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创新意识的类型(整理2篇)

来源: 时间:2025-08-25 手机浏览

创新意识的类型范文篇1

关键词:C语言指针;创新思维;探究发现;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075-02

指针是一个重要的数据类型,指针的应用可以使代码高效、简洁,但也最容易出错。指针在函数传值、内存使用、数组遍历等使用上的灵活性及其类型的多样性,使得指针教学成为C语言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是教师与学生花精力和时间最多,而效果相对较差的知识点。在C语言教学中,指针的讲授往往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教师与学生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教学现状

指针的类型很多,这是学生正确使用指针的一大障碍。指针变量的值是一个整数(内存字节编号),但与int不同,它代表内存的一个地址,需符合系统的地址编码规则。使用时可以指向不同的数据类型,学生很容易犯错。

C语言规定,指针变量只能进行加减法运算:指针变量-指针变量,参与运算的指针变量必须是同类型的指针变量并指向同一块有效的内存区域才有意义,其结果是一个整数;指针变量的值±整数其结果为指向同一块有效的内存区域,且该内存区域保存的数据类型与指针变量类型相同才有意义,对比较运算也有相同的限制。这也是学生很难理解的知识点,使用时容易出错。

讲授指针赋值操作时,只是告诉学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某个同类型变量的地址或同类型指针变量的值赋给一个指针变量;另一种是把申请内存库函数的返回值赋给一个指针变量。学生难以理解直接赋一个地址给指针变量为什么经常出错。

二、基于创新思维的教学

1.创新思维内涵

创新思维就是把已有的思维材料进行整理抽象,以适应新的环境,进而求解新的问题。在教学中,采用何种方法能启发学生获得知识呢?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主张教学采用“探究发现”法,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求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不论是在校学生的发现,还是科学家致力于日趋尖端的研究领域的发现,按实质来说,都是把现象重新组织和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

对教学而言的创新思维,一般是指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问题、引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使学生了解创新的过程与方法,理解理论源于实际的本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

2.基于创新思维的指针教学

C语言规定,指针变量只能保存地址,其实在学习指针之前,学生已经使用过地址。如代码intx;scanf(“%d”,&x);&x就是变量x的地址,代码的含义就是声明一个int型变量x,并把x的地址传给scanf()函数。学习指针之前,只告诉学生记住变量前的&;学习指针之后,教师就应根据内存模型,告诉学生在计算机中每个内存空间(字节)对应的地址是唯一的,scanf函数功能就是把从键盘上输入的数据保存在内存中,供主调函数使用。所以,主调函数只要把变量地址(内存地址)传递给scanf函数即可。这个地址是对scanf函数,主调函数都是可见,因而都可以操作其中的数据,这样就实现了scanf函数的功能。

为了引导学生利用创新思维,学习新知识指针。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当计算机执行类似intx;这样的声明语句时,系统的行为,来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①系统给x分配了与int类型相符的连续空间(vc是4字节);②系统记录了这个空间第一个字节的编号,即x的地址;③系统标识了这个空间中保存的数据是int类型的数据。

在程序开发中,经常需要把多个具有相同属性的数据保存在连续区域,而数据的个数需要到运行时才能确定。只要能记住这块内存开始的位置(即内存地址,也就是第一个字节的编号),通过简单的加减整数操作访问到全部的数据。

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C语言程序要实现这种场景就必须引入新的数据类型:这个数据类型的变量可以保存数据空间地址,可以与一个整数相加减,还需要标识保存在数据空间中的数据的数据类型。指出这种新数据类型就是C语言中的指针类型,它具有两种属性(地址及保存在该内存空间数据的数据类型),给出新的数据类型——指针变量的声明格式。例如,int*x;其中*标识x是一个指针变量,int标识这个x中只能保存int类型数据空间的地址。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种新的数据类型,如int*x;根据学过的变量声明格式可知,x是一个int*类型的变量(int类型的指针变量),*x是一个int类型的变量。通过例子,利用数据的有效性,使学生明白x中的值必须是系统分配给程序的有效内存的地址才有意义,从而理解指针运算的本质。此时,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发明过程,从应用中发现现有知识不能解决或不完美,进而引入一个能解决问题的新数据类型来圆满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思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及使用场景。

最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声明指针变量时(int*x;),系统的行为:①系统给x分配了与地址值相符的连续空间(vc是4字节);②系统记录了这个空间第一个字节的编号,即x本身的地址;③系统标识了x中只能指向保存int类型数据的内存空间;④x中的值必须是系统分配给程序的有效内存空间的地址才有意义。

引导学生总结指针变量的运算规律,计算机的内存有很多,但只有系统分配给程序的内存才能被使用。在程序中对指针变量进行操作,其本质是为了对指针变量所指向的内存地址中的数据进行操作。要使指针变量指向有效的内存空间,那么指针变量与指针变量之间只是减法运算,而且参与运算的指针变量是指向同一块连续的内存空间才有意义。指针变量与整数运算的结果一定是与指针变量所指向地址属于同一块连续的有效内存空间才有意义。

对于比较运算来说,其本质是由地址的特点决定的:地址值是内存空间编号,只是序号而已。因此,指针变量的比较运算只是为了确定内存空间的位置关系,而内存空间的位置关系只有指向同一块连续的有效内存空间才有意义。加法、乘法、除法等运算,都不能保证运算结果,是一个系统分配给程序的有效内存地址,因而C语言规定指针变量进行这些运算是不合法的。

基于创新思维的教学,引导学生按照知识获取的规律学习,理论源于实践,当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问题时就需引入新的理论,并利用新知识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俊萩等.C语言指针教学中的知识点分析与总结[J].计算机教育,2011,(08).

