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论文范例(3篇)
中医临床论文范文篇1
1.1血压升高和高血压
SIP的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的比例较高,并有高血压持续时间较长,脉压小的特点。有人指出,入院时80%的中风患者血压明显增高,中风患者与儿茶酚胺升高有关。但随后2周血压下降。引起患者早期血压下降的原因,一个血管调节功能发生障碍,二是不恰当的降压治疗。早期血压下降原因是进展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1]。血压下降后致的机制可能是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尤其是大血管病变可导致狭窄端血流灌注下降,在侧枝循环不良的部位发生梗死。虽然有些高血压患者血压很高,但血压略有下降症状就增加,特别脉压差小的患者血液动力学机制加重了半暗带区的缺血,从而进一步发展为进展性脑卒中。
高血压病是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和基本病因,收缩压或(和)舒张压增高都是各类中风的危险因素。中风的危险度与血压高度呈线性关系。有高血压史者脑卒中危险增高13~24倍。控制舒张压(和收缩压)可显著降低中风的发病率。
1.2糖尿病和血糖升高
高血糖,一是过去有糖尿病,二是应激性高血糖。高血糖为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糖尿病可导致或加重脑梗死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高渗状态,尤其是血糖升高对脑梗死有更大的影响。研究报告指出,糖尿病的进展增加了19倍进展性脑卒中的风险。高血糖可通过多种方式加重脑损害:
1)高血糖可以使细胞外兴奋性氨基酸的显着增加,导致线粒体损伤,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2)大脑组织的葡萄糖浓度被高血糖增加,使缺血局部无氧酵解增加,进一步提高脑组织内乳酸堆积,导致细胞内酸中毒和增加局部脑缺血坏死。
3)脑梗死患者的脑水肿症状被加重。
4)脑血流,血脑屏障的损害被减少,促进出血转化作用。
5)可以增加内皮功能受损的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减少血管扩张物质释放更多的粘附分子表达,增加血管壁血小板和白细胞粘附,造成大量微血管损伤,局部脑血流和氧气供应的进一步恶化[7]。
6)可导致高血粘度,造成弥漫性血管疾病,高渗高代谢率,干扰局部血液流量及侧支循环畅通,影响梗死面积的恢复。
糖尿病和血糖升高为缺血性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1项随访22年的前瞻性研究,缺血性卒中校正年龄的相对危险度在血糖正常高值、无症状高血糖(≥225mg/dl)、已知糖尿病3组分别为1.32、1.86和2.72。中风急性期高血糖加重脑损害和增高死亡率。SIP患者常有高血糖,原因包括:1、既往糖尿病史。糖尿病能够导致或加重脑梗死。2、应激性血糖升高。随着脑卒中进展的发展,早期高血糖症状,尤其应激性血糖升高,半暗带组织存活逐渐减少,而脑损伤被加重,究其原因,可能与缺血区糖无氧酵解的增加,导致细胞内酸中毒,因为乳酸堆积的原因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有关。通过增加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加自由基形成,干扰细胞内信号传递和激活核酸内切酶等途径,酸中毒加重脑损伤的症状,这些毒性反应在半暗带尤为明显。
1.3感染与发热
在脑梗死后最初24h内的高热,即使是体温轻微的增高,通常认为是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预后不良的重要提示因素。Csatillo等研究显示若体温每升高l℃,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度增高82倍。动物实验表明,当体温达到47℃,脑梗死体积增大3倍。
刘洪波等研究显示进展性卒中患者发生感染人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o.001),由此提示感染是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徐静红等研究显示进展性脑卒中与肺部感染有明显关系。肺部感染是由于颅内压增高,脑缺氧损害下丘脑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肺动脉高压,肺毛细血管结构被破坏,进入肺间质等离子体然后进入肺部的气体交换,引起肺水肿,肺充血,其中细菌容易繁殖,导致患肺炎的几率增加。中风病人常有吞咽困难,呛咳,后由易引起肺部感染的急性发作。对于中风后出现发烧的原因:1、感染。之前最近发生的感染是脑梗塞的危险因素[12]。2、中风本身可引起体温升高。温度的增加,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增加8.2倍相对危险性。高温可加剧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在最初24小时的体温开始升高可以大大加重脑损伤,梗死面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的独立危险因素增加。
1.4高血脂
由于高血脂可以增加血液黏度,减少白血细胞变形能力,增加血小板聚集,使血流缓慢,血管阻力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高脂血症,急性脑血管疾病,大量饮酒,长期使用避孕药具使血粘度增高。高血粘度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减少白血细胞变形性,血小板聚集能力增强,血管阻力增加,血流缓慢,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导致血液流变学的进一步恶化,增加缺血情况。低浓度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是一个重要的恶化中风的危险因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mg/dl将导致中风的迅速发展,且以损害前循环动脉系统为主。还有研究发现进展行卒中患者血浆和脑脊液的含铁蛋白含量高于非进展性卒中。
