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范例(3篇)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范文篇1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质结构,讲究对称美,建筑理念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西方的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同样也有着不同的特点,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对比,可以发觉出中西方物质文化、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西方古代建筑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每一种建筑都是一个地区、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心理和思想的象征,建筑的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无论是建造的选取,还是建筑的装饰和造型,都是经过很多的思考而得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地域的差异必然导致了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两种所体现出的精神都是截然不同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
1.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
1.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有3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人则是将木用于屋顶上,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中国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则是一种上帝神灵的情感,偏向与宗教方面的。
1.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西方的建筑并不着力与追求建筑的结构美,而更追求建筑的雕塑美,西方建筑中最多的就是石柱与走廊,这抽象的表现了人体美。
1.3建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绘画效果,注重意境美的营造,不太注重建筑的造型和透视效果,但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群在空间上的那种透视效果,这样可以给人一种延伸、曲径通幽的感觉,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含蓄美以及追求和谐的心态。西方建筑相较于中国传统建筑,便更加倾向于造型的雕塑化,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的和谐与统一。
2.中国古代建筑与易经的关系
《易经》是中国符号学的起源,其中的八卦是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八卦中的每一卦都代表了一个符号,象征一定的信息,中国古代建筑由于深受《易经》的影响,因此极具符号及象形优势。中国古代建筑中蕴藏着一种建筑符号信息,例如北京天坛祈年殿,祈年殿的造型就是以天阳之数“九”以及“九”的倍数通过扇环形展开的,这天阳之数“九”也就来源于《易经》乾卦中的“九”。
3.中国古代建筑与风水的关系
阴阳五行说,是中华民族通过观察和思考建立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想观念。其中的风水学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是十分巨大,北京紫禁城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色彩方面,故宫的宫墙以及柱子使用红色,象征着光明正大;屋顶采用黄色,象征中央,故宫东部的屋顶使用绿色,象征生命力,向上生长,因此皇子都居住在东边,西宫作为太后的专属方位,象征清净,天安门至墙门不栽树,其意义为南方属火,在此不利于有木材建筑。中国人选择了土木作为数千年不变的建筑材料,认为土木是有机体构成的,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动是永恒的,静是相对的,立柱和横梁的连接都是采用利于抗震,这充分地体现了老子所提倡的“以柔克刚”。
4.中国古代建筑与中庸思想、国家的宗法制度的关系
中庸是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这一点与“恒久意识”是相互连通的,在人格思想上并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将中庸用于中国古代建筑中,则表现了中国人追求内涵的特点。中国建筑往往将建筑的精华放在最里面,最隐蔽的地方,通常在前面仅仅只用朴质,中华民族那种传统的内向型性格特点就造就了中国古代建筑重视内涵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不仅可以找到中庸思想的影子,还可以看到宗法制度对古代建筑的影响。在古代中国,宗法制度兼有政治权力和道德制约双重功能,即使是经历改朝换代,家族依旧是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单位。以家作为基本单位,使得中国古代建筑有着以“住宅”为原型的特征。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一切建筑形制均是由住宅发展而来的,一切均以住宅概念为原型。中国的住宅却可以改作佛寺,官衙是官员的住宅,佛寺是佛的住宅,皇宫是皇帝的住宅,至于商店也是“前店后居”、是商人的住宅。总之,似乎没有一种类型的房屋是完全和居住无关的,而且,任何一类建筑似乎都是由住宅发展而来的。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范文
中图分类号:S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正文
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这种不同,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影响;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更多是受到哲学基础、审美思想、文化背景的渗透,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造园思想,并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民族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其中中西传统文化自然观的差异,为中西园林艺术创作思想与表现手法拉开了鲜明的距离。
我国园林著作《园冶》里面就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图画:“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入奥疏源,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以房廊。杂树参天,楼阁碍云霞而出没;繁花覆地,亭台突池沼而参差。”(卷一“一·相地·山林地”),强调园林应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而非违背自然,征服自然,使人为美融入自然美,园林正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用书中原话概括便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古典园林也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体现了士大夫的审美观,其具体表现是对俗的反感和对诗情画意、清、远、幽、静、雅、野、虚、深的追求,讲求园林设计的诗情画意,提倡以自然材料造景,妙在取其画意,不在材料价值。而在设计手法上讲究的是巧于因借,精于体宜,则体现了中国园林顺应物性,利用物性的哲学思想。
