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大蒜栽培技术与管理(整理2篇)

来源: 时间:2025-07-13 手机浏览

大蒜栽培技术与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蒜苗;西葫芦;夏黄瓜;阳光棚;高效;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33.4;S642.6;S64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2)20-0106-01

亳州市谯城区常年蔬菜种植面积4.67万hm2,阳光棚种植面积1.00万hm2,五马镇是谯城区蔬菜发展重点乡镇,特别是五马村具有多年的种菜历史,现有阳光棚1630棚,种植模式主要是蒜苗—西葫芦—黄瓜间作套种植,正常年份年收入30万元/hm2左右,最高可达37.5万元/hm2以上。

1蒜苗种植

1.1品种和种蒜选择

选用休眠期短、发芽快、幼苗生长快、假茎粗而长、叶片宽大肥厚、黄叶和干尖现象轻的品种。

1.2施肥做畦

一般施腐熟农家肥60~75t/hm2、磷肥300~450kg/hm2、钾肥75.0~112.5kg/hm2。蒜苗要求肥水条件高,一般灌溉次数较多,采用平畦栽培。在整地施肥后,一般做成宽1.5~2.0m的平畦,做到土细、畦平、畦垄直。

1.3播种时间及密度

每年9月中旬播种,一般行距为10~12cm,株距3~5cm,种植180万~225万株/hm2,用种量为3000~5250kg/hm2。

1.4扣棚,覆膜

每年10月中下旬扣大棚,一般大棚跨度6m,顶高2m,棚体结构竹木或钢架皆可。入冬后一般气温降到0℃以下时,有条件的可以在大棚内再覆盖小拱棚,促进蒜苗冬季正常生长。

1.5加强田间管理

播种后若土壤过干,要及时浇水,使土壤湿润,确保蒜苗早出苗、出齐苗。出齐苗后施1次提苗肥,施高氮复合肥150~225kg/hm2。入冬前要浇透越冬水,同时施1次越冬肥,使蒜苗大苗、壮苗越冬[1-2]。

1.6病虫害防治

蒜苗生长期主要在秋冬季,前期主要防止根蛆危害,发现根蛆后用毒死蜱、敌百虫等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入冬后一般病虫害较少,主要防止冻害,如果温度过低,蒜苗会停止生长,并出现黄叶现象,影响蒜苗的产量和质量[3]。

1.7收获

进入1月,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开始采收上市,一般春节前后收获结束,单位面积产蒜苗37.5~60.0t/hm2,收入可达15万元/hm2。

2西葫芦种植

2.1品种选择

一般选种早熟抗病品种,如新早青一代、早抗嫩玉等。

2.2育苗

一般在1月中下旬播种育苗,在温室或多膜覆盖阳光棚中进行,采用营养钵育苗。播种后至幼苗出齐前应保持日温28~32℃,夜温不低于20℃,争取3~4d出齐。幼苗出土后应注意通风,适当降低温度,白天控制在20~25℃、夜间12~16℃,防止夜温过高,幼苗徒长。定植前1周左右适当降低温度,白天控制在15~20℃、夜间5~8℃,进行炼苗,提高幼苗抗逆性。一般苗龄约30d时即可定植。

2.3定植

在春节前后,蒜苗卖完后,及时施肥、整地、做畦,按照大行距80cm、小行距50cm起垄,垄高20cm,及时进行定植,采取地膜覆盖、加盖小拱棚、盖草帘子等多种覆盖方式,有条件的可以覆盖黑色地膜,既可以提高地温,又可以防止草害,确保西葫芦正常开花、坐果。

2.4病虫害防治

西葫芦春提前栽培主要防治病毒病,在西葫芦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叶片受害后呈花叶、厥叶状[4]。果实受害导致畸形果,果面具瘤状突起而凹凸不平。病株矮小,结果少,甚至不结果,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要及时进行防治:一是化学防治。发病前叶面喷施核苷酸、牛奶等抗病毒药物;发病后叶面喷施病毒A、高锰酸钾、植病灵等药物进行防治。二是要及时防治蚜虫、飞虱等害虫,防止病毒的传播[5]。

2.5采收

一般2月下旬至3月上旬开始上市,5月中下旬露地蔬菜上市,西葫芦价格降到0.6元/kg时收获结束,一般产西葫芦60t/hm2左右,效益在12万元/hm2左右。采收时一定要适时采收,避免坠秧,不仅可以提高前期产量,也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3夏黄瓜种植

3.1品种选择

栽培时应选择抗热、耐涝、抗病、高产、生长势强的品种。

3.2适期播种

西葫芦收获结束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及时施肥、整地、做畦,一般夏黄瓜种植采取直播。播种越晚温度越高,对植株生长影响越大,因而应适当早播。