1.5血液中的高纤维蛋白原高会引起红细胞聚集,血流缓慢,促进血小板活化。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导致形成血栓。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可引起高红血细胞凝集,血流缓慢,促进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导致血流变学的进一步恶化,增加缺血。
1.6动脉狭窄
约91%的SIP存在脑动脉的闭塞。尤其是大脑中动脉(MCA)开始在分支或主干狭窄的一部分,通常表明对中风的进展的可能性。黎东梅SIP和其他39例患者的观察与CT,MRI显示脑梗塞呈不规则片状皮质或皮质下病变,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主要分支。在成像大血管闭塞往往是侧脑室旁梗死或分水岭梗死表现,前者往往误诊为小血管疾病,而采取错误的治疗方法,如服用血管扩张药物降压治疗使病情加重。
中医临床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医内科;临床研究;改善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080-02
自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尤其是在医药领域。但是有关数据表明,我国的中医内科临床研究方面仍存在许多漏洞,这对我国中医内科治疗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中医内科治疗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医内科临床现象的研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案。
1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内涵
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就是对中医、中西医结合和医药学的临床研究。是一个涵盖了许多方法的临床研究。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开始与西医相结合。首先运用基础中医理论的相关知识研究人体疾病。在分析、判断的基础上论证内科病症的病因、病机、病理等。而在治疗方法上主要采用中药治疗法的临床学科,同时也使用少量的西医知识,对病人进行辅助的治疗。
2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现状
通过对近几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关于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文章分析,我们得到了一些关于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工作方面的结论,从而能够指出其中存在的缺陷。
第一,在中医内科临床文献方面,大多都是对中医检测相关指标和对专病专方的文章,而针对新病因和常见病临床规律的文章则非常少。
第二,在诊断标准方面,只有少量诊断标准文章采用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标准,其中很多书都没有对诊断标准来源做详细记录。我国中医内科临床观察诊断和疗效标准都相对落后,甚至很多临床研究是作者自拟标准,究其原因以及疗效判定标准都难以查找到。
第三,试验方法方面,运用不是很恰当。截至目前,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法是医学界公认最佳临床试验方法。但在中医内科临床试验中,真正多中心、大规模、随机对照双盲试验非常少,这使试验结果缺乏说服力。
第四,在创新方面,中医内科临床创新研究相对较少。在对新病因和临床规律的研究方面,研究者少之又少。
第五,在人员科研水平方面,中医内科临床科研队伍水平不是很高。
3解决对策
中医内科临床是临床各科的基础。从《内经》《伤寒论》到《诸病源候论》《温病学》,历经千百年历史积淀,历经前辈医学家实践探究,直到近代我国才形成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完整体系。
3.1加强实践教学
一是要学习,中医内科临床研究人员要不断学习,择善从流,让智慧的思维永远常青,通过各种渠道学习优秀经验,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二是要经过实践验证。只有经过实践反复验证过的理论才是真理。
3.2虚心学习
在中医内科临床理论研究方面,我们要“取长补短求完善”。我们要依据临床症状,辩证遣药。
3.3与西医相结合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中西医之间的互动会越来越频繁。中医内科临床人员要在坚持继承中医内科理论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有侧重的参照西医的观点,以完善中医,也就是中医和西医的结合。即取西医的长来补中医的短,以促进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效果的提升。
3.4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