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正如古典主义建筑权威大勃隆台所说:“决定美和典雅的是比例,必须用数学的方法把它制订成永恒的、稳定的规则”,这就是西方造园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不论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一直影响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西方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理性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1世界观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较西方发达得多,这种思维方式注重总体观念和对立统一观点。儒道两家都注重从总体来观察事物,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老子、孔子都注重观察事物时的对立面及其相互转化。古代中国人把这种宇宙模式的观念渗透到园林活动中,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群体空间艺术。与西方清晰客观的雄辩相比,中国人讲究和谐,“乐者,天地之和也”,因此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西方园林方正严谨,直道轴线,一览无遗。
2造园风格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风格是崇尚自然,在造园的过程中“自然”一直是中国园林进行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中国古典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力求再现大自然中各种事物、景物的造型和气势。中国古典园林中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均符合自然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御园还是江南私园都很强调顺应自然。颐和园的昆明湖、万寿山及其中的二堤、六岛、九桥,均显得自然和谐,丝毫没有人工穿凿之感,而苏州园林中巧妙设置的山水树木、亭台楼阁,亦显现出浓郁的自然韵味。西方古典园林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园林中所有的景物,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其楼阁亭台排列整齐,花木修剪成形,水源理成喷泉一切都很规整。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园中虽有许多自然物,但自然的气韵已不存在。西方古典园林中最典型的是法国的凡尔赛宫,园中的王宫教堂剧院等都是规整排列,连柱廊、花坛、草坪、雕像、喷泉等均是秩序分明,呈现出几何形状,充分体现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
3空间处理手法上的差异
在空间处理上,中国古典造园“命意在空不在实”,显现的是活泼的、动态的、多点透视的空间。中国园林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之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它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进行融合和扩展,利用借景手法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从而突破了有限的空间限定,达到无限的空间领域。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犹如画幅一样,集大自然之精美于一园,在时间和空间的游览路线组织中,任其高低远近、角度和视点的转变,都能观赏到如诗似画的园林景观。而西方古典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其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空间尺度不在于适应自然环境和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而是着重于强调建筑实体营造所需的气氛.它多运用数学和几何学原理来处理空间的形式,从而产生主次分明、均衡、明晰的空间形态。中西园林尽管由于各自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但它们都是世界园林文化的一部分,它们都具有园林艺术的共同特征。中西虽然空间距离遥远,文化背景迥异,园林形式千姿百态但造园的目的却是一致的,就是为了补偿现实生活境城的某些不足,满足人类自身心理和生理需要。我们通过研究二者的共性和差异,通过对中西园林艺术各自个性的比较研究,更好地把握园林艺术的共性,使它们互相取长补短,以使中西方园林艺术存在更多方面的综合
4中西方园林布局的差异
中西方古典园林在总体布局上的最大区别,在于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筑。以法国宫廷画院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造园艺术的突出特点,就是在平面构图上很强调园林中部的中轴线,园林内的林荫道、花坛、水池、喷泉、雕像。小建筑物、小广场、放射性的小路等都围绕着这根中轴线,强调这根中轴线来进行布置。在这根中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则布置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物也就控制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物。在建筑物前后则是几何造型如地毯般的草坪与树,它们作为建筑的陪衬,使主体建筑高大雄伟。可以说,西方古典园林是以建筑物为中心、以突出主体建筑的原则来构园,所以西方古典园林越发显得只是建筑物的扩大或延伸,连山水花木也仿佛是建筑的组成部分。
5人工美和自然美的差异
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6中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
人类最初是栖息在树木上和洞穴中的。自从人类建造了房屋后,就远离了风雨蛇兽的侵袭,极大地改善了繁衍生息的条件,这是人类跨入文明史的重要一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西园林建筑在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各自独立发展,很少有交流的机会,这形成了形态迥异、个性差别极大的东西方建筑。只有到了近现代,随着中西方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融合,中西园林建筑不仅与各自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大相径庭,而且也更多地趋向于一致性。中国园林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宫殿的基座和普通房屋的墙则用夯土;西方园林建筑使用砖的技艺独步天下;欧洲园林建筑的材质则主要是石头。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这与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相关,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令人十分信服的解释。多山的中国并不缺少石头,万里长城除了夯土外,即多多使用石材;森林茂密的欧洲也不缺少木材,欧洲最初的园林建筑即经历过伞状树枝棚时期。东西方民族的文化与性格差异在园林建筑材质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反映。从整体上来看,西方园林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开放、轩敞、一览无余。这与中国围墙文化的封闭、内敛、深藏不露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的园林建筑回环、繁复、曲折,决没有西方的草坪、花园来得直接、简约、开敞。中国无论宫室还是园林,一律圈以围墙。西方建筑的围墙在若有若无之间,即使有,也不给人封闭、压抑的感觉。
7结束语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自然,和谐以及诗情画意。意境的处理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中的最高境界。正中国园林以“境”为上,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中国人情思中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而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中国园林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取山水画作为造园的蓝图,经过艺术剪裁,以达到虽经人工创造,又不露斧凿的痕迹。西方园林中追求传达一种秩序与控制的意识,有时与自然界的“杂乱无章”形成一种对照。而且,通常这类园林或包括精心修剪的植物、喷泉、以及精心制作的雕塑等等的园林要素,以传达一种快乐、华美或奢侈的附加意识。
参考文献
[1]许自力.中西造园水法浅比〔J〕.中国园林.2002.(5):62-64.
