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价值与功能的理解范例(3篇)
文学价值与功能的理解范文篇1
关键词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特性价值取向功能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1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价值取向
人类的课程与教学实践活动是根据作为人的需要、利益、希望的表现的明确价值和规范来进行的。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处于课程与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人的科学,因此明确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价值取向显得很重要。
当代课程与教学的本质为科学育人,这有两层含义:首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地主动去认识客观世界、发现未来世界、提升主观世界。其次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指引方向。要做到这些,科学的教学观就必须“以学生为本”、“以主动学习为本”,唯有如此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彰显生命本质,追求人生价值的意义。
教育教学中的这些追求,使得“以人为本”成为了当代课程与教学论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价值取向。
2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性
“课程与教学论”以日常的教育领域为研究对象,来源于课程与教学的一线实践。“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实存特征,也使当代“课程与教学论”逐步成长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如今的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在学科特性上形成了四个主要方面的特征:首先,研究对象在教育实现中的核心性。其次,研究方法和学科视角的开放性。再次,基础理论与学科理论相结合。最后,概念、理论的形成与消解相循环。这些特性使得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大,也使得课程与教学的概论、系统、过程、管理及领导、美学已经成为了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新内容体系。
3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功能
课程与教学论要解决的是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即解释基本的课程与教学过程。但是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必须避免经验主义和抽象思辨的论述,唯有如此其功能才能充分表现。
除了和传统课程与教学论一样具有理论联系实践等特点外,当代课程与教学论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整合功能。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意义上讲,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整合功能在于把课程与教学论的各分支学科及相关学科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加以综合,同时又划定分工以及相互调整和兼顾,达至和谐与合理。
4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
当代文化哲学为教育领域重建了“人的学习生活生命世界”的一元论立足点。按照这样的文化哲学观,我们可以把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区分和归纳为五个相互关联的主要方面,它们是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本体本原追问”、“空间存在”、“时间进程”、“价值活动”和“审美发展”。
正是对这五个方面的研究逐步建构了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新内容体系的逻辑框架。如今代课程与教学论的新内容体系已经可以清晰地区分为“课程与教学概论”、“课程与教学系统”、“课程与教学过程”、“课程与教学管理及领导”以及“课程与教学美学”等五个相互联系的领域。
5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中的挑战
(1)在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价值取向上依然存在着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的现象。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价值取向上依然过于重视学科的科学性而忽视人文性。在课程与教学的实施价值取向上偏重于说教和灌输。在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价值取向上依然以教师对学生的单方面评价为主。
(2)在学科特性方面的挑战主要表现为教师们单纯地把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理解为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工具或手段,忽视了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独立性,在研究和教学中予以轻视。
(3)在功能方面的挑战则表现一为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被理解为经验主义和抽象思辨的论述,其功能被限定为传授课程与教学论知识和对课程与教学世界进行阐释。二为课程与教学经验研究只能在功利主义价值导向下发展,成为应对时局的一时之策,而没有改进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现状的目标。
(4)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与教师们有限的学习能力之间的矛盾也成为了重要的挑战之一。
6对策与建议
(1)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价值取向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应当是师生双方共同建构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制定。在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价值取向上应当高举“以人为本”取向的大旗,建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专业能力为核心、专业精神为灵魂的目标模式。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价值取向上则要凸显内容的人文价值,师生双方共同将基本知识的事实存在构建为学生内化了的人文存在。在课程与教学的实施价值取向上应以体现实施的人文关怀。在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价值取向上应发挥评价的人文导向,使评价成为师生相互协商后心理的共同建构过程。
(2)研究和实施课程与教学论的老师们要搞清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特性,明确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征,以便使教学和研究都能适应时展要求,紧密结合教育改革的实践,进而使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更加鲜明的学科特色。
(3)面对功能方面的挑战,实施和研究者既要肩负起课程与教学论的学术建设,又要担负起课程与教学改造的社会职责,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4)对于内容迅速更新的挑战,除了丰富教学环境和加强学习与练习外,广大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开发网络资源来消除时空间隔迅速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新内容。
参考文献
[1]邹京霞.浅谈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教学过程变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8-59.