自《伤寒论》问世,辨证论治已成为我国中医内科临床的常用方法。西医也采用同样方法,只不过是把“辨别“说成”鉴别“,同样分类、分型、分证。同样是辨病辨证,只不过是表述不同而己,在诊治上是完全可以沟通、融合的,治疗目的方向也是一致的,这是微观领域。宏观领域,中医药学”天人一体“观,具体到人体各个器官和诸多病理知识,就要吸取西医优秀成果,补中医之短。西医药学微观到细胞、分子、基因,在病理学方法上,则要吸取中医的、免疫、扶正、祛邪观点。综合以上,我们要将中医的宏观理论与西医的微观理论进行有机结合。要做到继承中医内科的特色理论与方法,对其进行深人研究;从整体思维出发,潜心做研究,要积极探索新诊疗方法;既要重视传统望闻问切法,同时也要利用现代医疗设备,实现诊疗手段多元化;在判定确定基础上,将微观辨证真正落实到位;掌握大量临床试验,重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将其规范化,并进行归纳总结。
3.5化整为零
在继承中医内科这个大学科的基础上,可以将中医内科转向小学科。将中医内科分化成具体的分支小学科,诸如眼科、耳科、外科、妇科,学科分化可以使分析研究更加有针对性,有助于医疗人员更有效地利用现代医疗技术进行诊疗。中医内科临床学中如果纳人了多学科的先进成果,那么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范围将大大拓展,中医内科临床学将会成为一个开放的综合的学科。
3.6勇于探索与创新
中医内科临床研究要想实现创新,就要改革或者另辟蹊径。旧与新是对立的,只有旧,新才有意义。因此,中医内科临床医学创新就是在坚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用科学求真的态度和整体辩证的观念,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积极吸取临床的先进经验,放开眼界,启迪研究思路,及时、准确把握医患相得契机,适当借用西医法,重视对患者的日常护理和心理的疏导。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开始实施创新。但在创新的基础上必须坚持以中医内科的思想作为理论指导,但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采取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积极汲取其他学科的优势,并为自己所用,为中医内科研究注入新的血液与活力,努力完善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祁文强,阎艳萍.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0):91-92.
中医临床论文范文
作者:钟嘉熙,朱敏,吴智兵,孙华锋,林宁,左俊岭,刘南,叶志中,陈银环
【关键词】SARS
摘要:【目的】探索中医药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有效方法。【方法】对61例入院时以卫气分证为主的SARS患者,治以疏风清热、利湿解毒法,拟定基础方(僵蚕10g、蝉蜕6g、银花10g、连翘10g、桔梗10g、蒲公英20g、芦根20g、甘草6g)随证加减,配合中成药清开灵、鱼腥草注射液及小柴胡片进行治疗,按相关标准进行疗效分析,并与同期深圳东湖医院采用纯西医治疗的50例作对照分析。【结果】本院收治的61例全部治愈出院,平均退热时间为(403±394)d,肺部阴影开始吸收时间平均为(434±276)d,病灶明显吸收或完全吸收时间为(693±402)d,平均住院天数为(905±491)d;与同期深圳东湖医院采用纯西医治疗的50例比较,平均住院时间、胸片病灶开始吸收时间及明显吸收时间均较短,治愈率较高。60例卫、气分证患者经治疗均未传入营血分。无1例出现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无1例使用免疫球蛋白和抗病毒西药;仅1例使用了面罩持续正压吸氧;仅5例(占820%)短期应用过地塞米松,无1例出现股骨头坏死。【结论】对SARS患者早期应用疏风清热、利湿解毒为主的中医药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由卫气分传入营血分,疗效较单纯西医治疗有一定优势。
关键词:非典型肺炎/中药疗法;疏风清热;利湿;卫气营血辨证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又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是一种以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损害为病变基础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其传播流行已严重危害到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和经济建设。据各国医学专家预计,在今冬明春,SARS卷土重来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寻找有效的规范的SARS防治方法迫在眉睫。
迄今为止,各国在SARS防治和研究中的主要成就包括:2003年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公布非典的病原体为非典相关冠状病毒(SARSassociatedcoronavirus,SARSCoV),简称非典病毒[1];高效的诊断方法取得快速进展;疫苗的研制正在加紧进行中;目前对于SARS的基本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试用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及时应用面罩持续正压吸氧(必要时气管插管),对症和支持疗法等[2]。但是抗病毒药的确切疗效未能得到证实,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一直是困扰临床工作者的巨大问题。中医药对于SARS取得的疗效已得到包括WHO专家在内的广泛重视。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组织专家制定了“非典型肺炎的防治技术方案(试行)”,该方案根据广东经验,提出中药的治疗原则为按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强调发挥中医药在SARS疫情控制中的特色优势,提出了“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试行)”,方案中指出本病属中医“温病”的范畴[3]。因此探索应用中医温病学的理、法、方、药辨治SARS具有重要意义。