[2]温军鹰,从现代园林设计看中国传统古文化[J],时代文学,2008(12)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中欧建筑;传统建筑
1前言
作为设计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门艺术,建筑承载着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积淀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当今各国频繁的文化交流致使建筑风格的分界线不再一如既往的明确。因此只有追根溯源,回归传统建筑文化的对比,方可探寻出各国建筑文化的精髓。中欧建筑正是世界建筑之林中的两大代表。中欧传统建筑在材料使用,色彩选择,美感效应,建筑理念诸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然而,导致这些差异的根本成因可以从中欧两地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中找到答案。时下,中西方建筑设计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是一大趋势,两大民族间的建筑文化比较,交流将会为设计师们带来更为广阔的视野,同时激发其创作灵感。本文将对中欧传统建筑的差异进行简要分析,并从自然成因与文化成因两方面阐述形成差异的原因,同时为国内建筑设计者们提出少许建议。
2中欧传统建筑设计差异的分析比较
中欧两国在历史文化,地理条件,文化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正是这些不同导致了中欧传统建筑在外在与内涵两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2.1建筑外在的差异
2.1.1建筑色彩的差异
从对颜色的喜好上来看,中国人视红色为兴旺、发达的象征。因此以往的建筑者们多将建筑装饰为红色。鲜艳夺目的颜色暗示着国家的繁荣昌盛。而欧洲传统建筑则以灰、白、蓝为主色调,外表的低调朴素暗涌着一种对朦胧美、理智与冷静的追求。
2.1.2建筑选材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体系。木材的质轻,和缓在适于横向延展的同时在造型上彰显出曲线美与生动的气韵。不同的是欧洲传统建筑以石为主要材质。石质的建筑高耸入云、造型厚重。各式各样的柱式便是其建筑的主要元素。中国传统的砖木结构适用于个体生活,往往由居民的经验与巧思所得。而欧洲传统建筑中则融入了精密的力学知识,例如宽广的教堂足以容纳上千会众。
2.1.3建筑布局的差异
从建筑布局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建筑多为建筑个体在同一平面上铺展开来,最终组合而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追求一种空间上轴线的对称。中国人通常将建筑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庭院与走廊的结合正是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一种设计。它体现着人与自然的交融,传达出含蓄,严谨的建筑性格。然而欧洲古建筑布局无时无刻不凸显着单体的艺术效果,空间上轻盈的垂直线贯穿于整体,高耸突兀,犹如飞腾的火焰,体现出公民们对神灵的崇拜,对天国的向往。例如在巴黎圣母院中的布局中运用到彩色玻璃窗画、罗马柱、水晶大吊灯等元素,每当光束投射入圣殿,烛光、苍穹与圣坛营造出神秘的氛围,使信徒们心中产生一种模糊的崇敬感。此外,建筑者们还重视几何构图,强调建筑的宏大雄伟。在城市布局上与中国的中轴对称截然相反的的中心放射状,渲染出自由的,开放的氛围;显示出城市强大向上,生机蓬勃的精神风貌。
2.2建筑内涵的差异
2.2.1建筑美感效应的差异
建筑的美感效应暗示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中欧不同的文化内涵带来了两地传统建筑不同的美感效应。从观摩鉴赏的层面看,中国传统建筑更适用于“游览”,欧洲的传统建筑侧重于“观望”。置身于中国的建筑中,情随境迁,感受各种细节的精雕细琢,游走于虚与实之间,领会建筑中蕴藏的神韵。身处欧洲,可将古建筑们视为一件件独立的雕塑作品,感受其孤立的空间氛围,特有的灵魂。建筑的美横冲直撞般暴露眼前,面对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客体将不由自主的萌发一种“朝圣”的心理,似与“上帝”在对话,华丽的美中透露着一丝丝浪漫的人文情怀。
2.2.2建筑理念的差异
文化底蕴深深根植于民族建筑之中,最为直接地反映在建筑理念上。中欧两国在传统建筑设计上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理念。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本着“人本主义”的理念。早在封建社会,儒家学派对建筑设计理念就有着“建筑兼具物质性与精神性”这样的表述。在这一哲学理念的指导下,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人的体验胜过物的自我表现,建筑的生活气息与理性实践的精神得到了发扬。此外,“与自然和谐统一”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古人们视建筑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中正纯和”“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观念因运而生。与中式传统建筑相比,在一直以“神”为中心的欧洲艺术观念中,建筑设计与雕塑设计为同一性质的艺术。欧式传统建筑以“创造静态美”与“以人观物”为主要设计理念。一所建筑的设计与雕琢一件美术品的视觉要求是统一的。