文学价值与功能的理解范文
论文关键词功利主义技术价值观科技进步社会发展
一、技术价值观的涵义
价值观是对价值本质的一般概括,是有关价值的基本观点,是对各类价值关系的基本概括,是价值意识最高的形式。它是人类特有的带有倾向性的评价、认识的标准,是人类从事某活动的定向标准。人们一旦确立了某种价值观,就会在的活动中体现出某种倾向性的特征,并通过价值的创造从而实现价值理想。
技术价值观则是人们在对技术认知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技术价值的稳定的认识。
人类的自然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技术价值观。在技术原始的古代,当时的条件决定了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模糊的、笼统的、混沌的整体自然观。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就是去顺应自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古代人类只能依靠原始技术来向自然界索取简单的生产资料和所需的生活资料。因此,无论是对自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开发,或是有意无意的损害、滥用、破坏,都不会对自然界及其社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
近代的机械论自然观则把整个自然界当作一架按照一定规律自动运转的机器,人们只需通过实验和分析对自然界进行探寻,掌握规律的钥匙,便可以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近代技术的诞生和在生产上的应用,促进了人类财富的积累,人们于是把技术看作掠夺自然的手段和工具,并形成了影响几个世纪的功利主义的技术价值观。
二、功利主义技术价值观的形成及其合理性与局限性
(一)功利主义技术价值观的形成及其合理性
人类文明伊始就已经存在了人类的技术价值观,伴随着人类技术活动的进步、深入和拓展而走向系统化、知识化。由石器时代、铜器时代直到工业机器时代,逐渐形成了技术征服自然、保护自身和生产物质财富以及如何有效使用技术等一类的技术有效性价值理念。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功利主义技术价值观的形成基础。宗教改革运动和文艺复兴,不但将科学从宗教神学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解放了欧洲人的思想,也为技术的整体社会价值实现提供了文化、思想和科学的氛围,成为滋生功利主义技术价值观的温床。它所掀起的科学革命,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互动的条件,也为工业革命积的爆发蓄了力量。默顿分析了17世纪英国社会的技术实用价值,他指出:“更为重要的是,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相信自己的不懈努力将会导致出实用的结果”,“科学家不但寻求技术效率,同时也考虑合理地使生产手段来适合最终目的的经济效益”。这些实用性的技术价值观渗透和融合了科学认识以及文化,对技术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导致上升到理性上形成了重工具、经验性和实证的价值观,就是功利主义技术价值观。弗·培根清楚的表达了这种价值观:“对于各种科学的增长进步和哲学体系来说,应该依照相同的规则,以果实来评判学说体系;然而假设这种体系不出产果实,我们则应该宣告它毫无价值,尤其是当它不仅不产生橄榄和葡萄等果实反而带有辩论、争论之蒺藜时,我们更应当作这样的宣告。”此观点强调了科学技术外在的应用价值,“用此方法来看技术,我们判定它有价值,因为它作为实现其他目的的工具,而这些目的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这些目的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说的是这些目的是为社会与个人谋福利的,具有道德背景和人道主义的希望。“这种观点本质上是把技术看作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所以,功利主义技术价值观一直与人类中心主义和工具主义的观点联系在一起。
(二)功利主义技术价值观的局限性
1.忽视自然价值,强调人类价值
以功利主义技术价值观所理解,自然界是没有价值、没有目的的,只能任人摆布。人不但处于自然界之外,并且居于自然界之上,万事万物仅仅是人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其本身没有价值。比方说某人用斧子砍倒另一个人,他就会被认为是可恶的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一致谴责。然而,如果某人挥斧砍倒一棵树,别人会认为这很正常。因为树本来就是被人使用的工具,其价值就在于能够被人类利用。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为了自身的利益,人类借助技术手段疯狂地掠夺自然,肆意地践踏自然,导致环境危机和生态失衡。可是我们忘记了一点,世界是一个生物共同体,人类只不过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
2.忽视技术价值多样性,强调单一经济价值
技术价值具有多样性,形式上可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但工业革命以来,由技术发展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使人们只看到了其经济价值,技术带来的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却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价值,尤其是生态价值。只强调单一的经济价值,换来了所谓的GDP的增长,却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3.忽视价值理性,强调工具理性