为探索中医药治疗SARS的有效方案,本研究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2003年1月20日至2003年6月9日收治的61例SARS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与深圳东湖医院采用纯西药治疗的50例[4]作比较,现总结如下。
1观察对象和方法
11西医诊断标准
诊断均符合卫生部2003年5月3日颁布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试行)》,并经广东省非典防治专家组临床确认。
111流行病学史
①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属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②发病前2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报告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并出现继发感染疫情的区域。
112症状与体征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超过38℃,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病人可闻及少许湿罗音,或有肺实变体征(注意:有少数病人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尤其是有近期手术史或有基础疾病的病人)。
113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114胸部X线检查
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改变,部分病人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常为多叶或双侧改变,阴影吸收消散较慢;肺部阴影与症状体征可不一致。若检查结果阴性,1~2d后应予复查。
115抗生素的使用
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临床诊断标准:符合111①+112+114条及以上,或111②+112+114+115条,或111②+112+113+114条。临床排除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细菌性或真菌性肺炎、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军团病、肺结核、流行性出血热、肺部肿瘤、非感染性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临床表现类似的呼吸系统疾患。
12中医卫气营血辨证标准和挟湿标准
参考《温病学》[5],具体内容如下:温病发热、恶寒、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为卫分证;但发热、不恶寒、汗多、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属气分证;若兼见卫、气分证特点者为卫气同病;身热夜甚、心烦、时有谵语、舌质红绛属营分证;身热、躁扰不宁、或神昏谵语、出血、舌质深绛属血分证。挟湿则证见发热或身热不扬、脘腹痞满、苔腻。
13一般资料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61例病人中,男37例,女24例,年龄最小者15岁,最大者88岁,平均年龄(3843±1897)岁。所有患者就诊时均以发热为主症,发热时间最短05d,最长15d,平均(370±346)d,体温最低为373℃,最高为42℃,平均(3857±102)℃;恶寒35例(5738%),咳嗽49例(8033%),精神疲倦41例(6721%),纳呆、脘痞36例(5902%),头身重痛或肌肉酸痛53例(8689%),苔腻38例(6230%);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者13例(2167%),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者17例(2833%),二者均升高者11例(1833%);外周血分析各指标大多在正常范围内,淋巴细胞(LYM)偏低者占1404%、偏高者占175%,中间细胞(MID)偏高者2281%、偏低者351%,血小板(PLT)偏低者1579%、偏高者未发现。
61例患者入院时属卫分证16例(2623%),卫气同病证23例(3770%),气分证21例(3443%),营分证1例(164%),挟湿表现者38例(6230%),总属卫气分证候者60例(9836%)。
胸部X线表现:全部胸片经广东省非典防治专家组鉴定确认。在整个疾病过程中(从起病到出院时止),所有患者肺部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部分病人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呈多叶或双侧改变,亦有单侧病变者。
14治疗方案
141中医治疗方案
采用疏风清热、利湿解毒中药,基础方:僵蚕10g、蝉蜕6g、银花10g、连翘10g、桔梗10g、蒲公英20g、芦根20g、甘草6g。毒热壅盛加玄参15g、重楼15g,邪伏少阳或膜原加柴胡10g、黄芩15g,咽痛加岗梅根20g、马勃10g,湿盛加厚朴10g、法夏10g、竹叶10g,咳嗽加枇杷叶15g、前胡10g、杏仁10g,每日1剂,水煎服。中成药以清气泄热之鱼腥草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2次/d;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1次/d;常规加用小柴胡片(4片口服,3次/d)。
142西医治疗方案