3.3加强肥水管理

夏黄瓜栽培时底肥不宜过多,有机肥应充分腐熟[6]。夏季追肥不宜追施人粪尿,一是易发生病虫害,二是易产生肥害。应在下雨后追施复合肥225kg/hm2。可采取小水勤浇的原则,避免大水漫灌。

3.4病虫害防治

夏季正值高温多雨的季节,越夏黄瓜栽培病虫害发生较重。虫害主要有蚜虫、红蜘蛛、瓜绢螟、白粉虱等;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枯萎病、猝倒病等。对越夏黄瓜病虫害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株发病后及时用药。

3.4.1蚜虫、红蜘蛛、白粉虱。发现后及时选用10%吡虫啉、5%啶虫脒、1.8%阿维菌素300mL/hm2、甲维盐有效成分30~60g/hm2进行叶面喷施,注意叶片正反面要喷匀[7]。

3.4.2瓜绢螟。及时用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5%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

3.4.3霜霉病。用多菌灵、代森锰锌防治,或用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甲霜灵600~800倍液等进行喷雾,每隔5~7d喷1次,连喷2~3次。

3.4.4细菌性角斑病。可用30%Dt杀菌剂500倍液、细菌灵500倍液、5mg/kg高锰酸钾进行叶面喷雾防治。

3.4.5枯萎病。用70%敌克松1000倍液、98%恶霉灵3000倍液、枯萎灵600倍液等药剂进行灌根,7~10d灌药1次,连续灌2~3次。

3.4.6炭疽病。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50%炭疽福美400倍液等药剂进行叶面喷防。

3.5及时采收

夏黄瓜生长快,瓜易老,应及早采收,一般黄瓜在开花后8~10d即可采收。如果水肥充足,采收愈勤,产量愈高,采收应在9:00进行,下午采收不仅易使瓜产生苦味,影响品质,而且会因温度过高而不耐贮运。

4参考文献

[1]沙永秀,裴刚,杨志军,等.大棚黄瓜—蒜苗高产栽培技术[J].汉中科技,2012(3):46.

[2]陈志宏,郭丛阳.古浪县蒜苗—娃娃菜一年两茬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2(5):35.

[3]王生.高寒地区蒜苗无公害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12(5):36-37.

[4]赵李锋,马志伟,董铁成,等.西葫芦秋延后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瓜菜,2012(4):59-60.

[5]苏彦丽.日光温室无公害西葫芦栽培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10):57-58.

大蒜栽培技术与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黄秋葵;大蒜;间作套种

中图分类号:S344.3文献标识号:B文章编号:1001-4942(2014)12-0114-03

秋葵(AbelmoschusesculentusL.)是一种药、菜、饲和花兼用的特色经济作物,应用前景日益广阔,需求量与日俱增,市场效益显著。山东省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种秋葵,但因规模、加工和市场等方面的限制,一直没有形成产业。近几年随着人们对保健、营养的迫切需求和出口贸易的拉动,秋葵种植面积逐年上升,2014年已超过6667hm2。但因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秋葵纯作效益比较低,限制了秋葵种植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的发展。

山东省≥10℃的年平均有效积温为3592~4760℃,平均无霜期为173~250d,平均降水量为550~950mm,难以满足秋葵-大蒜一年两熟的需求。针对秋葵生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通过试验、示范和实践,认为大蒜与秋葵共生期短,适宜间作套种。采取护根育苗法,大钵育大苗,在预留秋葵行套栽秋葵。秋葵苗期与大蒜共生,因与大蒜的共生期较短,秋葵受大蒜不利影响较小,这样,在一年内可收获大蒜、秋葵两季作物,经济效益比较显著。

1大蒜秋葵间作套种增产增收机理

1.1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种植一季春秋葵,土地闲置时间从11月到翌年4月长达半年之久,白白浪费了秋葵田闲置时间的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秋葵田5、6、7三个月份的绿叶面积仍然很小,光照资源的浪费更加严重。在冬、春两季套种小麦或早熟的瓜菜,使农田四季都有绿叶覆盖,可增加光合产物的积累,靠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上农产品的产出量。

1.2有利于塑造秋葵高光效群体

研究表明,窄行小棵密植,秋葵田封行,平面采光的秋葵群体,通风透光不良,光合的适宜叶面积系数仅为3左右;宽行大棵稀植,秋葵田不封行,立体采光的秋葵群体,光合的适宜叶面积系数可提高到4.0~4.3;行距放大到1.5m的大蒜套秋葵,自然株高达到1.7m左右,秋葵田叶面积系数达到5.0时,仍然通风透光良好。可见,在高肥水间套秋葵田,扩大秋葵行距,不仅有利于增加间套大蒜的占地面积,提高大蒜的单产,而且有利于塑造秋葵高光效群体,大幅度提高秋葵单产。