技术是对人类是有价值的,满足人类需求的实践手段。技术就其本性来讲是价值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统一,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也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进步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模式,使得功利主义技术价值观出现了以技术工具价值取向为主导的理性崇拜。这样功利主义技术价值观简单地把有用等同于技术价值,一味强调技术手段的目的化和技术的工具性,它偏重技术的产出效率、经济功能,忽视技术内在价值和技术的价值理性对人的引导作用。技术活动是从价值主体需要出发,经过价值理念、价值意识、价值创造,到价值实现与价值物生成的过程。技术价值目标并不总是合理的、恰当的、正当的,而往往会建构出非正当、非合理性的价值目标。所以,我们必须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功利主义技术价值观对社会的影响
功利主义技术价值观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技术进步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然而因为它以经济利益的实现为中心,对自然采取掠夺式的开发,轻人的尺度、重物的尺度,对消费价值、经济价值的过度追求激发了人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失去了对主体的终极关怀,泯灭了精神品味和生命意识,从而消解了人的主体性、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导致了人自身价值的迷失。
(一)打破了人与自然之和谐
功利主义技术价值观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无视自然的其他价值,只注意自然界的经济价值,认为自然界只是满足人类需要的工具,索取、利用和征服的对象。在技术功利主义意识里,树木不再是秀丽的自然风景、不再是茂密的森林、不再是充满神奇与情趣的绿色王国,而是由树木到桌椅不断变化的人类用品,一切生物都为了人类利益而存在,都只是一种有用的工具性的对象存在,于是形成了奴役自然、主宰自然、支配自然的行为哲学。在这些功利主义价值观支配之下,人类对自然资源疯狂掠夺,恶化了人与自然关系,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功利主义技术价值观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危及人类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人类的活动逐步使得自身很难继续生活下去。
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动态平衡,在于其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的能力,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保持自身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然而,生态系统内部的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一旦外来干扰超出了此限度,这种调节能力就会降低甚至消失。人类对自然界开发利用和全方位的污染,远远超出了自然界本身的自我净化能力和再生能力,使得土地沙化、资源枯竭、酸雨毒雾剧加、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匮乏、空气污染等等。恩格斯说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二)消解了人之主体性
技术进步带来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且逐渐确立了其在现代社会的主导地位。从此带来现代化的机器生产把人从头脑、躯体的综合体中分离出来,他在运用身体却并不需要动脑。人成了机器中的一个部件,人变得越来越机械化了,工人在创造产品时并不起什么作用。工业文明彻底把人束缚在机器系统之上,工厂制度的建立,使人成为一颗永不生锈的机器零件,破坏了人的生存的从容与和谐,耗掉了人的生命和青春的激情。汽笛一响,人们必须开始工作;装配流水线从身旁转过,工人必须跟上它的速度;铁路按严格的时间发车,人们必须服从;大众媒介产生的是一种单一文化,大规模生产产生的是标准化产品,人的自主性丧失了,甚至连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也被客观化与机械化了。人被整合到依据理性原则和商品本性建立起来的自律的机械化体系中,在这个体系里,技术不再是为人服务的工具,反过来成为统治自己、压迫自己的异己力量,这种力量使人从属于它,剥夺了人的自由。人成了技术的附属物,失去了主体性与能动性。
(三)导致人自身价值之迷失
文学价值与功能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设计符号学家具设计形式意义
家具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见证,是一种文化形态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具已不再是简单的生活用品,它承载着更丰富的内容和意义。而符号作为人类文化的产物,是人类进行沟通与情感表达的一种重要载体,内涵着大量的信息与文化意义。将符号学理论引入家具设计中,正是希望通过挖掘符号的价值,为家具设计创作带来更多新理念,创作更符合现代人情感需求的人性化、个性化产品,丰富现代家具的文化内涵。
