发展。为了对科技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必须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来分析。

一、科技的萌芽时期

我们把原始社会称作为科技产生的萌芽阶段,因为这个时期人类还不能对自然规律作出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此时的人类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并且原始人在很大程度还保留着猿的生活习性,可以把原始时期的人类看作是从猿转变到人的过渡期。这一时期的人类,也就是原始人对各种自然规律和自然现象根本不理解,更不能作出科学的认识和研究。原始人的生存完全依赖自然资源来生活,正如恩格斯所说“启蒙时代是获得天然产物的时期”,在整个原始时期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完全依赖于自然,这一时期的人类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像牲畜一样屈服于自然,只有利用自然界现有的产物来维持生存。”正因为如此,对自然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的认识,对自然的认识处于一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阶段。原始时期,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过着“采集———狩猎”的群居生活,以采集野果、围捕猎物、树叶果体、挖穴而居。对雷、电、风、雨等自然现象还处于幼稚认识之中,甚至对这些自然现象是一种害怕的状态,更不可能加以利用。随着活动经验的积累和自身意识提高,逐步掌握了打造木质工具和石制工具,来提高捕捉食物的技能。后来又经过长期发展懂得了钻木取火,用火来取暖、烧烤食物、驱赶野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身的生活方式。因此,摩擦取火的现实意义不亚于人类发展史上的任何一种科技发明。对此恩格斯曾高度评价说:“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把人与动物分开”,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人类自身的进化和发展。这一阶段可谓是科技的新生阶段,每一点进步都是一种艰难的跨越,不像现代科技进步那样突飞猛进,每一步都会经历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时间。

二、科技的发展时期

在古代农业时期,随人口数量的增多和人们思维意识的提高,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人们已经认识到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改变自然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如何利用自然规律,如何制造技术工具来改进自身的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此阶段人们在对生活和劳动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并开始制造出各种简单的技术工具及生产用品,如辕犁、水车、铁锨、铁锹、锄头等。这些产品的制造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劳动方式,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后来逐步掌握了冶炼、制陶、建筑、耕种等等相关技术的能力,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农业、医学、工艺学、天文学、地理学等领域都有所成就。如人们用畜力代替人力,不仅大大减轻了人们劳动过程中的体力付出,也能够使土地深耕细作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纺织业的兴起,使人们走向用布取代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不仅防寒保暖;很大程度上使人们迈向了文明。这时期人们对各种自然规律认识还不能上升到科学的认识,对像曲辕犁、水车、水渠等,只是结合生产过程中的经验来实现,是对自然规律的自发认识,对其中的原理还不能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加以解释,即便是这样仍对整个人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酿造、冶金等,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类的文明程度,更为以后的科技进步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三、科技的飞跃时期

在人类社会的近代时期随人口数量的增加,相应的人类各种需求也不断增加,传统的生产工具和劳动方式,很难满足人类总体增长所带来的各种需要,再加上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上升到科学阶段。人们通过对自然科学的不断研究来创造出各种科技产品,并运用到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类的各种需求问题。对此恩格斯也强调过:“一切科学产生的原因是人们的需要”。

马克思强调科技不仅解放了人类的劳动方式,还把人类推向更高层次的文明之中。18世纪,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便是人类史上的一大飞跃。不仅大大解放、还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但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在当时基本上并没有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仅限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使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产业上都起到革命性的作用,为此被马克思评价为:“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到100年的统治之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的还要多,还要大”,也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新的文明。以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实际上是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延续和发展。因为蒸汽机只能够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而第二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电力技术,能够使能量之间的转化更进一步提高,实现了热能、机械能、电能等各种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这是人类对自然规律和自然科学认识进一步提高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科学只有从自然界中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也体现了人类对自我认识和自然实践的显著进步。以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虽然产生在欧洲,却能够普及和推广到全世界,使全世界每一个国家都能够受益。不仅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电力时代,也标志着人类进入新的和更高的文明。

以计算机和核能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新纪元,人类由此进入一个现代化和科技化的新时代。展现在人类生活和工作领域的科技产品琳琅满目、无所不有,小到衣服拉链、大到飞机上天、潜艇入海、甚至是人类登月。人们可以通过科技的作用,轻而易举地把人从地球的这边送到地球的另一边,甚至还可以把人类送入太空和其它星球,不难看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充斥着科技的踪影。因此,这个时代被一些科学家评价为科技爆炸的时代。各种技术产品层出不穷,人们无论是生活、工作、交通、通讯、工业、农业、教育、军事等,科学技术的影响可以说涉及到各行各业的每一个角落,科技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人的作用。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之后,每隔不到3年就会研制出一种新的科技产品,如1903年飞机的问世;1923年电视机和电冰箱的研制成功;1926年第一颗火箭和1957年第一颗卫星的研制成功。所有这些都是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利益创造出来的,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就像马克思强调的那样:“科技是一种革命的力量在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不仅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类的自身。这一时期科技的作用迅速扩展到国家的经济生产和国防等领域,被邓小平定性为:“第一生产力”,也成为决定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实力的关键性因素。从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来看,科技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三次变革,并且还会不断地继续变革着。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科技对我们人类来说的的确确起到了不小和无法替代的作用。但这个作用既包括了正面的积极作用,也包含了负面的不利作用,特别是到了近代以来表现的越发突出和明显。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看科学技术也同样具有二重性,也就是正反两面的作用,科技的这种二重作用被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称之为具有“双刃剑性质”,在为人类的生活、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危害着人类和自然。如:臭氧层空洞、工业排放的三废物所造成的污染、各种农药污染及核污染等等各种因环境问题而导致人的死亡,都在表明是自然对人类的报负。虽然表面看是对环境的污染,实际上也在威胁着人类自己。马克思就曾指出:“人们同自然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的关系一样”,受制于自然和依赖于自然,因为我们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科技的发展必须有利于自然的发展,也就是必须朝着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对此,爱因斯坦在研制核武器之后也曾担忧地说:“只懂得应用技术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科技上奋斗的目标”。也就是说人类作为科技的主体,必须使科技的发展方向朝着有利于人类自身和自然的可持续方向发展。因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任何时期,无论是之前、现在、还是将来人们都不可能离开科技而生存下去的,正像陈多闻教授所说:“离开了科技,人类就荡然无存于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中去了”,从中不难看出科技是统一于人类发展的全部过程,也不难看出人类与科技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102,第31卷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24,329,第4卷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82,277,第1卷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55,456,467,第3卷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597,第25卷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87,第2卷

[7]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98

[8]许英良.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第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