1.3有利于减轻病虫害

合理的复合群体,既可增加天敌的种类和数量,靠天敌控制害虫;又可利用作物分泌的刺激性气味或毒性,驱虫防病,使蚜虫趋避,减轻秋葵枯、黄萎病。

1.4有利于提高秋葵田的经济效益

生产实践表明,秋葵与大蒜间套作,每公顷可产鲜蒜49500~67500kg,秋葵嫩荚12000~19500kg,经济效益达纯作秋葵的3倍以上。可见,发展大蒜间套作秋葵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2间作套种的基本条件

2.1土壤条件

套作秋葵田,要求土质肥沃,耕层土壤含有机质1%以上,全氮0.07%,速效氮40mg/kg、速效磷15mg/kg、速效钾80mg/kg以上,含盐量0.15%以下。

2.2水利条件

旱可浇,涝可排。尤其大蒜与秋葵共生期的4、5月份和秋葵需水高峰期的7、8月份,必须确保供水。

2.3技术条件

加强技术培训,使广大菜农普遍掌握大蒜秋葵套作的配套栽培技术。

3间作套种的基本原则

3.1轮作换茬

秋葵忌连作,必须实行轮作才能预防连作病虫害。建议各地农民掌握4~5种大蒜与秋葵间套作的技术,实行4~5年一个周期的轮作制度。

3.2增加投入

间作套种是一种产量高、效益好的土地利用方式,但高产高效必须以高投入为保证。

3.3统筹兼顾

间作套种追求的是两种作物都要高产。因此在大蒜、秋葵共生期,栽培措施应兼顾大蒜与秋葵,不可顾此失彼。

3.4无公害

大蒜、秋葵共生期间发生病虫害时,必须选用毒性差、残效期短的农药防治。不可喷施毒性大、残效期长的农药,以免造成间套作物残留大量农药,危及消费者的健康。

3.5加强服务

组建产、学、研相结合,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开发组织,产前提供技术培训、良种及保护地栽培的物质,产中加强技术指导,产后解决大蒜和秋葵的销售问题。只有解决好农民的后顾之忧,秋葵田套作高效高产栽培才能健康发展。

4蒜套秋葵配套栽培技术

蒜套秋葵栽培技术必须立足于一个“早”字,创造秋葵适时早播种、早移栽的基础条件。在栽培管理上,突出抢、管,促进早腾茬,促秋葵早发、早熟,为下茬蒜适时种植创造条件。选择适宜大蒜、秋葵的种植方式,栽培管理都应围绕大蒜、秋葵两季早熟、优质高产的要求,采取相应的配套技术。

4.1深耕整地,增施肥料

选用有机质较高、土层深厚、平坦、保水条件好的土地种植。前茬作物收后,及时进行翻耕晒垄,熟化土壤,整平耙细。在施肥上掌握以积肥为主,施足有机肥,要求秋葵基肥在种蒜时一次施足。

4.2选择适于间套的大蒜、秋葵品种

大蒜选用苍山蒜、金乡红皮等;秋葵选用中早熟品种。

4.3安排合理的种植方式

采用4.5m畦,一畦种18行蒜6行秋葵。大蒜密度:蒜薹、蒜头并重的每666.7m2(下同)3.5万株,以蒜头为主的2.5万株。秋葵育苗移栽中早熟品种,密度5000~6000株,行距0.54m左右、株距0.2m左右。

4.4适时播种是大蒜丰产的重要措施

应以大蒜、秋葵兼顾的原则,适当推迟大蒜播期至10月15日前后,随拔秋葵随整地,掌握5cm地温15~16℃播种、13~14℃出苗,提高栽种质量,造足墒,施足肥,以工补迟,“促”字当头,促晚苗赶早苗,增强越冬抗寒能力。为了促进早出苗,亦可推广一膜两用,大蒜播后平覆膜。

4.5大蒜田间管理

4.5.1安全越冬,确保全苗增加田间持水量,划锄覆盖农家肥或杂草。

4.5.2肥水管理浇水:大蒜一生应浇5水,即蒙头水、越冬水、返青水、抽薹水、膨大水。浇水要根据降水情况和大蒜长势决定。提收蒜薹前3~4天、收蒜头前5~7天停止浇水。施肥:每666.7m2(下同)基施土杂肥3000~5000kg,三元复合肥50kg。追肥4次:一是惊蛰前后的提苗肥,一般施尿素10kg、氯化钾5kg;二是清明前后,配合秋葵播种,施优质圈肥2000kg、尿素5~10kg、磷酸二铵20kg。三是立夏前后,施尿素10kg(抽薹肥);四是提薹后的膨大肥,施尿素5~10kg。施肥浇水后要注意中耕,以保墒增温。