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条件下常规使用抗生素,我们选用了新大环内酯类与第三代头孢菌素2联用药(阿齐霉素05g静脉滴注,1次/d;头孢三嗪1g静脉注射,每12h1次。严格控制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只在高热持续3d以上不退,胸片示肺部阴影迅速增多,或阴影密度较快增高有实变趋势时(肺泡、肺间质出现水肿时)才使用;予地塞米松5~10mg静脉注射,1次/d,连用3~5d,每天复查胸片,肺部阴影吸收后即减量或停用。
2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
参照《卫生部有关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出院标准》:(1)体温正常7d以上;(2)呼吸道症状明显改善;(3)X线胸片炎症病灶有明显吸收。
22治疗结果
至2003年6月16日,本院所收治的61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平均退热时间为(403±394)d,胸片炎症阴影开始吸收时间平均为(434±276)d,病灶明显吸收或完全吸收时间为(693±402)d。平均住院天数(905±491)d。
按中医辨证60例卫气分证患者经治疗均未传入营血分;1例营分证患者经清营透热及上述综合方案(未使用激素)治疗后痊愈出院。无1例出现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无1例使用免疫球蛋白和抗病毒西药,有1例使用了面罩持续正压吸氧。
61例患者中,仅5例(820%)短期应用过地塞米松,无1例出现股骨头坏死。
23与纯西药治疗的50例比较结果
深圳东湖医院(以下简称东湖医院)2003年2月9日至2003年4月15日共收治50例SARS患者,均采用纯西医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早期使用抗病毒药,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防治细菌感染,机械通气等[4]。大致与本组处在同一时期,两组的可比性及疗效比较详见表1~表4。表1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略)表2两组病例入院时临床症状表现比较(略)表3两组相关疗效指标比较(略)表4两组治愈率比较(略)
表1提示两组病例性别构成无显著性差异,我院SARS患者平均年龄大于东湖医院组。表2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发热、恶寒、头身肌肉疼痛等症状均无显著性差异,咳嗽与疲倦两症状东湖医院组较本组为多。两组间基本具有可比性。表3显示,两组入院后退热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我院的平均住院时间、肺部病灶开始吸收时间、肺部病灶吸收好转时间均较东湖医院组为短。表4结果则表明,我院的治愈率较东湖医院高。
3讨论
31本病的发病特点及药理作用机制
本次发生于2002年冬季至2003年春季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病急骤,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初起多见发热、恶寒、咳嗽、舌红等肺卫风热证的临床表现,我院收治的61例SARS患者中有60例(9836%)入院时病变处于卫、气分阶段,仅1例(164%)辨证属营分证;且6230%的患者兼有肢体困倦、关节酸痛、纳呆、便溏、舌苔腻等挟湿的表现。故认为本病的中医病因主要是风热挟湿疫疠之邪。按温病的分类方法,SARS属新感温病范畴,其病变基本按卫、气、营、血的顺序传变发展[5-7]。
清・叶天士《温热论》曰:“风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明确指出:卫、气分病变失治则病情恶化,传入营血。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强调力争将病情控制在卫、气分阶段,早期使用中药,治法以疏风清热、利湿解毒为主,基础方剂以僵蚕、蝉蜕为君,主疏风清热透邪;以银花、连翘、公英、桔梗为臣,加强清热解毒,解除疫疠浊气,桔梗尚能宣肺利咽,扼守肺卫之门户;以芦根为佐,一方面辅助疏散风热,另一方面取其利湿之效,正如叶天士语“……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甘草作为使药除能调和药效外尚能利咽解毒、和胃顾中,起三方面作用,桔梗亦作为使药载药上行以达病所[8]。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银花、连翘、僵蚕、桔梗、甘草、芦根、蒲公英对病原微生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8],是本方抗病毒作用的基础;银花、桔梗、芦根、蒲公英均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8],直接针对SARS相关冠状病毒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进行治疗;银花、连翘、芦根、蝉蜕具有解热抗炎作用,僵蚕、蝉蜕有良好的镇静抗惊厥作用[8],对于SARS患者能起到良好的对症治疗作用;甘草、桔梗、银花对胃的保护作用[8]有助于消化功能的调节,能减轻SARS引起的消化道不适。鱼腥草、清开灵注射液是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中成药,鱼腥草尚有利湿作用,切合SARS中医证候的治疗。清开灵主要由板蓝根、金银花、栀子、水牛角、珍珠母、黄芩苷、胆酸、猪去氧胆酸等组成,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有解热镇痛、抗病毒作用[8]。因春季为阳气生发之时,少阳当令,疏利少阳枢机可使邪有出路,故常规服用小柴胡片。
32与东湖医院纯西药治疗的比较