3中欧传统建筑设计差异的成因
中欧传统建筑设计在色彩、选材、布局、建筑理念等方面存在着些许差异,而这些差异的成因都可以从中欧两者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中找到答案。
3.1自然成因
3.1.1自然资源差异
中式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要材质。为什么古人会选择木作为建筑的主要材质呢?第一,中原地区发达的林木资源便于工匠们就地取材,且远比石材丰富易得;第二,相对石材,木材具有更强的可塑性。第三,木材的灵活性高,适应性强,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可以广泛适用于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欧洲传统建筑在形式与结构上与我国有显著的区别,即石质结构。首先,欧洲文明起源于希腊人所生活的地中海地区,那里的主要地形为石头山,石头山上很难生长出高而大的树木。其次,相较于木材,石材坚固性更强,易于防守,不怕火攻。这也合理解释了为什么在中世纪战乱频繁的欧洲,重要的城池都是石质的堡垒。再次,石头冷的调性也迎合了欧洲人崇拜上帝的心理。
3.1.2气候差异
气候在自然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地理环境的塑造产生巨大的影响。中欧两地不同的气候条件使两国人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性格和思想,也正是这一点造成了双方传统建筑的差异。季风气候是东方民族的主要气候,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冲积平原面积较广,便于灌溉,光与水土组合良好,这确保了自给自足农耕生活的稳定有序,造就了古人们自然无为、温顺易养的性格。于是,平和、含蓄的风格常见于中国传统建筑中。与东方民族相比,古代欧洲地中海气候的冬雨夏干致使土壤贫瘠,水土组合欠协调。海上生活环境的恶劣使人们常要与狂风巨浪斗争。这也遂之造就了欧洲民族爱于拼搏,竞争的性格与“天人二分”的思想。这种文化观念反应到建筑风格上便是极端,突兀的。
3.1.3内陆文明与海洋
建筑可被视为一种精神现象,而精神现象与时空观是密不可分的。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造就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时空观,即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身处内陆的东方人在冲积平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人们对四季变幻的依赖使自身产生了强烈的“时间意识”。而古希腊地形多变,岛屿众多且互不联续。这种独特的空间分割的地理景观无形中孕育了欧洲人强烈的“空间意识”。海洋环境的恶劣使得居民们常要应对自然灾害,使他们的空间布局,地理方位感十分强烈。
3.2文化成因
3.2.1宗教观念
中欧两国传统建筑的差异也受着不同宗教观念的影响。古代中国人宗教意识淡薄,对往往伴随着功利色彩。中国传统的宗教建筑采用的多为民间与官式建筑的模式,与封建时期的其他建筑区别不大。这表明了中国传统的宗教建筑本着“以人为中心”的文化观念。在古欧洲,“宗教入世”的观念盛行。重要建筑如“哥特式教堂”座落在城市中,反映着人对上帝的膜拜。“尖峭、高耸、光怪陆离”的装饰风格呈现出意境的空灵。建筑形态的垂直向上,暗示着建筑设计师们对宗教美、崇高美、终极美的歌颂,对天国文化的向往。
3.2.2政治观念
建筑好比历史的一面镜子,它真实地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化,政治,思想。欣赏中欧传统建筑,要从政治文化的层面去体会与把握。皇权至上、等级森严是中国封建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思想传统,生活方式变化幅度小则是封建社会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然而这些也同样被反映到建筑上来。我国古代建筑基本维持秩序井然、轴线贯通的布局风格,数千年保持着整齐统一的风格。居民的住宅也会根据其社会等级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一户人家的社会地位会由其住宅屋顶的形式、台阶的高低、面积大小可想而知。而欧洲传统政治则呈现出自由民主的风格。古希腊建筑亲切明快,伴随着大面积的广场,城市布局表现出同心放射状。在这种环境下,公民们性格开朗,过着自由的生活。
3.2.3价值取向
中欧两者的政治观念从根源上影响了公民的价值取向,促使了两地建筑风格差异的形成。简言之,中国传统建筑重视整体,和谐,欧洲传统建筑注重个体的差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人际关系靠血缘来维持,文化自然表现出群体意识。作为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没有强权,海上贸易的繁荣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认识到个体的价值,于是表现出个体意识的文化本原。中国建筑注重群体组合的美,家族式的四合院在中国传统社会十分盛行。此外,客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必备元素。作为会友接客的重要场所,客厅饱含着浓浓的人情味,是“人和”这一理念的重要象征。相反,古欧洲建筑富有意识形态色彩。古代的设计者们利用建筑赞颂时代或暗讽现实。建筑可以创造优美也可以寄寓文化。建筑常被作为一种观念性、内在性的事物。