4.5.3及时防治病虫害可喷施40%多菌灵等杀菌剂防治大蒜叶枯病、锈病、叶柄病。可用40%甲基异柳磷2000倍液灌根防蒜蛆。

4.6秋葵的栽培管理

4.6.1推行营养钵育苗移栽采用双膜育苗或拱棚育苗,技术要点如下:

①适期早播,四月初育苗(一般气温在12℃左右)开始点种上苗床。

②选用优良品种,以抗病、抗虫、优质、高产的中熟品种为宜,如新东京5号、妇人指、台农兴3号、秋葵101等。注意选种,实现粒粒健壮,提高成苗率。

③营养钵土要施充足的腐熟有机肥,一般长10m、宽1.3m的标准苗床,要铺1m3肥沃的沙壤土和150~200kg腐熟的有机肥,混匀搓细过筛,打钵前喷水堆积湿润,达到手握成团、平胸落地即散的标准。一般3月下旬打钵,边打边摆入苗床,钵以干透为好。

④点种上苗床前底水要浇透,一水保全苗。

⑤点种后要覆土均匀,一般以过筛的细土一指偏厚,利于齐苗壮苗。盖膜、盖弓棚。

⑥培育矮壮苗。出苗前要采取密闭保温的办法抓齐苗。出苗时及时揭地膜防烫苗。齐苗后要采取两头通风、中间加气孔的办法通风透气,防止高脚苗。一般气温17~18℃时可以揭膜凉苗。苗床要注意根外追肥,一般采用800倍的磷酸二氢钾,苗床期喷施两次。苗床管理期注意防止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低温烂种,二是高温灼苗,三是戴帽出土,四是病弱苗,五是低温红苗。

⑦5月20日前后移栽。移栽前足肥足水,没造墒的要浇足活棵水。移栽前注意浇水润苗,要边起、边运、边栽,钵苗不破不散,少伤根、断根,力争做到秋葵苗分级移栽。

4.6.2肥水管理施肥:播种前未施肥者,收蒜后立即追施苗肥,每666.7m2(下同)施尿素5~8kg,饼肥25~30kg,优质土杂肥1000~1500kg,过磷酸钙25kg或磷酸二铵15kg。初花期施尿素10~15kg。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视秋葵长势喷施浓度为0.2%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或0.5%~1%的尿素溶液。

浇水:收蒜后视墒情浇水,初花期、花铃期遇旱浇水,8月底至9月上旬遇旱及时浇水。

中耕培土:收蒜后中耕,雨后或浇水后中耕。6月下旬覆膜秋葵结合揭膜进行培土,秋葵田6月底7月初进行培土。

做到边栽边管,实现早栽早管早促发。大蒜收后秋葵一般比较瘦弱,管理要“抢”字当头,抓紧时间进行追肥、浇水、中耕松土、除草、治虫,防止形成小老苗。

4.6.3控制秋葵旺长,及时打顶合理使用生长调节剂。使用原则掌握少量多次,以调为主,调控结合,使用期间和用量:苗期2~4mL助壮素,初花6~8mL,盛花4~6mL。

4.6.4适当治虫秋葵应适当防治蚜虫、红蜘蛛。

4.6.5及时采摘秋葵极易木质化,一般1~2天要采摘1次。

参考文献:

[1]彭明祥,冯恩友,蔡伟俊.湛江市春季黄秋葵高产栽培技术[J].蔬菜,2011(8):13.

[2]单承莺,马世宏,张卫明.保健蔬菜黄秋葵的应用价值与前景[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2,31(2):68-71.

[3]曹毅,任吉君,李春梅,等.不同播期对红秋葵生长及发育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2):87-89.

[4]李春梅,曹毅.不同播期对黄秋葵生长及发育的影响[J].长江蔬菜,2008(5b):31-32.

[5]赖李明,任吉君.不同整枝高度与不同栽培密度对红秋葵产量的影响[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4):74-77.

[6]曹毅,任吉君,李春梅,等.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秋葵生长发育的影响[J].北方园艺,2008(3):34-35.

[7]董迪,何自福,柴兆祥.广东黄秋葵黄脉曲叶病样中检测到烟粉虱传双生病毒[J].植物保护,2010,36(1):65-68.

[8]钟惠宏,郑向红,李振山.秋葵属的种及其资源的搜集研究和利用[J].中国蔬菜,1996(2):49-52.

[9]李学智,徐志豪,董文其,等.设施栽培黄秋葵食用嫩荚的品质变化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04,16(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