关于与东湖医院组的可比性问题:卫生部2003年5月3日颁布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试行)》中提到年龄大于50岁为重症SARS的参考指标之一,我院与东湖医院两组间年龄构成比较,本组平均年龄稍大,显示有统计学差异,但不能确定认为有病情偏重趋势,故暂不考虑这一因素的临床意义。统计结果还显示,入院时临床症状除咳嗽与疲倦东湖医院比我院多外,其余均未显示显著性差异。因咳嗽与疲倦这两种症状并非SARS的首要症状,不能作为衡量SARS病情的主要指标。故可认为两组病例基本具有可比性。当然这仅限于与文献报道出来的资料进行比较。
疗效分析结果显示,我院收治的61例患者中,60例卫、气分证患者的病情全部得到控制,未传变入营血分。1例营分证患者经清营透热及上述综合方案治疗后亦痊愈。与同期深圳东湖医院采用纯西医治疗的50例疗效比较,除在退热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外,本组的平均住院时间、胸片病灶开始吸收时间及明显吸收好转时间等均短于东湖医院组,治愈率亦较东湖医院组为高,提示中医为主的治疗措施较单纯西医治疗具有一定优势。
33关于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本组61例患者中,仅有5例(820%)短期应用过地塞米松,无1例出现股骨头坏死。
SARS主要病理改变是间质性肺炎(metapneumonia,MP)及免疫器官如淋巴结及脾坏死。SARS对机体的攻击,使肺血管充血、渗出、纤维化以及免疫器官出血性坏死,影像学表现及对死亡病例的肺组织病理检查均提示部分SARS有急进性肺炎机化早期的表现[9]。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较快使病毒血症减轻,体温降至正常,同时阻止MP的发展,并逐渐吸收,抑制肺炎纤维化形成[10]。然而,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的研究发现,重症SARS患者T淋巴细胞中,CD4+和CD8+明显降低,CD8+T淋巴细胞计数甚至低于艾滋病患者,临床可见到SARS患者的二重感染,而治愈的SARS患者与死亡患者的CD4+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也有显著性差异,此结果说明本类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减弱趋势[11],提示激素的使用应慎重。因此,对于SARS我们应当从临床个案角度分析机体的免疫系统是产生了过度反应还是反应不足,谨慎合理地应用激素,平衡抗炎与提高免疫功能,抑制炎症期肺组织纤维化等的关系,这对于阻抑疾病传变、逆转病势非常重要。据最近报道:北京已出现了SARS痊愈后骨坏死多例,以股骨头坏死多见。粗略统计,在北京感染SARS的医务人员,有1/3~1/2已出现骨坏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教研室主任何伟教授指出:激素的大剂量使用已成为骨坏死特别是股骨头坏死的最主要原因。这提醒我们在应用激素控制SARS病情的同时必须警惕其副作用及后遗症。同时提示探索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措施以减少激素用量,减轻其副作用具有深远意义。
综上所述,在SARS治疗中我们采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尽可能在卫气分阶段,及早以疏风清热、利湿解毒之法,遏制疾病向营血分传变,同时配合西医常规对症支持治疗、预防继发感染等,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其原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中药对病原体的抑杀作用;②中药的免疫双向调节作用,既提高效应T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又拮抗炎性介质,调节免疫功能,使之趋于平衡,阻断病情向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ARDS(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展;③调整机体的内环境状况,使机体度过病毒的感染自限期。今后我们将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MaraMA,JonesST,AstellCR,etal.ThegenomesequenceoftheSARSassociatedcoronavirus[J].Science,2003,300(5624):1399.
[2]中华医学会.海峡两岸预防控制非典型肺炎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9):708.
[3]钟嘉熙.中医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认识与防治[J].广东医学,2003,24(1):117.
[4]杨桂林,胡毅文,杨大国,等.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50例[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3,21(3):184.
[5]林培政.温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6]王融冰,王宝恩,陈士奎,等.中西医结合防治SARS[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7):484.
[7]仝小林,李爱国,张志远,等.中医药治疗非典型肺炎16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3,44(7):506.
[8]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9]尹炽标.93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临床意义[C].见:2003防治“非典”(广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25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