4中欧文化交融中的中国建筑设计
21世纪中国建筑文化与国外建筑文化发生了比以往更大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当下,文化发展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化问题。然而,建筑与文化存在着血缘般的关系。因此,建筑更不能脱离文化语境。好的建筑既不能脱离自身的文化传统,也不能排斥外来建筑的信息。
4.1国内住宅设计的欧化现象
如今,随着国际间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外建筑师合作设计的机会史无前例地扩大。随之而来的便是对于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取舍。然而,全盘西化或单纯本土化的建筑设计已不再适应如今的城市生活。目前,国内居民住宅的欧化趋势正是建筑设计缺乏本土文化的一大表现,同时这也是新一代建筑者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的建筑师在对过去几十年建筑的思考与批判中,将中欧建筑文化融合,创造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例如上海经贸大厦在美国芝加哥SOM事务所与上海建筑设计院共同完成的杰作;在庭院中,西式残墙断柱与中式白桥共存。而如今,国内居民住宅出现了欧化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民族文化内核。新一代的建筑设计师应从中欧传统建筑的对比中发掘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开发出一条可以更好的融合中欧建筑风格的道路。
4.2中欧建筑在客观规律中的融合与创新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建筑不可能脱离传统文化而发展。即使在西方文化席卷全球的今天,对于建筑设计文化的对比与整合是十分有必要的。将中欧传统建筑文化两者进行对比将有助于国内的建筑工作者们发掘两国文化中优秀与合理的内核,推动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延续发展。然而,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绝不能只是沿袭大多固定的建筑式样,而是应注重对于民族文化更为深层次的思想诠释。在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建筑工作者们要用更为包容的胸襟与豁达的心态看待一切外来的建筑文化,正确处理好本民族与其他民族间的建筑文化关系。
5结语
建筑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中欧传统建筑在外观与内涵两方面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的形成都可以从文化上找到答案。如今,电子信息技术全面普及,新技术、新材料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中被广泛采用。但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建筑更多还得依靠设计者的思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建筑文化格调的趋同是值得反思的大问题。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化特征以及累积多年的民族情感,建筑工作者们应尊重它们并融入自己独创的特色。融合与发展是当今建筑设计的一大主流,然而盲目的移植或排斥外来文化都是不可取的。一名优秀的建筑设计者应正确处理好本民族建筑文化与外来民族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自觉发掘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吸收国外建筑设计的优良因子,推动建筑设计的发展。
作者:马晨单位: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谈炳和.从中西建筑风格看中西文化之异同[J].当代建筑,2007,(5).
[2]王丽萍.中西建筑人文主义比较[J].山西建筑,2008,(3).
[3]刘金祥.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现代建筑的影响[J].南方论丛,2013,(3).
[4]李昌勇,张玉潇.论中西建筑美学的视觉差异[J].大家,2011,(14).
[5]苏生文.赵爽.石头与木头-对中西建筑文化的比较认识(一)[J].文史知识,2008,(8).
[6]郭鹏飞.中西建筑及其文化背景的异同初探[J].南方建筑,2006,(12).
[7]胡云杰,梁钢强.从文化内核浅议中西建筑文化[J].华中建筑,2008,(8).
[8]修贝贝,刘福智.浅谈不同自然观对中西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