[2]于福生等.C语言课程中指针内容体系设置的改革尝试[J].计算机教育,2013,(04).

创新意识的类型范文篇2

[关键词]部件知识结构知识知识转移创新类型

一、引言

知识资源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但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和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使单一企业的有限知识资源无法满足创新的要求[1]。实证研究表明,知识转移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资源一条快捷高效的途径。它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往的这些研究虽然承认知识转移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但多数侧重于笼统地探讨知识转移活动与创新能力、绩效等之间的关系。但知识是多样化的,在转移过程中表现为不同类型,因此在研究中有必要细致地探讨不同类型知识的转移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目前关于企业创新的研究,大多数都仅仅分析单个创新的发生机理,或将创新分为两类进行研究,系统地对创新类型进行的考查尚属鲜见。因此,根据Henderson&Clark(1990)的创新分类模型,我们提出了企业间知识转移类型与创新类型的关系模型,试图揭示部件知识或结构知识的企业间转移能否促进企业创新,以及产生怎样的创新。

二、企业间知识转移类型与创新类型的关系模型

1.知识与创新的分类

Henderson&Clark(1990)根据产品结构特点将知识划分为了部件知识和结构知识。前者有关某一产品中某一零件,还包括产品的各项核心设计概念以及这些概念如何在各部件上实施。后者是连接产品中各零件的知识,即如何将各部件完整系统地整合的知识。这种划分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部件知识与结构知识可以作为划分不同创新类型的重要依据。根据部件知识和结构知识的改变程度可以将创新区分为四类:渐进性创新、模块性创新、结构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创新活动所运用的新知识可能强化也可能摧毁现有知识。

2.企业间不同类型的知识转移对创新类型的影响

(1)企业间部件知识转移对创新类型的影响

渐进性创新不改变产品的核心设计概念,也不改变组成部件间的连接方式,仅对现有产品的设计功能加以扩充。部件知识是渐进性创新的持续源泉。企业间部件知识转移后,接受企业在已有部件知识和新部件知识基础上强化或补充现有产品设计功能,进行一系列渐进性创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性能或功能日益增强的需求。

模块性创新是在保持部件间连接方式不变的情况下,仅对组成部件(核心设计概念)进行变革,既可以表现为部件功能或功能实现方式的创新,也可以是新部件的组合创新。模块化使产品部件间相对自由,供应商只要基于接口规则对部件进行改革,就可以持续推动产品创新。然而,模块性创新要深入,产品结构必须做出适应性调整。当产品结构不能容纳创新时,产品结构必然破裂或重构,这就是为什么“产品组成部件的变革常常会触发结构性创新”。

(2)企业间结构知识转移对创新类型的影响

当一种新的主流设计被产业完全接受后,结构知识变得相对稳定,供应商在这种结构基础上独自运作,旗舰企业也将其继续保持。长期发展结构知识固化于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中,产品开发出现了路径依赖。当企业按固有方式工作时往往无法理解,甚至无法注意到结构性创新的存在。企业间的结构知识转移可以打破现有技术路径和运营规则的刚性,使企业抛弃部分旧的结构知识,将外部获得的新知识重组为新范式下的知识链,从而创造出新范式下的结构知识基础。当模块性创新的深入对产品结构产生了更大的协调要求,而现有的产品结构无法满足这种要求时,建立新的产品结构以容纳新的创新部件成为必要。结构性创新彻底打破产品原有组成结构,用新方式连接现有产品部件。可以说,模块性创新提高结构性创新能力,而结构性创新又推动模块性创新。

路径依赖性对于根本性创新的发生是致命的。随现有技术走向成熟,并逐渐接近自然和物理极限,产品部件和结构的改进与提高都越来越困难。在结构性创新过程中,创新性部件的引入便会导致根本性创新,出现全新的技术轨道。过去成功的经验、组织惯例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属于企业特有的结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会约束外部新知识的吸收和消化,提高企业从外部获取知识的开放性可以打破知识的路径依赖性。以上讨论可总结为图所示的企业间知识转移类型与创新类型关系模型。

三、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一个面向企业创新的概念模型,探讨了企业间不同类型的知识转移(部件知识、结构知识)对企业创新类型(渐进性创新、模块性创新、结构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的影响。首先,我们发现企业间的部件知识转移可以促进渐进性创新和模块性创新。部件知识转移水平较低时,企业倾向于进行渐进性创新,超过某一水平后模块性创新会随之发生。其次,结构知识在企业间转移将带来结构性创新,乃至根本性创新。这些结果对于理解和指导企业创新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在企业确定知识转移的类型和制订创新战略时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PowellWW,KoputKW,Smith-DoerrL.Interorganizationalcollaborationandthelocusofinnovation:networksoflearninginbiotechnology[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6,41