一、设计符号学概说
在日常生活中,符号一般指代表事物的标记。任何信息都是由各种符号构成的,生活在资讯时代下的现代人应该都深有体会。然而将符号的概念扩展到学术范畴后,对符号的研究就不再是我们生活中见到零零散散的单个记号代码,而是一个整体的符号系统。
在设计符号系统里,一般将符号划分为“能指”与“所指”。能指也就是符号所采用的形式――“设计表现”;所指即符号所表达的内涵――“设计意义”,产品通过各种表现方式(包括形态、结构、表面工艺等)加以展现,同时,产品本身也具有一些抽象和不可感知的意义(如产品的功能指示、文化价值、象征意义)。设计就是一个具有“设计表现”和“设计意义”的双面体,两方面互相作用形成了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设计者是符号的编辑者,是信息的传达者;而使用者是符号的解译者,是信息的接收者。当设计者所“编码”的信息和使用者所“解码”的信息达成一致时,就形成了他们之间共同的话语,设计的意义才会显现。如果一个设计作品不能为使用者所理解、认知,那么这个设计作品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用符号学的原理来研究家具设计,其最主要内容就是探讨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如何实现更好的沟通与传达。
二、设计符号学在现代家具中的应用
1.符号的显示部分(能指)
符号的选择与组合是设计构成、信息传递的关键。不同的形式符号、色彩符号、肌理符号都可能形成千变万化的视觉效果。大千世界,想要创造一种全新的符号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吸收、借鉴,对民俗生活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对抽象几何词汇的归纳等途径来提取所需的符号,只要不违反构造上的逻辑和整体风格上的一致性,都可以成为符号的母体。但是,不能生搬硬套、任意堆砌拼凑符号,必须要在理解母体符号内涵以及符号之间的构成关系的基础上组织新符号的表达形式。就如文学创作一样,堆砌华丽辞藻对提升作品的意境和生命力毫无帮助,好的作品表现的是真诚的情感交流,即使是用最质朴的符号语言。
构成产品的视觉效果的除了我们通常理解的造型符号,还有材料、工艺、结构、色彩等符号因素。木材有自然的花纹、温暖的触感,从内敛含蓄的中国明式圈椅、简约雅致的北欧家具、到粗犷的美式家具,无不展现出材料与造型的完美统一。玻璃是一种在高科技下能产生无限创意的设计材料,根据不同的冷加工、热加工、表面处理等工艺,玻璃家具产生彩绘派、刻画派、喷砂派、钢化派等,他们都以不同手法表现着光与影的艺术魅力,或华丽现代、或浪漫婉约。为了保护家具,家具的面层还需要进行装饰处理,这里涉及到不同的工艺与色彩,色彩可以美化家具,也能调节情绪、传达情感,如:红色让人感觉温暖、喜庆;蓝色给人宁静、舒心,办公家具为了使人头脑保持清醒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多采用冷色调。
2.符号的内容部分(所指)
符号本身是一种抽象的媒介,两个事物之间的“代表”,符号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他代表指示物的某种意义。可以说,没有无意义的符号,也没有不寓于符号的意义。
(1)明示意
人的感觉器官能接收大量的符号信息,视觉可以获取形态、构造、尺寸、位子、色彩、运动等特征,触觉能感知肌理、软硬、压力、温度。符号的明示意就是通过对产品的结构、形态,尤其是特征部分、操作部分和表示部分的设计来清晰无误的向人们诠释它是什么、有什么功能、如何才能进行正确的操作,其规格多少、安全性又如何等问题。例如:现代家庭生活物品增多,对储存空间提出了“量”大与“质”高的要求,现代整体式衣橱的设计通过柜门色彩图案的设计、橱柜里搁板的定位、独立的抽屉、挂钩横梁等五金附件能将橱柜的空间进行功能上的划分,引导使用者科学、有效、合理的使用,既分门别类有条理的储存,又能迅速的找到所需的物件。再比如一套组合式转角沙发,通过每个小沙发单体侧面的金属插件进行连接固定的,插件的造型应该为操作者提供易于理解的提示,用符号语言表明装配的正确步骤。
(2)暗示意
家具产品的内涵除了其产品形象直接说明的内容以外,还具有很多隐晦的意义,一些不能直接表现的“潜在”的关系,包括:文化内涵、意境、心理感受、特定社会的价值取向等较高层次的信息。例如产品给人高级、有趣、可爱的感觉,或通过产品感受文化象征性,或由产品的情调风格传达艺术审美的意义等。这些不像功能符号一样直接明了,往往是见仁见智,他的表达需要约定俗成的提示,其认知需依靠于一些共同的理解――对艺术的领悟、对生活的体会等。意大利设计师马西姆・约萨・基尼(MassimoIosaGhini)设计的“妈妈”扶手沙发外形朴实、敦厚,其造型语义象征着妈妈的慈祥、宽容,让身心疲惫的现代人可以感受到家的舒适与贴心,其产品的价值不只是一件商品,而是其象征价值满足了人的情感需求。雅各布森1958年设计的蛋椅,以充满趣味性、优雅生动的形象成为那个时代新生活方式的象征,其文化价值丝毫不亚于实用价值。
三、总结
符号作为形式与意义的统一体,其功能价值与文化内涵是互相作用与呼应的。产品信文的语义就是以产品使用价值为主体的文化价值,产品的美学价值、象征价值都是基于产品功能和形式而产生的,但反之,内涵同样能作用于功能,当功能意义不是很明确的时候,也可以通过隐喻等手法借助于内涵意义产生暗示作用,召唤出缺席的功能意义。
总之,对于家具产品符号的研究应该放在家具符号系统中,不论是讨论现实符号与艺术符号,还是外延与内涵、形式与意义,实际上都是一个事物互相依赖的两个方面。在产品创造中,只有使产品的使用价值、美学价值、象征价值成为一个整体,形式、功能、意义和谐统一,才能创造出成功的产品。
参考文献:
[1]张宪荣:设计符号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任仲泉薛坤:家具设计实务.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