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的培养范例(3篇)
人文素养的培养范文
1什么是人文素养
理解“人文素养”的含义,“人文”,是指“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等);“素养”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人文素养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由此可知,人文素养就是关心人的心性完善和成长,体现着以其发展为需要的情感与价值观等。我们的教育要体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是要通过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理解、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形成高尚的人文素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当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社会信息网络化,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改变了世界的经济结构,也转变了人的思想观念。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步履艰难,已经适应不了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了,特别是现行的高考选拨人才制度,导致考试的功利性阻碍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时,作为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引领者、责任者——教师,本身也缺乏最基本的人文素养,从而严重阻碍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3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1从物理学发展史着手渗透人文素养。物理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家奋斗史,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献身精神对每个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有深远影响的。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科学家们为追求真理而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奋斗史,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榜样,确立为科学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德。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家获得成果的经历和过程,分析他们的经验和从中应吸取的教训,帮助学生解读科学家的人生观。
3.2从物理教材、物理知识本身着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物理教材各章节的语言描述、精美图片、段与节的名称选择皆注重了感召力与趣味性。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本在第四章“物态变化”中这样写道:“初冬一夜之间,小城变成了冰清玉洁的银色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树枝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在阳光下,耀人眼目树上的枝条在风中摇曳,不时飘下点点冰晶,宛如晨雾漫卷……自然界中这样奇特的现象举不胜举,真可谓千姿百态。那么你知道物质存在哪几种状态,这些状态之间如何转化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形态各异的物质世界吧。”散文诗一般的语言清新流畅,使人充满遐想,体现了物理和文学的融合。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用形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将“运动”在音乐和绘画中的表现展示出来,使学生对运动的理解具有广阔性,而不仅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物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的层面上。这些人文资源在已审查通过的几个版本初中物理教材中都较传统教材有明显的变化。对此,广大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
3.3从物理学科特点着手,在应用科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人文素养。物理学科是实验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和课后的小实验,也可补充一些学生条件允许的小实验,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补充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思考题,让学生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人文素养的培养范文篇2
一、以文为载体,用文意悟理
语文教材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渠道。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如:勾践的“卧薪尝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首先要以课文为载体,寻找烙印在文章中的情感“印记”,寻找文章作者的“情动而辞发”的痕迹,从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比如:教授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抓住课文重点语句:“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发……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等来表达作者对济南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作者眼中的冬天是一片美的天地,从而引导学生“以文悟理”,让学生的感情与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感情相互契合、交融,在作者的情感撞击下陶冶自己的情操。又如:教课文《紫藤萝瀑布》时就要引领学生深刻领会“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从而悟出生命的真谛。而教学文言文时除完成常规教学目标外,还应挖掘更深层的内涵,让学生获得作者与文章所传递的情感并延伸于现实生活之中。比如:教授《种树郭橐驼传》时,就可联系我省的“一大四小”,生态环境等。因此,以文为载体,将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让学生领悟、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实践自我成长。
二、诵读中感悟,联想中立意
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音韵美,体味、感受、领会作者的“言外之音”“语外之意”“弦外之声”。如教马致远的《秋思》时,就可通过反复诵读,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幅“羁旅秋思图”在学生脑中形成,让学生的悲情、愁情、苦情一次次地加深,一层层地积郁下来,始终沉浸在作者的悲情下,这样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的人格发生质的变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又如:教授朱自清的名篇《背影》,就可通过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联想自己的父母之爱、师生之爱等,使学生从内心感谢一切帮助自己成长的人。另外语文教学中的“读”也是课堂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只有“读”,才会对内容有感知、有感悟,比如当前提倡经典诵读,就是在诵读过程中觅情、悟道、升华,让诵读的文章内容沉淀、浸入到血液之中,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从而让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达到统一。
三、写练结合,做到言为心声
学生作文是把语文学习中积累的词汇、结构、立意以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自身品德、审美能力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作文只要有了情感,才会有灵气。所以这就要求在作文教学训练中提倡“言为心声”,达到“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节课时,针对课文的论题“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我在课前要求学生搜索与“金钱”有关的内容,课上分小组发言,课外要求学生通过自己了解、交流、教师的引导写调查报告,并要求学生做到“言为心声”,这样通过写练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其次完善作文质量评价标准,对于某些习作可通过教师评价、同学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启迪被评价者的心智,为学生自我修正提供有力的依据,促使人文素养健康发展,让他们在写作中尽最大努力表现自己的价值观和人文素养,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学生的写作潜能得到全面发展。
四、为人师表,魅力渗透
人文素养的培养范文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12)02-0005-01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是说,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与培养语文能力同步进行的,绝不是在培养语文能力之外另外“附加”提高人文素养的环节。
关键词:职业中专语文人文素养
职业中专语文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向纵深方面,改革中所探究和实践的国内外大量的课程理论和课程建设,无疑对职业中专语文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教师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职业中专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传承的是传统文明,并为整个社会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石。语文教师要传承优良文明,奠定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石,更要具备内在的人文素养。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辞海》对人文的解释是:人文“旧指诗书礼乐等,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西方,体现人文精神的“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它主要指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可以说,对于人文的含义,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有它各自的理解和内涵。一般认为,人文精神是以人类文化为文化基础,以珍视人的自由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追求一种对真理的认识,对道德的完善和美好的情感的体验,即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
人文精神提倡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信仰,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应该在传授知识技术的同时重视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对培养一代新人的重要作用。同时,教育职业中专生人文素养更多的体现在个性、自我、人内在的主体精神品格。人文的价值取向是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向往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追求真、善、美,更注重培植、潜移默化,通过心灵的体味,精神上的熏陶,促成人格、信仰等的形成等。
二、优化课堂评价语言,提升人文素养的高度
在课程理念上,新课标体现以学生为本: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充分依靠学生;在教学方法上,不再是“居高临下”地训斥学生,而是“蹲”下身子去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在学习评价上,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善于鼓励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课堂上,只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努力,积极举手发言的就要进行肯定,差生的努力尤其要给予鼓励,不要因为答案的不标准或错误就冷落他。这样,使学生在受尊重的同时学会尊重人,在受到鼓励的同时学会鼓励人,被宽容的同时学会善待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人文素养的高度。
三、职业中专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发展
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还要育人,要在完成自己的课程要求以外的时间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们一切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是围绕着“人”来进行的,离开“育人”“,教书”也无从谈起。语文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的学科,语文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好多都是源于生活,升华于生活。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发展,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职业中专生这个年龄阶段对于培养他们的人生观极为重要。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用自己的大爱去融化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这个世界上好多事情都是好的。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那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不能歧视他们,更不能以成绩的好坏去评论一个学生的好坏。教师要尽可能地触及学生的精神世界,用宽容和感动来聆听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精心塑造人文素养品行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既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又要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既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也要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同时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因此,延伸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应该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传授阅读的方法如指点学生勾画圈点、浏览、精读等读书方法,培养阅读整技巧和能力,为学生的独立学习创造条件,协助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等,不仅扩大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源,增加了学生语文积累。同时也可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安排朗诵会、读书报告会、出读书墙报、制读书卡片、写读后感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既丰富多彩,又生动活泼。这些举措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下,使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王德俊.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温正胞.语文教育的内核是什么[J].当代教育论坛2003(6).
[3]张宏喜.教育:跨越功利主义复归人性关怀[J].当代教育论坛,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